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8585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docx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

2010-8-20

 

自2001年9月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二年级展开实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在认真讨论来自各实验区的意见,充分总结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形成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

现把修订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前期调研及主要结论

教育部于2006年对全国29省市42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2274名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

调查结果总的表明,品德与生活课程及相应的课程标准获得了广大教师、教研员、学校的高度认同。

具体数据如下:

95.8%的人认为《实验稿》较好或很好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

97%的人对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

94.6%的人认为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在实践中“完全能实现”或“经过努力,能教好地实现”;

96.9%的人认为《实验稿》关于课程总目标的描述“好”或“较好”;

就《实验稿》中的分目标而言,94.4%的人认为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描述“好”或“较好”;94.3%的人认为关于行为与习惯的目标描述“好”或“较好”;90.2%的人认为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描述“好”或“较好”;87%的人认为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描述“好”或“较好”;

《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对以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稿)》、《义务教育劳动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稿)》和《义务教育自然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稿)》中的相关内容做了较大的整合与扩展,97.7%的人认为这种变化“很好”或“较好”;

57.9%的人认为《实验稿》内容标准实施起来“难易适中”,35.4%的人认为实施“有一定困难”;

81.6%的人认为“健康、安全地生活”这一内容标准实施起来“难易适中”,10.9%的人认为实施“有一定困难”;

75.9%的人认为“愉快、积极地生活”这一内容标准实施起来“难易适中”,14.3%的人认为实施“有一定困难”;

73.1%的人认为“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一内容标准实施起来“难易适中”,18.5%的人认为实施“有一定困难”;

56.4%的人认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一内容标准实施起来“难易适中”,35.0%的人认为实施“有一定困难”;

90.7%的人认为《实验稿》已不存在“繁难偏旧”问题;

89.1%的人认为《实验稿》无重要内容遗漏;

82.3%的人认为《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品德与社会》及其他相关学科无脱节、重复之处;

对《实验稿》中的“教学建议”部分,83.5%的人认为有助于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82.3%的人认为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改进教学方式;83.7%的人认为有助于教学重视学生需求、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80.7%的人认为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改善学习方式;69.8%的人认为有助于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部分,84.3%的人认为有利于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78.8%的人认为有利于促使教师全面地评价学生发展;82.8%的人认为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85.2%的人认为有利于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评价观;64.5%的人认为有利于使评价操作具有方向性;

82.8%的人认为《实验稿》中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很可行”或“比较可行”;

89%的人认为《实验稿》中有关“课程管理建议”的内容“很好”或“较好”;

89.2%的人认为《实验稿》中有关“教材编写建议”的内容“很好”或“较好”。

从这一系列有力的数据,我们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品德与生活课程及相应的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广大一线教师对此欢欣鼓舞,表现出极高的认同度。

实验中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亮点”。

对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的认同度高达90%以上,这对一门新增加的课程而言是出人意料的。

这同时表明:

尽管本课程为新设,但由于充分汲取并创造性整合了小学低年级原有关课程中的积极因素,同时适应了新时期学生、教师、学校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第二,像任何新设课程一样,品德与生活课程及相应课程标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教师尽管喜欢,但一时难以完全适应,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

如超过三分之一(35.4%)的人认为实施“内容标准”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部分的内容标准,35.0%的人认为实施“有一定困难”。

由此可见,要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本课程,主要需使课程的新理念、新目标尽可能具体化,增加其可操作性。

第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上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其理念与课程设计的认同度高,因此,修订课程标准的工作重点在“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整个修订工作宜定位于旨在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微调”。

二、修订的基本原则

修订组在认真总结实验经验、阅读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修订工作的总原则:

在实验稿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与新的要求,进行调整、充实、完善、提高,而非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在具体修订过程中,始终贯彻如下三条具体原则: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标准。

作为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品德教育为主线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方针,努力反映德育的科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发挥课程的德育影响力。

(二)以儿童发展为本

根据教育部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标准修订中坚持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突出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三维目标为引导,让课程目标——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真正成为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

(三)方向性与操作性统一

根据本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践层面的需要,标准修订中既增加具体的建议,增加操作性,也必须体现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政策性、方向性引导。

三、具体修订内容

遵循以上原则,标准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主要是:

·标准结构——按教育部统一规定。

·前言部分——鉴于社会的、时代的变化。

·教学建议——强调了解儿童与活动,细化了教学指导要点。

·评价建议——让评价理念与方法更加具体化。

具体修订内容详述如下。

(一)关于标准结构的修改

本课程标准修改稿的结构与实验稿基本一致。

仅按规定删去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课程管理建议”一项。

(二)关于“前言”部分的修改

1、背景内容的修改

前言的背景内容从两个自然段拓展为四个自然段。

除了对原来两个自然段进行了修改之外,增加了“世界的变化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置的目的”。

这样,背景的两个自然段拓展为四个自然段,思路进一步明晰。

即:

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教育背景(第一、二、三自然段),以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置目的(第四自然段)。

前言的背景部分修改前后比较

自然段

内容

修改要点

修改理由

1

我国的社会发展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我国社会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形势、新要求。

2

(新增)

 

世界的变化形势对教育的要求

·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化浪潮。

·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素质,更加重视创新意识,更加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向发展。

3

 

教育需要

·做好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衔接,让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既是本阶段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本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突出儿童“内在需要”与素质教育需要。

4

(新增)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

突出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合理性。

 

2、“课程性质”部分的修改

在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主要做了两方面的修改:

·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增加了“综合性”。

修改原因一是由于本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不同于过去单独的思品课、自然课、劳动课、活动课,因此“综合性”是其重要特性;二是从实验区的情况来看,在课程实施中学科化倾向比较明显,将课程与儿童的生活割裂、人为地把课程内容分成几个学科等,严重地影响了本课程的效果。

因此,本次修订将“综合性”明确列出。

·将课程四个特性的呈现顺序修改为:

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稿是: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这更符合本课程的逻辑。

3.“基本理念”部分的修改

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将原来几条“基本理念”的顺序做了调整,以更合理,逻辑上更顺。

现在的逻辑顺序是:

理念的第一条为“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这是课程的核心的基础性的理念,由原来的第三条改为第一条(原来的一、二条分别变为第二、三条)。

理念的第二条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是对品德教育的理解。

理念的第三条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这是对课程价值的理解。

原文的“学会做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修改为“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更具体;增加“价值”二字,使表述更为准确。

理念的第四条为“让教学与学习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这是对教与学的理解。

比原文“在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更通俗易懂,更清楚、明确。

4.“设计思路”部分的修改

“设计思路”部分,主要在三方面做了小的修改。

·将标题修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因为原来的标题“设计思路”究竟是课程的设计思路还是标准本身的设计思路不明确。

·将“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改为了“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这样更适合这阶段儿童的实际,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增加“动手”也更有针对性,因为我国儿童在这方面一直比较欠缺。

·完善了部分文字表述,进一步点明了课程本质的内涵,突出了课程以儿童为本的理念。

如解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原文为:

“基本道德要求”,现在修改为“儿童的基本道德需求”;“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原解读为“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现在修改为“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三)关于“课程目标”部分的修改

这部分仅仅在分目标的“行为与习惯”一项里,做了3处小的调整性修改:

一是将“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修改为: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将“劳动”调到下面第3条,更符合逻辑;二是将“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修改为“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因为“养成……行为”不够通顺,“遵守纪律”可含在文明行为习惯中;三是“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修改为更明确的“乐于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公益活动等有意义的活动”。

(四)关于“内容标准”部分的修改

这部分主要是对具体指标的表述做了小修改,让表述更符合逻辑、更有条理、更简洁明确;让标准的要求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健康、安全地生活”部分有若干小修改:

主要是按照分目标的修改,“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并提,突出强调了儿童个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是根据现实生活和儿童的实际,在“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加了关于防病防灾、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条目。

在“愉快、积极地生活”部分,主要在个别指标上进行了小修改,使要求更贴近儿童实际,更明确、更合理、更具体。

如:

“能在成人帮助下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改为“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改为“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改为“面对有一定难度<,/SPAN>的任务和活动,敢于试一试”。

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部分,主要的修改是对原来的3个小标题“诚实友爱”、“遵守社会规范”、“爱家乡、爱祖国”修改为: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遵守社会规范”、“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并对各标题的条目进行了一些梳理和调整。

原因是让小标题的表述更符合逻辑、更合理。

如“诚实”与“友爱”分开提,把“爱集体”作为儿童情感发展的一个阶段,与“爱家乡、爱祖国”并提;同时让3个标题之间的层级关系也更清晰。

如从要求儿童对自己身边的事、对家人开始,再到对同伴、对他人,然后扩展到对社会生活规范的要求,再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情感要求。

另外,根据儿童实际,降低了一些要求,如“会唱国歌”,修改为“奏国歌时肃立”,“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修改为“主动了解家乡的有关知识”,等等。

在“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部分,根据这阶段儿童乐于动手的特点而动手能力差的实际情况,修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这样既强调动脑也强调动手,既强调好奇心、兴趣、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也强调动手做,以及掌握观察、比较、小实验、社会调查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样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

小标题做了一些修改,各标题下的条目内容也作了相应调整和修改。

原来的小标题“动手、动脑”修改为“乐于动手做”,原因一是因为避免与大标题重复,二是突出动手能力;小标题“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修改为“获得知识、提升经验”,以强调课程应当帮助儿童获得发展,而不是任其自然地积累。

这一小标题下的条目内容也作了修改,以更明确儿童获得知识的途径,

(五)关于“实施建议”部分的修改

1、“教学建议”部分的修改

“教学建议”部分的修改主要是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和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增、减、扩。

新增的3条重要的方向性的教学建议是:

·“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

·“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因为在课程实施中,由于对课程的本质理解不深入,背离课程的核心价值,而导致教学出现了价值错误、方向偏差,教学中忽视儿童,活动出现比较严重的形式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将这三条增加为教学的原则性建议而加以强调。

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以儿童发展为本,以活动为基本形式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这些原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减去的教学建议是原来的第四条“教学活动”。

因为经过近十年的课程实施,教师们已经普遍熟悉了这些教学活动形式。

扩展的是“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改名为“教学指导的注意点”)。

为了让课程的理念、精神能够融入教师的教学中,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操作,这部分内容从原来的4点,扩展为“教学准备”、“教学内容选择”、“活动组织”、“活动指导”4方面,并在每个方面还列出了若干条内容,这些内容都密切结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针对了现在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2、“评价建议”部分的修改

“评价建议”在原来基础上,结构有调整;提升了评价理念;为了教师理解与应用,加强了评价实施的操作性。

在“评价建议”的结构上,原来只有评价目的、评价特点、评价方法。

本次增加了评价的原则,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在评价的理念上,首次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与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

评价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描述活动过程、解释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正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评价的实施上,修订中主要将评价的特点、方法与本课程特点结合起来,克服了空洞、泛泛而谈的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指导性。

如在“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上,分别从“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充分结合起来。

”“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把预设目标和学习的生成性充分结合起来。

”等3个方面展开进行说明,使教师容易理解和运用。

另外,“评价的注意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都是根据现实的问题增加的,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材编写建议”基本上没有大的修改,只个别地方作了一些文字改动。

以上报告是否允当,请领导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

2010年8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