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4600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docx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英汉)完全版!

6,单糖(monosaccharide):

由3个或更多碳原子组成的具有经验公式(CH2O)n的简糖。

不能再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如葡萄糖等。

沈同生化

7,糖苷(dlycoside):

单糖半缩醛羟基与别一个分子的羟基,胺基或巯基缩合形成的含糖衍生物。

8,糖苷键(glycosidicbond):

一个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之间缩合形成的缩醛或缩酮键,常见的糖醛键有O—糖苷键和N—糖苷键。

9,寡糖(oligoccharide):

由2~2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10,多糖(polysaccharide):

2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多糖链可以是线性的或带有分支的。

11,还原糖(reducingsugar):

羰基碳(异头碳)没有参与形成糖苷键,因此可被氧化充当还原剂的糖。

12,淀粉(starch):

一类多糖,是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

有两种形式的淀粉:

一种是直链淀粉,是没有分支的,只是通过α-(1→4)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的聚合物;另一类是支链淀粉,是含有分支的,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的聚合物,支链在分支处通过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

13,糖原(glycogen):

是含有分支的α-(1→4)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支链在分支点处通过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

15,肽聚糖(peptidoglycan):

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连接的杂多糖与不同的肽交叉连接形成的大分子。

肽聚糖是许多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17,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由杂多糖与一个多肽链组成的杂化的分子,多糖是分子的主要成分。

第六章1,脂肪酸(fattyacid):

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

脂肪酸是最简单的一种脂,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的成分。

2,饱和脂肪酸(saturatedfattyacid):

不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3,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fattyacid):

至少含有一对—C=C—双键的脂肪酸。

4,必需脂肪酸(occentialfattyacid):

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而动物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Eg亚油酸,亚麻酸。

5,三脂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那称为甘油三酯。

一种含有与甘油脂化的三个脂酰基的酯。

脂肪和甘油是三脂酰甘油的混合物。

11,脂质体(liposome):

是由包围水相空间的磷脂双层形成的囊泡(小泡)。

12,生物膜(bioligicalmembrane):

镶嵌有蛋白质的脂双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

13,内在膜蛋白(integralmembraneprotein):

插入脂双层的疏水核和完全跨越脂双层的膜蛋白。

14,外周膜蛋白(peripheralmembraneprotein):

通过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的膜蛋白的离子相互作用和形成氢键与膜的内或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

15,流体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针对生物膜的结构提出的一种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生物膜被描述成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

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

另外脂和膜蛋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

17,通道蛋白(channelprotein):

是带有中央水相通道的内在膜蛋白,它可以使大小适合的离子或分子从膜的任一方向穿过膜。

19,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那称为易化扩散。

是一种转运方式,通过该方式溶质特异的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上,然后被转运过膜,但转运是沿着浓度梯度下降方向进行的,所以被动转运不需要能量的支持。

20,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一种转运方式,通过该方式溶质特异的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上然后被转运过膜,与被动转运运输方式相反,主动转运是逆着浓度梯度下降方向进行的,所以主动转运需要能量的驱动。

在原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能源可以是光,ATP或电子传递;而第二级主动转运是在离子浓度梯度下进行的。

21,协同运输(co-transport):

两种不同溶质的跨膜的耦联转运。

可以通过一个转运蛋白进行同一方向(同向转运)或反方向(反向转运)转运。

22,胞吞作用(endocytosis):

物质被质膜吞入并以膜衍生出的脂囊泡形成(物质在囊泡内)被带入到细胞内的过程。

第七章

1,核苷(nucleoside):

是嘌呤或嘧啶碱通过共价键与戊糖连接组成的化合物。

核糖与碱基一般都是由糖的异头碳与嘧啶的N-1或嘌呤的N-9之间形成的β-N-糖苷键连接。

2,核苷酸(nucleotide):

核苷中的戊糖羟基被磷酸化形成的化合物。

3,cAMP(cycleAMP):

3ˊ,5ˊ-环腺苷酸,是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由于某些激素或其它分子信号刺激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的。

4,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linkage):

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酯键。

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

例如一个核苷的3ˊ羟基与别一个核苷的5ˊ羟基与同一分子磷酸酯化,就形成了一个磷酸二酯键。

5,脱氧核糖核酸(DNA):

含有特殊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之间是是通过3ˊ,5ˊ-磷酸二脂键连接的。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6,核糖核酸(RNA):

通过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特殊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核糖核苷酸。

7,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ribonucleicacid):

作为组成成分的一类RNA,rRNA是细胞内最丰富的RNA.

8,信使核糖核酸(mRNA,messengerribonucleicacid):

一类用作蛋白质合成模板的RNA.

9, 转移核糖核酸(Trna,transferribonucleicacid):

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到生长着的肽链上的RNA。

tRNA含有能识别模板mRNA上互补密码的反密码子。

10,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

一个外源DNA通过某种途径导入一个宿主菌内,引起该菌的遗传特性改变的作用。

11,转导(作用)(transduction):

借助于病毒载体,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

12,碱基对(basepair):

通过碱基之间氢键配对的核酸链中的两个核苷酸,例如A与T或U,以及G与C配对。

14,DNA的双螺旋(DNAdoublehelix):

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

碱基平面与假象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

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甘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联系。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

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15.大沟(majorgroove)和小沟(minorgroove):

绕B-DNA双螺旋表面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称为大沟,窄的沟称为小沟。

大沟、小沟都是由于碱基对堆积和糖-磷酸骨架扭转造成的。

16.DNA超螺旋(DNAsupercoiling):

DNA本身的卷曲一般是DNA双`螺旋的弯曲欠旋(负超螺旋)或过旋(正超螺旋)的结果。

17.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改变DNA连环数的酶。

拓扑异构酶Ⅰ、通过切断DNA中的一条链减少负超螺旋,增加一个连环数。

某些拓扑异构酶Ⅱ也称为DNA促旋酶。

18.核小体(nucleosome):

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DNA链缠绕一个组蛋白核构成的。

19.染色质(chromatin):

是存在于真核生物间期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

染色质中含有作为骨架的完整的双链DNA,以及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的DNA。

20.染色体(chromosome):

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和精细包装形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简而言之,染色体是一个大的单一的双链DNA分子与相关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DNA中含有许多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因。

21.DNA变性(DNAdenaturation):

DNA双螺旋链解链,分离成两条单链的现象,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

22.退火(annealing):

即DNA由单链复性、变成双链结构的过程。

来源相同的DNA单链经退火后完全恢复双链结构的过程,同源DNA之间、DNA和RNA之间,退火后形成杂交分子。

25.减色效应(hypochromiceffect):

随着核酸复性,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

26.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

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中能够水解核酸分子内磷酸二酯键的酶。

27.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

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核苷酸的酶。

28.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

一种在特殊核苷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

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

29.限制酶图谱(restrictionmap):

同一DNA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各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由此建立的位点图谱有助于对DNA的结构进行分析。

30.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repeatsequence):

在同一多核苷酸内的相反方向上存在的重复的核苷酸序列。

在双链DNA中反向重复可能引起十字形结构的形成。

31.重组DNA技术(recombinationDNAtechnology):

也称之为基因工程(genomicengineering).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载体,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将一种生物的某种目的基因和载体DNA重组后转入另一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转录和表达的技术。

32.基因(gene):

也称为顺反子(cistron).泛指被转录的一个DNA片段。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常用来指编码一个功能蛋白或DNA分子的DNA片段。

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第八章

3,反馈抑制(feedbackinbition):

催化一个代谢途径中前面反应的酶受到同一途径终产物抑制的现象

4,前馈激活(feed-forwardactivition):

代谢途径中一个酶被该途径中前面产生的代谢物激活的现象。

5,标准自由能变化(△GO):

相应于在一系列标准条件(温度298K,压力1atm(=101.325KPa),所有溶质的浓度都是mol/L)下发生的反应自由能变化。

△GO′表示pH7.0条件下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6,标准还原电动势(EO′):

25℃和pH7.0条件下,还原剂和它的氧化形式在1mol/L浓度下表现出的电动势.

第九章

1,酵解(glycolysis):

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

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化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TP和两分子NADH。

2,发酵(fermentation):

营养分子(Eg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

在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3,巴斯德效应(Pasteureffect):

氧存在下,酵解速度放慢的现象。

4,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phosphorlation):

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

这种磷酸化与电子的传递链无关。

5,柠檬酸循环(citricacidcycle):

也称为三羧酸循环(TAC)、Krebs循环。

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经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6,回补反应(anapleroticreaction):

酶催化的,补充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供给的反应,例如由丙酮酸羧化酶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

7,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cycle):

是某些植物、细菌和酵母中柠檬酸循环的修改形式,通过该循环可以使乙酰CoA经草酰乙酸净生成葡萄糖。

乙醛酸循环绕过了柠檬酸循环中生成两个CO2的步骤

第十章

1,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phospharepathway):

那称为磷酸戊糖支路。

是一个葡萄糖-6-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

该途径包括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阶段,在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糖-5-磷酸和CO2,并生成两分子NADP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的两用人才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

2,糖醛酸途径(glucuronatepathway):

从葡萄糖-6-磷酸或葡萄糖-1-磷酸开始,经UDP-葡萄糖醛酸生成葡萄糖醛酸和抗坏血酸的途径。

但只有在植物和那些可以合成抗坏血酸的动物体内,才可以通过该途径合成维生素C。

3,无效循环(futilecycle):

也称为底物循环。

一对酶催化的循环反应,该循环通过ATP的水解导致热能的释放。

Eg葡萄糖+ATP=葡萄糖6-磷酸+ADP与葡萄糖6-磷酸+H2O=葡萄糖+Pi反应组成的循环反应,其净反应实际上是ATP+H2O=ADP+Pi。

4,磷酸解(phosphorolysis)作用:

:

通过在分子内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脂键而使原来键断裂的方式。

实际上引入了一个磷酰基。

5,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

人类的一种基因型遗传代谢缺陷,是由于缺乏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导致婴儿不能代谢奶汁中乳糖分解生成的半乳糖。

7,糖异生作用(gluconenogenesis):

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

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近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

第十一章

1,呼吸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electron-transportchain):

由一系列可作为电子载体的酶复合体和辅助因子构成,可将来自还原型辅酶或底物的电子传递给有氧代谢的最终的电子受体分子氧(O2)

2,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电子从一个底物传递给分子氧的氧化或酶催化的由ADP和Pi生成ATP与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

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包括底物水平磷酸化和电子传递链磷酸化。

沈同生化下册P130。

3,化学渗透理论(chemiosmotictheory):

一种学说,主要论点是底物氧化期间建立的质子浓度梯度提供了驱动ADP和Pi形成ATP的能量。

4,解偶联剂(uncouplingagent):

一种使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之间的紧密偶联关系解除的化合物,Eg:

2,4-二硝基苯酚。

5,P/O比(P/Oratio):

在氧化磷酸化中,每1/2O2被还原成ADP的摩尔数。

电子从NADH传递给O2时,P/O=3,而电子从FADH2传递给O2时,P/O=2。

6,高能化合物(highenergycompound):

在标准条件下水解时,自由能大幅度减少的化合物。

一般是指水解释放的能量能驱动ADP磷酸化合成ATP的化合物。

第十二章。

4,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绿色植物或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将CO2转化为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5,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在叶绿体ATP合成酶的催化下依赖于光能由ADP和Pi合成的ATP过程。

6,光反应(lightreaction):

光合色素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

7,暗反应(darkreaction):

利用光反应生成的ATP和NADPH的化学能使CO2还原成糖或其它有机物的一系列酶促过程。

8,卡尔文循环(Calvincycle):

也称为还原戊糖磷酸循环和C3途径。

它是在光合作用期间将CO2还原转化为糖的反应循环,是植物用于固定CO2生成磷酸戊糖的途径。

9,C4途径(C4pathway):

一些植物中固定C的途径,其特点是通过使CO2浓缩减少光呼吸。

在该途径中,叶肉细胞CO2被整合到C4酸中,然后C4酸在维管束鞘细胞被脱羧,释放出的CO2被卡尔文循环利用。

10,光呼吸(photorespiration):

植物依赖光进行磷酸乙醇酸代谢的过程。

光呼吸之所以发生是由于O2可以与CO2竞争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的活性部位。

第十三章

1,脂肪酸的β氧化(β-oxidation):

脂肪酸氧化降解生成乙酰CoA,同时生成NADH和FADH2,因此可产生大量的ATP。

该途径因脱氢和裂解均发生在β位碳原子而得名。

每一轮脂肪酸β氧化都由四步反应组成:

氧化、水化、再氧化和硫解。

2,肉毒碱穿梭系统(carnitineshuttlesystem):

脂酰CoA通过形成脂酰肉毒碱从细胞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一个穿梭循环途径。

3,酮体(acetonebody):

在肝脏中由乙酰CoA合成的燃料分子(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

在饥饿期间酮体是包括脑在内的许多组织的燃料,酮体过多会导致中毒。

4,柠檬酸转运系统(citratetransportsystem):

将乙酰CoA从线粒体转运到细胞质的穿梭循环途径。

在转运乙酰CoA的同时,细胞质中NADH氧化成NAD﹢,NADP+还原为NADPH。

每循环一次消耗两分子ATP.

5,酰基载体蛋白(ACP):

通过硫酯键结合脂肪酸合成的中间代谢物的蛋白质(原核生物)或蛋白质的结构域(真核生物)。

第十四章氨基酸的代谢

1,生物固氮作用(biologicalnitrogenfixatio):

大气中的氮被原还为氨的过程。

生物固氮只发生在少数的细菌和藻类中。

2,尿素循环(ureacycle):

是一个由4步酶促反应组成的,可以将来自氨和天冬氨酸的氮转化为尿素的循环。

尿素循环是发生在脊椎动物的肝脏中的一个代谢循环。

3,脱氨(deamination):

在酶的催化下从生物分子(氨基酸或核苷酸)中除去氨基的过程。

4,氧化脱氨(oxidativedeamination):

α-氨基酸在酶的催化下脱氨生成相应的α-酮酸的过程。

氧化脱氨实际上包括氧化和脱氨两个步骤。

(脱氨和水解)

5,转氨(transamination):

一个α-氨基酸的α-氨基借助转氨酶的催化作用转移到一个α-酮酸的过程。

6,乒乓反应(ping-pongreaction):

在该反应中,酶结合一个底物并释放一个产物,留下一个取代酶,然后该取代酶再结合第二个底物和释放出第二个产物,最后酶恢复到它的起始状态。

7,生糖氨基酸(glucongenicaminoacid):

降解可生成作为糖异生前体的分子,例如丙酮酸或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氨基酸。

8,生酮氨基酸(acetonegenicaminoacid):

降解可生成乙酰CoA或酮体的氨基酸。

9,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苯丙氨酸堆积的代谢遗传病。

缺乏丙酮酸羟化酶,苯丙氨酸只能靠转氨生成苯丙酮酸,病人尿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

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有毒害,使智力发肓出现障碍。

10,尿黑酸症(alcaptonuria):

是酪氨酸代谢中缺乏尿黑酸酶引起的代谢遗传病。

这种病人的尿中含有尿黑酸,在碱性条件下暴露于氧气中,氧化并聚合为类似于黑色素的物质,从而使尿呈黑色。

第十五章

1,核苷酸磷酸化酶(nuclosidephosphoryalse):

能分解核苷生成含氮碱和戊糖的磷酸酯的酶。

2,核苷水解酶(nuclosidehydrolase):

能分解核苷生成含氮碱和戊糖的酶。

3,从头合成(denovosynthesis):

生物体内用简单的前体物质合成生物分子的途径,例如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4,补救途径(salvagepathway):

与从头合成途径不同,生物分子,例如核苷酸,可以由该类分子降解形成的中间代谢物,如碱基等来合成,该途径是一个再循环途径。

5,痛风(gout):

是尿酸过量生产或尿酸排泄不充分引起的尿酸堆积而造成的,尿酸结晶堆积在软骨、软组织、肾脏以及关节处。

在关节处的沉积会造成剧烈的疼痛。

6,别嘌呤醇(allopurinol):

是结构上相似于黄嘌呤的化合物(在嘌呤环上第七位是C,第八位是N),对黄嘌呤氧化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常用来治疗痛风。

7,自杀抑制作用(suicidesubstrate):

底物类似物经酶催化生成的产物变成了该酶的抑制剂,例如别嘌呤醇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就属于这种类型。

8,Lesch-Nyhan综合症(Lesch-Nyhansyndrome):

也称为自毁容貌症,是由于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遗传缺陷引起的。

缺乏该酶使得次黄嘌呤和鸟嘌呤不能转换为IMP和GMP,而是降解为尿酸,过量尿酸将导致Lesch-Nyhan综合症。

第十六章

3,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

响应外部信号(第一信使),例如激素,而在细胞内合成的效应分子,例如cAMP,肌醇三磷酸或二酰基甘油等。

第二信使再去调节靶酶,引起细胞内各种效应。

4,级联放大(amplificationcascade):

在体内的不同部位,通过一系列酶的酶促反应来传递一个信息,并且初始信息在传递到系列反应的最后时,信号得到放大,这样的一个系列叫作级联系统。

5,G蛋白(Gprotein):

在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GTP结合蛋白,由α、β、γ三个不同亚基组成。

激素与激素受体结合诱导GTP跟G蛋白结合的GDP进行交换,结果激活位于信号传导途径中下游的腺苷酸环化酶。

G蛋白将细胞外的第一信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和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的腺苷酸环化生成的第二信使cAMP联系起来。

G蛋白具有内源GTP酶活性。

6,激素效应元件(HER):

指类固醇甲状腺素等激素受体结合的一段短的DNA序列(12~20bp),这类受体结合DNA后可改变相邻基因的表达。

第十七章

1,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

DNA复制的一种方式。

每条链都可用作合成互补链的模板,合成出两分子的双链DNA,每个分子都是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2,复制叉(replicationfork):

Y字型结构,在复制叉处作为模板的双链DNA解旋,同是合成新的DNA链。

3,DNA聚合酶(DNApolymerase):

以DNA为模板,催化核苷酸残基加到已存在的聚核苷酸3ˊ末端反应的酶。

某些DNA聚合酶具有外切核酸酶的活性,可用来校正新合成的核苷酸的序列。

4,Klenow片段(Klenowfragment):

E.coliDNA聚合酶I经部分水解生成的C末端605个氨基酸残基片段。

该片段保留了DNA聚合酶I的5ˊ-3ˊ聚合酶和3ˊ-5ˊ外切酶活性,但缺少完整酶的5ˊ-3ˊ外切酶活性。

5,前导链(leadingstrand):

与复制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