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7177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8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类型及不同地形条件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2.地形对聚落分布、规模及其形态的影响和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各种因素。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1)概念:

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分类:

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区

村落规模

 空间分布

聚居人口

北方平

原地区

较大

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地

区和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

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地形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状分布,线路较直

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3.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

(1)充分考虑沿线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3)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知识点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地形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突出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等都具有深刻影响,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一样,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下表所示:

地区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呈狭长的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平原

聚落分布最密集区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2.我国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区

地形特征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沙漠广布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高原波状起伏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山河相间,地形崎岖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平坦广阔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

山区

地形复杂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3.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分析

(1)主导因素分析法。

在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因素中,总有一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因素,在分析时要紧紧抓住它。

例如武汉位于河流交汇处,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就是河流。

(2)综合因素分析法。

即对聚落分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分析时一般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再把这两方面细化为各种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对点演练]

  读我国某村落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M地村落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C.河流D.湖泊

2.图中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是(  )

A.顺应地势,呈团聚型分布

B.环绕湖泊,呈多边形状分布

C.沿河流呈带状分布

D.沿道路呈带状分布

解析:

1.B 2.D 第1题,M地村落位于山谷,受地形影响。

第2题,图中聚落沿道路呈带状分布。

民谣“十八怪”形象地描述了不同地区独特的景观和习俗。

阅读不同地区“十八怪”对村落的描述,完成3~4题。

①石头洞里有村寨(云南)

②山上挖洞把房盖(山西)

③烟筒砌在山墙外(东北)

④水泊梁山无水寨(山东)

3.村落形态较为分散的“怪”是(  )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村落发展处于穴居阶段的“怪”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3.A 4.A 第3题,在山区、牧区,缺水、炎热或严寒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聚落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第4题,①利用“天然洞穴”是穴居阶段的特点;②窑洞是人工开挖的洞穴。

知识点二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地形

平原

选线时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尽量沿等高线修建,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建“之”字形线路或开凿隧道

水文

避开沼泽,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涵长度

地质

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

气候

根据沿线暴雨、大风等的强度和频率,注意冻土、积雪等的深度等因素建设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对点演练]

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如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1~2题。

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多断崖、深谷

②多石灰岩溶洞

③多高山、陡坡

④多角峰、U形谷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①减轻冰川的危害

②减轻冻土的危害

③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④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解析:

1.C 2.D 第1题,据材料可判断,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主要是因为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深谷。

材料中没有涉及石灰岩及冰川地貌。

第2题,由于高速公路沿线为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易发生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大量桥隧有利于保障交通安全。

建国六十多年来,新疆的公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西部大开发,“通油”“通县”工程正在加紧实施。

新疆拟建5条铁路,并到2020年形成新疆铁路网。

读新疆拟建的5条铁路示意图,回答3~5题。

3.对新疆重视铁路建设的地理背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具有沿边优势

B.新疆自然资源丰富,对交通运输的潜在需求大

C.新疆地域辽阔,适宜发展铁路运输

D.新疆地形单一,发展铁路工程量小

4.新疆铁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是(  )

A.高寒缺氧和沙漠戈壁广布

B.冻土和高寒缺氧

C.山河相间,地形破碎

D.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5.拟建的5条铁路中,沿线海拔高度变化最大的是(  )

A.奎屯→北屯

B.库尔勒→格尔木

C.哈密→临河

D.乌西→精河

解析:

3.D 4.A 5.B 第3题,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地形种类较多,修建铁路工程量大。

第4题,新疆境内的铁路遇到的主要障碍是沙漠戈壁广布,从新疆到青海的铁路主要障碍是高寒缺氧。

第5题,库尔勒→格尔木是从第二级阶梯到第一级阶梯,且穿过阿尔金山等山脉,沿线海拔高度变化最大。

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史前某村落沿EF线的地形剖面图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水文D.矿产资源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  )

A.团块状B.带状C.网状D.棋盘状

解析:

1.A 2.B 从图中可以看出,先民选择在邻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居住,这说明地形是当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第2题,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其聚落会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

3.如图为台湾岛铁路分布示意图。

影响台湾岛铁路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B.河流C.气候D.地形

解析:

选D 由图可知,铁路呈环状分布于台湾岛四周,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地形较为平坦,且城市、人口分布多。

4.如图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

据图分析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

A.沿山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

解析:

选A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本区铁路基本上沿图中各支流汇合处(干流沿线)延伸,而河流汇合处应为山谷。

5.四川省西部交通线路稀少,东部交通线路密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东西部(  )

A.经济条件的差异

B.地形条件的差异

C.科技水平的差异

D.气候条件的差异

解析:

选B 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

四川省地形复杂,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因而西部交通线路稀疏,东部稠密。

浙江宁波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读图完成6~7题。

6.在四明山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原因是(  )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7.唐朝时宁波的行政中心从四明山麓的小溪(今鄞州鄞江镇)搬迁到了现在的三江口,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①河道运输 ②废水排放 ③水产加工 ④地形地势 ⑤水源丰富

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

6.A 7.D 第6题,山区公路呈“之”字形是为了降低坡度。

第7题,三江口与小溪相比,地势更平坦,水源更充足,水运便利。

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属________地形区,如果在东部地区从南(A)向北(B)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选择的海拔高度应为(  )

A.240~250mB.250~260m

C.260~270mD.270~280m

(2)在图中A、B间画出此公路,该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4)乙图为AB间公路所经某处的剖面图,如在该处修一高架桥,桥桩应打在①~④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属江南丘陵,根据选线原则即选建在起伏最小的250~260m之间平坦地区。

(2)题,从图中可知公路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第(3)题,山区交通建设成本高、难度大。

第(4)题,由①②③④的地质构造可知应建在④处,背斜顶部遭侵蚀,剩余部分为拱形结构较稳固。

答案:

(1)江南丘陵 B

(2)画图略。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

(4)④ 背斜地区拱形结构较稳固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的含义以及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概述

(1)概念:

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2)度量要素:

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

(3)气候变化史的划分: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全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

(4)冰期:

指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

(5)间冰期:

指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

2.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1)时间:

距今1万年前。

3.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1)时间:

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以后。

(2)变化:

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4.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要素

变化

气温

呈上升趋势;20世纪出现两个增幅最大的时期

降水

北半球中高纬度和热带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

雪盖冰川

面积减少;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续海平面

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2.加剧了自然灾害。

如暴雨、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3.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量物种灭绝。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疾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知识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

海水温度变化、荒漠化、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也影响到气温的变化。

(2)人为原因:

表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

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原因。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对资源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量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暴雨等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次数,导致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利影响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利影响

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提高植物的生产率

(2)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的影响

影响

表现

有利

影响

北半球变暖,使温度带北移,有利于作物生长

高纬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不利

影响

在热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世界粮食供应最严重的威胁是中纬度“谷物带”的变暖及作物水分短缺,这将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

导致植物病虫害的迅速暴发,使农业受害的范围扩大

 ②对工业的影响

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变暖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显著,具体如下所示:

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的数量

①多使用清洁能源;

②植树种草;

③防止森林火灾;

④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适应气候变化

①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③建设海岸堤坝等。

(3)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

①实行直接控制;

②应用经济手段;

③鼓励公众参与等;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对点演练]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

1.D 2.A 第1题,人烟稀少的格陵兰冰原面积缩小,只能是自然原因气温升高使冰川融化所致。

第2题,全球冰川大量消融以后,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但全球的水量大致是一个定值,不会因此而增加,只能说全球液态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岸线长度会因此而减小;全球变暖是原因,冰川消融是结果。

读下图,回答3~4题。

3.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4.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 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 减少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 减缓工业化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 控制生物多样性

解析:

3.C 4.B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森林大量被砍伐。

读下图,回答1~2题。

一百多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示意

1.一百多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点是(  )

A.没有变化B.逐渐下降C.持续上升D.波动上升

2.若这一气温变化趋势持续下去,受其直接影响最显著的产业是(  )

A.商业B.工业C.运输业D.农业

解析:

1.D 2.D 第1题,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

第2题,若全球年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持续下去,积温增加、蒸发加剧,会直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引起两极冰川融化等一系列问题。

据此完成3~4题。

3.对冰川加速融化产生的后果表述错误的是(  )

A.可以改变当地地貌

B.可以加速水土流失

C.从长远看,可以改善灌溉条件

D.增加了灾害危险

4.冰川消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5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全球普遍变得干旱

B.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

解析:

3.C 4.A 第3题,冰川加速融化会导致水量增大,增加了灾害危险;水量增大,可以加速水土流失,进而导致当地地貌的变化。

冰川加速融化在近期内增加了某些地区的水资源,但随着冰川数量的减少,从长远来看,当地的灌溉条件会越来越差。

第4题,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将改变各地区的干湿状况,某些地区将变得干旱,另一些地区将变得湿润。

5.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解析:

选A 抑制全球变暖,要尽量少使用化石燃料,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下图为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该地区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润期来自西部的水汽增加,使自然带向西部摆动

B.湿润期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可以大规模进行开发

C.干燥期沙地面积有扩大趋势,应注意营造防护林体系

D.短时期内发生湿润期和干燥期转变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

7.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若我国大陆地区气候由湿润期向干燥期过渡,则我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昆仑山南坡的雪线将逐渐降低

B.柑橘的生长北界逐渐北移

C.温带落叶阔叶林林地面积扩大

D.我国气候年内变化显著

解析:

6.C 7.D 第6题,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于太平洋,湿润期水汽增加,自然带数目增多,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但要注意合理开发;干燥期应积极营造防护林,避免沙漠扩张。

第7题,气候湿润,降水增多,雪线降低,反之升高;柑橘的生长、森林面积与热量关系密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来自东部的海洋,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强劲时,湿度大,降水多,气候湿润,冬季风强劲时,湿度小,降水少,气候干燥。

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因素,其中________因素起主导作用。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_____,低纬度地区____________。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列举三点)

解析:

(1)题,由图甲可知,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暖,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题,结合图乙判断。

第(3)题,注意题干“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暖 自然 人为 人为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 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列举三点即可)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不同时期自然资源的利用特点及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自然资源概述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

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3.分类

(1)按自然属性: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按资源再生的性质: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要

能源

以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炭为主

过渡期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最终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多样化利用阶段

过渡期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最终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多样化利用阶段

能源

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直接

原因

对能源的需求量少

以蒸汽机为标

志的产业革命

内燃机的问世

根本

原因

各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2.阶段特征

人类文明

主要影响

农业社会阶段

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形成石油工业城市、钢铁工业城市、有色金属工业城市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上升

知识点一

自然资源的属性

1.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

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就要看:

①是否直接从自然界获得;②能否用于生产和生活。

凡是既符合①,又能满足②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

只符合其中任何一条的,则不属于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属性

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的属性不同,其开发利用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属性

含义

开发利用要求

有限性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珍惜、节约、合理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整体性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地域性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因地制宜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域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