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4641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

《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docx

什么是高效课堂含100问

什么是“高效课堂”?

文章来源:

宣教中心    发布时间:

2013-5-30    浏览:

3313

 

1、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

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注重“三性二意”:

高效性、生成性、解放性,知识的意义、成长的意义。

2、教学需要模式吗?

当然需要。

这个疑问和企业是否需要“生产标准”类似?

我们一再讲别争来争去地绕弯弯磨嘴皮了,赶紧为课堂教学“定模”,用模式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不是说教育不等人吗,我们需要和时间赛跑,早一天改善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解放”来“解救”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

我们说教育的产品是课堂,唯有保证课堂这个“产品”的质量,才能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当然,“定模”是为了“破模”,最终是为了生成真正的课堂特色。

但这个步骤急不得,先学会站立才有可能学会走路!

3、高效课堂如何评课?

看状态:

是基于常识的判断,主要通过看动作、听声音、察表情来感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

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其实凡有一定教学常识的人,通过这三点都能做出基本判断。

看参与:

通过具体量化来统计课堂参与度。

我们主张参与是学习发生的最重要前提,要求是教师在课堂上统计到组,而组长负责统计到组内成员。

以此作为小组和个人课堂评价的一项内容。

看流程:

流程即效益。

高效课堂认为,好的课堂一般都具有基本的流程,这个流程是基于“学”而不是基于“教”,从学习的认识规律出发,要求少讲多学,先“学”后“交”再“教”,在这个基本理念下,课堂要符合三步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

看效果:

从使然目标的角度,先要“学会”,然后是“会学”,也就是追求既要学会知识,更要生成能力。

看效益,包含着要努力在单位时间内使课堂有效率、效益、效能,体现出高效课堂要求的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但课堂追求的“三个效”,一定是拒绝应试教育的机械性灌输、训练,而是通过“三个度”的达成来实现的,即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自主程度通过自学时间量化、合作效度通过组内学习成果量化、探究深度通过组内质疑问题量化来完成。

看师德:

课堂是一个生命场,它是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发展来达成的,教师的基本作用和价值应体现在放手学、策动学、组织学、点拨学、反馈学上。

4、如何了解“教无定法”?

说“教无定法”的人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就像我们平时总引用拿破仑说中国是头睡狮的话,可拿破仑这句话接着说,但这头睡狮,永远不会醒来。

断章取义有时候会导致意义全变。

教无定法,这句话完整地说是这样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无定法”的前提是“有法”,通过“有法”到“无定法”、再到“定法”,正如王国维的“三境界”,你自己琢磨吧。

 

    请问魏书生的课好吗?

魏书生是不是教育大师,他靠什么成名的?

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是模式吗?

当然是。

没模式岂能成为大师?

 

    只有随心所欲的课没有模式,还美其名曰“课堂艺术”,结果“艺”来“艺”去一团糟。

“艺术”成了某些老师的遮羞布!

 

    另外,许多特级教师口口声声说着“教无定法”,可他们却一直在努力创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还要多说几句,青年教师的学徒,唯有不折不扣地从“模式”的临摹开始,“熟能生巧”,慢慢就走出模式。

5、实施万荣县“24字教学模式”之后,如何解决教学进度问题?

这个问题是课改中许多教师面临的问题。

现在上课进度是慢了些,,我认为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老师还不能熟练掌握新的教学方法,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二是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法,还不知道在课堂上如何做。

进度是个欺骗性很强的词,最为老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某个时间段里,把某一章节、某册课本讲完,我们更主要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学会,我们的进度慢些,但学生学得扎实,学的到位,总比匆匆忙忙夹生地教完后再回过头来复习效果要好得多。

一旦学生适应了,课堂就会呈现加速度——开始时慢,以后就会快起来。

三是灵活运用24字教学模式,做到课堂模式化、模式学科化、学科课型化、课型人性化。

6、学生做学案时,照抄答案怎么办?

在学生独学的环节中,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做学案的过程变成了找答案抄答案的过程。

学生并没有按教师要求的那样,先读书思考,再独立完成学案上的问题,课堂教学因此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按照余文森教授的观点,学生的先学不仅要完成和解决各自的处于现有发展区的内容和任务,还要提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应尽量让学生在先学时进行“裸读”,即学生直接面向教科书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借助工具书但不要依赖教参或教辅,现在学生手头有不少教辅,学生在先学时直接查看教辅,走了捷径,一下子把书都看懂了。

这是以教辅代替教师对学生进行讲授和灌输,它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第一,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生读书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答案。

第二,容易造成“假知”,使教学失去针对性。

教科书+教辅的阅读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看看和查找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找不到它的着力点。

学生在课堂的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成份。

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地读书和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学生照搬照抄答案,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学生的自觉是不够的。

教师在学案设计、自主学习时间安排、检查和评价方面都要有所作为。

第一,在学案的设计上要避免简单化,有些学案只是把教材的内容变成一种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出来,学生只要对号入座地找到答案就会顺利地完成任务;有的教师将教材或练习册上的习题复制到学案上,学生轻易就能找到出处。

另外,学案的题量要适当,学案内容多,学生负担重也是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尽可能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完成,先让学生读书和思考,然后再下发学案,教师可以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课后时间可以留一些巩固性的作业。

第三,如果自主学习环节在课后进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比如让学生在教材上进行批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悟、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还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写自学笔记。

总之,不能仅仅以完成学案为目的。

课前,教师要做好检查和抽查。

首先,要对学案进行批改,或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检查;其次,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考、互查,检验自学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检查学生的自学笔记书写情况,检查学生的教材是否有阅读思考留下的批注。

检查的结果要纳入个人和小组的考核。

只有让学生真读书、会读书、读懂书才能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上,只有基于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见解的互动和展示,才能让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并具有智慧的高度。

7、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鼓励表扬学生的度?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

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嗨,嗨,嗨,你真棒!

”的赞扬,经常听到“啪,啪,啪”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有的甚至能戴上大红花,回答不好的学生也能得到老师翘起的大拇指。

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取滞后评价的办法,于是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评价应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

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加以澄清,这不能不说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退去应有的热情,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

我们认为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

教师不应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

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8、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成了大多数教师惯有的一种课堂基本组织形式,所谓“讨论”就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

这样在教学中“讨论”的价值就得到了提升——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学生、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

那么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⑴ 讨论的内容要恰当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展示某个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

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出现真知灼见,讨论专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

适合内容有:

有些概念和原理还有着争论的;某些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的;有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较难的的概念,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的。

⑵ 讨论的时间要充分

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

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

时间的长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

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对于有些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

⑶ 讨论的空间形式要合理、多样。

讨论至少需要两个人,对于因定的课堂模式说,讨论的空间形式一般采用同桌二人,或前后左右四人讨论。

但这种组合形式结论多,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展现,这样就会压抑未表达组的发言欲望,打击参与讨论学生的热情。

另外空间组织固定,缺乏灵活性不易分合不利于讨论与讲授的自由转换。

不过,如果是整课讨论适合此方式。

讨论的空间组织虽然仅是形式,但空间安排合理的话,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U”型讨论空间,或者空间组织能自由变化,就完善多了。

总之空间组织要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有利于精辟言论的凸现。

⑷ 讨论人员的构成要灵活

讨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过程。

应关注人员的合理构成,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来优化给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般来说,同桌彼此熟悉,前后关系融洽,这样也许会合作愉快,顺利完成任务。

“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能畅所欲言,观点容易一致;“男女”搭配,能激发个体的表现欲;有活跃分子的,能引发侃侃而谈;掀起高潮;学习互补的搭配在一起讨论,能相互促进,扬长补短,能提供综合性的见解。

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调节者的作用。

9、改课初期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老师可以先找一部分比较活跃的、乐于帮助别人、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让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逐一带动不想说的、内向的学生。

(2)做好学生的赏识评价,鼓励学生们多参与课堂,让学生树立一种参与无错的意识,并要求学生不要对回答出错的学生进行嘲笑。

对学生的赏识方式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式:

写赏识评价语,可以在书面上或黑板的评价板块上对某些同学的进行赏识,表扬某某同学进步很大;利用照片进行赏识,可以选择班级前15名,进步大的10名同学,单科状元、优秀组长、优秀课代表,珍惜时间的榜样、乐于助人的榜样、积极的榜样、刻苦的榜样、态度变化的榜样等等;对于变化特别大的同学进行物质奖励等等。

10、粉笔+黑板的时代过去了吗?

在新课程和教材改革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为此很多人认为粉笔+黑板的时代已经结束,教学不再需要板书,乃至整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其实,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国家里,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还为数较少,大部分学校多媒体设备很少或没有多媒体,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山区,鼠标、键盘是什么都没有见过,又何况说什么多媒体呢。

因此,粉笔和黑板还是多数学校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教学工具,板书依然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回忆和识记知识重点的主要手段,粉笔+黑板的时代还远未结束。

提倡运用多媒体教学,但并不意味着要用多媒体代替所有教学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弱势。

它完全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比较差,无法随堂记录师生互动交流建构的知识结构。

而粉笔+黑板在这方面则具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应辩证看待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的关系,我们要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从而引导教学走向探究。

11、部分学生板书时,其他学生做什么?

教师如何组织?

对学生板书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板书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①检测或练习:

部分学生到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在本上书写,全班同步。

②展示准备阶段:

部分学生到黑板板书展示内容,座位上的学生可以进行展示的准备,也可能进行互考、对练、帮扶。

四人小组中,最好两人板书,两人对练。

教师在模拟展示前要做好说明和安排,如果小组长作用发挥的好,最好放权给组长协调。

对练和板书的学生最好都围绕着小组展示的内容,以保证展示时的效果。

这个环节最容易出现无所事事和聊天溜号的学生,在此期间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尽量不要长时间地深入到某一组,要做好考核与评价。

对学生的板书重点强调四个方面:

①字号大小要适宜,字迹要工整。

②合理使用双色笔,要以白色粉笔为主,彩色粉笔为辅,让学生清楚使用彩色粉笔的目的不是为了美观,而是起到强调和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的作用。

③写“有用”的板书,要尽量简练,切忌大量地照抄教材和参考书。

可以写必要的分析过程、解题过程、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关键词。

④要逐渐加快书写的速度,先训练“写得好”,再要求“写得快”。

板书的书写需要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只要坚持就会见成效,不能急于求成。

12、课堂不够用怎么办?

针对课堂时间不够用的成因,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1)合理设计学案。

教师要正确理解“高效”的含义,高效课堂绝不仅仅意味着课堂容量的增大,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正如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在课改初期可能还会以牺牲“课堂容量”为代价,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功,随着学生能力的形成,高效课堂就会由低效逐渐走向高效。

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不要只关注知识“量”的多少,而是要关注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要少而精,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情况分层设计,既不能“饿着”,更不能导致“厌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吃好、吃饱”,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如果课堂经常完不成任务,师生就会因为有挫败感而影响教学改革和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教学改革的失败往往是由认识不足造成的,缺乏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浅尝则止,遇难而退,是一些教师坚持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教师要勤于学习,深入探究,把解决问题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只有自我解放,才能解放学生;教师只有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才能实现发展学生的目标。

相信学生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不管不问;相信学生意味着放手,放权,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能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的教师不讲,这样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对学生要进行学习能力的强化训练,这些能力包括:

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倾听、语言表达、板书的能力,以及如何当好小组长、怎样组织组内分工展示、如何使用双色笔、如何写自学笔记、如何质疑纠错等。

一方面要在入学初进行集中的培训,不要等到上课时再零打碎敲地训练各项技能,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要坚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规范,否则将会前功尽弃。

随着学生各项技能的不断形成,就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组织磨合工作,使环节流畅、活而不乱、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4)明确合作的方式和要求。

除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能外,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落实合作的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要明确合作的方式,是对学还是群学;是小组轮流展示,还是对子帮扶;是分工合作,还是共同探究。

让每一个学生都时时有事做,避免互相核对答案之后就无所事事,各自为政,使合作停留在表层,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导致展示环节的低效。

(5)明确展示的原则。

展示并非将学案所有的内容全盘托出,而是要遵循“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生成性”的原则。

课堂时间不够用,往往是由于没有针对问题性原则进行展示,即没有基于重难点、易错点及小组学习的创新生成性成果展示。

对于在独学、群学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则没有必要再进行展示,这需要教师及时做好学情调查,明确有关内容展示的要求,组织好模拟展示,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各小组组织有序,展示的学生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声音洪亮,保证展示环节的高效。

13、小组交流什么内容?

以解决什么问题为主?

小组交流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核对答案:

一般适用于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

②质疑纠错:

可以由优生在组内讲解,或结对帮扶,也可以由学困生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共同答疑。

③交流“五点”: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不必在组内进行交流。

④轮流展示:

按每个人二次分配到的任务在小组依次展示交流。

小组交流的内容需要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常常有一些教师的指令不具体,如:

小组交流一下,大家讨论一下,于是合作交流就成为核对答案的过程,主动性强的学生能交流一下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大多数学生会无所事事,甚至假借讨论进行闲聊。

教师不但要明确交流的内容,还要明确合作的方式(第五条已谈到),小组的分工,最后还要有检查和考核的手段,否则合作交流很可能成为课堂低效的主要环节。

14、学生展示有哪些方式?

“展示”的字面解释就是摆出来让人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展示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朗读:

展示学生的声音、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技巧、对文本的理解等,可以通过个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板书:

展示学生的板书水平、解题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表演:

展示学生的表现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如英语的情景对话、课本剧,政治课的小品,音乐课的表演唱等。

讲解:

阐述对知识的理解、对试题或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念等。

学生讲解是自主学习模式中最常用的形式,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

无论哪种形式的展示,都要到黑板前,到聚焦点处。

15、为什么要让学生展示?

高效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展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没有学生的展示,教师将无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果教师将知识再讲解一遍,自主学习便失去了意义,课堂有限的时间也不允许。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表现能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意识。

从教师的角度看,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效果,为教师的精讲提供参考。

16、展示就是由学生取代教师讲授吗?

学生讲解是展示环节中最常用的形式,有些老师认为,展示就是由学生的讲解取代教师的讲解,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展示一定是低效的,展示绝不是由教师的满堂灌变为学生的满堂灌,一些假的高效课堂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所以很难坚持长久。

那么,学生讲解的意义何在?

什么样的展示才是有效的展示呢?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下意识的服从,这样的关系在管理学中叫做垂直沟通,学生很难动摇教师的地位,所以只能被动地接受,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之间的展示讲解属于水平沟通,是平等的交流过程,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质疑与思考。

在传统课堂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前面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再精彩,又有何意义呢?

同样,如果展示的学生像背书一样,下面的学生平静如水,这样的展示也只能流于形式。

展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辩,在思维的交锋中增长智慧,共同提高。

一个人讲不明白没有关系,大家共同质疑与补充就会使学习真正的发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让学生产生互动的展示才更有价值。

17、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做到“优困兼顾”、“生生互动”?

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形式,很容易让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

没有自己的见解,一段时间后,这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是否成功,不仅要看个体智力投入的程度,更要看学生小组群体参与的充分程度,合作学习应该是一个“优困兼顾”、“生生互动”的过程。

为此,课堂展示时,老师要有意识的扩大学生参与面,要以小组作为评价的主体,鼓励小组内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合作与探究。

18、在一节课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有什么要求和注意的地方?

在一节课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量、难度。

有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或者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自己解决,如果再小组合作,这样就会适得其反,时间长了还会使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亲自实践操作,开动自己的大脑,发表自己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方法,达成小组共识。

小组合作也不是一两分钟就可完成的。

那种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很值得我们反思。

19、学生不发言怎么办?

有时候课堂的问题需要换个角度去看待,比如学生不发言,最主要的原因是班级文化出了问题,也就是说这个班,还没捏合在一起,我常这样形容,咱们的队伍从来不可或缺两样东西,一个是旗帜、一个是军号。

旗帜和军号是象征,它们分别象征什么?

假如每个班级都有这个“象征”存在,他们还会游离于集体之外吗?

有了共同的信仰,就有了凝聚力,就会不抛弃、不放弃,就会一个也不能少;其次,就是小组的建构问题,表明你所在的这个班,组内“关系”不明确,组间成员缺乏合作意味,这是教师的责任,强调不够;再其次,你要注意课堂上的“捆绑评价”,从来激发班组荣誉感;第四,那就是要反思学习目标的设置,是不是太过,脱离了这几位学生的基础,导学案的设置一定要分层,要“目中有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任务;第五,那就是你要想发动汽车,就必须找到点火的那把钥匙,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和学情,他实在不应该一味研究教材,而应该多研究学法,对于所谓的“差生”,恰恰需要多一份耐心,多鼓励,多让他们展示,哪怕他们多认识一个单词,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20、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在传统教学上,教师的定位是“二传手”,这样的定位便决定了教师成为学习成果的决定者,这是错误的。

新课改改什么?

不仅是改教学方式,重要的是改变教师角色,即变原来的二传手为高效课堂主张的“一传”——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这时候教师是什么——一个学习者而已,也就是新课改理念里讲的“平等中的首席”。

如果理解了这个定位,那么课堂则变成了“自助餐”,也就是各取所需,这便是我形容的“超市”。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加以影响和干涉!

否则,便是不道德的。

有人说,教师不讲,学生不会学怎么办?

很简单,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3个字很奇妙,导——引导;学——核心;案——设计。

因此,我把导学案比喻成“学步车”。

但仅仅有导学案学生仍然可能不会学,这时候,教师就要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

千万记住,无限放大教师的作用和教的功能便是反教育的,也是对教师的极度不尊重!

21、高效课堂不让教师讲吗?

在对课改的反思和回归过程中,有些教师抱住课改之初产生的、一些名校“控制教师讲课时间,让学生自主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