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0317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之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整体规划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教材安排了4个小节,共8个例题,具体结构如下: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是修订教材《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中的第3小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进位)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今后多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以及除法运算的基础。

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影响。

其中渗透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第3小节的主要内容有: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计算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中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教学安排了3个例题,和两个练习。

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采用左右对比编排的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动手操作——整理算法——突出重点的层次进行编排,同时将直观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对照,突出算理。

最后通过比较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为了突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教材将直观教具由小棒变为计数器。

计数器虽比小棒的抽象性强,但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加(减)的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为学生理解后面的“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打好了基础。

例2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分3个层次编排。

第一个层次是引入层次,学生要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第二层次是列式并计算的层次,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这是重点教学层次。

教材在这里呈现了两种算法,左边的是“破十法”,由前面的教学迁移而来,便于学生理解“退位”的道理。

右边的算法是用数的组成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类似于竖式口算,既突出了退位,又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

第三个层次是对照小棒直观图,整理并交流口算方法的层次,在算式下面标注口算过程,算出得数,实现有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例3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修订教材新增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

教材由实际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用算式表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引入小括号,体会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要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即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进位)和整十数,在计算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知识储备,初步建立了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同时拥有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

第3小节的主要困难是:

十位上由原来的1个十变成几个十,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怎样理解用十位上的“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理解十位退1就要少1个十的道理。

面对复杂的算理,低年级的学生很难做到合理有序地思考,因此我们利用学具,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计算过程,进而理解算理。

四、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减法口算的算理,能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退位)和整十数的算式。

2.认识小括号,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减法口算的算理。

2.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感受10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子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渗透对比思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数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例2)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利用摆小棒初步感知退位减法的算理,通过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学习退位减法。

3.在学习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徐盛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五课时(例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米有多长,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突破建议:

(1)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感悟算理。

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运用计数器进行操作,在操作中体会算理。

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要注意突出两种拨珠的区别,让学生明确35-2是从个位上拨去两个珠子,35-20是从十位上拨去两个珠子。

如果没有计数器,可以动手制作纸质的计数器(标出个位和十位表示不同的位值,用圆片代替珠子)。

因为计数器比小棒的抽象性强,如果有学生利用计数器操作困难,也可以用小棒进行操作。

(2)在操作的基础上加强回顾交流,使学生明确算法。

交流时应让学生先闭眼回忆自己操作的过程,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算式下面注出口算过程图。

最后指导学生根据图再说说口算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3)完成例1两道题的计算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操作过程与计算过程,讨论交流“35-2和35-20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重点说一说两道题分别先算什么,突出两个算式的区别,内化位值概念。

通过讨论、对比,既简化学生口算时的思维,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算法,又突出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减。

还可以与加法进行比较,突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2.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突破建议:

(1)制造认知冲突,感受“退位”的必要性。

可先出示36-5的算式和小棒图,让学生结合图说明口算方法。

再出示例题,通过“6减8不够减,怎么办?

”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

(2)引导学生在多种数学活动中,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算理。

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可为学生提供3捆和6根小棒,围绕“不够减”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再鼓励学生借助小棒继续思考“打开一捆后怎么减”。

在学生完成操作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课件或小棒演示操作过程,借助打开一捆再减,建立“退位”的直观表象;接着让学生闭眼回忆上述操作过程并按以下思路整理并交流计算方法:

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同时在算式下面注出口算过程图。

3.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突破建议:

(1)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例题的情境;或采用直观操作的形式,先出示10个五角星,让学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将条件与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既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又为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2)引导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在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用算式表征自己的解题过程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时,教师应结合“先加后减”的思路,引导学生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

”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此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号,表示出要先算加法;在交流、比较时,要强调先算加法;之后介绍小括号的书写方式,明确小括号的意义与作用。

(3)设计内容丰富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作用。

如设计对比练习“6+8-3与6+(8-3)”,让学生先说说“先算……再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计算;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体会小括号应用的广泛性,提高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小括号意义的认识。

六、单元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第二课时:

例2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第三、四课时:

练习十六

第五课时:

小括号

第六课时:

练习十七

七、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计算的教学,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

如:

教学小括号,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例题的情境;或采用直观操作的形式,先出示10个五角星,让学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将条件与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既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又为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单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种数学操作活动中,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算理。

如:

教学退位减法,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可为学生提供3捆和6根小棒,围绕“不够减”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再鼓励学生借助小棒继续思考“打开一捆后怎么减”。

在学生完成操作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课件或小棒演示操作过程,借助打开一捆再减,建立“退位”的直观表象;接着让学生闭眼回忆上述操作过程并按以下思路整理并交流计算方法:

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同时在算式下面注出口算过程图。

3.设计对比练习,发现规律,落实算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如23-6、33-6与13-6的对比,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让学生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得数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还可以继续改变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字,如被除数十位上改变为4、5、6、7、8、9,让学生说说得数的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变化。

使学生体会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与得数十位上的数之间的关系,并体会到20以内退位减法与本节课学习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以此沟通治时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与落实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新颖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送信”“接力”“对口令”“找朋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