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6733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

《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docx

届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题型特色专练题型十一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

题型11 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

1.(2013·济南调研)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为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整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下列是某中学兴趣小组进行的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中的部分图片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济因素?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1)问,仔细阅读材料,“特点”可从匠役制度、自由劳动力、产量增加、地区性分工等方面概括。

(2)问,注意要求回答的是“新的经济因素”,即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因素;“影响”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等方面思考。

第(3)问,“变化”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及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可从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决策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废除匠役制度,自由劳动力充足;产量增加;地区性分工明显;行业分工更细。

(2)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影响: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为社会变革准备了经济、阶级基础。

(3)变化:

1952~1956年:

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1978~2006年:

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

2.(2013·合肥二模)梁思成说: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

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

……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了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海伦·琼斯《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XX百科

材料三 进入近代以后,四合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式建筑形式成为重要的点缀。

后圆恩寺胡同7—9号院位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曾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所建之中西合璧四合院,坐北朝南。

院内西部为中式传统四合院;中部为西式二层楼,楼前有圆形喷泉水池,周围点缀原圆明园石刻,池东南有一花岗岩棱柱西式圆亭;东部有假山有游廊。

——《北京历史文物志》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特点?

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建筑风格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三,指出“四合院”建筑风格的新特征,据此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

解析 本题以建筑为切入点,考查中外不同建筑反映的特点及其原因。

(1)问,根据题干材料“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公开透明的特点。

从材料信息看,雅典卫城具有开放风格,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经济状况和思想特征回答雅典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中国建筑四合院体现了封闭和中规中矩特点,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特点、经济状况和思想特征回答中国建筑风格形成原因。

(2)问,从材料信息看,“四合院”建筑风格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

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变化等角度回答“变化”。

答案 

(1)特点:

公开透明。

风格:

雅典卫城开放,顺应地势;原因:

城邦民主制度,奴隶制工商业经济,人文主义;四合院封闭,中规中矩;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宗法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伦理观。

(2)特点:

中西合璧。

变化:

思想观念的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近代化。

3.(2013·泰安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 由于二战的破坏,(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自由竞争。

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

(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

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现代化新方式?

(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

(4)根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问,应根据材料一在不同年份的数据,分阶段归纳失业率的升降趋势;联系图中年份发生的重大事件,归纳其变化的原因。

(2)问,先判断是何政策。

根据材料“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可知材料涉及的政策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突出作用应是主要的积极作用;1921年列宁探索了现代化新方式,据此可知是指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联系这个政策的发展经济的新手段等史实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中的图片标题和时间,可看出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罗斯福大规模干预经济模式;共同影响:

联系大型水利工程,从多角度来分析影响。

第(4)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注意其多种手段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如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等,不要遗漏重要手段。

答案 

(1)变化:

失业率由升到降(或1929~1933年失业率上升,1933~1937年逐渐降低)。

原因:

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

(2)作用: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新方式: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经济模式:

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共同影响:

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特征:

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

4.(2013·郑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以前,更确切些说,早在16世纪及其以前,英国农业已经进入了突破性发展的第一阶段。

……英国在18世纪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生产与消费水准,获得工业社会的首张入场券。

它是社会长期孕育和发展的结果,既是物质的积累,也是精神的积累,是生活过程与方式的不断改善,也是观念、心态、个人权利及法律政治结构等一系列变迁的结果。

——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

与消费再评析》

材料二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曲线图。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率曲线图(1952~200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农业“突破性发展”的表现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中与材料二在从B到D(1950~1980年)同一时期,中西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社会原因。

(3)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忆往昔,你如何看待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外城市化进程的理解。

(1)问,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英国农业“突破性发展”的表现是指圈地运动;从圈地运动的作用、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归纳影响。

(2)问,先理解两幅曲线图的含义,再联系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分别归纳中西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社会原因。

第(3)问,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既要看到积极性,又要指出其弊端。

答案 

(1)表现:

圈地运动。

影响:

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市场和原料,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又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2)西方: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处于相对和平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中国:

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1978年前,由于党的“左”倾错误,工业化进程缓慢,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3)一方面,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带来了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5.(2013·宜宾三模)物价变化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

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国民党统治时期法币100元购买力的变化

1937年

可买两头牛

1945年

可买两个鸡蛋

1938年

可买一头牛

1946年

可买六分之一块肥皂

1941年

可买一头猪

1947年

可买一只煤球

1943年

可买一只鸡

1948年

可买五百分之一两大米

材料三 荷兰、瑞士、英国1920~1970年的批发价格(指数1950=100)

——摘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试从中国与西欧物价变化的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分别比较其异同。

(2)根据材料三说明欧洲物价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1930至1960年物价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以物价变化的影响为题,提出你的观点,并用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外物价变化的理解。

(1)问,仔细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列举的时间,思考其背景,综合分析物价变化的不同原因、表现、影响。

(2)问,根据图片可知,1920~1933年下降,1933年以后上升;“原因”可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动等方面考虑。

第(3)问,至少要列举两个史实来论证,注意逻辑清晰。

答案 

(1)原因:

相同,都有外来因素的影响。

不同,中国前期是日本入侵,后期是内战引起;欧洲是新航路开辟和对外殖民扩张。

表现:

相同,物价呈上涨趋势。

不同,中国上涨速度快;欧洲上涨速度慢。

影响:

相同,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不同,中国物价上涨,使国民党失去民心,最终下台。

欧洲使封建势力削弱,资本主义力量加强。

(2)趋势:

先下降后上升。

原因: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

(其它言之有理的也可)

(3)观点:

用史实论证,逻辑清晰。

(至少两个史实)。

6.(2013·成都三模)梦想成就未来,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曾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

谁占有了黄金,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在其“航海日记”中表示,“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

——据《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哥伦布以来东西两

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

本期杂志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

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镇江、无锡、苏州、嘉兴、定县、峄县、青海、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性别看,男性138人,女性4人。

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

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等

近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情况表(部分)

时期

演 变

1870~1914年

19世纪下半叶,古典金本位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以英镑为中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年

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终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汇率制度。

——据《国际货币体系百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的梦想,为此他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对近现代不同时期人们梦想的理解。

(1)问,从材料中的“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

”“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

”概括哥伦布的梦想,他的努力是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问,“原因”可从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性别比例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考虑;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的必然性,可任选一个分析即可。

第(3)问,注意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看法,分析可知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符合实际,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落空,回答理由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答案 

(1)梦想:

寻找黄金;传播基督教(或开辟殖民地)。

努力: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原因:

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性别比例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必然性”分析: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

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人们渴望美好世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任答三点即可)

“现代化国家”梦:

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贫穷落后,人们渴望国家富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曲折(若答出具体史实亦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任答三点即可)

(3)霍布斯鲍姆的论断符合实际。

理由:

19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主导地位。

(任答两点即可)

欧洲中心论者的预言落空。

理由: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崛起;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进一步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美国成为世界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的中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