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
《word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word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牧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
随后问学生:
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
然后顺势引导:
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
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
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
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
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
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
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
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
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
此时出示课件:
你会填吗?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
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
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
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
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
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
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
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
谁在吹笛子?
在什么地方吹?
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
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
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
谁更喜欢?
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
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
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等等。
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
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
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
”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
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
我出示课件:
《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1)不脱蓑衣:
为什么不脱蓑衣?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
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
(2)“卧”什么是“卧”?
卧在怎样的地方?
怎样的时间?
怎样卧?
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
(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
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
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
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
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
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
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
(同时出示课件。
)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
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
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
牧童
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
牧童
吕岩 铺
蓑
快乐 悠闲 卧
《舟过安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是三首古诗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结合本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主题,学习本首诗,一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从而体会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正确认识两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一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
2.通过看注释,边读诗边想象诗中情景,能感知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思。
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
但是他们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对课外延伸、扩展、深化方面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古诗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童真、童趣,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意境中感悟。
读、思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的新知。
在教法学法中主要体现情景教学法、朗读品悟法、合作交流法、师生互动等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童诗接龙,引发童心
开课伊始,课件出示七句有关写儿童的古诗词,师生互动进行古诗接龙,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一边让学生感受着童趣走进课堂。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诗歌,感知童心
在此环节中,重点是品读诗歌。
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反复读诗,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想象画面,根据诗句想象出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情景,最后使学生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讲解诗意。
并在读诗中感悟诗人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三)拓展诗歌,享受童心
《舟过安仁》是一首写儿童充满童趣的诗,我想,要让学生入情入境,老师首先要进入角色,不能是一位旁观者,也应该和诗人一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因此,在感受诗中两小童的童趣之时,我和同学们也一起回味自己的童年趣事。
通过拓展诗人杨万里的另一首充满童趣的诗《稚子弄冰》,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并能和诗中充满童趣的事情与我们每一位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共享童心。
(四)读写结合,不泯童心
此环节是一个课外延伸,做到读写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去描绘出《舟过安仁》这个美丽的故事。
五、说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诗中有画
童趣
诗中有情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可以让人明白此节课的中心。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让学生明白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本首诗主要表现了童趣横生。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以及课中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很愉悦,不仅是因为孩子们和我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是因为在课堂上我也和孩子们一样感受到了令人陶醉的童趣。
愉悦之余,我也为我们的孩子们感到一丝丝的惋惜,课中我与孩子们共享童心时,孩子们说没有特别有趣的事,起初我以为是孩子们怕羞,不好意思讲,于是让他们同座相互讲,可他们也似乎讲不出什么来。
课后我在想,不是孩子们不愿意讲,而是现在的孩子们缺少我们孩童时代的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很宝贝,生怕小孩子磕磕碰碰,因此“圈养”的时候太多了。
只有在宽松的成长环境里才能更容易让孩子拥有自由自在的童年,才能找到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童趣。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日积月累中,已经对词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对词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词牌名、词题、上片、下片等有进一步的认识。
为今后的古诗文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城区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想像丰富,多数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想、说、议等方式充分理解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
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导入课题:
1.竞背诗词,引入课题。
2.读题,解题,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了解词人辛弃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初读课文,要求: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评价。
3.看着屏幕齐读。
4.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来
5.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间隔,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再次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就越有味。
所以,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词。
来,再读课题。
——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
有哪些人啊?
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小组交流。
4.师生对话,全班围绕重点词句交流,并指导朗读。
(四)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五口人生活画面。
在你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用书上哪个词说?
2.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
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
感悟作者情感。
3.跟着音乐齐读课文。
(五)练习背诵,升华感情
1.课文读到这,这首词都能记住了吧?
试着背背。
2.课后练笔:
改写这首词。
五、说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95%以上的学生能借助画面与注释,通过多种手段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80%的学生能够背诵课文。
2.了解了词的一般特征。
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