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6938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docx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种植遍及全国各省,按生态类型分主要有四大区域,包括北方—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二季作区和西南单双季混作区。

各区所需品种,栽培措施都有所不同,但根据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欲获得高产,在栽培技术中仍有共同之处。

 

    马铃薯是以地下块茎为收获产品,为促进高产,就要为块茎在地下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深耕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肥力因素,为马铃薯根系和匍匐茎、块茎的生长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马铃薯块茎播种后产生的根系为须根系,穿透能力较差。

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有强大的根系,可以增强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能力,源源不断输入地上部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光合能力增强,光合产物增多,为高产提供物质基础。

因此,深耕是马铃薯高产的基础。

据黑龙江、山西、甘肃研究报道,耕深 15--18厘米时,松土层可达30厘米,较浅耕的增产10%。

耕深达到36厘米的,比耕深18厘米的可增产63.1%。

可见整好地是马铃薯高产的前提。

 

    防治病虫草害   马铃薯生育期间经常受到病、虫害的侵染,其中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生理病害虫害主要有:

蚜虫、马铃薯瓢虫、蛴螬、蝼姑地老虎  马铃薯块茎蛾等,如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块茎品质。

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时期,危害程度各地均有不同,了解和掌握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经验很重要。

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旱易发生虫灾,涝易发生病害。

根据当地天气长期预报及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早防治,预防为主,可大大减少投入。

田间杂草防除:

   马铃薯田间杂草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导致马铃薯减产。

杂草防除有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和药剂防治三种方式。

  机械除草主要利用翻、耙、耢等整地方式,消灭耕层杂草。

  人工除草应结合松土和培土进行。

苗前铲地可以将表层已萌发的杂草嫩芽根系切断,使嫩芽暴露于地面晒死,除草效果好,另外可提高地温有利于出苗。

苗出齐后,即团棵期,结合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铲第二遍地,将杂草连根铲出晒一两天后进行培土。

发棵期株型已定型,此期为促使植株形成粗壮叶茂的丰产型植株,应铲第三遍地,清除田间杂草,进行第二遍培土。

药剂防除杂草应主要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

因马铃薯叶片对除草剂敏感,所以用药要慎重。

一般用 50%乙草胺乳油1—1.2升兑水380公斤喷于垄表,然后覆盖地膜,除草效果可达90%。

另外,可用赛克津每公顷使用药1.5公斤加水40公斤喷洒,可杀死多种杂草。

  农田杂草的防除,应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即播前以机械方式消灭一部分杂草、播种后出苗前用药剂防除一部分杂草,团棵及发棵期结合松土和培土进行人工除草,这样利用综合措施可基本消除田间杂草,增产效果一般在 10%以上。

 

    收获技术是田间管理的最后环节,关系到提高商品质量问题,所以必须引起重视。

马铃薯成熟时,地上秧棵尚未枯萎,地下块茎的皮相当嫩,稍不注意就会破皮。

块茎破皮后,极易感染病菌,同时破皮处变褐,影响商品性。

收获前一周至十天,应先将秧棵割掉,使块茎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获时不易破皮。

另外,收获时,人工捡拾堆放小堆,田间晾晒。

人工捡拾时,随时进行分级,把破损薯、病薯单放。

晾晒 1—2天后,运回贮藏地点,贮藏地要干燥、通风、遮荫。

有的地方收获后用土埋假贮,防止块茎见光变绿。

总之,收获时要尽量减少破皮和破损块茎数量,晾晒一下是为了使块茎蒸发一部分水分,减少贮藏时的损失。

马铃薯贮藏技术:

马铃薯贮藏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食用、加工和种用品质。

食用商品薯的贮藏,应尽量减少水分损失和营养物质的消耗,避免见光使薯皮变绿,食味变劣,使块茎始终保持新鲜状态。

加工用薯的贮藏,应防止淀粉转化为糖。

种用马铃薯可见散射光,保持良好的出芽繁殖能力是贮藏的主要目标。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才能避免块茎腐烂、发芽和病害蔓延,保持其商品和种用品质,降低贮藏期间的自然损耗。

  

 

第二节  马铃薯起垄覆膜栽培技术

 

    马铃薯起垄覆膜栽培技术平均亩产鲜薯1850公斤,较露地亩产增产400多公斤,亩增加纯收入150元以上,它适宜于全国各地春早播马铃薯种植区。

技术要点:

 

一、播前准备   

    1、选好地块。

马铃薯不宜连作,适宜与豆类,禾谷类和油菜等作物轮作,平坦地、宽幅梯田或缓坡地均可栽植,但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的中等地。

    2、施足底肥。

马铃薯是喜钾作物,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平衡配套施肥。

结合整地亩施腐熟农家肥3500公斤,整地后亩施复合肥50公斤,硫酸钾10公斤作底肥。

为防治地下害虫,亩用90%敌百虫晶体0.5公斤兑水15公斤喷在50公斤粉碎炒香的油渣上,化肥应混合拌匀耙入地下,使肥、药、土充分混合,严防芽块直接与化肥或农药接触。

    3、规范起垄。

纯种田块,一般垄面宽60-70厘米,垄高15-20厘米,垄间距30-50厘米,垄面呈弧形。

二、规范种植

 

(一) 选种 

1、选择中熟品种,如大西洋、克新1号等,搭配早熟品种费乌瑞它,中薯3号等; 2、注意事项种用种薯应从留种地中选择,严格去杂去劣;贮藏期间科学管理,确保种薯完好;选择品种应具备原品种典型特性,薯块完整,薯皮光滑,色泽鲜艳,无病虫、无冻伤、无破损。

 

(二) 种薯处理 

1、消毒种薯带菌(如疮痂病、粉痂病等)可用40%甲醛1份对水200份,喷洒种堆或浸种5分钟后,取出用薄膜密闭2小时,再摊开于通风处晾干。

2、催芽整薯30克左右,大薯切块后30~40克,保持1~2个芽眼。

用920赤霉素液浸种20~30分钟,取出晾干,置于通风,凉爽,散射光处,用一层湿沙(或湿木屑),一层种薯,放2~3层种薯后再盖上湿草(或湿麻袋)保湿,4~7天后芽长1厘米,取出炼芽1~2天,芽绿,播种。

3、注意事项严格控制药剂浓度和浸种时间;要求芽齐,芽壮;切块用工具严格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切后薯块用草灰拌和消毒或用800倍甲托浸种,防止病菌感染。

    1、种子处理。

挑选薯皮光滑细嫩、薯块完整、无病虫害、无冻伤的幼龄或壮龄薯块。

同时,要求每个薯块要带1-2个芽眼,以30-50克为宜,切块应随切随播,亩用种量150公斤左右。

    2、适时播种。

我市小拱棚栽培一般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地膜覆盖栽培在1月中下旬,露地栽培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

3、播种方法。

起垄后趁墒先播种后覆膜,每垄种两行。

垄上行距40厘米,株距20-25厘米,播种先在垄上两边开沟,沟深20厘米,放入有机肥和复合肥,然后盖土至沟深8厘米左右,摆放种薯,使薯芽向上,且种薯放在离肥料6~8厘米的行外侧,防止化肥与种薯直接接触造成伤苗。

播后覆土整平垄面,覆膜。

严禁缺墒播种。

播种:

马铃薯播种要采用垄作方式,既有利于增温利水,也可以提供薯块生长的疏松环境。

播种可采取单垄单行等行距或单垄双行的宽窄行方式。

    4、规范覆膜。

选用80-90厘米宽,0.008毫米厚的地膜为好,上端拉平、两端压实,在垄膜上每隔2-3米压一土腰带,防大风揭膜。

三、播种密度

极早熟菜用型品种早大白,该品种出苗后55天收获,可提早上市。

薯块圆形或椭圆形,大而整齐,大薯率90%以上,白皮白肉,芽眼较浅。

栽培中注意防治晚疫病。

种植适宜密度每亩5000-5500株。

荷兰薯(费乌瑞它、又名津引8号或鲁引1号)早熟品种,该品种出苗后60-70天收获。

块茎长椭圆形,大而整齐,芽眼少而浅。

种植适宜密度每亩5000株左右。

三、田间管理

    1、破膜放苗。

当幼苗长出1-2片叶时立即放苗。

原则是放大不放小,放绿不放黄。

时间应选择在晴天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阴天可全天放苗。

    2、间苗补苗。

原则是去小留大、去弱留强,不能伤根,不能掘动薯块,每穴留一株。

3、合理密植。

坡地肥水条件差点地亩留苗4000-4500株,平地水肥条件好的田块亩留苗5000株左右。

4、适时追肥。

在做好中耕除草、温度管理和水分管理的同时,还要在马铃薯块茎膨大初期进行追肥,亩追施尿素10公斤或复合肥6公斤。

方法是在株间打孔深施或结合灌水进行追施。

无浇灌条件的田块,可用2%的尿素液或亩用0.2-0.3公斤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

以微型薯做种的种薯生产,苗期管理必须抓一个“早”字,在田间出苗率约70%时根据所计算的肥料用量追施苗肥。

    5、适时化控。

当马铃薯生长至到现蕾期即块茎形成期时,对茎叶生长过旺有徒长趋势的田块,亩用15%的多效唑40-50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在茎叶上,控旺防徒长。

      

    6、防治病虫害。

—般在中心病株发现后3-5天打第一次药,并及时拔除中心病株,以后每隔7-10天打—次;药剂可用75%代森锰锌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100克/亩,兑水40公斤喷施。

发现有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危害,可用90%的敌百虫做毒饵撒于田间诱杀。

蚜虫危害,可用25%的溴氰菊酯,2.5%的氰戊菊酯或2.5%的功夫乳抽,亩用量10-15毫升,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

   

四、适时收获  

    马铃薯植株枯萎,大部分茎叶变黄,块茎停止膨大时是最佳收获期。

微型薯种植扩繁原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标准种薯繁殖田应具有的条件:

第一,要选择在风速大、气候冷凉的高海拔地区,海拔一般在1400M以上。

第二,在较大范围内,至少周围500米范围内没有马铃薯生产大田,没有烟草、茄子、辣椒、番茄等茄科作物和十字花科作物及桃树。

第三,土地面积较大,能实行轮作换茬。

最好能实行三年轮作制以减少土传病虫害如结线虫、粉痂病、疮痂病、青枯病。

且应土质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第四,繁殖田周围1000米内没有非种用马铃薯种植。

第五,繁殖区域具有有效防止人畜随意出入的设施。

第六,繁殖田两年内没有种过马铃薯及其它茄科作物。

第七,繁殖田土壤酸度应为中性或微酸性,壤土,有较深厚的耕作层和中等以上含量的腐殖质,没有明显的微量元素缺乏现象。

第八,繁殖田应具有良好的排灌条件。

 

二、播种前准备

赤霉素溶液浸种催芽:

赤霉素有打破种薯休眠的作用,休眠期不足三个月或刚达3个月的薯块,播种前15天开始催芽,将微型薯浸泡30-50ppm的赤霉素水液内30分钟,及时捞出进行沙埋催芽(避免阳光直射)待全部薯块萌发后即可同期播种。

如果微型薯种薯即将通过休眠,赤霉素的浓度应适当降低。

大约10ppm浸种10-15分钟。

播种:

与大种薯相比,微型薯的播种深度应稍浅,播种后覆土厚度约6-7cm。

每亩株数依品种和大小而定,早熟品种1g大小,每亩9000株左右,晚熟品种7000株;3-5g种薯每亩5000-6000株;大于10g的种薯,每亩种植5000株。

微型薯播种在40目的网室内,防蚜、防病效果显著。

三、播种

A底肥

马铃薯为喜钾作物,其氮磷钾的比例最适合为1:

0.5:

2。

底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宜,同时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

没有农家肥时,应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确定施肥量。

氮肥以60%的施肥量作底肥,磷肥和钾肥全部为底肥,以三元复合肥形式施用。

氮肥的40%用于苗期和蕾期追肥,其中苗期用量占追肥的60%-70%,蕾期占30%-40%。

注:

蕾期氮肥过多将会影响薯块形成,重薯肥,轻蕾肥,早搭丰产架子是栽培管理上夺高产的关键。

B密度

利用微型薯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的适宜种植密度应不低于每亩地5000株。

C、深度

种薯繁殖采用垄作种植,播种时起垄高度不低于20厘米,蕾期施肥培土后高度达到40厘米。

种薯播种尝试为垄沟上5厘米,距垄顶约15厘米。

注:

上述操作可以保证种薯有较好的排渍条件和出苗后地下部分有较充足的发育空间,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出苗前种薯因冰雪受冻。

二、栽培管理

(一)培土与地膜覆盖

微型薯发育的植株匍匐茎较长,播种时应适当的增加行距,缩短株距。

播种后最好及时培土,春季最好盖塑料薄膜保墒、增温。

微型种薯小、苗细弱,凡是扣地膜的地块,出苗期应及时破膜放苗,防治地膜烤苗。

扣地膜应一膜扣到底、中间不应揭去。

培土深度6-7cm。

追肥与浇水:

为促进植株的生长,除施基肥外,在播种及开花期还应施以种肥和追肥。

结薯后期不要追施化肥,以免引起徒长。

(二)病虫害防治

蚜虫:

在马铃薯的种薯生产中,尤其原原种和原种生产一定要严格防蚜。

药剂防治可用40%的乐果2000倍或溴氰菊酯3000倍喷打防治。

晚疫病:

800倍瑞毒霉连续喷药2-3次。

 

 

播种前准备

首先,用户需及时播种;观察薯种,如果是还没有完全发芽的微型薯,须将种薯遮光贮藏在不低于16℃的保湿条件下贮藏至发芽后再播种,发芽规格以芽伸出芽眼0.5厘米以上为发芽。

其次,生产标准种薯的地块要较平坦或为缓坡地,播种前应做好种薯田的耕整,深翻细整。

秋收后要深耕冬凌,整地要做到耕层深厚,田平土细。

根据田块情况要开好围沟,必要时还要开好厢沟和腰沟,保证田间易排灌,能做到雨住田干,不留渍水。

在耕地时,每亩施用1500-2000公斤腐熟的厩肥深翻入土壤。

有机肥中不能使用由马铃薯植株、腐烂块茎或其它茄科作物秸杆沤制的肥料,以防止病害传入。

可以于播种前至少一周施用化学除草剂。

播种

A底肥

马铃薯为喜钾作物,其氮磷钾的比例最适合为1:

0.5:

2。

底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宜,同时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

没有农家肥时,应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确定施肥量。

氮肥以60%的施肥量作底肥,磷肥和钾肥全部为底肥,以三元复合肥形式施用。

氮肥的40%用于苗期和蕾期追肥,其中苗期用量占追肥的60%-70%,蕾期占30%-40%。

注:

蕾期氮肥过多将会影响薯块形成,重薯肥,轻蕾肥,早搭丰产架子是栽培管理上夺高产的关键。

B密度

利用微型薯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的适宜种植密度应不低于每亩地5000株。

C、深度

种薯繁殖采用垄作种植,播种时起垄高度不低于20厘米,蕾期施肥培土后高度达到40厘米。

种薯播种尝试为垄沟上5厘米,距垄顶约15厘米。

注:

上述操作可以保证种薯有较好的排渍条件和出苗后地下部分有较充足的发育空间,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出苗前种薯因冰雪受冻。

 

田间管理

A、苗期

(1)施肥

苗期指出苗至植株现蕾前,此时管理的重点是及时追施苗肥。

以微型薯做种薯生产,苗期管理必须抓一个“早”字。

马铃薯出苗后要及时追施庙肥,可用尿素15公斤/亩,在田间出苗70%左右时施用。

由于标准种薯生产密度大,因此,在现蕾时要根据植株长势看苗追施蕾肥,如果长势旺可不施或少施,对长势弱的植株可以酌情追施,每亩尿素不超过15公斤。

注:

在田间出苗率约为70%时根据所计算的肥料用量追施苗肥。

苗肥追施过晚,易形成“高脚苗”,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追肥用速效氮肥,以保证植株前期快速生长、搭好丰产苗架的需要。

地膜覆盖的田块在幼苗露土时要及时破膜露苗(防止叶片接触地膜受太阳灼伤),非地膜覆盖的田块要中耕,使行间土壤疏松。

同时进行除草培土,培土时注意不要使土块压住叶片,还要尽可能增加垄高。

使块茎生长有一个疏松的环境,避免匍匐茎外露而影响结薯。

(2)病虫害防治

苗期的病虫害主要是地老虎为害,造成缺株断垄。

有效的防治办法是诱杀或捉虫。

诱杀通常使用呋喃丹伴入草堆,在行间按一定距离摆放,同时亦应在被咬断的植株周围捕捉害虫。

(3)控制旺长

标准种薯生产密度大,长势旺,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植株疯长而不结薯的现象,所以一定要控好苗。

在现蕾时如植株出现徒长,可以喷施哆效唑加以控制,浓度为50mg/l,视控制情况,如继续徒长,可以隔十天再喷施一次。

B、蕾期

(1)施肥

蕾期指植株开始现蕾至开花的生长阶段,此时地下部分匍匐茎,薯块开始形成,植株进入生长旺盛期。

蕾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追究施蕾肥和培土。

蕾肥用量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的计算确定,使用速效氮肥。

一般来讲,蕾肥施用要看苗追肥,要因田块和植株长势而异。

土壤肥力充足的此时要少追肥或不追肥,防止徒长而影响结薯;土壤肥力不足,植株长势一般的,要根据计算的需肥量追施氮肥。

蕾期要进行田间除草、中耕,做好培土,使垄高达到要求。

覆膜田块应于蕾期前去膜,田间管理同未覆膜田块。

除草培土时注意不要损伤植株根系,尤其是不能损伤形成薯块的匍匐茎,所有操作应离植株稍远。

判断蕾肥的标准可以根据封行情况决定,如果蕾期已经封行,表明生长较快,蕾肥要少施甚至不施,如果蕾期叶片呈黄绿色且严重不封行,则需要适当追肥。

(2)病虫害防治

进入蕾期后温度上升,雨水较多,此时尤其要注意防治晚疫病。

平均气温15℃以上且阴雨天3天左右时,要及时要喷施防晚疫病的保护性药剂。

常用的保护性药剂有:

77%多宁(硫酸铜钙),每亩每次用药量80-100g;80%太盛或大生M-45(全络合态代森锰锌),每亩每次用药量为80-100g;50%美派安(克菌丹),每亩每次用药量为80-100g;72%殷产(百菌清),每亩每次用药量60-80ML等。

如田间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则应立即开始施用治疗性药剂,并且每隔7-10天重复施用。

常用治疗性药剂有:

85%克普定(波尔多液·霜脲氰),每亩每次用药量为80-100g;72%稳好(甲霜灵·锰锌),每亩每次用药量为80-100g;81%除清(百菌清·甲霜灵),每亩每次用药量为80-100g;72%霜脲锰锌(克露),每亩每次用量为80-100g;68%金雷(精甲霜灵·锰锌),每亩每次用药量为80-100g等。

注:

在整个植株生育期间,每7-10天要对田间检查一次,及时拔出各青枯病株、紫顶病株、结有气生薯的病株、其它畸形株和杂株。

拔除的植株要用不漏泥土的窗口或塑料袋装运出种薯田烧毁,严禁随地倾倒或直接掩埋,以防止病原物通过土壤或地下水蔓延传播。

如发现蚜虫迁飞,应及时喷施40%乐果乳剂2000倍液防治。

(3)植株生长调控

肥水管理不当会造成植株疯长而不结薯的现象,一般容易发生在现蕾时期,如植株出现徒长,可以喷施哆效唑加以控制,浓度为50mg/L。

喷施哆效唑一定要在确信为徒长时进行,不可为提早结薯盲目喷施。

(4)收获期

当田间植株下部约2/3叶片变黄,马铃薯进入成熟期。

收获前1周可以使用机械、人工或除草剂灭秧,以促进种薯表皮栓化,减少收获时的损伤,同时可以减少地上部分病害如晚疫病、病毒病由地上部分传播到地下部分。

收获前应保证田间土壤干爽,生长后期要减少灌水,收获前17-10天停止灌水。

品种混杂控制

马铃薯种薯繁殖要严格防止品种混杂,通过田间检查,拔除混杂植株。

田间检查分苗期和开花期进行。

苗期容易辨别田间的“隔生”植株(即上季遗留田间的薯块所生长的植株),开花期易根据花色和植株其它性状辨别混杂植株。

当发现混杂植株后要将植株连同所形成的薯块一起拔除干净,带出种薯田,并保证不使其再次造成混杂。

收获

A、时间

植株灭秧后1周要抢晴收获。

注:

如不及时收获,遇阴雨天易组成田间烂薯和病害传播。

B、大小分级

马铃薯种薯要根据大小进行分级,以便于储藏、休眠调控和播种前的种薯处理。

种薯大小一般根据重量或直径(薯块最长部分)分级。

根据重量可以分为30-50克,50-100克,100克以上。

根据直径可以分为4-6厘米,6-10厘米,10厘米以上。

C、储藏

马铃薯收获后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5-7天,以使薯块表皮干爽,便于贮藏、运输和销售,减少烂薯。

种薯贮运

马铃薯种薯运输过程中应严格防止种薯擦伤,减少烂薯。

贮藏时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简易贮藏,即收获晾干后在有散射光的条件下薄摊贮藏。

这种方式一般在高海拔地区少量贮藏采用,种薯在较冷凉的情况下可以贮藏2个月左右。

二是冷库贮藏,适于大批量的种薯贮存。

冷库采用两级温度控制,第一级温度为15℃,种薯进入冷库前10-15天左右采用此温度过度。

第二温度为3-4℃,进行后续贮藏。

冷库应保持相对湿度80-90%,以防止种薯失水。

冷库还应具务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每天要进行1小时左右的换气。

种薯贮藏期间,应定期对仓库进行检查,及时剔除烂薯,防止传染。

同时,种薯库要具有工作人员消毒设施,进入仓库必须穿戴鞋套或进行鞋底消毒。

防止病虫害传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