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等等.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等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等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等等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4.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
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
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
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
思考:
他的琴艺怎么样呢?
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
(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
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
“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
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
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8.师小结:
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
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分组读)
师: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
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
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
(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
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
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
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回味“绝弦”
1.师:
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
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
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
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
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
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
图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
3.“书”是什么意思?
“戴嵩”是谁?
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自由交流)
二、疏通文句,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圈点批注,标出不懂的地方。
)
(2)学生自由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3)(课件出示全文注释)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3.感受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
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
他的理由是什么?
(指名说)
(2)师:
你觉得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
(牧童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
(3)师:
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
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齐读,注意读出牧童的语气。
)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哪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
(指名说)
2.归纳: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四、课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一定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积累吧!
【教学反思】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
只要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感受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学生也能从牧童的表现中体会他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课堂效果较好。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陶醉、霎时间”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
师: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
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
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相机板书:
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是否都认识了呢?
(检查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总起介绍贝多芬,点名题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按起因、经过、结果给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3自然段):
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声
第二层(第4~7自然段):
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
写贝多芬弹奏并记录《月光曲》。
2.全文可分为部分,主要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弹琴,并即兴创作出的故事。
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师:
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
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引入留疑,激趣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
那么,《月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二、走进课文,品味探讨
1.课件出示一: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思考:
“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这琴声会引起他的注意?
明确:
“断断续续”,说明钢琴弹得不熟练。
因为环境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琴声。
又因为弹的是贝多芬的曲子,所以才引起贝多芬的注意,为下文做了铺垫。
小结:
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和疑惑的心情,贝多芬最终走进茅屋,为姑娘弹曲子。
2.课件出示二:
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明确:
这句话表明盲姑娘既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不想让哥哥因为这件事为难。
3.课件出示三:
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哇!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思考:
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明确:
“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如此高超的演奏技巧,加之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盲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
盲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课件出示四:
月光照进窗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明确: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
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
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
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
5.课件出示五:
月光正照在……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明确: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仿佛”,指哥哥从妹妹的神情中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的想象画面中。
小结:
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
正是这个美丽的夜晚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又一次按起了琴键,此时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6.课件出示六: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明确:
“陶醉”指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
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十分美妙!
三、再读想象,体会意境
1.(指名读第8自然段)思考:
月光怎么清幽,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什么样的。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
(学生自由交流)
2.师:
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给这对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预设: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3.(音乐起,课件出示图片)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
月亮的升起、升高,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
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写实?
请在文中分别用“——”和“”画出来。
4.交流反馈:
(1)指名读写实的部分: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皮鞋匠看看妹妹……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2)指名读联想部分,体会情境。
①想象第一幅画面:
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
②体会第二幅画面:
月亮越升越高……轻纱似的微云。
③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
琴声是怎样的?
(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
5.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用“”画出文段中的任意一个比喻句,抄写下来。
(2)想一想:
文中皮鞋匠的联想分别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①;
②;
③。
四、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在你心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
这个故事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与文章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指导:
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刻。
【教学板书】
22月光曲
贝多芬听到琴声→走进茅屋
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海上升明月
月光海啸图→《月光曲》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氛围,让学生听着《月光曲》的片段谈感受。
在让学生自由讲述画面内容时,我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反馈,师生互动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文章意境优美,描写联想到的画面时,语调是变化的。
而我对这一部分的朗读指导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3*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
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
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
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畅谈,教师指导。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尴尬彻底虚拟绱鞋底仆人凸显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
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
(指名答)
2.师:
“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艺术中有何妙用?
请结合课文列举相关语句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可以高扬,可以;可以,可以。
(2)俗话说“”,古诗也说“”。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介绍马鞭的内容。
(1)师:
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原因是什么?
京剧表演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为什么说马鞭可以漂亮地解决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的问题?
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
(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作者介绍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为什么还要介绍京剧中一些虚拟的道具呢?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与本课的第一个小标题——马鞭,是否冲突?
(指名说)
明确: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京剧的表演艺术,与马鞭这种实在的道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因而与小标题不冲突。
2.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介绍亮相的内容。
(1)静态亮相是如何体现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
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明确:
课文第4自然段便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同时作者通过俗语和古诗,进一步论证静态亮相的妙处。
(2)京剧中动态亮相有何高妙之处,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指名说)
明确:
课文第6自然段便是具体论述动态亮相的高妙之处的,作者通过动态亮相的具体表现,引出杂技表演的艺术,以此印证动态亮相不愧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五、写作特色
思考: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交流)
归纳:
(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
(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京剧表演艺术的资料,或观看一些京剧戏曲视频,了解更多有关京剧的知识和奥秘。
同学之间进一步交流。
【教学板书】
23*京剧趣谈
马鞭亮相
马鞭的功用静态亮相——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虚拟的马鞭动态亮相——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装饰的美实在的道具虚拟的道具
【教学反思】
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很多,作者通过对马鞭和亮相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
在“马鞭”一节中,马鞭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到底有哪些功用?
解决了哪些问题?
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起着什么作用?
这些是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
在“亮相”一节中,作者通过京剧表演上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在京剧艺术上的高妙之处。
举例典型,论证有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不足之处在于,文本是“趣谈”,而我的“趣教”体现得不够明显。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教学目标】
1.搜集资料,了解更多有关书法方面的知识。
2.能够清楚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结合图片、实物让表述更生动。
3.通过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围绕“书法”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如何围绕“书法”这一话题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切入话题。
(播放书法欣赏视频)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
你对书法的了解有多少呢?
我们该如何就“书法”问题与同学展开交流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口语交际。
二、围绕话题,展开交流。
1.课件出示话题,学生自由交流。
(1)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
(2)你参加过书法艺术作品展览吗?
你欣赏过哪些人的作品?
(3)你学习过书法吗?
在这一过程中,你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
(4)你认为练习书法有什么益处?
2.合作交流,组内练说。
(1)分小组,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出示讨论要求:
问题①一、二组展开交流。
问题②三、四组展开交流。
问题③五、六组展开交流。
问题④七、八组展开交流。
(2)组间交流,充分练说。
(分组表演,师生评议。
就语言、态度、条理等方面进行评议。
)
(3)小组派代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可以就相同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就不同内容进行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
(可结合图片或具体书法作品讲解,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
三、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这节课同学们针对书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请你们根据这节课的交流情况,谈谈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感想。
2.回家后与家长聊一聊,问问家长所关注的话题有哪些。
以此了解家长的想法,并学会和家长进行交流。
还可以围绕某个话题写一篇日记或办一期手抄报,在班内交流展览。
【教学反思】
针对有关“书法”问题,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交流“书法”方面的知识,发表对“书法”问题的看法。
通过全班展示,学生评议,多数学生明白了交流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掌握的法则,如交流时要进行有条理地表达,并学会观察对方的表情等。
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通过交流,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教学目标】
1.能围绕主题进行选材,并精选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清楚,要懂得抓住重点去写一件事,注意详略得当的技巧。
3.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感受、看法。
4.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文章的内容结构,学会列提纲。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围绕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并注意详略得当的技巧。
2.在习作中,将自己的感受、看法写出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能说说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吗?
关于拿手好戏,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堂,了解关于“拿手好戏”的故事。
二、习作指导
1.(课件出示)十八般武艺,样样是“好戏”,你能说出哪些好戏,同桌互相交流。
2.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思考:
(1)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
关于拿手好戏,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2)怎样来写你的拿手好戏?
哪些内容先写?
哪些内容后写?
明确:
开始可以交代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接着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最后介绍有关拿手好戏的故事。
(3)哪些内容要写得详细些?
哪些内容要写得简略些?
明确:
可以将展示拿手好戏的故事写详细些,其余内容可以写简略些。
3.教师小结。
写之前,要围绕主题合理地进行选材。
并确定习作的中心——“我”因拿手好戏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确定写作内容时,“我”展示拿手好戏的过程要详写,注意写出“我”的感受,必要时也可以写观众的反应,其余内容可以略写。
三、仿照例子,列出提纲
课件出示列提纲的例子。
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设想列提纲。
如学生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是唱歌。
提纲如下(课件出示):
唱歌点明自己的拿手好戏是唱歌
简单介绍是怎样练成唱歌这个拿手好戏的
详细介绍有关自己唱歌的趣事
参加学校开展的唱歌团体活动
获得“校园唱歌十大高手”的称号
在市级文艺演出中获得大奖
四、根据提纲,自主成文
1.学生根据自己所列的提纲,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化。
(教师指导:
如抓住课文主要事件,深入细致地进行描写,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等)
2.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欣赏
1.学生完成习作后,自由组合,互相寻找对方作文中的亮点,相互学习。
2.教师推荐优秀习作学生参与评议。
六、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学生习作的内容,集体修改,教师适时指导。
2.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看文章的语句是否通顺,内容是否完整,结构安排是否科学,详略是否得当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能根据习作的要求,进行合理地选材,并能够围绕文章的重点,抓住主要内容来写。
通过习作指导,学生能够根据习作设想列提纲,从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学生对文章的描写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细节方面的指导。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其含义,并学会用这些词语造句。
积累描述书法、音乐、艺术作品的词语,了解其含义。
2.了解做课堂笔记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意义,掌握做课堂笔记的具体方法。
3.了解怎样将说明书写清楚,学会修改说明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做课堂笔记应注意的事项,掌握做课堂笔记的具体方法。
2.了解怎样将说明书写清楚,学会修改说明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会做课堂笔记吗?
做课堂笔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让我们赶紧走进今天的课堂吧。
二、交流平台
1.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有哪些好处?
(指名说)
明确:
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进我们积极思考。
另外,它还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等。
2.师:
结合课文,请具体介绍你在课堂上做笔记的例子。
(学生自由交流)
3.师:
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时,你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
学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