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8498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docx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

理解设计:

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

1、引言

  粤中造船厂旧址,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

工厂创业时只有200多人,最辉煌的时代曾经有1500人,相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大型国企来说,都不算大,但对中山这样一个小城市的居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值得自豪而令人向往的"单位"。

而它那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不但可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折射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之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组提出的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终于在当地领导的果敢决策下得以实施(图1)。

  关于本项目的文化及生态意义,已有另文论述(见俞孔坚,2001,俞孔坚等2002)。

这里将主要介绍公园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利用方式和在此基础上的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发对设计概念的理解.关于产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利用,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见王建国、戎俊强2001;露易,2001)。

如何通过设计使旧址保留其历史的印迹,并作为城市的记忆,唤起造访者的共鸣,同时又能具有新时代的功能和审美价值,关键在于掌握改造和利用的强度和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包括对原有形式的保留、修饰和创造新的形式。

2、理解设计

2.1保留:

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凯文·林奇认为,“设计是想象地创造某种可能的形式,来满足人类的某种目的,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审美的或技术的”(1974,P511)。

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是“设计是物质、能量和过程的有意识的塑造,以满足期望的需求或欲望”(VanderRynandStuartCowan,1996,P8),所以,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连接文化与自然的纽带。

从这个意义上讲,受过职业教育和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等都是设计师,同样农民、工人及广大的劳动者也是设计师,因为他们也都或多或少从事着塑造与改变我们日常体验的物质环境,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甚至包括审美的欲望。

Rudofsky在其著名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强调了设计本身就是生活过程的物化,是人们为生存或生活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协调的方式((1964,P6),它向我们揭示了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是动人而充满含意的。

不仅农业时代或土著文化的景观是如此,Venturi(文丘里)以及杰克逊(Jackson)告诉我们,拉斯维加斯及美国到处可见的商业及日常生活景观同样值得职业设计师去学习(Venturi,等,1977;Jackson,1984.)。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随着历史与人的活动的含义的积淀而成熟。

所以,“一个良好环境是它们的使用者的直接产物,或者是最懂得使用者需求和价值专业的设计师的作品”(Lynch,1974,p513)。

从这些意义上讲,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

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

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

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

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图2-9)。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图10-21):

  

(1)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

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

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

  

(2)构筑物的保留:

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

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

  (3)机器的保留:

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2改变:

增与减的设计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

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

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

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

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图22-31):

  ⑴加法的设计之一,琥珀水塔

  想象着数十万年前的一只昆虫停歇于树枝之上,其貌不扬,不经意间从头顶落下一滴汁液,便永恒地将其凝固,而成为琥珀,成为贵妇们的珍藏。

一座50~60年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和美学角度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

时间被凝固,历史有了凭据,故事从此衍生。

同时,岛上的灯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功能。

因此,经过加法设计的水塔,有了新的功能。

仔细的造访者还会注意到这一琥珀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而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动。

  ⑵加法设计之二:

烟囱与龙门吊

  一组超现实的脚手架和挥汗如雨的工人雕塑被结合到保留的烟囱之场景之中,戏剧化了当时发生的故事,龙门吊的场景处理也与此同。

富有意义的是,脚手架与工人的雕塑也正是公园建设过程场景的凝固。

  ⑶加法设计之三:

船坞

  与琥珀水塔的外加现代结构相反,在保留的钢架船坞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

新旧结构同时存在,承担各自不同的功能,形式的对比是过去与现代的对白。

  ⑷减法设计之一:

骨骼水塔

  不同于琥珀水塔的加法,场地中的另一个水塔则采用了减法设计:

剥去其水泥的外衣,展示给人们的是曾经彻底改变城市景观的基本结构--线性的钢筋和将其固定的结点,它告诉人们,无论工业化的城市多么丑陋,抑或多么美丽动人,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正如世界上的男人、女人,高贵者和低贱者一样,最终归于一副白骨。

这一设计是对工业建筑的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试图更强烈地传达关于本场所的体验。

(注:

因施工过程中发现该水塔原结构安全问题,不能完全按设计处理旧水塔,最终作品为原大小重新用钢制作)。

  ⑸减法设计之二:

机器肢体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

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2.3再现:

全新的设计

  为了能更强烈地表达设计者关于场所精神的体验,以及更诗化地讲述关于场地的故事,同时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功能,设计师需要创造新的、现代的语言和新的形式。

在本项目中,设计师审慎地作了一些尝试,包括白色柱阵,锈钢铺地,方石雾泉(见俞孔坚,2001),除此之外,还有例如:

  ⑴直线路网

  这种新的形式彻底抛弃了传统中国园林的形式章法以及西方形式美的原则,表达了对大工业,特别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工业的理解:

无情的切割、简单的两点之间最近原理、普遍的牛顿力学、不折不扣的流水线和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同时,这一经济与力学原理作用下的直线路网却满足了现代人的高效和快捷的需求和愿望。

使新的形式有了新的功能,同时传达了场地上旧有的精神(图1)。

(2)红色记忆(装置)

  用什么形式能装下这块场地上、那段时间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又能用什么形式来传达设计者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

一个红色的盒子,含着一潭清水。

用它的一角正对着入口,任两条笔直的道路直插而过,如锋利的刀剪,无情地将一个完整的盒子剪破。

其中一条指向“琥珀水塔”,另一条指向“骨骼水塔”。

盒子外配植白茅----当地最野的草,宣染着洪荒与历史的气氛,两株高大的英雄树-木棉,则高唱着英雄主义的赞歌(图32-35)。

  (3)绿房子

  模数化的工业产品和设计,被用于户外房子的设计时,却产生了新的功能,绿房子一些由树篱组成的5×5米模数化的方格网,它们与直线的路网相穿插,树篱高近3米,与当时的普通职工宿舍房子相仿。

围合的树篱,加上头顶的兰天和脚下的绿茵,为一对对寻求私密空间的人们提供了不被人看到的场所。

但由于一些直线非交通性路网的穿越,又使巡视者可以一目了然,从而避免不安全的隐蔽空间。

这些方格绿网在切割直线道路后,增强了空间的进深感,与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法异曲同工(图36)。

  (4)铁栅涌泉、湖心亭及栏杆之类

  公园中的一些必要的景观、休息场所、桥、户外灯具、栏杆甚至铺地等都试图用新的语言来设计新的形式,其语言都更多地来源于对原场地的体验和感悟,目的都是在传达对场所精神显现的同时满足现代功能的需要(图37-41)。

3、几点遗憾

  同建筑一样,景观设计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本项目留有许多遗憾:

这些遗憾包括废旧利用不够充分。

设计之初,企图能全部利用原厂房和宿舍的所有红砖、灰砖,以作为铺地,一些拆下的木柱和椽能再利用作为环境小品或设施构筑物;旧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能完全保留,但最终都因工期和施工过程的不方便而放弃。

骨骼水塔和基于厂棚的的茶舍,原设计都试图在旧有构筑物上进行改造,但施工过程中都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得不重新建造,使原有结构没能充分利用,从而只有形似,而失去了更为深刻的环境与旧建筑再利用的含义(图41-43)。

另外,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需要,设计者不得不加入一些现在看来有些过分的景观元素,如曲线的拉膜钢廊。

这些遗憾都只能作为教训,在别的项目中弥补。

4、结语

  岐江公园注释了设计者对“设计”的理解:

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或原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故事的载体。

然后对旧有设计进行修饰和增减,以图能更加艺术和戏剧化的表达旧设计的精神。

最后才是新形式的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诗化的语言,将设计师的强烈场所体验,传达给造访者,同时,更能满足新的功能和审美需求。

注:

设计时间:

1999年6月-2001年10月

建成时间:

2001年10月

公园面积:

11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3000平方米

设计委托方:

中山市规划局

建设方:

中山市共用事业局

设计单位: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

首席设计师:

俞孔坚

主要参与设计人员:

庞伟、李健宏、邱钦源凌世红、胡海波等

艺术监理:

广州土人景观咨询公司庞伟,黄征征等

景观工程:

北京土人景观生态工程公司,广州土人景观咨询公司

本工作得到刘管平、彭建文,刘慧林,何少阳,何华忠等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

文化,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当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

那历史的文化当然是值得珍惜、留恋和尊重的。

所以需要挖地三尺,需要翻阅那积着尘土的线装本,需要从博物馆中寻求灵感与参照,找到延续文脉的逻辑。

因此,有了中国众多古老城市中的仿古建筑和景观。

或曰,这是个新的城市,没有文化,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异域,投向古希腊、古罗马,投向欧洲的巴洛克、美国的新古典主义。

因此,才有了习见于大江南北城市中的欧陆之风。

  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当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亦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因此有了牡丹花的争奇斗妍、月季花的五彩斑斓;因此,也有了源之于凡尔赛的七彩花坛和源之于江南文人山水园林的曲径通幽。

  这些文化与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

而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美。

这不是一种背叛,而是设计师的一种理解,一种对人自我的理解,对人生价值和人性的认识;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对这一人类社会群体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一种对自然的理解,对作为人及其整体的存在基础和背景的认识。

作为这种理解的表达,中山歧江公园是一个现代景观设计的实验。

既然是实验,必然不是完美的,当然,也许会有可参考之处。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

一 设计特点

1场地特点

  歧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园址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总面积11hm2,其中水面3.6hm2,水面与歧江河相联通。

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

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改革开放的90年代后期。

作为工厂,它不足称道。

但几十年间,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而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记忆是稍纵即逝的,由于其中所搀杂的极端的现象,甚至就连亲身经历过的人们也会怀疑其真实性,更不用说他们的后代了。

2设计方法与形式

  从方法上,本设计面临三个设计思路上的诱惑。

第一诱惑:

借用地方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这是方案之初许多专家推介和崇尚的。

优越的临江及含湖环境、丰富的岭南植物及中山市已有的园艺和工艺技术,加上资金上的保证,为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典园林创造了条件。

  第二诱惑:

设计一个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理由也相当充分。

首先中山作为一个华侨城市,近百年来受到南洋建筑风格的影响;其次近年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也特别注重园艺和工艺之美;再者,欧陆风格广泛获得接纳,在此设计一个强调工艺与园艺及观赏性景观,也不失为一条颇受欢迎的途径。

  第三诱惑:

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ichardHagg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

坦诚地讲,这一诱惑是最大的,而且整个设计也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其中的许多方法也借鉴到本设计中来了。

  歧江公园的个性正是在与以上三种设计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体现出来的。

与岭南园林相比,歧江公园彻底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传统的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

与西方巴洛克及新古典的西式景观相比,歧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一种经济与高效原则下形成的“乱”。

蜘蛛网状结构的直线步道,“乱”的铺装,以及空间、路网、绿化之间的自由均为基于经济规则的穿插。

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歧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

保留、更新和再利用。

与之不同的是,歧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新的设计,并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3含义

  歧江公园的景观设计通过视觉与空间的体验传达三个方面的含义。

 1 足下的文化,即在一个普通造船厂所注释的那片土地上、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文化。

除了保留诸如烟囱、龙门吊、厂棚等这些文化的载体外,还通过新的设计把设计师对这种文化的感觉通过新的形式传达给造访者,如被称为“静思空间”的红盒子,以及剪破盒子的直线道路、生锈的铸铁铺装,等等。

2 野草之美。

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农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3 人性之真。

小时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对水的向往、对空间的探幽天性等都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泉、树篱方格网的设计而得以充分体现。

二 讨论

  歧江公园,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

这些含义都试图通过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

这些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同,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但歧江公园有其自己的个性,而且是一种尝试过程中的个性,因而许多并不成熟。

唯其个性,必然会有争议,唯其不成熟,需要批评。

场所语境——中山岐江公园的再认识

1、前言

  岐江公园,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出现历史尚不足百年的公园,还远不应是一件暮气的事物,它还有许多的可能!

如果不是亦步亦趋于传统园林的章辞语句;如果不是越来越把设计理解为一种纸上的构图,我们就可能获得一个个关于环填塑造的更新语境。

  设计不就是文化的一种现象吗?

设计不就是檀根于社会并且仍归融干社会吗?

专业的界域,一定程度隔阻了人们的视野,隔阻了那些需要通畅的思想。

我们尝试去寻找设计的社会学基础,寻找公共环境的“公共”基础,为设计培植发达而敏蜕的根丛须系,以便从固有成法和常规习惯中“摆脱”,从而,综观和再造,从而,提炼出亲人并且动人的“场所精神”。

  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我们正是试图以一种宽泛的设计“笔法”来抒写“面”,使历史旧迹与当代特征、记忆与创新、机器技术与艺术、人工与生态、框架与细节,“共冶”,“并置”,盘根错节,形成落差与张力,形成一定程度的解读多向性和歧义感,使“产业旧址再利用”的主旨,交融在美学、社会、人文、生态、技术、艺术诸多境界之中,意象跌宕。

  2、产业旧址再利用

  旧的粤中船厂地处中山市区中心的岐江水畔,匝湖而建,湖与江通。

停产后,原址留下不少造船厂房、起重构架、水电配套设施、机器设备。

岐江公园就选址在这里。

经过勘察实地,城市调查等前期工作,并且通过多轮方案比较,思路筛选,俞孔坚博士与设计组同事从自身“观念”出发,拿出了一个以“产业旧址再利用”为设计主旨的方案。

在设计组的“观念”中,作为地方性中小规模的造船厂,粤中船厂由1953年创业到1999年停产,全程经历了新中国自力更生的工业化进程,可以说艰辛而饱蘸历史沧桑。

特定年代和那代人的创业历程,已经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对此,设计组以为,应“敝帚自珍”,在旧址基础上,保留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城市价值。

对这个观念和主旨还可以做以下几点说明引伸:

  

(1)近年来城市建设之沉重现状,一方面是对城市的认同和美化要求的迫切;一方面是空前高速的建设、美化行为时对城市珍贵历史文化结构的“擦除”。

这里一个中心的问题是价值判断的偏差。

比如,对“现代化”单向度的备极推崇;对西方文化的备极推崇以及误读,甚至“恶读”。

或者以二十四史等同历史,名人等同文化,帝王将相意义浓厚等。

  

(2)广东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也是著名的“侨乡”。

在这里,寻找中山先生光芒外的“光芒”和回避现成的西式古典“文脉”,而另辟蹊径是一个“设计”的险途,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大家都讲“以人为本”,耳熟能详。

实际上,这里的“人”是否应理解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设计的“人民性”是否应成为公共环境设计更清晰和更重要的认知?

歧江公园正是在题材上选择了一个“人民性”的主题。

  (3)“产业旧址再利用”,是一个非常概念性的设计旨要,容易成为纸上建筑,作为特定条件的景观设计,既要避开通常的“习惯性”设计,又要为创新寻求“分寸”和“根据”,使环境的诗意产生于大量“非诗意”。

即严格并且准确的细部之中;产生于对“机器的学习”之中。

  (4)不管以什么题目作为设计主旨,是否使人们亲近和进入这个公园并寻找到克服城市生活嘈杂、紧张、疲惫之后的欣喜,愉快,寻找到适合休憩和使人们舒缓平和的空间氛围,寻找到属于孩子、老人、恋人和钓鱼者们的那些场所,这些既是设计的根本前提,亦为目标。

  3、从“场地”到“场所精神”

  以下段落,或者可以称作场地的“思路素材”:

  

(1)这是一个有“经历”的地方,属于“曾经”或者“昨天”,残旧而融合,人们的力量与意志已经汇同于“造化”。

停产已有旬月,旧的生产设备,机器仪表依旧原位,墙壁上的文革标语也依稀可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错觉,仿佛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厂休日,人们似乎还会涌回到那些操作台架上……“怀旧”是一种现成可触的情绪,“场所精神”与此相关,但又必须与之区别,并且,寻求超越。

(2)我们得到介绍,几十年间,这里生产了近千的船只,甚至在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有过“粤中号”们的贡献,我们想像不到的是工业在这个“工业”的地方,也竟十分简陋,可以感觉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所指所及的良苦用心。

曾接触过国外产业旧址利用为公园的例子,如德国杜伊斯堡北部公园(DuisburgNorthLandscapepark),在那里,工业呈现的洋洋大观所呈现的成熟与整体,给接触过资科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之相比,我们面对的产业旧址,其面貌零落,断续而不成规模。

这也透露出,在珠江三角洲传统农业地区工业化起步踉跄,曲折艰辛的历史信息,针对这样的条件,仅仅保留与利用的思路是不够的。

看来,需要通过创造、创新,去“再造”一种“境界”。

  (3)即使是面对较简陋的工业,我们仍在旧址感悟到工业的“设计”力量,可以肯定在当年的机器制造行为中,甚至像“在可能的条件下美观”这样的指导条文肯定也不会存在,但是,结构的、功能的、逻辑的“美”,使所有的机器,似乎有一种“大师”般的设计气质,在这充满“装修”“装饰”的年代,一种震撼自脚踵而起,我们的“场所精神”需要维系这种工业的或者机器的美学成功。

  (4)时间的方向是指向生态化的。

几十年间,水陆错杂的植物,已处在一种非常弥漫而又完整的氛围中,江岸浓密的榕树,湖边茂盛的水芋、菖蒲、堤坝上错落的竹林蕉丛,都在提示并询问,即使是新的建设,能否最大限度保持城市中心这难能可贵的“野趣”?

营造“野草之美”?

  (5)没有某级文物保护的牌匾,没有骚人墨客,也没有神迹和灵光指向这块地方,普通的人,劳动的人和不普通的,特定年代的工业化实践,那一代人的汗水和青春,使原址有了一种需要吟唱出来的东西。

因为这“足下”的文化的坚实,使设计摆脱了一种形式的“悬浮”,而变得处处逢源,充满“意蕴”。

我们的设计,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每每盯住那些“伟大”的叙事,“恢宏的高歌”,“壮丽的乐章”,太花钱也容易雷同。

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4、并置——充满时间

  歧江公园是一个充满时间感觉的地方。

铁轨向远处伸延消失,柱阵向天空冲刺,思绪随之远近。

  湖心岛上的灯塔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是旧厂区内的废弃水塔,混凝土结构,具体建造时间不祥。

外部则为新设计的点驳接系统玻璃幕墙,玲珑剔透,其上部为太阳色谱的彩色倒金字塔光雕。

  不同年代的工业水平。

造型差异、材质趣味,近距离“并置”,类似“琥珀”对时间的储藏。

入夜,灯塔照耀了岐江和城市,也照耀了自己内部,那已逝的过往岁月。

  码头亦由两部分组成,外部是水中的框架,上面覆盖着裸露的屋架,由厂区旧造船厂车间厂房拆除砖瓦保留而成,建造时间亦不详。

邻近是另一全钢结构的造船车间,也在水中,显然不是同一时间的产物。

与灯塔处理有所不同的是,新的钢构“抽屉”般插入旧框架之中,形成新的层次,密密的钢柱、钢索形成非常强烈的现代的律。

中间膜体下方是码头、士多和公厕等功能。

新与旧“并置”为一个开放的结构体,结构是手段,也是目的和美。

  在这个结构的“丛林”里,时间是风,穿梭其中,并追逐着一些为我们不知的东西。

  5、广义雕塑观

  装置(Installation)本来就是一个工业的概念,现在通常用为一种前卫色彩的美术实践,不同于雕塑对材料的雕琢或绘画的缺点,它强调“材料”的“装”与“置”。

  歧江公园的“红色记忆”就是一个具有观念艺术的景观装置,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