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总体状况.docx
《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总体状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总体状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总体状况
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总体状况
一、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发展特点
2007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普遍高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作为世界经济的积极参与者及世界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员,中国经济在保持多年快速发展态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出口增速减缓及结构转换升级等重要问题。
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我国大企业集团的发展特点与国民经济发展特征相似。
一方面,2007年,我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整体和个体规模、经济效益及行业多元化等与过去几年一样,也取得很大发展,特别是在规模的扩张上,速度还大于过去的几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出口增长速度及出口率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特征影响,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投入依然很低。
(一)整体和个体规模持续高速扩张,行业多元化持续发展,企业区域分布集中特征依然明显。
规模竞争是当今企业国际竞争中的重要表现之一。
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并处于重化工化阶段,这样的一种经济特征,使我国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快速扩大。
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资产总计和销售收入持续强劲增长。
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260079亿元,比2006年增长27.29%,远高于近6年年均增长(17.42%)。
从营业收入看,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共实现营业收入180836亿元,比2006年增长22.82%,与近6年年均增长速度(22.79%)基本持平(见表1)。
同时,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个体规模也继续呈现持续扩张趋势。
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年末资产平均规模为520.16亿元,比2006年增加111.51亿元,增加额为近6年来最高;平均营业收入为361.67亿元,比2006年增加67.20亿元,增加额亦为近6年来最大(见表1)。
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34家,比2006年多了12家,排在前10位的企业集团依然是2006年的前10企业集团,只是内部位置发生微小变化,依次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12278.63亿元)、国家电网公司(10107.33亿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0006.77亿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3579.05亿元)、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575.50亿元)、中国中化集团公司(2297.31亿元)、宝钢集团有限公司(2277.16亿元)、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118.78亿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2007.32亿元)、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1809.52亿元)。
营业收入较大的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能源、电信、贸易等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行业优势依然突出,但行业多元化特征明显。
从进入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企业集团的行业性质来看,2002年集中在能源(2家)、电信(2家)、进出口贸易(2家)、电力(1家)4个行业7家企业集团;2006年扩展到能源(3家)、电力(2家)、电信(2家)、进出口贸易(3家)、钢铁业(1家)、汽车制造业(3家)、有色金属(1家)、家电制造业(1家)、建筑业(4家)、运输业(1家)和电子设备(1家)等11个行业22家企业集团;2007年进一步扩大为能源(4家)、电力(3家)、电信(3家)、进出口贸易(4家)、钢铁业(4家)、汽车制造业(4家)、有色金属(1家)、家电制造业(1家)、建筑业(5家)、运输业(1家)、电子设备(1家)、金融保险(2家)和化工(1家)等13个行业34家企业集团,行业多元化有明显加强趋势。
从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区域分布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遍布全国,但集中在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和上海六省市的特征依然非常明显,自从2001年以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分布在以上六省市的企业集团数量2001年为350家、2003年为344家、2005年为334家,2007年为326家,分布区域虽有分散趋势,但区域分布特征并无明显变化。
(二)经济效益持续快速提高,多数效益指标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
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共实现利税24316亿元,比2006年增长35.92%,增长幅度比2006年增加12.20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为15250亿元,比2006年增长40.68%,增长幅度比2006年上升了12.10个百分点。
从综合衡量企业效益、效率的几项指标来看,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资金利用效益有所提高,总资产贡献率为10.40%,比2006年提高了0.66个百分点;单位产出利税率也由2006年的12.44%上升至13.45%,人均利税率由上年的9.41万元/人上升到11.84万元/人;总资产产出率和股东权益利润率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也仍处近几年来的较高水平上(见表2),2007年亏损企业的个数比2006年减少4个,比2005年减少7个,亏损企业数量持续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效益得到不断改善。
(三)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出口率趋于稳定,多元化趋势加强。
中国企业发展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近年来,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出口额一直呈上升趋势,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出口额继续增长,为11929亿元,比2006年增长19.16%,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与2006年25.37%的增长幅度相比,增幅明显回落;出口率亦有所下降,由2006年的6.8%下降为6.6%,但有趋于稳定的态势(见图1)。
从出口的行业集中度看,2002年、2006年和2007年前十行业出口额占总出口比重分别为85.57%、81.08%和80.58%,比重在不断下降,说明出口多元化趋势加强。
(四)研发费用比重依然偏低。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企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并日益意识到技术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大型企业集团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但是,受经济发展阶段及行业结构特征影响,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研发费用比重依然偏低。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化特征明显,这使得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结构也具有相同特征。
2007年,按照进入500家大企业集团个数来算,排在前四名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批发业、建筑业和煤炭采选业,其企业数量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34.20%;钢铁、建筑、石化三个行业的净利润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比重超过1/3。
但由于行业特性决定,这些行业的研发投入比重低,只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研发投入比重为1.26%,煤炭采选业为1.10%,超过1%,但批发业仅为0.11%,建筑业为0.42%,而且,在四个行业中,只有批发业的研发投入有微小上升(2006年为0.09%),其他三个行业较2006年都有所下降,导致整个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比重下降。
而研发费用比重较高的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医药等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只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15.50%和9.38%,比重都较低,直接影响到总体研发投入。
国际上认为,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5%,企业才有竞争力,而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只有专业技术服务业研发费用投入达到5%,为5.00%,另外有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16个行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1%。
这使得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投入比重仅为0.87%。
比2002年的1.05%和2006年的0.89%还低,导致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竞争力依然不强。
图1 2000-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出口率
二、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比较
(一)增长速度继续高于世界500强,与世界500强差距逐渐缩小。
近年来,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500强。
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为22.82%,远高于世界500强12.95%的增长速度(见图2),使得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与世界500强的差距继续缩小(见图3)。
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相当于2007年世界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12.67%、11.85%和7.79%,而2006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0.7%、6.5%和7.8%。
同时,中国企业入围世界企业500强的越来越多。
在1995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仅有3家,2006年中国有30家(其中,大陆企业22家),而2007年入围企业数量增至35家,全球排名跃升第5名,其中大陆企业25家。
在大陆企业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中石化、国家电网和中石油;除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由24位降到25位外,2007年中国大陆进入500强公司排名的其他公司都提升了自己的位次,排在最前的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由2006年的17位上升到16位,国家电网公司由29位升到24位。
联想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入围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排499位,标志着真正代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以市场化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企业成长良好。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与世界500强差距在逐渐缩小。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世界500强差距还很大。
虽然近年来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竞争力也进一步提高,与世界500强的差距有所减少,但由于中国企业成长时间短、积累少,与世界企业500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还分别只相当于2007年世界企业500强的12.67%、11.85%、7.79%、27.46%、27.59%。
如宝钢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分别只相当于卢森堡阿塞诺米塔尔公司的29.63%、33.63%、36.51%、82.82%、94%;迅速崛起的华为集团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分别只相当于芬兰诺基亚的18.02%、5.32%、18.63%、33.69%、10.02%。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的上述差距,很大原因是基于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差距。
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就是通过变革和创新,不断巩固、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组织能力。
源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企业拥有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能力如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更体现在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组织能力,如有效的组织整合能力、企业文化、外部伙伴关系以及包括品牌、信誉等。
从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来看,我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本土市场的创新不足,研发投入水平与世界级大企业相差很大,核心技术缺乏。
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0.87%,远低于世界500强平均3%到5%的水平。
从核心组织能力看,世界领先企业一般都是大型跨国集团,跨国经营能力很强,国际化程度较高,与世界500强相比,我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国际化程度不高,跨国经营的能力薄弱。
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海外销售收入占所有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0%的只有39家,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出口率也只有6.60%,凸显中国大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距离一流竞争力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还较远。
在其他企业核心能力如企业文化、品牌、信誉等方面,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与世界500强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与国际品牌集团(Interbrand)2008年9月19日共同发布的“2008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100家企业中,可口可乐公司以666.6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居首,IBM和微软公司分列第2、第3名,而中国企业无一上榜。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发布的2008年度(第五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法国和日本分别有243个、47个和42个入选,而中国大陆只有15个,《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的评判依据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其三项关键指标是市场占有率(Shareof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
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持续发展能力与世界500强还有很大差距。
(执笔人:
李生明,葛岳静)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结构及其变化
一、我国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结构特征分析
(一)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二产业依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第二产业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企业单位数、年末资产总计、股东权益合计、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和利税总额等指标方面,第二产业分别占到73.80%、61.59%、68.39%、73.97%、70.11%、76.67%;其次是第三产业,上述六项指标分别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25.6%、37.49%、31.15%、25.16%、22.98%、23.05%;第一产业则分别为0.6%、0.92%、0.46%、0.87%、6.91%、0.30%(见表1)。
(二)企业个数的行业分布仍然相对集中,以加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
按企业个数排序,仍然以加工制造业等重工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这也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征相一致。
其中,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企业数2%以上的行业有15个(与2006年持平),分别为: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5家)、批发业(52家)、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36家)、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8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7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3家)、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2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1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家)、商务服务业(16家)、零售业(1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13家)、医药制造业(12家)、农副食品加工业(10家)。
(三)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的营业收入仍占绝对主导地位,重工业资产总计优势明显。
营业收入前10名中,位属于第二产业的有8个,且大多为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第三产业仅有2个,主要是批发业和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2007年位居前10位的行业依次为: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454亿元,11.31%,前者为实现的营业收入额,后者为该行业实现的营业收入额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营业额的比重,下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9113亿元,10.57%)、批发业(17765亿元,9.8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806亿元,7.08%)、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2768亿元,7.0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2098亿元,6.6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324亿元,6.26%)、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7870亿元,4.3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656亿元,3.6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146亿元,3.40%)。
按年末资产总计排序的前10名行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6个,第三产业的有4个。
在前20位中,第二产业有11个,第三产业有9个,第三产业占的份额不到40%,因此第二产业优势明显。
2007年排名前10位行业与2006年相比,第二产业减少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第三产业增加了邮政业。
位居前10位的行业依次为: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8942亿元,14.9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083亿元,8.4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9760亿元,7.60%)、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18344亿元,7.01%)、其他金融活动(13217亿元,5.08%)、邮政业(13124亿元,5.05%)、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2891亿元,4.9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678亿元,4.49%)、批发业(11435亿元,4.4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222亿元,3.93%)。
二、我国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结构动态分析
(一)企业个数分布的行业数量略有减少,但仍高度集中在第二产业。
从行业个数来看,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分布在52个行业,比2006年少4个行业。
其中,第一产业减少了渔业,第二产业增加了非金属矿采选业,但减少了家具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第三产业增加了邮政业,减少了城市公共交通业、银行业和新闻出版业。
从企业集团个数看,2007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各减少了2家和4家企业,而第二产业增加了6个企业。
分行业看,近几年受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影响,原材料工业以及制造业企业增加数居于前列。
企业个数增加的行业有13个,但增加的都不多。
企业个数增加4家的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3家的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增加2家的有饮料制造业;增加1家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保险业、其他服务业。
企业个数减少的行业有11个,其中减少最多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批发业,各减少3家;减少2家的有: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零售业,农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住宿业各减少1家。
(二)从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来看,第一产业情况有所好转,第二产业增长较为稳定,第三产业大幅增长。
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增长速度来看,在营业收入方面,与2006年第一产业的负增长(-6.75%)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扭亏为盈增长速度为8.00%;第二产业的增速为22.26%,比2006年低1.6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上升幅度大,为25.11%,比2006年上升9.10个百分点。
在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增长速度方面,第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增长最快,增速为24.87%,其次为第二产业,增速为4.72%,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为0.71%。
分行业看,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建筑业和批发与金融保险业,营业收入增量贡献份额排在前10位的行业分别是: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0.6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03%)、其他金融活动(7.04%)、保险业(6.7%)、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6.26%)、商务服务业(5.2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1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87%)、批发业(4.8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0%)(见表3)。
从2007年年末资产总计来看,前500家企业集团的资产总计,第二、第三产业都大幅增长。
第二产业增长24.01%,比2006年的18.66%高出5.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33.81%,比2006年的16.45%高出1倍多;第一产业增速由-4.24%上升到4.29%,资产值基本达到2005年的水平。
分行业来看,资产扩张份额最大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21%),前10位其他依次为批发业(10.3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2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68%)、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6.2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8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3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6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5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39%)。
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企业个数,还是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和从业人员数,2007年第二产业在前500家企业集团中仍然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但是第三产业的增速也是不可小觑的。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仍然以重化工业增长为主导,加上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等重化工业又是规模经济十分突出的行业,因此,在前500家企业集团中,第二产业的优势地位明显。
同时,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在快速增长,发展第三产业即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对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结构的变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执笔人:
胡耀伟)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规模分析
一、企业规模加速增长,各规模指标普遍提升
在近年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之上,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规模加速增长,各项指标数据显示2007年的企业规模增长是近年来最快的。
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资产总额达到260079亿元,是2006年的1.27倍;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80836亿元,是2006年的1.23倍;利税总额达到24316亿元,是2006年的1.36倍;从业人员2054万人,是2006年的1.08倍。
从2002年以来的对比来看,2007年资产总额27.29%的增长率是2002年以来最快的年份;营业收入22.82%的增长率仅次于2003年;利税总额的增长率为35.92%,仅次于2004年;从业人员的增长率达到8.09%,也是2002年以来最快的。
中国大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与世界500强的对比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显示,中国内地有25家企业登榜,创造了历年来的最好成绩。
其中中石化以1592.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16位,比2006年上升一个位次;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分别以1328.9亿美元和129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分别列第24位和第25位,其中国家电网公司上升5个位次。
中国大企业规模的快速提升还反映在众多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名次的快速提升上,中国铁路建设公司、中国铁路工程公司、中国建筑工程公司的提升幅度都超过了100个名次,这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各产业平均规模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
从三次产业来看,一个基本的趋势是相同的,即各产业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而且增速都比较快。
但是与2006年相比,在产业增长情况对比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是第一产业平均规模的快速增长,第一产业的平均规模除利税总额,其余各项都是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并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2007年,第一产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为793.67亿元,增长速度为73.82%,平均营业收入为522.00亿元,增长速度为80.00%,平均利税总额为24.00亿元,增长速度为103.39%,平均从业人员为47.33万人,增长速度为67.85%。
但是,第一产业平均规模的快速增长是以第一产业在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总体规模的缩小为前提的。
从2006年的5家减少到3家,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和从业人员占500家总计的比重分别从2006年的1.12%、0.98%、0.33%、7.42%下降到0.92%、0.87%、0.30%、6.91%。
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也快于第二产业,2007年,第三产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为761.83亿元,增速为38.00%,超过了第二产业22.00%的增速;平均营业收入达到355.48亿元,增速为29.02%,超过了第二产业20.27%的增速;平均利税总额达到43.78亿元,增速为55.06%,超过了第二产业29.99%的增速;平均从业人员为3.69万人,增速为28.77%,超过了第二产业2.58%的增速。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第三产业的增长与中国经济总量中第三产业的增长是一致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