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主要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docx
《第五章主要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主要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主要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第五章___主要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第五章主要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5.1流水段划分及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顺序
5.1.1流水段的划分
总体划分:
分成两个作业区。
车间为一个施工区;展厅为一个施工区,分为两个施工段。
5.1.2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顺序
1)、建筑工程施工顺序:
桩基础部分线交接→钢结构加工、安装→防火涂料工程→屋面板安装→结构外维护板安装→外门窗工程→建筑装饰装修(电气、消防、给排水、采暖、空调工程)→竣工验收移交。
2)、钢结构施工顺序:
测量放样→材料预检→钢板加工→焊接→校正→式拼→报验→涂装→运输→安装→校正→涂装→预检→报验
3)、装修施工顺序:
内装:
初装先下后上,精装:
先上后下。
外装:
外墙外保温、安装檩条、安装彩钢板。
5.2施工测量
5.2.1施工测量准备工作
1)人员准备
测量组长:
1名
测量员:
2名
放线员:
2名
2)仪器准备
根据本工程的情况,配备先进的测量仪器,集中光学、微电子技术、通信联络、计算器等技术。
测量仪器一览表
仪器名称
规格及型号
数量
用途
全站仪
BTS-3082C
1台
测量校正坐标
三棱镜
1台
测量校正坐标
光学经纬仪
TDJ-2E
1台
轴线投测,平面放线
自动安平水准仪
DCS3-1
1台
高程控制测量,沉降观测
普通水准仪
DS3
1台
高程测量
对讲机
3台
钢卷尺、塔尺、计算器和盒尺等若干作为辅助工具。
5.2.2.测量预控措施
遵循整体控制局部的原则,对工程采用一级导线控制,配备不同等级的先进的测量仪器,主楼定位等重点、难点作为主要考虑。
柱、墙体采用“五线制”,既轴线、柱墙身线、模板安装控制线、外墙柱线、门窗洞口的边角线;
顶板安装前测设在顶板底皮下-20cm处安装控制线;外墙面层、柱测设50cm线,门窗洞口的边线弹在洞口边5cm;
随时拉各种通线,如钢筋拉通线校正,外墙突出物等拉通线施工等。
5.2.3现场测量校整
进场后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原勘察单位及基础分包单位的桩点进行复核,然后进行定位测量。
根据测绘院提供的测量成果报告在工地大门外测出永久性高程点,并加以保护。
根据测绘院提供的建筑外围坐标点来确定轴线位置。
5.2.4图纸学习与校正
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图纸。
首先审核总平面图,校对点位坐标、距离是否正确,定位依据、定位条件是否明确合理;其次审核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主要校核平、立、剖面图是否对应一致,间距、高程、结构尺寸和装修尺寸是否相符。
5.2.5平面控制网测设
首先对红线点及有效测量依据点位进行复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依据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布设场区平面控制网,作为场区首级控制。
首级控制网布设完后,依据总平面图定位及基础平面图上关键控制点的详细位置关系建立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
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悬挂于首级平面控制网上。
5.2.6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的依据:
按国家三等水准进行测量,并根据测绘院提供的水准点(至少两个),用DCS3-1自动安平水准仪符合测法进行校测,检查高程是否正确。
本工程的±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根据该标高来设置高程控制网:
水准点的高程校测合格后,使用符合测法把高程引测到施工现场,至少三个点,其精确度为±3mm,并计算出调整后的高程,作出明显标识;再根据施工的需要进行加密,建立高程控制网,同时在建筑物周围建立若干个沉降观测水准点。
5.2.7基础工程施工放线交接
工艺流程:
测绘院提供平面控制点→引测施工控制轴线桩(定位放线)→验线→基坑标高抄测→验槽→砼垫层标高抄测→监理报验→放基础底边线→监理报验→基础标高控制→监理报验
根据测绘院给予的测量成果单,找出外墙坐标点与轴线的关系,再根据矩形控制线找出每个轴线的位置,根据图纸的要求和基础的尺寸,放出基础垫层线,以满足基础施工的要求。
施工前应有监理单位和地基处理单位共同验线,确定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高程控制点来控制基槽垫层平整度。
5.2.8结构施工测量放线
1)轴线投测
±0.000以上轴线投测:
采用外校内控法,首先放线后使用全站仪在按照流水段的划分分别建立内控点(展厅一个,车间为一个共二个流水段)每个流水段设二个内控制点;而后测量内控点的坐标,请监理验线后作为轴线投测的依据。
首层放线验收后,将控制轴线引测到结构外立面上作为所投测轴线控制线校核的依据。
2)平面放线的实施
根据轴线控制线进行平面放线,首先用钢尺把轴线进行校核,测设出其它轴线控制线(距墙边50cm);接下来放出墙、钢柱中线和轴线,二次结构在测设梁、门窗洞口线。
放线完毕请监理验线合格后方口进行下道工序。
3)高程传递的实施
±0.000以下高程传递采用四等水准路线、精密水准仪、悬吊钢尺或塔尺法,将高程传递到四周槽壁上,以次作为高程施工测量的依据。
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传递高程,校核后请监理验线。
±0.000以上高程传递:
首层墙、柱施工完毕后在每道墙、柱上抄测+50cm控制线,每个流水段选取三处作为楼层高程控制点并用红漆标注水准符号,经过联测后使用。
每层高程传递用钢尺从首层所选择的起始高程控制点竖直向上量取标高,经过校测后作为施工抄平的控制依据。
高程控制:
根据施工的需要,使用水准仪把首层传递的高程校核后换算成该层的+50cm线抄测在钢筋或墙体上,复查后作为高程的控制依据。
5.2.9施工预控措施
1)测量放线的预控措施
a柱、墙体采用“五线制”,既轴线、柱、墙身线、模板安装控制线、外墙线、门窗洞口边角线;
b顶板模板安装前测设安装控制线:
在顶板底皮下-20cm处,这样可有效控制顶板模板的支设标高,同时有便于操作;
c外墙面、柱测设-20cm线,以控制外墙、柱模板的安装;
d门窗洞口的边线弹在洞口边5cm,这样即可方便控制门窗口模板的安装,又可很清楚地校核成型后门窗口是否移位;
e随时拉各种通线,如钢筋拉通线校正,外墙突出物等拉通线安装施工。
2)工程阶段的测量
基础、结构分别完成后请建设单位委托的勘察单位对标高、坐标进行复查。
5.2.10测量工作的管理
1)测量实行“三级管理”,项目部成立测量组,公司机关设专人负责,技术质检部检查监督。
2)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主要有:
验线、交接桩、护桩制度;测量资料管理制度;测量仪器使用台帐和检校制度;制定岗位责任制。
3)测量仪器必须经过法定传业计量部门检定,未经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仪器不能使用,测量仪器必须正确使用,注意防止外界的干扰、破坏,其购置、检定、报废、封存,使用应遵守《检验、测量、试验设备控制程序》。
4)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人员不准上岗。
所有测量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团结,认真总结经验。
5.2.11测量工程的安全施工
1)测量人员施工前进行安全文明施工知识学习;
2)施工放线时带好安全帽,做好“头上、脚下”的防护;
3)主体结构施工时,注意钢筋、模板等,防止挂、磕、碰,注意临口、临边部位施工安全;
4)做好测量工具安全使用和保护。
5.3土方工程:
(桩基工程方案详见施工专项方案)
5.3.1土方开挖
5.3.1.1施工准备
5.3.1.1.1.主要机具:
1)挖土机械有:
挖土机、推土机、铲运机、自卸汽车等。
2)一般机具有:
铁锹(尖、平头两种)、手推车、小白线或20号铅丝和钢卷尺以及坡度尺等。
5.3.1.1.2作业条件:
1)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开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3)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4)开挖有地下水位的基坑槽、管沟时,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资料,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
一般要降至开挖面以下0.5m,然后才能开挖。
5)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桥梁和卸车设施等,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或加宽等准备工作。
6)选择土方机械,应根据施工区域的地形与作业条件、土的类别与厚度、总工程量和工期综合考虑,以能发挥施工机械的效率来确定,编好施工方案。
7)施工区域运行路线的布置,应根据作业区域工程的大小、机械性能、运距和地形起伏等情况加以确定。
8)在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和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等,均应配备人工进行。
9)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5.3.1.2操作工艺
5.3.1.2.1工艺流程:
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分段分层平均下挖→修边和清底
5.3.1.2.2坡度的确定:
1)在天然湿度的土中,开挖基础坑(槽)、管沟时,当挖土深度不超过下列数值规定时,可不放坡,不加支撑。
a.密实、中密的砂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一1.0rn。
b.硬塑、可塑的粘质粉土及粉质粘土一1.25m。
c.硬塑、可塑的粘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2.5m。
d.坚硬性粘土一2.0m。
2)超过上述规定深度,在5m以内时,当土具有天然湿度、构造均匀、水文地质条件好,且无地下水,不加支撑的基坑(槽)和管沟,必须放坡。
边坡最陡坡度应符合表l-3的规定。
各类土的边坡坡度表1-3
边坡坡度(高:
宽)
序号
图纸类别
坡顶无荷载
坡顶有静载
坡顶有动载
1
中密的砂土
1∶1.00
1∶1.25
1∶1.50
2
中密的碎石类土
1∶0.75
1∶1.00
1∶1.25
3
硬塑的轻亚粘土
1∶0.67
1∶0.75
1∶1.00
4
中密的碎石类土
1∶0.50
1∶0.67
1∶0.75
5
硬塑的亚粘土、粘土
1∶0.33
1∶0.50
1∶0.67
6
老黄土
1∶0.10
1∶0.25
1∶0.33
7
软土(经井点降水后)
1∶1.00
5.3.1.2.3基础的开挖
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路线及开挖深度。
1)采用挖土机开挖基坑(槽)时,一般应从两端或顶端开始(纵向)挖土,把土推向中部或顶端,暂时堆积,然后再横向将土推离基坑(槽)的两侧。
2)挖土机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槽)或管沟深度的1/2。
如挖土深度超过5m时,应按专业性施工方案来确定。
3)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
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4)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
深度大于1.5m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应做好基坑(槽)或管沟的支撑准备,以防坍陷。
5)开挖基坑(槽)和管沟,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如不能准确地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可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一层土不挖,以便在抄平后,由人工挖出。
6)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应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
5.3.1.2.3基础修槽
1)修帮和清底。
在距槽底设计标高50cm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撅,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
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标准,以此修整槽边。
最后清除槽底土方。
2)槽底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3)开挖基坑(槽)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一定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的土方,应一次运走,避免二次搬运。
5.3.1.2.4雨期施工:
1)雨期施工在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注意边坡稳定。
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坡度,或设置支撑。
同时应在坑(槽)外侧围以土堤或开挖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
经常对边坡、支撑、土堤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5.3.1.3成品保护
1)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龙门板等,挖运土时不得撞碰、也不得在龙门板上休息。
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定位标准桩和标准水准点也应定期复测和检查是否正确。
2)土方开挖时,应防止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下沉和变形。
必要时应与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或位移观测。
3)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及时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方可继续施工。
如发现有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护。
在敷设有地上或地下管线、电缆的地段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止损坏管线,造成严重事故。
5.3.2地基钎探
5.3.2.1地基钎探施工准备
5.3.2.1.1材料及主要机具
1)砂:
一般中砂。
2)主要机具:
a.人工打钎:
一般钢钎,用直径22~25mm的钢筋制成,钎头呈60°尖锥形状,钎长1.8~2.0m;8~10磅大锤。
b.机械打钎:
轻便触探器。
C.其他:
麻绳或铅丝、梯子(凳子)、手推车、撬棍(拔钢钎用)和钢卷尺等。
5.3.2.1.2作业条件:
1)基土已挖至基坑(槽)底设计标高,表面应平整,轴线及坑(槽)宽、长均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根据设计图纸绘制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
如设计无特殊规定时,可按表l-6执行。
3)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并要合理地安排钎探顺序,防止错打或漏打。
4)钎杆上预先划好30cm横线
5.3.2.2操作工艺
5.3.2.2.1工艺流程:
放钎点线→就位打钎→拔钎→灌砂→记录锤击数→检查孔深
5.3.2.2.2按钎探孔位置平面布置图放线;孔位钉上小木桩或洒上白灰点。
5.3.2.2.3就位打钎
1)人工打钎:
将钎尖对准孔位,一人扶正钢钎,一人站在操作凳子上,用大锤打钢钎的顶端;锤举高度一般为50~70crn,将钎垂直打入土层中。
2)记录锤击数。
钎杆每打入土层30cm时,记录一吹锤击数。
钎探深度如设计无规定时,一般按要求执行。
3)拔钎:
用麻绳或铅丝将钎杆绑好,留出活套,套内插入撬棍或铁管,利用杠杆原理,将钎拔出。
每拔出一段将绳套往下移一段,依此类推,直至完全拔出为止。
4)移位:
将钎杆或触探器搬到下一孔位,以便继续打钎。
5)灌砂:
打完的钎孔,经过质量检查人员和有关工长检查孔深与记录无误后,即可进行灌砂。
灌砂时,每填入30cm左右可用木棍或钢筋棒捣实一次。
灌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孔打完或几孔打完后及时灌砂;另一种是每天打完后,统一灌砂一次。
6)钎探孔排列方式
槽宽(cm)
排数
间距(m)
深度(m)
备注
小于80
中心一排
1.5
1.5
80~200
两排错开
1.5
1.5
大于200
梅花形
1.5
2.0
柱基
梅花形
1.5-2.0
1.5
5.3.2.2.3整理记录:
按钎孔顺序编号,将锤击数填入统一表格内。
字迹要清楚,再经过打钎人员和技术员签字后归档。
5.3.2.2.4雨期施工:
1)基土受雨后,不得进行钎探。
5.3.3土方回填
5.3.3.1施工准备
5.3.3.1.1材料及主要机具:
1)土:
宜优先利用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质。
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大于50mm,含水率应符合规定。
2)主要机具有:
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筛子(孔径40~60mm)、木耙、铁锹(尖头与平头)、2m靠尺、胶皮管、小线和木折尺等。
5.3.3.1.2作业条件:
1)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方土料含水率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回填土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2)回填前应对基础、箱型基础墙或地下防水层、保护层等进行检查验收,并且要办好隐检手续。
其基础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进行回填土。
3)房心和管沟的回填,应在完成上下水、煤气的管道安装和管沟墙间加固后,再进行。
并将沟槽、地坪上的积水和有机物等清理干净。
4)施工前,应做好水平标志,以控制回填土的高度或厚度。
如在基坑(槽)或管沟边坡上,每隔3m钉上水平板;室内和散水的边墙上弹上水平线或在地坪上钉上标高控制木桩。
5.3.3.2操作工艺
5.3.3.2.1工艺流程:
基坑(槽)底地坪上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耙平→夯打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5.3.3.2.2工艺要求
1)填土前应将基坑(槽)底或地坪上的垃圾等杂物清理干净;肥槽回填前,必须清理到基础底面标高,将回落的松散垃圾、砂浆、石子等杂物清除干净。
2)检验回填土的质量有无杂物,粒径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回填上的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
3)回填土应分层铺摊。
每层铺土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
一般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200~250mrn;人工打夯不大于200mm。
每层铺摊后,随之耙平。
4)回填上每层至少夯打三遍。
打夯应一夯压半夯,穷夯相接,行行相连,纵横交叉。
并且严禁采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所谓“水夯”法。
5)深浅两基坑(槽)相连时,应先填夯深基础;填至浅基坑相同的标高时,再与浅基础一起填夯。
如必须分段填夯时,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梯形的高宽比一般为1∶2。
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0m。
6)基坑(槽)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
基础墙两侧标高不可相差太多,以免把墙挤歪;较长的管沟墙,应采用内部加支撑的措施,然后再在外侧回填土方。
7)回填房心及管沟时,为防止管道中心线位移或损坏管道,应用人工先在管子两侧填土夯实;并应由管道两侧同时进行,直至管项0.5m以上时,在不损坏管道的情况下,方可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
在抹带接口处,防腐绝缘层或电缆周围,应回填细粒料。
8)回填土每层填土夯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9)修整找干:
填土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夯实。
10)雨期施工:
a.基坑(槽)或管沟的回填土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
施工中注意雨情,雨前应及时夯完已填土层或将表面压光,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排除雨水。
B.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要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糟)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
5.3.3.3质量标准
1)基底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定。
2)回填的土料,必须符合设计或施工规范的规定。
3)回填土必须按规定分层夯实。
取样测定夯实后土的干土质量密度,其合格率不应小于90%,不合格的干土质量密度的最低值与设计值的差,不应大于0.08g/cm3,且不应集中。
环刀取样的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定。
5.4钢筋工程
本工程所用钢筋进场要有出厂证明和材质单,并按批量进行要机械性能试验,经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机械性能明显不正常时,还要做化学分析。
本工程所用钢筋均由抽样员审图、翻样,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核,无误后进行钢筋加工,现场加工场负责断料和加工成型,钢筋加工成型后,按规格、型号、使用部位进行挂牌标识,并依照绑扎顺序码放整齐。
钢筋堆放场地要设排水沟,防止钢筋锈蚀和污染。
5.4.1、钢筋品种及等级
1)钢筋的品种为ΦHPB235级、ΦHRB335级;
2)本工程为独立柱基础,车间上部为钢性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筋需钢筋采用直螺纹对接,圈梁部位钢筋直径<16mm时采用搭接接长。
5.4.2、钢筋加工采用现场制作成型
1)钢筋的调直与成型:
A、直径≤10mm的HPB235级盘圆钢筋,采用调直机,调直冷拉率不宜大于4%。
B、弯曲成型工艺:
对形状复杂的钢筋,根据料牌上标明的尺寸进行试弯,尺寸复核无误后批量加工。
2)钢筋加工质量要求:
A、钢筋的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现象。
B、钢筋表面如有锈蚀应除锈,可采用手工除锈(用钢丝刷)或调直过程中除锈。
除锈过程中如发现钢筋表面的氧化铁皮鳞落现象严重并已损伤钢筋截面,或在除锈后钢筋表面有严重的麻坑、斑点等伤蚀截面时,应降级使用或不用。
C、钢筋切断时,应根据不同长度搭配,统筹安排。
一般应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减少短头,减少损耗,钢筋切断时避免用短尺量长料,防止在量料中产生累积误差。
D、HPB235级钢筋末端作180°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Ⅰ级钢筋作为箍筋时,弯钩应作成135°,弯钩圆弧直径不小于25mm,以便箍筋圆弧部分与主筋绑扎时相吻合。
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5.4.3、钢筋绑扎
1)楼层底板筋的施工
A、施工顺序:
验线→弹底板、墙的边线和暗梁的位置线→弹柱钢筋位置线→扎楼层钢筋→底板下层双向钢筋网→扎暗梁→扎撑脚放马凳→上层钢筋网→墙、柱、楼梯等的插筋
B、底板筋保护层:
钢筋保护层可在垫层上面做b×h=50×40mm@1000的C35密实性细石砼条,或用50×50×40mm的垫块。
C、底板筋的布置顺序:
板底受力筋按图纸要求先铺长向底筋下铁,后铺短向底筋上铁。
2)当基础板顶与梁顶相平时,板的上部钢筋与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同皮。
墙体插筋应按图纸要求伸入底板底,弯钩与底板筋绑扎牢固,弯钩朝向必须正确。
为保证墙体插筋位置正确,不产生偏移,应与上下层钢筋的附加筋点焊牢固。
5.4.4、钢筋验收
1)材料验收:
按正常渠道购买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产品,产品必须具备出厂检验合格证,必须复试的材料要有复试报告。
2)作业班组人员,对作业质量负责,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及挂牌制度,保证其可追溯性。
3)验收程序及报验:
班组检→单项质检→项目专职质检→报项目监理
5.5模板工程
5.5.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项目总工组织经理部技术、生产人员熟悉图纸,认真学习掌握施工图的内容、要求和特点,同时针对有关施工技术和图纸存在的疑点作好记录,通过会审,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与设计、甲方、监理共同协商解决,取得一致意见后。
办理图纸会审记录,作为施工图的变更依据和施工操作依据。
熟悉各部位截面尺寸、标高制定模板初步设计方案。
2)、机具准备
主要机具及工具准备:
圆盘锯、平刨、手电钻、单头扳手、空压机、砂轮切割机、活动扳手、钢丝钳、钢卷尺、直尺等。
3)材料准备
基础、平台部分模板材料选用覆膜多层板,支撑采用48*3.5脚手架管,脱模剂选用水性脱膜剂。
根据所需材料提前考察、选用相关材料厂家。
4)、模板和支撑体系及其选型
A.垫层模板
垫层厚度为100mm,垫层模板采用100×50mm方木,沿垫层边线设置方木,方木支撑在基坑壁上。
B.基础模板:
模板采用12厚胶合板,龙骨采用50×100方木,按全套模板量配置。
C.地梁、平台模板采用12厚胶合板,大龙骨采用100×100方木,小龙骨采用50×100方木,按全套模板量配置。
5.5.2模板工程施工工艺:
1)、垫层模板:
进场时测量放线完毕后就进行模板施工,采用100*50木方,用小木桩固定地面上,标高根据钢筋桩,其尺寸必须满足图纸要求刚度。
2)、独立柱基模板
柱基模板安装顺序及技术要点
(1)模板安装顺序
模板定位、垂直度调整→模板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