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0390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docx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

提振消费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

为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怎么才能扩大消费?

如何才能把潜在的消费能力变成现实的消费能力?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提振消费信心。

本文作者偿试着众提振消费信心对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消费信心滑跌的原因进行分析入手,对提振消费信心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第一,提振消费信心对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GDP的40%是靠出口拉动的。

然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急剧萎缩,我国进出口对GDP的贡献下降。

而与此相反,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却在上升。

不言而喻,我国经济主要靠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拉动了。

其次,我国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

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十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

但我国居民消费储蓄余额一直偏高,到2008年已经将近22万亿,这就意味着我国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

第三,提振消费信心是当务之急。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8年12月份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第五个月下行,已跌至2004年以来最低点。

消费满意指数和消费预期指数亦下降,消费者对消费时机的认同度下降也非常大。

因此,要释放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键还是要千方百计提振消费信心。

第二,对消费信心滑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首先,居民收入偏低、两极分化严重是居民即期消费低迷的根本原因。

我国居民收入低于GDP的增长水平,占世界第109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并且,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低收入人群多,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居民收入遭遇“严冬”,低收入人群大幅度增加。

其次,居民预期支出增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居民消费预期增加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点低,社会保障制度还严重滞后,大多数人的生、教、老、病、死没有能够得到保障。

第三,消费环境不善是我国居民消费信心低迷的重要原因。

我国缺乏完整的个人信用资料,银行难于对消费者信用和个人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管理,不得不设置很高的贷款门槛。

同时,消费市场诚信缺失,也降低了居民的消费热情,严重遏止了老百姓的消费欲望。

第三,对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首先,建议采取五大举措”提高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一是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城镇职工工资的稳定和增长。

二是以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为契机,用好用活国家关于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业补贴、土地流转等相关政策,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是努力开拓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

四是围绕提高农民的务工性收入,切实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工作。

五是适当调整收入再分配,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其次,建议完善“四项制度”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真正能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是逐步建立以政府基本社会保障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制度。

四是建立完善配套规范管理制度。

第三,建议完善“四在体系”,优化消费环境。

一是建立完善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消费信用贷款政策。

二是在全社会建立诚信体系,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要建立工商、质检、卫生、防疫等多职能部门组成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四是建立以消费者自我保护为基础,国家行政保护为重点,司法保护为补充的消费维权体系。

【关键词】: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提振信心对策思考

正文: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迅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

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

为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央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

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

怎么才能扩大消费?

如何才能把潜在的消费能力变成现实的消费能力?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提振消费信心。

本文作者偿试着从提振消费信心对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以及消费信心滑跌的原因分析入手,对提振消费信心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一、提振消费信心对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通常被称为“三驾马车”。

当前在出口受阻的形势下,内需拉动更显重要。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尤其强调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可见消费需求不管对经济增长的需求,不管对于当前来说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必将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政策着力点。

(一)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此次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蔓延全球,影响深度也在一步步扩大,并且在向实体经济延伸,中国经济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和冲击。

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在“三驾马车”中,出口的拉动作用最大。

我国GDP的40%左右是出口拉动的,其中,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

但美、日、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滑坡,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萎缩。

据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7759.2亿元,同比增长21.9%,创1997年以来的消费增速新高。

而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我国吸收外资呈现回落态势,10月以来实际使用外资出现连续同比负增长。

2008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这是自2001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当月负增长。

2008年我国GDP增长9%,在9%当中投资占了4.2%,消费4.0%,进出口0.8%,和2007年比,进出口贡献率在下降。

由此可见,扩大内需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

其中消费需求作为终端需求,对经济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只有消费和生产的平衡互动,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积极健康的消费,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而消费作为整个经济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

在经济学意义上,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经济增长0.2%,而消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经济增长0.8%,是投资的4倍。

据统计,2007年我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

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首次超过投资,表明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

从历史经验看,投资和出口增长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而消费增长则更为稳定,较少大起大落。

有关专家预测,今后两年,消费虽不会大幅增长,但对GDP贡献率将相应扩大。

由此可见,消费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无疑具有持久性的拉动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二)我国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我国的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偏低。

据资料显示,目前为止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概在35%—40%,离世界50%左右的平均水平低了近十个百分点,离发达国家60%以上水平少20个百分点以上。

但是,我国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虽然我国人均GDP在2008年刚刚突破三千美金,但是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余额一直偏高,到2008年已经将近22万亿,这就意味着我国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消费水平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

2007年我国县以下的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5%,而县以下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21%,这足以说明农村消费仍然明显偏低,农村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城乡消费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商品消费亮点突出,实现“开门红”。

据商务部监测,1月份全国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4.5%。

食品、烟酒、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8.9%、47.2%和29.2%。

家电下乡产品的销售更是火爆,就重庆而言,截至3月10日,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4644台(部),销售金额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685万元。

仅2月16日至3月10日期间,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8780台(部),销售金额6323万元,日均销售1686台,为上月同期的2倍。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城乡消费市场能够持续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实属不易。

这表明国家去年以来出台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城乡消费潜力巨大,正在成为保增长的强劲动力。

(三)提振消费信心是当务之急

回顾2008年的消费信心指数(见下表),不难看出,扩大内需,首先将要面临提振消费信心的难题。

消费者信心指数(2008年12月)

日期

消费者预期指数

消费者满意指数

消费者信心指数

2007.11

98.7

92.0

96.0

2007.12

99.5

93.1

96.9

2008.01

98.6

91.2

95.6

2008.02

96.8

90.5

94.3

2008.03

97.1

90.7

94.5

2008.04

96.6

90.1

94.0

2008.05

97.0

90.2

94.3

2008.06

96.5

90.6

94.1

2008.07

96.9

90.8

94.5

2008.08

96.0

90.2

93.7

2008.09

95.6

90.0

93.4

2008.10

94.2

89.8

92.4

2008.11

90.8

89.2

90.2

2008.12

87.6

86.8

87.3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上述数据表明,2008年12月份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五个月下行 ,已跌至2004年以来最低点。

而代表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为86.8,较上月的89.2继续下降;反映消费者对未来几个月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为87.6,亦低于上月的90.8。

调查调研结果也显示:

计划在2009年买房的人中有50%决定推迟购买;计划购买车的人中有40%决定推迟购车计划;计划购买商业医疗险的人中有30%的人已经决定推迟购买;计划购买笔记本电脑的人中有26%的人决定推迟购买。

大件家电市场如电视机,空调,冰箱等,原计划购买的消费者中有25%的人决定推迟购买。

此外,分别有26%和12%的消费者对工作稳定性和可能会失业表示担忧,这项数据比今年一月份分别上升了5%和9%。

消费者继续在非必需用品上节省开支,例如38%的消费者在外出娱乐消费上节省了开支,34%的消费者在品牌流行服饰上节省了开支,26%的消费者在品牌化妆品上节省了开支,13%的消费者已经在家庭日杂用品上削减了开支。

而表现在实际消费上,比如人们的衣食住行最基本的“食”,最近两月来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外出就餐。

高端的餐饮场所客流下降了30-40%,并有15-20%的或明或暗的降价,低端餐饮如人均消费50元以下的场所,也有5-10%的跌幅。

另外,消费者对消费时机的认同度下降也非常大。

根据城市居民的评价,2008年,城市居民消费信心指数的三个衡量方面都有所下降,其中消费时机认同度的下降幅度最大,由2007年的59.7下降为2008年12月的50.8,累计仅有19.0%的消费者对“现在是花钱消费的好时机”表示比较认同或非常认同。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正在滑跌,要释放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键还是要千方百计提振消费信心。

二、消费信心滑跌的原因分析

去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消费、鼓励消费、拉动消费。

比如发给消费券、家电下乡、购房补贴、购房购车契税减免等等,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保增长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消费需求仍然平缓。

据统计,今年一二月份,我国手机、家电、汽车等消费品销售同比下降30%以上。

为什么我国的消费热情总是“热”不起来,消费信心指数甚至出现不升反降的反常现象呢?

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偏低、两极分化严重是居民即期消费低迷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我国是“高储蓄、低消费”国家,储蓄和勤俭持家历来被我国人民视为传统美德。

诚然,这个传统美德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有影响,但笔者认为这不是直接因素,根本原因还在于居民收入偏低。

首先,我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偏低。

近年来,我国GDP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据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显示,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增长到24.95万亿,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却在下降,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

据统计,200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6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实际增长8.4%,居世界第109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其次,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低收入人群多。

据统计,我国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的“低收入阶层”占就业大军的80%,他们只能分享到新增GDP的40%左右,剩下的60%则被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

城镇居民中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的5-10倍。

我国农民占国民总数60%,而城乡财富比例为96:

4,其中农民财富拥有仅为1/72,只拥有1.388%的财富。

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企业破产关闭,失业率增加,就业率降低,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就是3000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失去了工作,居民收入遭遇“严冬”,低收入人群大幅度增加。

俗话说“壶里无酒难留客,兜里有钱好消费”。

消费只有“需”“求”一致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对于老百姓来说,“需”是客观的,空调、冰箱、彩电谁家不需要?

但“求”是主观的,“求”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想不想又是很实际的问题,兜里无钱就只能是空想、瞎想、胡思乱想,不切实际的“求”,只能是“奢求”。

(二)居民预期支出增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居民消费预期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实行低工资下的福利性消费体制,城市居民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项消费实行行政配给制度,个人消费需求基本上只包含了基本生活需求和少量耐用品需求。

自90年代中期开始,福利性消费体制逐步被市场化消费体制所取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开始了大幅度地调整,由个人负担的支出范围急剧扩大,以前主要由政府或企业以实物形式供给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所需费用,转而由居民个人承担,而住房价格上涨、医药费价格上涨、教育费用上涨速度之快超过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其消费价格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显得过高。

由此可见,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很大。

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却不够完善。

虽然,近几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点低,社会保障制度还严重滞后,大多数人的生、教、老、病、死没有能够得到保障。

这无疑使本来就有“积谷防饥”观念的老百姓在消费上“留有后手”。

农民说:

“小病一场,十年口粮”,“辛苦大半生,不够培养一个大学生”。

社会上,为送子女上大学四处举债,为老人或子女治病而卖血乞讨的事例不胜枚举。

更多的人面对的是企业改革上不了班,卫生改革看不起病,教育改革上不了学的困惑。

这种严峻的事实,不得不迫使他们“攒钱于教”,“攒钱于病”,“攒钱于老”,“攒钱于灾”。

他们习惯于把钱大量存入银行,用于预期消费支出,比如购买住房、预防疾病、孩子教育等。

“细水长流”的消费观充持着大多数人的头脑,绝大多数老百姓还不敢进行“今日有酒今日醉,不问明日饱与饥”的无计划消费。

(三)消费环境不善是我国居民消费信心低迷的重要原因。

首先,消费借贷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是“住”和“行”,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住宅、汽车消费需求如果仅靠自我积蓄,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为了即期消费,不得不靠信贷。

然而,我国现行的个人信用消费是在尚未建立个人征信制度的情况下推行的,由于缺乏完整的个人信用资料,银行难于对消费者信用和个人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管理,不得不设置很高的贷款门槛,这个高门槛的人个信贷制度既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的增长,也影响了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

其次,消费市场诚信缺失,降低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目标是谋求利润最大化。

而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要目标。

一些部门和地方,在经济工作中也形成了“重发展、轻规范”、“重生产、轻消费”的思维定势。

结果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城乡市场;虚假广告宣传铺天盖地的袭来,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大商场里,打折、甩卖尽情地“忽悠”消费者;从购买上百万的商品房到几万至几十万的轿车,再到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各种耐用消费品,消费者无不提心吊胆。

特别是三鹿毒奶粉事件曝光后,曾一度引发人们乳制品质量危机,消费者在那段时间里对乳制品敬而远之,有钱也不买。

由此可见消费市场诚信的缺失,严重遏止了老百姓的消费欲望。

三、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对策思考

面对气势汹汹的金融危机,我们必须提振信心,信心是应对危机的力量之源。

笔者建议,采取五大举措、完善四项制度、建立四大体系提振消费信心。

(一)“五大举措”提高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消费启动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要实现消费启动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同时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居民生活安全,只有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振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一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城镇职工工资的稳定和增长。

对企业,可以考虑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低收入群体要保低,通过加大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使所有失业、下岗和收入在基本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各类人员都能及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

二要以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为契机,用好用活国家关于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业补贴、土地流转等相关政策,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进一步加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力度,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附加值的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和规模效益,加大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力度,努力从农业内部挖掘收入增长潜力。

三要努力开拓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

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到社会基层岗位就业,到农村基层服务。

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如发展城市新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增加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对于农民工要广开门路,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鼓励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诚信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要裁员。

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解决农民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保持农民工收入的稳定。

四要围绕提高农民的务工性收入,切实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工作。

认真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加大措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五要适当调整收入再分配,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加快税制改革,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严格会计审查制度,强力推行收入申报制度,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尽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

(二)“四项制度”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后顾之忧,促进居民消费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基本的支撑。

因此,在提高居民收入与劳动者收入的同时,应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防止产生新的贫团人口。

 一是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强化政府职责,改革现行的养老保险将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捆绑的模式,实行社会保险统筹的费改税,由中央政府集中社会统筹资金和适量财政资金,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老百姓真正能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是建立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逐步建立以政府基本社会保障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的多样性和参保群体的可选择性。

在满足人们基本保障需求的前提下,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通过设计出形式多样的保险模式,让各类人群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实力,自行选择保险类型。

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衔接和统一,简化制度设计,对灵活就业人员、保险关系转移等,设计出更加便捷的制度办法,完善多层次体系发展的激励政策措施。

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制度。

一方面国家要建立财政支持社会保障建设的长效机制,明确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的增长逐步调整。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捐赠、发行彩票等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过程中,划出一块国有资产、出售部分上市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份或开征专项税收等筹集资金。

也还可以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采取借债的方式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国家既然可以借钱修桥修路和搞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可以借债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是建立完善配套规范管理制度。

以《社会保险法》为契机,加快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制度。

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打通部门分割的信息渠道,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身份惟一的社会保险号管理制度。

加强与社会保障制度关联的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管理。

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和管理机制。

(三)“四大体系”优化消费环境

要提振消费信心,就必须有良好的消费环境。

因此,要在加强消费环境的建设、强化对市场的管理、完善消费政策、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个人信用制度,调整信贷政策。

要建立完善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

政府要依据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培育个人信用调查、评价中介机构。

充分利用中介机构,收集包括个人的自然状况、家庭状况、家族状况、税务情况,个人司法记录,个人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记录,个人的储蓄和债务记录,个人资产以及个人信用的历史等资料的个人信用档案。

根据权威机构统一制定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每个人的守信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估,建立一个全社会共享的、公正的,能够跨行业、跨系统实现资源共享的,方便、快捷的信用网络查询系统。

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个人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使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形成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此基础上,调整消费信用贷款政策,降低居民消费信贷门槛和利率,促进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拓宽消费信贷领域,激发居民的信贷消费意愿。

二是在全社会建立诚信体系,营造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