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6294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教材分析】

本节是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

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

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本节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个层次:

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

第二个层次:

各种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3)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2.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

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承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承转)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根据其能量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69—70“内力作用”的相关内容及P69“案例1:

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思考: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

哪一种作用速度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最为显著?

③在内力作用的各表现形式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

为什么?

④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什么是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

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⑤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学生回答,讲解、归纳)【板书】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分类:

按作用速度分(引导学生思考刚才阅读的案例1与内力作用按作用速度的分类)

按作用速度分

表现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3、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补充什么是变质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此知识。

变质作用就是指先成岩在地下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与下,在固态状态下改变其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从而形成新岩石的作用过程。

了解即可,不要求掌握)

(2)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举例并讲解说明P69的案例1中的“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就属于岩浆活动的结果)

(3)地壳运动: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举例并讲解说明P69的案例1中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就属于地壳运动的结果)

①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垂直运动:

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示意图

岩层的

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表

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

和弯曲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或凹陷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

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

和海陆变迁

例证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4、意义:

在地表形成了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活动探究)(在讲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中的垂直运动的“例证”时,让学生探究此活动。

)请同学们完成P70“活动”的探究。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问题。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

【点拨】

(1)下降;底部被石灰岩覆盖部分看不见了,已沉入海中。

(2)上升;石柱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生物钻孔的痕迹。

(3)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长期性、周期性特征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它们又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板书】二、外力作用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70—71“外力作用”的相关内容及P71图4.3“海水侵蚀地貌”、4.4“冰川侵蚀地貌”、4.5“海水堆积地貌”、4.6“风力堆积地貌”,思考:

①什么是外力作用?

其能量来源于何处?

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③什么是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它们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

它们塑造的地表形态分布有何特点?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④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⑤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讲解、归纳)【板书】

1、概念: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五种方式。

(说明:

固结成岩作用,将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再次学到,故在此略讲)

【板书】

(1)风化作用

(投影)“风化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产物停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板书】

(2)侵蚀作用

(投影)“流水的侵蚀”“风力的侵蚀”“海蚀柱”和“冰斗和角峰”图片

[提问]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和作用叫什么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侵蚀作用。

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

[讲述、过渡]在水、风、冰川等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同学们想一想,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

【板书】(3)搬运作用

[讲述、过渡]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由高处到低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

外力搬运物体的力量与什么有关?

(外力的速度有关)

[总结]当速度变小时,外力携带的物质就会逐渐的沉积下了,形成堆积地貌。

【板书】(4)堆积作用

(投影)多媒体呈现“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沙丘”图

[分析]冲积扇物质分布特征:

由大到小

(承转)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板书】(5)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72“活动”

(活动点拨)⑴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表植物较少,加之土质疏松、夏天多暴雨导致的。

⑵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较为常见。

⑶流水带着泥沙、石块在出山口位置,由于地表坡度减低、流速减缓,泥沙、石块堆积下来,形成了冲积扇。

在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最常见。

(归纳)下面我们来填表,比较、归纳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对地貌的影响与在我国的分布:

外力作用

对地貌影响

分布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原地,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蚀作用

流水

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峡谷、瀑布,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三峡、雅鲁藏布江峡谷

溶蚀

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河等额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

风力

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堡等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冰川分布在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

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

流水

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风力

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以及滨海地区作用强烈

冰川

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

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区

堆积作用

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流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移动)和黄土堆积

干燥的内陆及邻近地区

冰川

堆积

沉积物大小颗粒不分、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

堆积

形成海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承转)内力作用的地理意义是:

在地表形成了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那么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是否一样呢?

【板书】4、意义:

“削高填低”,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练习)请根据所学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知识,完成下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相互关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点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影响

相互关系

内力

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页往往交织在一起。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过渡)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它们总是同时起作用的。

内、外力共同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读图思考)读P72图4.8“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思考:

岩石圈三类岩石各是怎么形成的?

各与哪些内、外力作用有关?

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学生回答,讲解、归纳)【板书】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是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是外力。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实际上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间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

因此。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分类:

按作用速度分

按作用速度分

表现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迅速剧烈

缓慢微弱

3、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意义: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概念:

2、能量来源: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

(5)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导学》P79

4、意义:

“削高填低”,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1、成因分类:

2、形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