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解析版
(解析版)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1)提高关税:
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实行货币贬值:
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政策: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3.新特点:
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4.新起点:
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表现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
(4)经济全球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认识
(1)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
(2)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
对福利制度的评价
(1)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
(2)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使发达国家出现新的问题。
首先是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引起巨额财政赤字、通货膨胀。
其次是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降低,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
再次是沉重的税务负担,使企业、个人和社会都不堪承受,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缓慢,经济效益下降。
最后是引起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间阶层日渐削弱等问题。
深度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阶段性调整
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不断调整。
从调整手段上来看,一是市场调节,二是政府干预。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差异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更是高考考查的关注点,理解不同经济思想的内涵体现了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
复习备考时要系统、细致地掌握近代以来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及阶段性特征
时 间
变 化
第一阶段
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加强了经济干预的力度。
20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
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第三阶段
2008年以来
2008年从美国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次贷危机爆发,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国家经济衰退的局面。
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结论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
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正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1.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6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方面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
2.1932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说:
“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
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可见,梅隆( )
A.反对自行调节
B.主张干预经济
C.抨击经济改革
D.相信自由经济
【答案】D
【解析】注意时间1932年,正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梅隆的“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体现了他仍相信自由经济,主张经济的自行调节,反对干预经济,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改革,选择D项符合题意。
3.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产能,去库存,加法减法一起做”“调整产品产业结构,让它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罗斯福新政与之相对应的措施是( )
A.成立美联储,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
B.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
D.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去产能,去库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知是对工业生产进行供求关系的调整,A、B选项均是在金融领域的调整,故A、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样是进行工业供求关系的调整,故C项正确;“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是社会救济方面的调整,故D项错误。
4.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
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
B.1787年宪法得到修正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
D.权力模式出现新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可知权力模式出现新变化,D项正确。
5.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
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
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答案】C
【解析】国家一直都具备经济管理职能,并非开始,故A项错误;所有制结构依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未发生剧变,故B项错误;据材料“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故D项错误。
6.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
“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解析:
依据材料中“社会保障”“劳工法”“农场项目”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均与罗斯福新政有关,从而说明艾森豪威尔的主张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故本题选择A项;仅凭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美国两党政策趋于一致的结论,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反映;该主张并不是对共和党传统政策的延续,故D项错误。
7.“福利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生活,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国民收入的一种福利政策,它把国家对部分人的社会责任变成全体人民的权利,把消极的援助变成积极的预防。
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 )
A.解决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B.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活力
C.保证了国民的体面生活D.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B
【解析】福利制度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无法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阻碍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福利国家”发展日渐完备时,国民能够体面的生活,但从长远看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故C项错误;福利制度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但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财政支出,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故D项错误。
8.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但这种借用在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遗憾。
从罗斯福新政到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使面对困境的政府与经济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调整,以便找到更加合理的思路。
“更加合理的思路”是指( )
A.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B.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政府积极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D.大力革新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造成了巨大的遗憾”,应该减少政府干预,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措施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巨大的遗憾,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知识可知合理的思路应该是弥补罗斯福新政弊端的措施,不是发展人民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弊端在现代企业制度上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9.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月8日,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
这些现象说明( )
A.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
B.保护本国经济的孤立主义抬头
C.全球化趋势首次出现逆转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元化趋势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英国结束多边贸易的合作协定,不能体现出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的趋势,故A项错误;美国和英国的决定都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避免与其他实力较弱的国家合作影响本国发展,故B项正确;全球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美英两国的个别行为,不能体现全球化逆转,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英的经济行为,不能体现政治格局的多元化趋势,故D项错误。
10.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这段话( )
A.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
B.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
C.意在论证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要性
D.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
【答案】C
【解析】“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是断章取义,不能体现“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故A项错误;“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与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既要干预,又不能
1.(2019·海南高考·19)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
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说明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故选D项;国家干预主要是对国内,不会影响国际合作,排除A项;材料“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说明与会国希望合作解决经济危机,排除B项;据所学,经济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
表3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答案】C
【解析】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不断下降,劳资矛盾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D.紧急救济署
【答案】B
【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
联邦银行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管理的机构,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署是领导工业复兴的机构,故B项正确;农业调整署是领导农业复兴的机构,故C项错误;紧急救济署是领导社会救济的机构,故D项错误。
5.(2017·上海高考·17)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
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B.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D.“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答案】B
【解析】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是在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故C项错误;“滞涨”型危机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之后,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
7.(2016·海南高考·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美国的服务业由55.1到64.7,日本由42.3到48.4,德国由39.6到45.0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均对各国有贡献,故A项正确;农业美国由7.2到2.9,日本由26.0到3.6,德国由10.7到3.3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因为50年代到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问题飞速增加,无法说明农业衰退,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C项错误;由表格中德国的工业由49.7到51.7,比第三产业45.0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D项错误。
8.(2015·海南高考·19)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调整农业的措施,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要是抵御外来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是恢复工业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开发,故D项正确。
9.(2015·山东高考·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答案】A
【解析】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A项正确;1929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工业总产值不可能呈现完全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苏联在1929至1938年期间通过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大力发展了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应该呈现上升趋势,而不是没有任何变化,故C项错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D项错误。
10.(2015·江苏高考·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答案】D
【解析】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而“1930~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与“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相符,故D项正确。
11.(2015·重庆高考·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答案】D
【解析】美国废除“中立法案”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而罗斯福首次就任总统是在1933年,故A项错误;罗斯福强调美国遭受入侵时期总统享有发动战争的权利,不是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故B项错误;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新政提案的顺利通过,故D项正确。
1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A项错误;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