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6798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11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docx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语文

全册教案

教师宋克奎

 

第一周教学计划

 

1、《故乡的“水墨画”》....................2课时

2、《海滨仲夏夜》.........................2课时

3、《草原即景》...........................1课时

 

课题《故乡的“水墨画”》第1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知识、

能力

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

学习

重点、

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感悟作者细腻的笔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与教具

三疑三探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引导质疑课题

1.有谁吃过菱角吗?

能说说你的感觉吗?

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

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齐读。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

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注意:

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设疑自探

1.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

(相机板书:

散漫)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散漫:

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小结:

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

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

(板书:

美)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故乡的“水墨画”》第2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知识、

能力

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学习

重点、

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与教具

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疑合探: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

①交流探究所得。

②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

用“”勾画出来。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

(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A.初春:

池塘有什么变化呢?

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

“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

B.黄梅后:

(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池塘又有什么变化?

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

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

哪些词告诉了我们?

(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

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

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

C.临近中秋:

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板书:

采菱)

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

(相机板书:

变化美)

④你们知道吗?

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

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

(板书:

品菱趣)

“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

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

3.品味第5段。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师生合作朗读。

(引读)

二巩固拓展,质疑再探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

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

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

故乡美童年乐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海滨仲夏夜》第3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知识、

能力

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学习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

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与教具

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课题

   1.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

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

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释题。

(海滨:

地点。

仲夏:

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夜)

   3.简介作者。

   4.课文介绍: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

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

   2.检查:

出示全文生字,开火车读、赛读。

   3.分组读课文,注意正音。

   4.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三、再读课文,解疑合探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10段):

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

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

  四、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再进行词语的理解。

   1.提问:

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相机板书:

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1)比喻句: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用:

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

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2)比喻句:

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

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

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

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作用:

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词语分析。

   

(1)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

(用“燃烧”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感。

   

(2)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

  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

(用“染”字,便使霞光拟人化,因而十分生动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

  5.小结:

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

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

(板书:

自然美)

  6.再指名朗读。

要求:

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使大家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中。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海滨仲夏夜》第4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知识、

能力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

重点、

难点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

教学方法与教具

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解疑合探:

   1.请从4~10段再找几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分析。

   

(1)比喻句:

愉快的笑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就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浪花。

      作用:

把笑声比作浪花,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2)比喻句: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作用:

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又亮又圆的特点。

(板书:

月亮)

   (3)比喻句:

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作用:

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2.理解词语。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为什么用“抚摸”,而不用“拍打”“冲刷”?

(用“抚摸”不仅让“海水”拟人化,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表现出“海水”微微波动的形态,与后面的“温柔”相照应。

   3.思考:

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

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

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

作者从描绘海滨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进入到描绘海滨仲夏夜的生活美。

   (3)教师归纳:

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板书:

沙滩人们说笑休憩生活美)

   (4)小结:

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在沙滩上乘凉的人们的欢闹。

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

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三)质疑再探

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

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

你还有疑问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草原即景》第5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知识、

能力

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美丽与辽阔。

学习

重点、

难点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方法与教具

1.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

了解作家萧乾的资料。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天堂》。

  腾格尔的天堂是哪里?

这里呈现了怎样的景色?

让学生尽情描述。

  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就会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作者来到草原,也被眼前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眼前迷人的景色。

今天我们将在作者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

引入课题《草原即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释题。

  3.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

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

  4.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访问内蒙古塔木钦大草原。

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大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并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学生自由结成伙伴,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1)学生浏览课文。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分别根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对草原美丽和辽阔的介绍。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汇报交流对比喻句的体会。

  ①指名读比喻句。

  ②指名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

  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它多像海呀!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

(课件演示)“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

(相机板书:

草原——广袤)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周教学计划

 

3.《草原即景》........................1课时

4.《吐鲁番的葡萄沟》..................1课时

积累运用一..........................1课时

5.《生命的药方》......................1、2课时

 

课题《草原即景》第1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知识、

能力

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美丽与辽阔。

学习

重点、

难点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与教具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

三疑三探

一、学习第2段。

  

(1)默读,并勾画出比喻句,想一想。

  

(2)小组汇报学习所获。

  (3)全班交流,读中评议。

  说说你跟随作者看到了什么?

你有何感想?

引导学生谈感受,谈比喻句的作用。

  (4)教师指导批写:

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千军万马,可见风声之大呀!

  (5)齐读第2段。

引导学生想象广袤草原上牧民的雄姿。

(板书:

牧民——雄姿)

  二、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思考:

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

  

(2)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作用,并做好旁批。

   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巨石,从中让人体会到塔木钦草原之大。

  三、读中体会,学习4~7段

  

(1)分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4~7段。

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断进行理解体会,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听。

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得。

  (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

  (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演示):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地方。

  ①把云彩比作雄狮,顷刻间变成煤层,可见云彩的变幻无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无常气候。

引导学生及时写好旁批。

(板书:

云彩——变幻无穷)

  ②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

把太阳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纱,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写好旁批。

  ③从“完整”和“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门,美丽无比。

(板书:

彩虹——绮丽)

  ④作者把云彩比作肋骨、岛屿、苍松古柏、银鱼,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

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旁批。

  ⑤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

提示学生做好旁批。

  ⑥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绮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

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塔木钦草原是多么美丽、辽阔呀!

(板书:

美丽辽阔)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①.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②.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③.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

  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吐鲁番的葡萄沟》第2课时

教材、

学情

分析

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学习作者描写葡萄晶莹剔透的手法,并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知识、

能力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

重点、

难点

学会观察某一事物的方法,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方法与教具

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激励导入,设疑自探

  1.播放视频《新疆好地方》。

  2.新疆有民谣说: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

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3.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

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

  4.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各写了些什么,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感受独特。

  1.分组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可按课文描写顺序来自学。

读后小组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交流学习所获。

  2.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按课文描写顺序交流,抓住葡萄沟独特的地方。

交流时,还可用自己搜集的资料作为佐证。

(板书:

独特)

  

(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板书:

气候特征地理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