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8314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

《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docx

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

我校地处东海之滨,是鄞州区的一所农村普通高中,自2004年起,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引进了大量新教师,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比例近70%,,教师队伍随之走向年轻化,对此,学校积极探索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重视教学基本功与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也获得一定的发展。

但近几年,我校的优质师资不断外流,如何迅速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

反思较以往的培养方案,我们需要优化制度管理与团队建设的同时,更需关注对青年教师内需的研究,达到内外并重,实现青年教师持续化的专业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一)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保证

在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通过了9项建议,其中一项是“专业化:

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

”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世界性课题。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成为了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教育界普遍达成共识:

它是一个终身教育概念、连续教育概念。

无论是其职前培养的孕育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密切地与我国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联系在一起,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时代的呼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时代所需。

(二)推动青年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高。

近年来,学校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而又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青年教师的比例逐年上升。

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的67.4%,他们担当着学校教育教学主力军的角色。

一方面,这支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充满活力,专业发展的潜力十足。

但另方面,他们总体上的教育教学能力不高,专业上模拟色彩较重,研究型、自主型的教师少。

在大力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我校青年教师的优势力量,尽快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塑造他们自励进取的专业品质,使我校办学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我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按照现有条件,我校不可能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均等的外出进修机会和频繁集中培训的机会,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自然主要依靠学校培训;这就决定学校的培养策略应具有自力性、规划性。

而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研究教师所具有的特质。

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个生命群体。

从哲学角度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这是亘古不更的真理。

因此,推动教师的发展不能只依靠政策、制度的监督、保障,更需要从人的心理层面去思考,研究如何尊重、引导、激励、满足青年教师的内心需求,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要我提高”向个体的“我要提高”转变。

本课题培养青年老师对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培养内需型青年教师,就是希望通过实践探索,找到培养青年教师的可行之道。

(三)实现专业水平发展,是青年教师的诉求

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指向性。

对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满足,使人具有了永远要去改变它的心理诉求。

作为青年教师,他们走上讲坛时间不长,教学业务还不精通,对教学能力很不满意。

从我校开展的问卷调查来看,青年教师普遍表达了“教学的进步空间还很大”“教学方法还不熟悉,需要长期的学习”的共同心声。

100%教师都反映,他们对当下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或否定,对更高水平、更完善发展状态的企望和追求。

他们不满足现状,相信经过三到五年自身的专业面貌能得到很大的改观。

调查问卷中还反映出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有迫切愿望的前三位——教育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进步。

由此可见,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进取意识表现得极为强烈。

(四)组织高效有序培训,是校本研训的方向

而当前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存在一些偏差,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出现瓶颈的几大原因:

青年教师盲目自信又心态浮躁,专业追求有功利化取向;青年教师之间、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必要沟通缺失;学校对青年教师的管理与激励体制不健全。

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存在两种极端化的想法,一种是过于依赖“压担子”的形式逼着教师“被成长”,另一种是将培养青年教师挂在口头没有落到实处,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了教师的自我放逐。

现实存在的普遍的窘境是,学校费了大力气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出近于重复使力、原地打转的状况。

这不仅挫了学校与青年教师的锐气,而且使青年教师错过了最理想的专业发展时机。

究其原因,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习惯地停滞于平面式的重复推进,缺少了动态的、后续的手段帮助教师不断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导致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欲求得不到满足,专业发展之路也就止步不前。

2012年12月,国家教育部就《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六文件新闻发布会上,也强调教师队伍建设要从教师生活诉求、队伍培养需要、制度环境营造等方面入手,要推出一系列积极措施。

故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拟从激活教师个体专业内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发挥团队作用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助推,让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获得螺旋式的发展。

二、研究设想

(一)研究原理

1.需要层次论。

图1需要层次演进模式图

马斯洛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受意识支配,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如图1,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又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高峰体验”的满足感,并由此更有效、更完整地激发个体潜能。

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要突出教师的自我实现过程。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固有的实际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看,环境变化对教师的影响是通过经验(体验)、人格和社会制度起作用的。

教师对环境变化理解为机遇或挑战,产生两种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比如寻求支持、创新实践)和消极应对(比如逃避、埋怨等)。

两种应对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又对教师的人格、体验及其所处的制度产生影响。

这是一个人境互动的教师回应环境的关系。

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引导、激励教师形成积极的应对心理。

(二)研究思路

学校倾力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过于依赖行政的硬推动,而是通过学校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文关怀等方式,让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概念有积极应对的心理,从而激活他们的内需;同时打造多种平台让教师自主热情地找到成长的着力点,学校应通过开展的各层面的教研实践活动,在有效引领和充分砥砺下,最终帮助青年教师完成专业提升的自我实现。

为此,学校全方位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激情活力、奋发团结的治学环境,让青年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形成积极的应对心理,多角度、多渠道地促进教师投身于专业发展道路,形成激内需螺旋式专业发展的“三三四”体系,如图2:

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层级”:

(新工作)新岗教师→(业绩达标)适岗教师→(业绩优秀)胜岗教师→(业绩卓越)范岗名师。

突破发展瓶颈的“三环节”:

课程——课堂——科研。

“课程”是侧重于教师通过学习了解教育、教学的相关课程知识,理解教师的职业内涵,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素养;“课堂”是教师实施课程理念,塑造专业能力的主阵地,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土壤;“科研”是教师通过实践探索、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丰富的专业素养的途径,是教师获得高级专业水平的必要台阶。

提升专业水平的“三动力”:

自我主提——团队助提——制度扶提。

自我主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力,而团队助提与制度扶提为辅动力。

在校本培训中,“三环节”与“三动力”互为交织,互为渗透。

构成一个结构完整、互为支撑的行为框架,为教师每个层级的专业超越产生有效的影响力,减小教师专业成长的阻力,促成其快速实现发展。

(三)研究目标

1.构建以提升教师内需品质的教师专业螺旋式发展的培养体系。

突出教师、团队、制度三者的联动、策应,找到形成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心理的方法,丰富让教师走出成长困境的制度文化内涵、教研举措。

2.实现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获得专业的自我定位能力,养成阅读专业书籍的习惯,掌握有效课堂教学的能力,能熟练运用教育教学反思的方法,获得专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总结出个性成长的经验。

3.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校办学的品质。

一流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流的学校。

通过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培养,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有助于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社会对学校管理的认可度。

(四)研究内容

1.我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年龄结构、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区级以上优秀教师数量进行调查,发现我校青年教师对教学的自我期待积极,希望学校能提供机会与动力帮助他们得到有效的成长。

但同时发现新教师对教学的理解肤浅零乱,三年内青年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的自我突破意识不强烈,而对自身的专业规划普遍缺失。

2.教师个体内需品质形成的研究。

当前师训工作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比例,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总处于“被培训”的状态,在上级安排的各类培训中其内需意识未能被激发。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教师的培养工作能否落到实处,获得实效,关键要看培训的主题有没有切合教师的内在需求,活动的载体能否受到教师们的真正欢迎,培训不能是只有领导意志的单向发力。

3.推动教师成长的制度文化研究。

制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导向力量。

不少学校的制度很多,却过于死板教条;不少学校的制度不缺,但缺执行力。

培养教师必须依托科学有效的制度规范。

我们认为只有在“严格”规范与“自主”选择互为支持的前提下,为制度搭设平台,注入活力,预设组织,动态推进,引导教师的迅速成长。

4.促进教师理念更新的方法研究。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教师理念更新的目标是帮助教师领悟教育教学本质规律,掌握课堂的本质。

形式上要打破传统的满堂记的形式,将讲授式学习与活动式探讨结合,提倡走进教育现场领悟教育内涵,让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行动中转化为教师的内在意识。

5.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研究。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

掌握教学能力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我们主张,通过读书学习、备课达标、课堂过关、课堂诊断、教学示范、课后反思、专题研讨等环节,步步深入,以“教、研、展、评”为抓手,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6.加强教师科研水平的实践研究。

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如何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们认为要注重对内要营造历练,对外要加强联系。

具体的要求为以下方面:

领导积极重视为条件,提高教师的深刻认识是关键,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是动力,开展常态反思或小课题研究是核心,展开全民动员与强力奖励是推力。

三、研究实践

通过实践分析,我校将教师在四个层级发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相应举措进行梳理,总结出由团队助提与制度扶提共同支持自我主提的培养模式,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期待与信心,让课程学习、课堂教学及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将教师个体、教研团体、学校力量共同整合,从而可喜地打开了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多赢局面。

(一)螺旋式发展第一圈:

思行相生式的自我主提

教育行动研究提倡了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进行定位、思考、改善,一旦“自我”缺席,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本课题研究的第一重心是充分激发教师的自我关注意识,关注专业的学科性质、发展方向、行动实施、目标达成,并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反思。

这也遵循了“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的专业培训规律。

1.以导助学的理论学习

青年教师有时无法专心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并非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的渴望,而是在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下,学习的兴趣点没有被激发,导致学习的动机一天天地降低。

为此,学校拓宽学习渠道,突出“多选项、自主选”的菜单式培训方式,突出教师学习的可选择性,让青年教师在众多的培训内容中选择自己所关注或需要的内容学习,以强化主动性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自选式阅读

图3教研组阅览岗借阅登记表

不苛求教师同时期只能读一本书,而是让教师有所选取。

学校每学期为青年教师下发两本书,书籍类别不一,内容风格不一。

如近三年学校给教师发放的书籍有:

《给教师的101条建设》《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高效课堂22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班主任兵法》《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效教学十讲》《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走向生本的班级管理》《不做教书匠》等。

这些书籍,涉及的内容有教育理论,教学随笔,教学策略,班级管理,人生规划;既有经典专著,又有热销新宠;既有名家原著,

又有专著解读。

同时,学校将教师阅览室“解体”,设立教研组阅览岗,如图3;将订阅期刊的经费下拨到教研组,开展教研组阅览“三自主”活动:

期刊征订自主选,期刊保管自主做,期刊阅览自主传。

不仅方便了教师借阅,更形成了在教研组例会中交流期刊阅览心得的风气。

这打破了以往教师阅览室门可罗雀,期刊利用率不高的僵局。

据统计,教师的专业期刊总订阅量由09年的42种提升到2012年的61种,每册年均的借阅量由09年的7.8次/册,增加到2012年的10.2次/册。

为激发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学校将校内青年教师的业绩评比的奖品定为新华书店购书券,刺激了青年教师走进书店的意识,如今在办公室里他们的案头上总会有不同的专业书籍。

(2)引领式讲座

专家引领是教师理念学习活动的传统项目。

以往学校专家讲座机会少,学校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也是应景式的。

近几年学校开设的讲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更主要的是突出了“期待式讲座”,即针对当前青年教师所生疏的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所缺的知识结构,教学活动后所缺的评价方式,教师自身发展所缺的职业价值观,课改背景下教师组织教学的操作要领等等内容。

对此,学校应时而动,应需而设,组织多样式、多层面的名师培训活动。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努力做好有效的理念引领与方法介绍,如图4,学校邀请省课改实验示范学校义乌六中校长朱况丰的课改领航讲座,特级教师包朝龙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例谈,市教研室规划办主任陈宇醒老师的选修课开设及科研培训,市、区多个学科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区高三复习会后的特级教师冯斌老师的高复会讲座,市名师张全民老师的教师职业成长规划指导讲座,等等。

许多青年教师在听完讲座后都感到对教学组织有了明确的方向,对课堂评价有了全面科学的标准,对职业发展有了积极的目标。

除了学校层面安排讲座外,学校还动员各教研组自主邀请专家为教研组进行讲座,如语文组邀请特级老师褚树荣老师、袁湛江老师来组观课、讲座,数学组邀请市特级教师团队来校课堂观察、教学培训,政治组邀请区教研员陈红霞老师作优质课教学的评点指导等等。

有了这些面对面的密切交流,青年教师对教学把握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图4多层面的名师培训

(3)问题式培训

“高效课堂下效果如何检测”“新教师如何上好起始课”“我们离学生喜欢的课有多远”“课堂优化中,你的导入优化了吗”“课堂教学如何处理本体知识”“课堂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你’”……诸如此类极富共鸣的问题,都被搬上学校校本培训的讲台。

学校发动青年教师登台说“法”,提出应对。

许多问题经过大家探讨后,达成了共识,有的问题则连续地被提上校本培训的台面上,促使青年教师由浅入深地剖析,实践尝试,总结反思,如表1。

问题式培训的组织者,有学校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年级组等。

表12011年12月五年内教师“如何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研讨会

序号

发言题目

发言人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严健

2

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和过程教学

章明琰

3

研讨“自主、合作、探究”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周超

4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陆静洁

5

三年教学小谈

冯相远

6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李依娜

7

云龙学习心得

陈静

8

“自主、合作、探究”背景下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吴秋颖

9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背景下合作的有效性

何燕君

10

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的应用

叶佳琦

11

云龙中听课启发

张丽波

12

只有心灵方能抵达心灵

徐丹琼

13

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蔡夏璐

14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我见

杜腾燕

15

做学习的合格者

屠晓露

16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

陈苗

17

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

崔超亚

18

融自主探究于课堂

王露燕

许多教师的成长都是从各种问题式培训中走出来的,如吴秋颖老师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课堂”后,对课堂展开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多次在青年教师优质课中表现优异,周科峰老师在政教处每月一次的问题式例会中学习了许多方法经验,快速成长,五年内已成为一名独有心得的优秀班主任。

为及时总结,对问题式培训的研讨结论简要列出,以“每周反馈”要点的形式下发到各位教师手上,供教师作进一步的自我反思之需,这又拉动了青年教师自主学习的机会价值与实际效果。

(4)文案式交流

攻下一座专业堡垒,要有多个方向的锤打。

为带动教师对自身专业的发展的学习、思考,学校动用各种有利媒介展开,如图5,学校在校园的媒体上突出引导功能,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人人想、天天讲、事事有的主题注入到载体中。

图5校园助推青年教师发展的主流媒体

一是在《咸中校报》上的前3版开辟相应的板块来倡导,第1版设“校园要闻”,第2版设“教学现场”,第3版设“经验交流”,将校园舆论、教学研讨、德育评论融为一体,供教师学习。

二是在“咸祥中学”校园网开辟“课堂优化”“经验交流”专栏,让教师选择性关注课堂、科研等层面,进行自主性的专业开发。

三是教科室编辑《咸中教育科研》专辑,如2012年与2013年分别刊印了《咸中教育科研·课堂优化行动专刊》专辑和《咸中教育科研·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专刊》,用详实案例、平实反思和科学理论,启发青年教师关注课堂,学习方法,加强反思。

四是教务处每月编辑《课堂优化行动》专辑,政教处每学期编订本校班主任工作案例集,以集册的形式集中本校教师的经验,来自身边同事的成功往往更易激起教师自身的反省、进取。

五是教师博客,教师在学校的博客网上畅谈教学,交流思想,快速便捷。

2.以学促教的课堂磨练

而在当今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必须先成为学习者,学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指导学生学习,才可能让教学变得优美、雅致,适切高效。

以前,学校开展各类观摩活动,沿用教务处事先通知、业务领导现场听课的形式执行。

所以对这类课常认为是“任务课”“检查课”,教师内心也常有抵触心理。

现在学校在期初就排定好各类观摩课的具体时间和执教老师,并常是安排期中后开课。

从期初开始,教务组就本学期观摩评比课的操作要领和成功案例,下发到教师手里,通过校园网、校报、教研例会等平台,展开学习研讨;并组织“走名校学经验”的访学活动,丰富教师视野,加深教师的思索,通过重重打磨,青年教师最后根据自身体会选择一种主要课型去观课、开课,于是,在校内观课与开课就不再是“应付任务”,而是“成长检验”了。

(1)新教师选班听课。

培养新教师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上出合格课,是学校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避免新教师教学风格的过早定型,增强新教师的可塑性,学校提出了新老师可以自主选班听课,并鼓励新教师主要听同级同科所有教师的课,提倡适当选择听高年级的同科课和跨学科的公开课。

近三年,新教师每学期自选的平均听课量多达42.7节,远远超出了超出了学校规定的听课量要求。

(2)全员观摩比赛课。

我校区级以上名师不多,为避免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在原地打转,防止教学研讨变成同一水平的重复上演。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全员到校外的各级教学观摩课、研讨课中去学习,对上级部门组织的观摩比赛课,学校积极争取最大数量的与会名额,争取各教研组的青年教师全员参加各类区域课堂教学的观摩活动。

图6青年教师赴义乌六中学课改

(3)名校访学思改课。

一个教师成长的空间往往与其专业视野成正比。

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既需要学习丰富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借鉴有教学经验。

近几年,学校利用课改契机,多方引导青年教师打开视野,亲历有效课堂,感受课堂新形式、新面貌,形成对教学的独特体会。

学校在2011年组织全体教师分五批前往我区云龙中学现场听半天的课,青年业务骨干更是三进云龙课堂;在2011年安排青年教师与行政中层两次进入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现场听课学习课改,自2012年始安排教师频繁到省课改实验示范学校义乌市六中感受富有校本特色的课改,如图6。

教师访学后着手设计适合我校情况的校本课改框架及实施步骤,并逐渐修正、完善。

当前,我校开展的课堂优化课模式,既有学习了名校的理念,又富有本校特色。

(4)拜师好学勤练课。

学校为1-3年的教师都选定了校内作风严谨、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担当师傅。

徒弟可以自己选择听课的时间和课型,无须征求师傅的意见。

学校还规定,如果徒弟即将参加校级及以上的公开课和课堂比武,除可以借师傅班级上课磨课外,还可以向师傅提出师徒同课异构的要求,以此倍增课堂教学磨合的效果。

目前徒弟执教观摩性的课,都会在师傅的指导下开设2-3节热身课。

我校在上级青年教师课堂比武能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都是在做徒弟时期已练就了学科教学的好本领。

3.以教启研的个性反思

反思是一线教师成长的最普遍最有效的形式。

教师的许多教育教学智慧都是从反思实践经验的土壤上生成出来的。

为培养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学校主要是提供学习载体、活动平台、展示机会,多方位地去激发青年教师的自我观照,自我提升的动力。

(1)常态课教后反思。

在2010年倡导青年教师执教每课后写教后反思时,许多教师不明所以,所以导致出现两极悬殊:

写得太多,负担过重;不知如何写,写得太少。

后来,学校提供了写简短教后反思的各种方法及表达形式,教师写起来就有了路数,并发觉这不是一件费心的事,以至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撰写课后反思。

以教务处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常规检查情况为例,全校青年教师中,100%都有课后反思的习惯,每课都有反思的近95%。

近三学年,教师的获奖论文有半数以上是植根于课后反思的。

如2013年乐海霞老师的课堂反思论文《留白,无法预约的美丽》先后获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便是一典型例子。

(2)公开课教后反思。

公开课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高铁”路线,这是众多名师的共同心得。

我校对青年教师公开课开课的研讨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评课时由听课的领导、教师评课,授课者只作为意见的接纳者身份出现;第二阶段,形成了一套评课流程:

授课教师讲授课思路——听课者分别评点——教研组长(业务领导)总结——授课教师总评心得。

这次评课方式的转变是因为学校于当年对评课加入了一个自选内容“授课者自评授课思路、过程、效果”,得到了众多青年教师的热情支持。

对学校设计的《公开课听课评议表》,许多青年教师填写认真,详细记录评课的主要内容常常是记满了整个评议表,还将表格打印上交,以便牢记宝贵的意见。

(3)研讨课观课反思。

“习相远”放在教师成长范畴也是一个公理。

外出参加课堂观摩的机会毕竟不常有,出于教研组一些青年教师的需要,参与大型课堂教学学习的教师需要带回课件及交流材料,达到资源共享。

所以青年教师格外重视参与课堂学习的每一次机会,形成了校外听课校内传经的习惯,由此促成了外出听课教师自觉地认真听课、深入思考,如表2,对听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如2009年发表在核心刊物《语文学习》并被人大复印刊物转载的朱琴英老师论文《课堂,情牵千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