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9656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

《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ocx

自考论文《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  业      

    姓  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013年月日

 

论文评语:

论文建议成绩:

评审教师签名:

年月日

论文综合成绩:

答辩组长签名:

院系盖章:

年月日

学校自考办意见:

目录

摘要3

Abstract4

前言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受教育概况6

(一)农村学历教育现状6

1.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问题6

2.农民工家庭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6

3.国家给予新任农村教师的待遇不合理产生的问题6

(二)职业技术教育方面6

1.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6

2.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7

3.农民对职业教育的态度7

二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现状及存在的危机7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现状7

(二)农村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消极影响7

1.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造成了供需矛盾的激化7

2.就业层次较低,就业渠道狭窄8

3.剩余劳动力的择业困境造成的社会危机8

三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有效提高的原因分析8

(一)家庭教育的问题8

1.家庭环境造成的教育问题8

2.父母的原因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问题8

3.留守儿童心理素质问题8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9

1.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9

2.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严重缺陷9

3.教育方法的不合理造成的学生辍学9

(三)社会教育的问题9

1.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导致的社会教育问题9

2.企业缺乏积极性,中小企缺乏培训实力10

(四)自身对教育的认识问题10

1.农民对继续受教育的态度10

2.农民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志力不坚定10

3.农民对培训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选择10

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有效对策与建议11

(一)加强引导让农民工认识到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11

(二)关注农民工家庭,重视农村基础教育11

1.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注农民工的家庭11

2.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11

3.“因材施教”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12

(三)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减少辍学比例12

1.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减少学生的辍学率12

2.完善学教育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12

(四)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给农民工接受继续再教育的机会13

1.完善职业教育制度13

2.制定措施给农民工创造再教育的机会13

结语15

参考文献...........................................................17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摘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城市。

在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三农”问题依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转移农村劳动力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然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农民工自身存在技术水平较低,工资待遇较低的问题显而易见。

本文着重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与自身的素质问题,对如何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提高

 

Abstract

Fromninety'softhelastcentury,alargenumberofsurplusrurallabortotheeconomicallydevelopedcoastalareasandthecity.Inacceleratingthebuildingofaharmonioussociety,therealizationof"Chinesedream"intheprocess,"threeruralissues"isstillthepriorityamongprioritiesinallthework,andthetransferofrurallaborforceisthekeytosolvethe"threeruralissues".However,inthe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force,migrantworkersthemselvesinalowerleveloftechnology,obviouslytheproblemoflowwages.Thispaperfocusesonthe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force,employmentsituationofmigrantworkersandthequalityoftheirown,onhowtoimprovethequalityofmigrantworkers,migrantworkerstoenhanceemploymentcompetitivenessandputsforwardsomeoperablesuggestions.

Keywords:

theruralsurpluslaborforce;theirquality;improve

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公共政策“城市偏好”的影响,我国公共教育资源没有在城乡间公平的分配,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城市所有,城乡义务教育严重失衡,在办学条件和适龄儿童入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这就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就业谋生技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限制了就业领域的拓展,只能从事建筑等体力劳动和简单服务行业。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源,如果能够有效地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身能力,在劳动力成本增加的背景下,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价值。

文章认为通过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增加对农民工的社会培训教育投入,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

针对农民工自身素质问题进行研究,以便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提升农民工的社会竞争力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受教育概况

(一)农村学历教育现状

1.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问题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总量上并不缺乏,但是许多农村教师普遍向往城市,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师已严重不足。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等。

其次,应试教育倾向明显。

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这个问题,许多教师、家长都认为:

在农村还没有像城市那样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要想跳出农门,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升入重点的初中和高中学校,在考场上作不出题,素质再好也难以上大学【1】。

因此,农村学生成为考试的俘虏,学校家长全部工作都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应付各种考试上,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尤其阻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忽略了对成绩平庸学生对口教育。

2.农民工家庭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与城市学生相比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父母外出务工的儿童约占在校儿童的60%,形成了数百万留守儿童群体。

因为缺乏父母的照料,他们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这些农村儿童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失父母的关爱,长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教育,精神空虚而易导致行为失控、误人歧途,对其成长带来巨大隐患。

根据社会学原理,家庭功能的欠缺,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形成,容易导致情感孤寂、道德教化缺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而现行的农村教育因教育管理条件的限制,尚无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诉求和心理健康问题【2】。

3.国家给予新任农村教师的待遇不合理产生的问题

在农村任教的老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学校里他们代表着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的知识结构,带给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广阔的视野。

但是他们在任教期间工资待遇低收入刚好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如果有了家庭还不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生活拮据。

尤其是偏远地区,支教的老师生活更加艰苦,他们承担着教育的重担,却得不到可观的回报,单靠精神支柱认真教学实在是杯水车薪。

面对物质世界的现状,他们很自卑也很无奈,没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

这样就造成了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程度差距不断加大。

农村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考上重点高中,剩下的就慢慢的辍学。

同时人们对刚毕业任教的教师认可程度也不高,也成为农村家长对学生学成毕业后生活状态的预测。

家长对学生的前途感到失望,诱发产生“知识无用论”的原因,也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已经辍学外出务工,成为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

(二)职业技术教育方面

1.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农村职业教育、乡镇农校呈现萎缩趋势。

在职业学校面临招生困境的普遍背景下,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滑坡更为严重。

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不足。

农业类专业的招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更有甚至,很多农村职业学校的农业类专业已停止招生。

乡镇农校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主体。

它担负着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但是近年来也深陷发展的瓶颈。

乡镇农校的数量不少。

但由于认识观念的偏差,忽略了对乡镇农校的管理、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更有甚至乡镇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过于流于形式,实际意义已经不大了。

2.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不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进。

仍沿袭普通教育的传统做法—重理论轻实践。

在调查中了解到,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学员接受完的培训内容涉及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农产品经营技术。

半个月培训期间,13天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只进行了为期二天的参观学习,学员很少有亲自动手的机会【3】。

3.农民对职业教育的态度

农民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很严重,“官本位思想”仍然制约着农民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对不重视农业技术的学习,只有考上名牌大学,当上官才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没能考上重点高中或者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由于家庭的不支持,自身又没有经济来源,就很容易放弃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直接选择外出务工。

这样也就成了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

二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现状及存在的危机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现状

我国劳动力技能组成结构状况并不理想,劳动力供给出现较大差异,技能型的劳动力供给过少,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远远大于求。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能素质低下。

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偏低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对其转移就业极为不利,会产生消极影响。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4】。

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就业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未来的任务依然很艰巨【5】。

(二)农村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消极影响

1.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造成了供需矛盾的激化

用工者把大量的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用在生产上。

一方面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较弱,文化水平较低,造成了用工者培训成本的加大;另一方面大多数劳动者经过长期的培训以后,对机器的实际操作水平仍然不熟练,工作状况难为用工者满意。

我国高素质技工的普遍缺乏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这种畸形的劳动力供应结构进一步激化了供需矛盾。

2.就业层次较低,就业渠道狭窄

出外务工的农民大都未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他们文化水平、技能素质较低,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只能从事一些依靠体力和传统经验生产的工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所具备的素质和高新技术的产业要求渐行渐远,这些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越来越窄,很难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和新的就业渠道,转移会更加困难。

3.剩余劳动力的择业困境造成的社会危机

随着改革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走上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地位。

虽然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但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劳动者素质偏低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瓶颈。

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这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

经济贫困导致技能培训的缺失,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没有专业技能的这些劳动力即使进入城市也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收入少的工作,而且工作不稳定,难以在城市扎根。

转移剩余劳动力队伍的日益庞大和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相对狭窄的矛盾尖锐突出,必然造成农民和剩余劳动力的经济日益贫困、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加剧,使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呈现无序化并缺乏稳定性,造成一些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道德,危害公共安全,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潜在的威胁。

三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有效提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问题

1.家庭环境造成的教育问题

在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生理和心理都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捆扰着他们。

“留守儿童”多与年迈的老人生活在一起,然而在农村年迈的老人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也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来言传身教自己的学生。

更甚至造成了学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在留守儿童的启蒙教育上就与城市儿童产生了很大距离。

即使和父母在一起,其父母也没较高的文化水平,也不利于孩子的初级教育。

2.父母的原因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在幼年时,由于父母要去发达地区务工,这些家庭收入基本都高于同年龄群体。

因此父母一般都愿意给孩子很多的钱来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愧疚。

但这容易造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

一些孩子因为没了约束,又有很多零花钱,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

就逐渐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进迪厅、网吧和游戏厅,喜欢在逃学中寻找乐趣,有些孩子还成为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有的甚至拉帮结派、违法乱纪。

3.留守儿童心理素质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当长辈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甚至用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方式来回应。

有的青少年自律行为较弱,在没有家长的支持下,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而流入社会,进而甚至成为街角青少年。

昨天的留守儿童已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童年的经历造成了今天素质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

1.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农村教育事业在投资取向和政策选择上,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使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流向少数学校,校际资源配置差异增大,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扩大。

经济落后乡镇义务教育面临的严重的生存危机只能将有效的资源用在程度较好的学生深上,大多数程度较差的学生就被忽略。

然而往往成绩差的的就只有辍学外出务工成为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也就是他们文化基础的原因所在。

2.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严重缺陷

针对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素质低,必须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实现区域师资配置的均衡。

并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觉悟,使农村教师安教乐教。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个别优秀的学生的发展,对差生放任自流,漠不关心。

这样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更甚至导致辍学。

很多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被埋没,造成人才的浪费。

3.教育方法的不合理造成的学生辍学

义务教育对个体的成才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流失反弹迹象明显,大量初中未毕业的学生流失到社会,直接阻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后劲。

并且,“早流”的青少年群体缺少抗体和抗病能力,很容易被社会上不良习气等“病毒”感染,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

(三)社会教育的问题

1.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导致的社会教育问题

首先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如“阳光工程”培训要求,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应按1:

0.5:

0.3:

0.2的比例拨付培训的配套项目资金。

中央、省级财政的资金兑付到位了,市、县级的培训资金却因地方财政正困境难以及时到位【6】。

这样就导致了培训机构由于经费不足只有依靠缩短培训期等方式才能避免亏损。

其次,政府管理不到位。

一方面,培训资源整合不力,政府的培训管理职能部门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条块分割。

同时由于涉及到部门的短期局部利益,导致了多头管理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保障不足。

在信息服务方面,一体化服务的网络服务平台基本上为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往往是通过各职能部门自行摸底,统计口经不一致,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待提高。

就业安置大多是通过培训机构负责解决,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强有力的宏观引导。

2.企业缺乏积极性,中小企缺乏培训实力

首先,企业缺乏积极性。

由于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稳定的合约关系,所以企业更注重短期的成本效益分析。

对员工增加了教育培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农民工可能频繁流动和跳槽,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现象。

这使得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

根据调查,在北京只有2%的农民工反映其所在的企业经常对他们开展培训,而71.1%的农民工从未接受过企业的任何培训。

其次,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培训实力。

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

他们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80%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在中国小企业实现了在就业【7】。

但是,中小企业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如原材料、能源等成本大幅度提升,利润空间被大幅度压缩;劳动力成本上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等问题。

因此,部分中小企也无实力对所属员工进行培训。

(四)自身对教育的认识问题

1.农民对继续受教育的态度

急功近利的小农意识仍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根源在调查中发现,导致出现目前这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现状主要是由劳动力素质偏低造成的。

劳动力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劳动技能低,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不多,大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只适合从事以体力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工作。

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农民能从农业补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有相当多的农民觉得与其外出打工看别人脸色行事。

还不如在家务农,参加技能培训的主观愿望不强。

他们即便参加培训,也只重视从业能力的培训。

所以对一些劳动强度低、收益比较好的技术、管理工作、如电脑、营销、管理、会计等需求较高;对一般传统技术需求较弱。

如电工、钳工、车工等需求很少。

而对法律、城市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往往持比较模糊和不参与的态度。

2.农民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志力不坚定

客观因素又使剩余劳动力缺乏足够的动力参加培训。

首先是对农村与城市生活成本的权衡选择。

农村、城市的生活成本差距特别大。

农村劳动力进城,必然会考虑到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令城市人口也颇感压力的问题,这个门槛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实在不容易逾越。

而且,农村劳动力权益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导致其自身面临较差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这些都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并没有在城市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心理准备。

对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在权衡了生活成本之后、只是做好了打几年工、临时赚点钱的打算,以后还是会回归土地、因而缺乏足够的动力参加培训。

所以,对于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虽然进城务工是一种收益相对较高的选择,但在现有的制度和环境条件下。

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他们并没有像多数学者预言的那样准备“农民变市民”。

3.农民对培训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选择

参加培训是要付出成本的,这里成本包括培训的费用和培训所花费的时间,后者构成了培训的机会成本。

问卷调查显示:

有41.1%的农村劳动力没有钱去参加培训,有26.6%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时间去参加培训【8】。

首先,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本身也是迫于生计,加上环境比较恶劣,收入比较少,而且工作稳定性较差,自费培训的积极性肯定是不高的。

企业对农村劳动力重用轻养,不愿进行培训投入,农村劳动力就更不愿进行培训投入了。

其次,时间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是和收益直接挂钩的,有限时间是投入培训、为长期工作积累技能,还是加班工作,增加收益?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选择后者。

我们不能认定其不理性,因为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有限制条件的理性选择。

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有效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引导让农民工认识到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首先,选好带头人,带领农民走出去,带领当地农民到经济发达地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鼓励他们到外地创业。

其次,通过树立典型示范的模式,宣传外出务工、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鲜活事例,组织已成功转产就业的农民典型,将成功经验、切身体会以及思想转变过程介绍给广大农民,从而起到激发引导的作用。

然后,通过宣传培训的形式,定期由组织开展有关现代观念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认识到向城镇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克服“不敢想、不吃苦、不敢闯、不敢干”的畏难情绪和小农思想的束缚,激发广大农民勇敢走出家门去创造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从而使农民增强创业的能力和勇气,迈出外出务工可贵的“第一步”。

进而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民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二)关注农民工家庭,重视农村基础教育

1.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注农民工的家庭

家庭问题是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解决家庭问题是保证农民工在外安心务工的重要前提。

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家庭问题的重中之重,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行齐抓共管具体讲:

⑴在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地方,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各种各样的看护中心、寄宿公寓给有不同需求的打工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和寄宿条件。

对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代理家长,抚养中心之类的民间托管形式,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职责规范其行为加强监督管理。

⑵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⑶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

⑷政府的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的责任。

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逐步改变家长对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