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9606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

课题

6、画

总课时:

2

教材简要解读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

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

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二次目标调整

通过归类,说说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你的识字经验是什么。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出示谜语。

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出示课文,教师范读。

让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识字。

可以把识字与朗读古诗结合起来。

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

基础上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

本课要认的10个生字中,“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是前鼻音,“听”是后鼻音,可以在对比读中重点正音。

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换一换。

用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

如:

无:

“天”换笔画成“无”。

听、近:

互换偏旁。

色:

“爸”换偏旁成“色”。

(2)偏旁归类。

本课要认识的两个偏旁,斜刀头表示的意义学生不太熟悉,学生只要能记住这个偏旁的名称即可。

走之作意符,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本课有3个带走之的字:

“远、近、还”,结合偏旁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些字的含义。

(3)借助反义词,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如,“有—无、来—去、远—近。

(4)有的生字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用它们编句子,让学生说一说。

如:

生字词语举例句子举例

还还是春天过去了,花儿还是那么鲜艳。

色色彩这幅画的色彩非常明亮。

2.写字。

本课要写的4个字中,有3个独体字。

这3个独体字都有一个纵向支撑的关键笔画竖

或竖钩。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3个独体字的共同之处,领会支撑笔画的作用,然后教师示范典型字,学生练写。

本课4个字书写要点: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组成新的常用词,如“水手、口水、雨水、上去、上来”等,学

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写一写。

 

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效果。

体现了“一字带一串”和“同一个字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的思想。

3、?

?

生字,

指?

朗?

1.指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1)出示:

远、近、还。

请学生带读这3个字。

引导学生

寻找这3个字的相同点。

认识偏旁走之。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一

记这3个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

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

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

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

(3)出示本课其余生字。

提问:

还有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2.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

米—来、无—天、爸—色、近—听,指导学生找找

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

通过这一环节,使教师了解学生生字的认识情况,找准不认识的、读不准的生字,教学时可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效果。

体现了“一字带一串”和“同一个字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的思想。

每组字的不同,在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

3.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出示:

远、无、来。

让请学生说说和这些字意思相反的字。

(2)课间操“说反话”。

4.复习巩固。

(1)在新语言情境中认字。

学生认读:

“远山、白色、远近、听说、无声、还是、还有、走来、走去。

(2)发给学生字形相近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3)发给学生意思相反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5.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

 

四、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水、去”,注意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水、去”,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

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范写,还要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

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

 

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范写,还要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

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复?

?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全班齐读古诗,男女生赛读。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感受大自然的美。

2.学生读课文。

提问: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幅画?

引导学生找出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

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相对比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不同。

3.师生交流:

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

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惊吓得飞走。

根据交流情况,可以相机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

《画》中描述:

生活所见: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相对比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4.熟读成诵。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诗:

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2)老师指画中内容,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3)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诵。

 

板书设计

 6、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当堂检测设计及分析

1、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

2、找出诗中三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3、这首诗描写了哪四种景物?

 

班级

应测

人数

实测

人数

优秀

良好

及格

书写规范率

检测

形式

抽测

全测

主要

成绩

主要

问题

改进

措施

课题

7大小多少

总课时:

2

教材简要解读

这首儿歌由4小节组成。

每小节有两行,第一行从“大小”或“多少”的角度进行简单比较,第二行通过具体事物,感受“大小”或“多少”。

这首儿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儿歌,有4幅对比图,形象地呈现了事物间“大小”“多少”的关系,提示学生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12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旁2个偏旁。

会写“小、少”等5个生字和竖折折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

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二次目标调整

1、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

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12个生字,可通过自主朗读、师生接读、生生对读等方式,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也可通过归类呈现事物图片及名称的方式,先认识事物,读准事物名称,再进入课文学习。

本课生字中,“苹、杏”是后鼻音,“枣”是平舌音,“鸭子、杏子”中的“子”,要读成轻声。

在字形上,“杏、桃、苹、猫、鸭”等字的偏旁与字义有关,木字旁一般与树木、木材有关。

可引导学生关注偏旁,建立形义之间的联系,并结合认识鸟字旁和反犬旁。

“黄、猫、鸭、果”4个生字有极为相近的部件,学生很容易都看成“田”,要加以区别。

也可把认字建立在感知图文、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把认字与学词紧密结合起来。

词语举例:

多:

多少、众多、大多少:

少见、少数、很少黄:

黄牛、黄色、黄金边:

边上、水边、天边

果:

苹果、果树、果子桃:

桃树、桃花、桃子

本课生字以独体字和形声字为主,在识记生字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识记。

如:

(1)图文对照,学习象形字“牛”。

(2)熟字加偏旁。

如,“猫、边、鸭、苹、杏、桃”。

(3)偏旁归类。

如,“杏、桃”。

(4)事物归类。

如,动物类“黄牛、猫、鸭子”,水果类“苹果、杏、桃”。

(5)反义词。

如,“多—少”。

(6)一些生字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巩固识记。

2.写字。

本课要写的5个字都是独体字。

其中4个独体字,都有写在竖中线上的支撑笔画竖或

竖钩。

“小”和“少”字形接近,可以适当比较。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4个独体字的共同之处,领会支撑笔画对摆正汉字位置的作用,然后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教师示范竖折折钩:

教师可用一段铁丝折出“竖折折钩”,让学生直观感受是一笔连成的。

书写示范时,起笔时稍重,每一个折处向右稍按一下,最后收笔微顿,再出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读准数量词中“一”的变调。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秋天》一文中“一”的不同读音,再尝试着自己读读“一”在数量词中的不同读音,然后出示按读音分类的数量词读一读,在读中感受“一”的变调规律。

要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反复朗读儿歌,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

可采用同桌互读、小组赛读、拍手伴奏、接读句子等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节奏。

朗读时,每段尾音可以稍拉长或强调,节与节之间要有停顿。

2.理解运用。

 

了解量词的正确使用,突破本课学习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词句,发现文字与图画的对应关系。

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画里有什么,哪个大,哪个小,哪个多,哪个少。

也可以出示“大小”“多少”这两组反义词,读一读,再出示图画,说一说相对应的事物的大和小、多与少。

学生对事物大小多少有了直观的理解后,再读儿歌。

后面两小节,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先读儿歌,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儿歌表达的事物,尝试加上动作说一说。

如,让学生用手比划圆圆的苹果样,说“苹果大大的”,大拇指和食指靠拢,形成一颗枣子样,说“枣子小小的”,再配上动作,读一读儿歌“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也可以补充一个西瓜的图片,形成西瓜、苹果、枣子三者的对比,帮助学生形象化地初步感知大小等比较是相对的。

教学时,常用量词“只、个、头”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运用中理解;“群”可让学生看图,通过鸭子和鸟的数量对比,知道很多事物聚在一起,才能叫“群”;“堆”可让学生看图中桌上的水果,说说哪是杏,哪是桃,理解“堆”的意思,再拓展说说生活中看见什么也是成堆放着的;“颗”,则可让学生观察一些圆形和粒状的实物,如一颗黄豆、一颗珍珠、一颗葡萄,直观感受“颗”的意思和适用对象。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指导背诵,可以采用逐步提高难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背诵。

如,先出示图画和部分文字:

一个(),一个(),一头(),一只(),学生看图补充背诵;再提高难度,隐去文字,看图背诵;最后除掉图片,直接背诵。

第二题通过读记的方式,学习并积累带量词的短语。

可以通过比较读,如“一头牛”和“一只猫”、“一只鸭子”和“一群鸭子”,让学生感知大小不同、数量不同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

 

板书设计

量词歌: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鲤鱼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七棵果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量词千万莫用差,小朋友,试一试,换换就要闹笑话。

当堂检测设计及分析

 

班级

应测

人数

实测

人数

优秀

良好

及格

书写规范率

检测

形式

抽测

全测

主要

成绩

主要

问题

改进

措施

课题

8小书包

总课时:

1

教材简要解读

 本课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

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具,被编进了朗朗上口的儿歌中。

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

从而引导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11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

会写“早、书”等5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

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二次目标调整

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儿歌引入,学习“书包”

 

 

1.复习《上学歌》,交流每天陪伴我们的好朋友小书包。

2.出示书包图和标注拼音的汉字“书、包”。

(1)读准“书包”的字音。

引导学生自己拼读,反馈中重点正音翘舌音“书”,再开

火车巩固读。

(2)识记生字“书、包”。

说说平时在哪里见过“书”,根据学生的经验理解“书”。

“包”,结合实物书包,进行形象记忆:

“书包”把所有的

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

随机学习包字头。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倡导生活识字,并结合不同的识字方法理解字义。

二、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请学生说说书包里有哪些文具,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本课要学习的文具名称及相关图片:

橡皮、尺子、作业本、

笔袋、铅笔、转笔刀等,请学生对应图画,猜猜文具的名称,给文具贴上标签。

2.学习本课新词。

(1)学生自己拼读课文中的词语。

(2)多种形式反馈读。

如,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3)打乱顺序,归类读。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倡导生活识字,并结合不同的识字方法理解字义。

3.课间操。

出示配乐儿歌,教师先示范,再带领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转笔刀,转起来,(左手微微握拳,右手转动。

)作业本,翻开来,(左右手伸直,掌心向下,再同时向上

翻开。

)小橡皮,来回擦,(左右手五指捏拢,呈空心拳样,掌心向下,再做来回擦的动作。

小尺子,拉拉直,(左右手拉成直线,再做左右拉伸动作。

)小笔袋,包起来,(左右手收回,在胸前做滚动动作。

)小铅笔,站直了。

(左右踏步,最后站正。

 

3、?

?

生字。

 

四、?

察辨析,?

?

“?

、本”

(1)认读没有图片和拼音提示的词语。

(2)认读生字。

词语中生字标红,先自己读,再跳读。

(3)认读单个生字。

可以先自己读,再同桌读,互相教一教,然后小老师带读,接着开火车读,最后词语卡片认读。

(4)归类识记生字。

用加一加、生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随机结合认识竹字头、包字头、单人旁等偏旁。

 

1.出示“书、本”,学生观察,边书空边说说书写笔顺。

2.指导发现“书、本”两个字都是上紧下松,且竖都写在竖中线上,是关键笔画,要写得直。

3.教师范写“书”,学生书空,再临写。

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

学生再写一个。

4.教师范写“本”,学生书空,再临写。

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

学生再写一个。

识记生字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重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从整体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再到发现关键笔画,最后范写、练写、反馈,一步一步,要扎扎实实。

补充句子:

1、我会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头表达)

2、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应测

人数

实测

人数

优秀

良好

及格

书写规范率

检测

形式

抽测

全测

主要

成绩

主要

问题

改进

措施

课题

9日月明

总课时:

2

教材简要解读

这是一篇根据会意字构字规律编排的识字课文。

“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通过朗朗上口的短句,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生在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汉字构字的有趣,进而激发起更大的识字热情。

课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诵读记忆。

前四句采用三字一顿的形式,揭示出会意字“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使人观之而自悟”的构字特点。

学生在朗读中,能自然地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激发识字热情。

后两句是五字句式,进一步诠释“众、林”等字的构字含义,揭示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

课文配有一幅图片,三个小朋友在合作植树,三人为众,暗示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远处的小树形象地勾勒出“多木才成林”的意境。

该图片为学生读文识字、理解主题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借助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尘”等11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

会写“木、林”等5个生字和卧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二次目标调整

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

正确朗?

?

文;?

?

用?

意字的构字特?

,?

?

生字。

教学难点

?

?

用?

意字的构字特?

猜字?

;?

?

?

?

?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揭题导入

1.直接揭题“日月明”,让学生谈谈发现。

(“日”和“月”组成“明”)

相机出示红日图和明月图,感受太阳的耀眼光芒和夜晚明月的明亮。

2.揭示本课识字特点:

日和月都是明亮的,聪明的古人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造出了“明”字,意思取日、月组合明亮之意。

本课要识的字大多是这样的字。

二、朗读课文,趣味识字

(一)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二)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三)指名诵读课文,识记前四行生字。

1.“日月明,田力男”。

(1)出示田里一名男子在劳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

(2)写出汉字“男”,揭示字义,表示男子用力在田间耕作。

(3)再读本行课文,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2.“小大尖,小土尘”。

(1)让学生说说“尖、尘”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揭示末端细小为“尖”,细微的土为“尘”。

(2)启发学生链接生活经验,想象“尖”的东西有哪些?

在哪儿见到过“尘”?

3.小组合作学习“二人从,三人众。

双木林,三木森”。

4.小结会意字构字规律:

以上生字“明、男、尖、尘、从、众、林、森”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会意字”,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而成。

5.齐读课文。

(1)可击打节拍,再次感受本课汉字的构字特点。

(2)质疑:

课文有没有不懂的句子?

预设: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

(存疑,

下节课解决。

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可以将会意字构字特点和字义联系在一起,促进字义的理解、字形的识记。

(1)每人选一句自学,通过图片或想象画面,猜测“从、众、双、木、林、森”的意思。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一人走一人跟随为“从”,人多为“众”;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更茂密的树木为“森”。

游戏巩固,灵活认字游戏:

摘苹果

1.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树上有七只苹果。

2.在苹果中写上所学生字:

明、尘、从、众、双、林、森。

3.请学生来认读,如“明,日月明”,读对了,学生一起说“对对对,摘下一个大苹果”。

4.指导学生给摘下的苹果分分类,哪些是两个字组成的,

哪些是3个字组成的,组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写字练习

1.指导写“木”。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木”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学生反馈后,教师一边示范书写,一边说要领。

(2)学生尝试写“木”。

检查点评。

学生再次书写“木”。

 2.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