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9997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docx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

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图

前言:

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

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

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

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

②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如殿、亭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同时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这种规格化已达极至。

③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

④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板壁、槅扇、帐幔、屏风、博古架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产生迂回、含蓄的空间意象。

⑤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

中国建筑艺术按时间序列可分为秦汉、隋唐、明清、近现代四个阶段。

①秦汉阶段。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庭院形式、对称布局、木梁架结构、单体造型、大屋顶等已初步形成,不过因诸侯割据而南北各异。

秦汉时已有雕刻和彩绘,布局舒展、整齐,具有明确的伦理、等级、秩序等内涵,表现出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

②隋唐阶段。

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

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

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样的寺塔、石窟,造型浑厚,装饰华丽,展示出博大伟美的风格特征。

③明清阶段。

经五代两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古、藏、阿拉伯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清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走向最成熟的阶段。

城市街巷规格方整,宫殿陵墓建筑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样。

造园艺术空前繁荣。

其总体风格是雍容、典丽、严谨、清晰。

④近现代阶段。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方文化的东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变迁,20世纪的中国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变异。

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细丽,且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

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革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

西汉阙复原3d图

原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第一节上古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蔽风雨"⑴。

此固为后世之推测然其所说穴居之习,固无疑义,直至今日,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居仍极普遍。

宫室与穴居可以同时并存,未必前后相替也。

  殷商以前,史难置信,姑集所纪。

黄帝(公元前27世纪顷?

),"邑于涿鹿之阿。

迁陡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当时显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宫室⑵。

至尧之时(公元前23世纪顷?

),则"堂崇三尺,茅茨不剪"〔见注2〕,后世虽以此颂尧之俭德,实亦可解为当时技术之简拙。

至舜所居,则"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见注2〕。

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期之都市已开始形成。

"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氵或"⑶,则因宫室已渐华侈,然后可以"卑"之。

  至殷代末年(公元前12世纪顷),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固苑,“南距朝歌,北据郎郭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⑷。

然周武王革命之后,已全部被毁。

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⑸。

其后约三千年,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予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

其中有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

柱础之上,且有覆以铜櫍者。

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

除殿基外,尚有门屋,水沟等遗址在。

其全部布置颇有条理〔6〕。

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平面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为一院之布置,已可确考矣。

  与殷末约略同时者,有周文王之祖父太王由原始穴居之情形下,迁至岐下,相量地亩,召命工官匠役,建作家室宗朝门庭,咏于《诗经》〔7〕。

  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铺,在今长安之南。

《诗经》亦有赋此区域之建筑者〔8〕  据《诗经》所咏,得知陕西一带当时之建筑乃以版筑为主要方法,然而屋顶之如翼,木柱之采用,庭院之平正,已成定法。

丰镐建筑虽已无存,然其遗址尚可考。

  文王于营国筑室之余,且与民共台池鸟兽之乐,作灵圈,内有灵台灵沼,为中国史传中最古之公园〔9〕。

成王之时,周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10〕。

此为我国史籍中关于都市设计最古之实录。

  都市之制:

天子都城"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11〕盖自三代以降,我国都市设计已采取方形城郭,正角交叉街道之方式。

注:

〔1〕《易·系辞》。

〔2〕《史记·五帝本纪》。

〔3〕《史记·夏本纪》。

〔4〕《史记·殷本纪》。

〔5〕《史记·宋微子世家》。

〔6〕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

〔7〕《诗·大雅·文王之什》。

〔8〕《诗·小雅·祈父之什斯干篇》。

〔9〕《孟子·梁惠王上》。

〔10〕《史记·鲁周公世家》。

〔11〕《周礼·考工记》。

中國建筑起源  任何生物形式,都是在與自然界抗爭與共生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生存權。

在我國境內人類活動伊始,也就是在原始社會初期生產力發展水平極度低下的狀況下,人類對于生存空間的要求,也只是能夠遮風避雨,抵御猛獸侵襲。

在那時,建筑僅僅是物質生活手段。

隨著生產力的緩慢提高及氏族文化的逐漸形成與發展,建筑開始成為社會思想觀念的一種表現方式和物化形態。

這樣的變化,促進建筑技朮和藝朮向更高層次發展。

由此開始,歷經六、七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燦爛的中國建筑歷史與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

內蒙古大青山  在原始社會,建筑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從艱難地建造穴居和巢居開始,逐步掌握了營建地面房屋的技朮,創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滿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動的要求。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住所是天然岩洞。

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等地都有發現,可見,這種大自然所天然賜予的洞穴是當時用作住所的一種較普遍的方式。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曾記載有巢居的傳說,如《韓非子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虫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孟子 滕文公》:

“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因此推測,巢居是地勢低窪氣候潮濕而多虫蛇的地區采用過的一種原始居住方式。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會公共建筑遺址被發現,如浙江余杭縣瑤山和匯觀山土筑祭壇,內蒙古大青山和遼寧喀左縣東山嘴石砌方圓祭壇,遼西建平縣境內的神廟等。

這些發現,使人們對五千年前的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們為了表示對神的敬之心,開始創造出一種超常的建筑形式,從而出現了沿軸展開的多重空間組合和建筑裝飾藝朮,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飛躍。

從此建筑不僅具有了它的物質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義,促進了建筑技朮和藝朮向更高層次發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遗址的“宫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偃师商城博物馆偃师商城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类专题博物馆。

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南。

1985年10月兴建,1987年4月建成开放。

该馆建筑为模拟夏商二里头一号宫殿,呈“四阿重屋”式仿古建筑群。

该馆馆藏文物近万件,主要有:

青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金银器、漆器、陶器等。

另外收藏碑碣造像、石刻墓志、绿松石微雕近千件,其中有西汉画像石、汉甘陵相尚府君碑、建初二年侍廷里父老僤买地约束石券、北魏、北齐造像碑、造像龛等。

该馆专题展览有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出土的大批礼器和生活用具,如:

省网纹青铜鼎、乳钉纹青铜爵、青铜斝、青铜兵器、大型七孔玉刀、玉钺、玉璋、玉鏚和具有特色的陶鼎。

陶斝、陶鬲等生活用具以及偃师商城出土的饕餮纹铜尊、龙纹铜鬲、铜戈、铜鏚、铜镬,还有玉器、象牙器、陶器。

该馆复原了夏商二代城池宫殿模型,配有图板、照片、文字说明。

该馆还举办有“历代珍品”、“唐三彩”、“佛教艺术”、“中国历代货币”等临时展览。

当年每座宫殿的基石地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好像刚开始没有金属,所以不用钉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商青铜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殷商,安阳博物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妇好享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妇好墓出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古代建筑概要、继承与发扬衣、食、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起码的需要,就是在原始社会阶段也是不能缺少的。

住是建筑的起源。

从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发展而成的高楼大厦和各式各样的建筑物。

建筑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翻开人类文明的历史,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成功,大流士的改革与专制,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说教,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业都随流水,如大江之东去,一去不复返了。

但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罗马的神庙、城堡、剧场,亚洲的佛寺和欧洲的教堂,秦皇汉武的高坟巨冢却仍然巍巍屹立。

万里长城永不倒,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他们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精华、文明结晶。

然而最能具体形象地表明每个历史时期文明的标志的,要算是古建筑了。

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大斗兽场,中国的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天坛,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土耳其的索菲亚大教堂,印度的太妃陵等等,它们都像镶嵌在地球表面上的颗颗明珠,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

的确,最能具体而又形象地表现出人类文明的,莫过于建筑了。

建筑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本身的技术与艺术水平,而且也反映出各方面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成就,还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

我们可以说,没有各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成果,没有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豪华壮丽的建筑是建立不起来的。

有人说那些豪华的宫殿是用黄金、智慧与血汗凝成的,并不为过。

特点一、完整的木构架系统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以木构架为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

木构架又有抬梁、穿斗、井斡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而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要地位。

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根据商朝后期宫室已有整然成行的柱网,证明当时已产生了“间”的概念。

一座建筑的间数,除了少数例外,一般都采用奇数,而这种方法早见于春秋时代的门、寝建筑。

至于各间的面阔,椐建筑实例所示,各时代虽非一致,但亦有规律可循。

如黄陂盘龙城商朝寝殿基址四间,中间二室的面阔(9.5米)即略宽于两头二室(7.9~7.5米);汉朝明器中也有明间较宽的现象;唐朝虽有各间相等和中央数间相等而梢间稍窄,及明间较宽的三种方式,但从宋朝起,前二者已很少使用,而后者最为普遍。

一般来讲,各间的间距,自商朝至战国时代的遗迹多在3米左右,后来随着技术发展,唐朝的宫殿、庙宇以5米居多,宋以后则扩大到七、八米,最大的如明长陵稜恩殿的明间面阔达10.34米。

三、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处理,经历代劳动人民长期间努力和经验的累积,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概括地说,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单座建筑的艺术处理单座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份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之一。

(二)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布局形式是若干单个建筑物的群体组合。

通常,一座住宅、一座庙宇或一座宫殿,指的都是整组建筑群。

据汉代的建筑遗址、画像砖和画像石上的建筑图像及明器陶屋等所示已有完整的表现。

(三)室内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装饰是随着人们的起居习惯和装修、家具的演变而逐步发生的。

自商、周至三国间,由于跪坐是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席与床(又称榻)是当时室内陈设的主要因素。

汉朝的门、窗通常都挂着帘子和帷幕,长者尊者在床上加帐。

但几、案比较低矮、屏风多用于床上。

自明到清初,家具的造型简洁优美,达到历史上的高峰,并进而综合房屋结构、装修、雕刻、家具和字画陈设等融为一体,而装修、家具与大量美术工艺相结合,也是这时期的特点。

构造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一个体系,是中国境内许多民族不断交流的结果。

自原始公社制瓦解以来,四千年中,各族劳动人民在当时当地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与习俗风尚的影响下,进行了大量的建筑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为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例如,完整的木构架系统,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装饰色彩与结构的紧密结合,丰富多彩的地方风格,独特的园林艺术等等。

我国领土面积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阔的领土上,肥田沃地给我们衣食之源,丰富的森林形成了建筑上以木构架为主的构造方式,它具有轻灵秀丽的外观,不少古代建筑遗物直到今天还保留着。

我国古代建筑遗物有一定数量,但不很平衡,每每是年代近的多,年代远的少;砖石结构遗物多,木构遗物少;被重新修改动过的多,未改动过的少。

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工作中,需要在遗物研究的同时,配合文献资料的研究,遗物具体但只是个别的,文献抽象但却有共同性,两者互相佐证,互相结合可以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可靠,更有说服力。

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木柱架◇木结构的连结法◇装修◇屋顶◇墙壁与地面◇彩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测量在古代,当人们建造任何一座像样的建筑物时,事先也要准备好在施工中所必须依据的“图样”(即图纸)和“烫样”(即模型),但是留存至今的各时代古建筑,其原建时“图样”或“烫样”多因年久而失传了。

因此,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取得图纸是一项非常重要、刻不容缓的任务,而测量工作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它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测量所取得古建筑的测稿,是准确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有了它可以绘制出各种用途的图纸。

在古建筑测量中,一般情况下,应用的测量工具比较简单,便于置备和随身携带。

只有测量规模宏大、布局复杂的组群建筑的总平面,或者测量建筑物构架有显著倾斜、下沉等现象以及需要进行大修工程的单体建筑物时,才使用平板仪、水准仪和经纬仪等测量仪器。

常用的测量工具及一些辅助用品有:

(1)皮卷尺

(2)钢卷尺(3)小钢尺(4)指北针(5)水平尺(6)卡尺(7)垂球及小线(8)米格尺(9)铅笔(10)橡皮(11)小刀或卷刀(12)纸夹子或木板夹(13)架木及其他。

古建筑测量的精确度,按测量任务的性质、目的而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一)大修工程前的测量因破坏严重而须要进行落架大修的古建筑;或由于国家重大基建工程需要将古建筑迁建至他处时。

在工程进行之前的测量,要求的精密程度最高最严格,在古建筑测量中,无论从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是最高一级的。

这一级测量要求在被测的建筑内外四周,全面缚扎脚手架,要求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测量工作持续时间也较长。

在测量时,不但要求对古建筑结构中所有不同种类的构件及其交接关系,进行认真细致的构画和测量,而且,还必须对构成建筑物整体骨架的柱、梁等大木构件,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勘查和测量,这类构件有多少就勘测多少,不可有所遗漏。

(二)取得科学记录档案资料的测量这是为建立科学记录档案而进行的一种较高级的测量,简称为“精测”,实际上要比前一种测量的级别低一些。

在一般情况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重要建筑的测量,都是采用这一等级。

测量时要求在所测量建筑物的一隅角缚扎脚手架,其范围约占建筑物屋面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

如果建筑物体量较小时,有时可以不需要架木,只用梯子和高凳之类器具,就能解决问题。

在进行构画草图及测量时,可按照“不同构件,样样具到”的原则精神办理。

也就是说,对于数量较多的相同构件,均不必要逐个地测量。

(三)粗略测量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测量,也叫做“法式测量”。

它适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较低的单体建筑及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多数单体建筑。

这一级测量,一般可不必搭脚手架,但必须要有一架较长的梯子与一根大头直径3.5厘米以下,长5--8米的竹杆,作为测量时的主要辅助工具。

构画草图应尽可能详细一些,测量中取得的尺寸,应能保证绘制出一套基本反映建筑物体形外貌及结构中主要手法特征的图纸。

为了弥补草图的不完善和尺寸的不充足,在测量中应多多拍一些局部特写的照片.

制图不论任何一种物体,包括房屋建筑、机器、车辆、工具、仪器、各种构件等,都能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现在一张纸上。

比如通过摄影可以得到照片;徒手可以把它们画成各种图画;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使用绘图仪器或工具的辅助画成图样。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里,人们在建造一座建筑物时,在工程进行之前,都要有一个或简或繁的技术文件即“图样”,特别是那些存留至今的宏伟建筑物,如北京故宫、天坛等,不但有“图样”(即图纸),而且还有“烫样”(即模型)。

只有按一定的规则,依靠工具仪器的辅助画出的图样才是准确可靠的,它能够正确地表达出任何一个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在图样上既可以注明全部必要的尺寸,又可以指明物体的内部结构情况及所用的材料。

房屋建筑包括古建筑用图就是用这种方法绘制出来的。

古建筑制图常用工具及仪器有:

(1)绘图桌

(2)绘图板(3)丁字尺(4)绘图仪器(5)三角板(6)比例尺(7)绘图铅笔(8)橡皮[绘图用](9)绘图用纸(10)绘图墨水(11)曲线板(12)铁道弯尺(13)擦图片(14)量角尺(15)大钢笔杆、笔尖(16)小钢笔杆、笔尖(17)砂纸[砂布](18)修铅笔小刀(19)刀片(20)图钉(21)胶条(22)矮水杯(23)油石(24)绸子(25)盖图布古建筑各种图样的绘制大多数以测量取得的成果----测稿为依据,制图的效率如何,是与测稿的质量有极大的关系。

如果测稿中的图样有结构交代不清楚,所注尺寸不全、不对,或构件形象不正确等缺点,那必然会给正式制图带来种种困难和麻烦,甚至造成无法最后成图。

因此,我们无论绘制古建筑何种图样,在绘制之前,首先要熟悉、检查和核对测稿。

在绘制一个图样(一张图纸)之前,首先要按照选定的纸型、幅面规格以及规定的比尺,做好图面的安排工作,要考虑所画图样的恰当位置及注记尺寸的范围,最好是粗略地估算一下,连注字的大小、位置及比例尺等一并考虑进去。

图面安排得过于紧迫或过于松散都会对这张图的艺术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绘制铅笔图一般可分作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使用较硬的铅笔画出“草样”性质的图样,线条要画得细一些,颜色浅一些;第二步是对“草样”图进行检查无误之后,按照制图的各种要求,对各种线条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即该肯定的肯定;该加粗的加粗,该加深的加深;某些无用的线条可以擦去;最后是注写尺寸和字,画图框,写图标。

维修世界上各个国家在保护修缮古建筑方面,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条件,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以及美学观点、民族的习俗等,来制定适合本国的古建筑维修原则。

欧洲许多国家从十九世纪就已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二十世纪初,苏联、日本等国也公布了保护维修古建筑的法令,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又进一步修改、补充了原来的法令,现在对古建筑维修原则的意见有三种:

(1)坚决的保存现状

(2)恢复原来建造时的面貌,把后代改变或增加的部分完全去掉(3)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取其所长,弃其所短,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赞成的类型。

一座古建筑遇有不同程度的残毁时,在维修之前首先要对它的残毁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或观测,然后依据检查的结果,根据经济、技术力量、材料、施工机具等条件,并结合“利用”的要求来制定维修方案,编制工程预算和施工计划,最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和验收。

一、残毁情况的勘查与观测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工作,首先需对它现在存在的情况进行了解,这项工作就是残毁情况的勘查与观测。

通常情况下,在残毁情况勘查或同时,先对将要维修的古建筑的构造、工程做法等进行复查,这是因为在维修前虽然大部分古建筑都有勘查报告,但大都对工程做法甚少论及。

此外在勘查残毁情况时,如遇有整体歪闪,或是重要梁枋弯曲劈裂,砖石结构中承重墙体裂缝等情况,当时不能定其安危时,就应进行科学的观测工作,根据观测的结果是否稳定和继续发展的情况,再研究它是否需要维修或如何进行维修。

二、设计方案的拟定基本建设中新建的建筑物,大家都知道一定要请工程技术人员搞出建筑设计,画好图纸,写好说明书,才能交施工单位进行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古建筑的维修,有些人就认为,维修古建筑就是“依样画葫芦”,可以不要什么设计,只要照原样维修就行了。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因为任何一项维修工作,都要事先有一个详密的计划,修哪些部位,如何修,用多少人工、多少材料、多少钱等都要事先计划好,不然必定造成施工中的种种不应发生的情况。

故无论维修工程的规模大小都应事先做好工作程设计,这不仅是国家的规定,也是事实的需要。

对于古建筑来说更重要的原因是,古建筑的维修是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使它完好的保存下来,流传下去,维修时,必须严格遵守和掌握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科学地分析其残毁的原因,合理的解决维修中的一切技术问题,与此同时还要贯彻精简节约的精神,少花钱,多办事,因而维修古建筑必须要有周密设计是理所当然的。

三、编制工程预算工程预算,简单地说就是在进行某一项工程之前,根据设计文件(图纸和工程做法说明书),和工程人工与材料定额,计算出工程数量及需用的人工、材料数量和金额,再加上管理费用,然后得出某一项工程的全部所需金额,它的作用不仅是为了向财政部门申请拨款而制定的,同时它也是在工程进行时使用人工和材料的主要依据,它对施工起着一定的约束与控制作用。

四、编制施工计划与施工管理古建筑的维修,首先要有正确的维修设计,合适的技术方案,但若没有好的施工,则一切预期目的都不能完满的达到。

因而施工是维修古建筑工作中的重要阶段。

为此必须在开工前编制好施工计划,做好施工进度计划,人工计划,材料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

在施工中有了合理的计划,还需有正确的施工管理,才能真正完满地完成施工任务,最重要的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工作,保证按质按量,如期完成施工任务。

保护(有时候保护也是一种破坏)文物保护工作,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针对破坏而言的,针对各种不同的破坏原因,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制止其破坏,达到保护的效果,这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文物破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是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两种。

所谓人为破坏,即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而造成的,如拆毁、改造、敲砸、污染、失火烧毁、环境破坏等等。

其防止的方法,主要采取宣传教育、说服劝导和执行法律、命令、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等措施来加以解决。

古建筑的自然破坏,主要是指非人为所引起的破坏,如像风雨侵蚀、阳光照射、空气干湿变化、冷热缩胀、洪水、雷电、地震以及鸟兽的损伤等等。

对于防止自然破坏,主要是采取科学技术的方法,通过保养、维修、修理、修复以及灭菌、除虫、防水、防火、抗震等等的手段来加以解决。

防止古建筑的自然破坏所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的科学范围很广。

而且随着人为破坏逐渐减少,防止自然破坏的任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防止自然破坏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专门的方法和技术问题,比如安设避雷针和消防设备,要请专业部门和这方面的专家来解决。

我们在保护和修缮古建筑的时候要明白:

古建筑的价值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