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6525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docx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

  盘山县人民政府二00九年十月十一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向本次会议作以汇报,请予审议。

  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情况

  多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跳出农业调整农业结构的总体战略,放眼整个县域,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大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全力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具体来讲,就是“三个围绕”,即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XX年前三个季度,全县一产业增加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6754元,同比增长%。

  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调大、调优生产基地1、调大生产基地。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产量实现万吨,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设施蔬菜发展迅猛,总面积达到万亩,新增万亩;渔业规模达到108万亩,同比增长%;畜牧业饲养总量突破350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万吨,较上年有大幅度增长。

  2、调优生产基地。

以功能小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加大对功能小区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使之成为高标准、高技术、高效应的集合体,示范带动整村、整乡生产基地的提档升级。

20XX年,全县新建、扩建各类功能小区750余个,辐射带动4万余户。

小区总量已达到1200余个,催生出55个专业村、3个专业镇,“两高一优”生产基地规模与数量快速攀升。

  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调高、调精农业增效空间

  1、调高农产品初级形态附加值。

积极申请农产品产地与产品认证,大力发展三品农业。

20XX年,全县“三品”农业生产面积累计达到79万亩和90万只;13家企业55个品种获得“三品”食品标识使用权。

使农民在出售初级形态的三品农产品时,能够以高于同类普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售,实现增收。

  2、调精农产品加工形态附加值。

重点培植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企业对农户辐射带动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产品初级形态转变为加工形态。

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简单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方向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形态向精深加工形态发展,如米糠油、熟食制品等,促进户、企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

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5

  家,新增7家,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达54家,占总数的72%,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了80%,精深加工率达到18%,较上年略有增长。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万户,产业化带动率近40%。

  3、调强农产品商品形态附加值。

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强化市场建设。

今年重点是胡家河蟹市场的改扩建工程,投资1000余万元,20XX年底可投入使用,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经纪人队伍不断增强,全县有近万人活跃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促进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培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今年新增114家,总数达到194家,带动农户超过5000户,产业化带动率达7%以上,提高了农民搞生产、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专业农产品的大宗销售。

培育农产品地域品牌与产品包装。

重点加强了对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了“羊圈子香瓜”、“胡家河蟹”等地域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加强了对蔬菜、河蟹等鲜活农产品的包装,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

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调宽、调多农民增收渠道

  我县始终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做一项产业来抓,当做一项农民快速增收的工程来抓,努力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结构。

20XX年前三个季度,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350

  人,人均每月纯收入800元左右。

具体采取的措施是:

  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促进农民转变身份。

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调整土地经营权流转结构,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

20XX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万亩,使一部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调整农业作业主体结构,以大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今年,全县机插秧、机收割、机播种面积共计万亩;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失业农民。

从而促进其向二三产业专业。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为农民就业创造条件。

调整农民知识结构,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今年,以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龙头,整合县职教中心、鑫安源职校等培训资源,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创业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市场经纪人”引领推广普惠制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达万人以上。

  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调整三次产业比重,拓宽农民充分就业渠道。

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设施蔬菜,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在农业外部找出路,通过培植壮大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增强吸纳农民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农民创业步

  伐;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加强劳务输出,减轻县域内的就业压力。

  总体来看,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民面临两难选择。

近年来,种粮与农民增收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市场有需求,农民有种植习惯,粮食不能不种;另一方面,种粮与农民增收有一定的矛盾,种植结构不调整不行。

特别是明年我县将面临干旱的严峻挑战,如何处理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始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应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2、市场农业两腿偏短。

发展市场农业主要靠“两腿”支撑,一靠龙头企业,二靠合作组织。

我县农业的这两条腿明显偏短,支撑力不够。

龙头企业少,大的更少,带动作用不够。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更加滞后,各种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很多乡镇没有建立,建立了的进行规范运作、有效运转的很少,致使我县农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仍然不高,农产品和农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劳动力转移两个趋缓。

目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有所趋缓。

一是向县内二、三产业转移趋缓。

主要是我县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能力较弱造成。

二是向县外转移速度变慢。

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不够,服务滞后,劳

  盘山县人民政府二00九年十月十一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向本次会议作以汇报,请予审议。

  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情况

  多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跳出农业调整农业结构的总体战略,放眼整个县域,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大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全力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具体来讲,就是“三个围绕”,即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XX年前三个季度,全县一产业增加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6754元,同比增长%。

  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调结构,调大、调优生产基地1、调大生产基地。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产量实现万吨,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设施蔬菜发展迅猛,总面积达到万亩,新增万亩;渔业规模达到108万亩,同比增长%;畜牧业饲养总量突破350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万吨,较上年有大幅度增长。

  2、调优生产基地。

以功能小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加大对功能小区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使之成为高标准、高技术、高效应的集合体,示范带动整村、整乡生产基地的提档升级。

20XX年,全县新建、扩建各类功能小区750余个,辐射带动4万余户。

小区总量已达到1200余个,催生出55个专业村、3个专业镇,“两高一优”生产基地规模与数量快速攀升。

  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调高、调精农业增效空间

  1、调高农产品初级形态附加值。

积极申请农产品产地与产品认证,大力发展三品农业。

20XX年,全县“三品”农业生产面积累计达到79万亩和90万只;13家企业55个品种获得“三品”食品标识使用权。

使农民在出售初级形态的三品农产品时,能够以高于同类普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售,实现增收。

  2、调精农产品加工形态附加值。

重点培植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企业对农户辐射带动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产品初级形态转变为加工形态。

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简单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方向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形态向精深加工形态发展,如米糠油、熟食制品等,促进户、企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

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5

  家,新增7家,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达54家,占总数的72%,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了80%,精深加工率达到18%,较上年略有增长。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万户,产业化带动率近40%。

  3、调强农产品商品形态附加值。

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强化市场建设。

今年重点是胡家河蟹市场的改扩建工程,投资1000余万元,20XX年底可投入使用,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经纪人队伍不断增强,全县有近万人活跃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促进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培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今年新增114家,总数达到194家,带动农户超过5000户,产业化带动率达7%以上,提高了农民搞生产、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专业农产品的大宗销售。

培育农产品地域品牌与产品包装。

重点加强了对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了“羊圈子香瓜”、“胡家河蟹”等地域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加强了对蔬菜、河蟹等鲜活农产品的包装,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

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调宽、调多农民增收渠道

  我县始终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做一项产业来抓,当做一项农民快速增收的工程来抓,努力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结构。

20XX年前三个季度,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350

  人,人均每月纯收入800元左右。

具体采取的措施是:

  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促进农民转变身份。

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调整土地经营权流转结构,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

20XX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万亩,使一部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调整农业作业主体结构,以大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今年,全县机插秧、机收割、机播种面积共计万亩;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失业农民。

从而促进其向二三产业专业。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为农民就业创造条件。

调整农民知识结构,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今年,以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龙头,整合县职教中心、鑫安源职校等培训资源,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创业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市场经纪人”引领推广普惠制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达万人以上。

  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调整三次产业比重,拓宽农民充分就业渠道。

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设施蔬菜,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在农业外部找出路,通过培植壮大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增强吸纳农民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农民创业步

  伐;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加强劳务输出,减轻县域内的就业压力。

  总体来看,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民面临两难选择。

近年来,种粮与农民增收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市场有需求,农民有种植习惯,粮食不能不种;另一方面,种粮与农民增收有一定的矛盾,种植结构不调整不行。

特别是明年我县将面临干旱的严峻挑战,如何处理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始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应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2、市场农业两腿偏短。

发展市场农业主要靠“两腿”支撑,一靠龙头企业,二靠合作组织。

我县农业的这两条腿明显偏短,支撑力不够。

龙头企业少,大的更少,带动作用不够。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更加滞后,各种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很多乡镇没有建立,建立了的进行规范运作、有效运转的很少,致使我县农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仍然不高,农产品和农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劳动力转移两个趋缓。

目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有所趋缓。

一是向县内二、三产业转移趋缓。

主要是我县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能力较弱造成。

二是向县外转移速度变慢。

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不够,服务滞后,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