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4966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

《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室检查意义.docx

实验室检查意义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liverdiseases,AILD),系指引起肝脏损害的直接原因为自身免疫反应,而非病毒感染的一组肝脏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patitis)、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ngitis)。

据报道,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慢性肝病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

且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病毒性肝炎患者,也会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

  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案与病毒性肝炎及其他肝胆疾病完全不同,而且早期诊治的效果较好。

但早期AILD的症状并不明显,普通肝功能检查结果又容易与其他肝脏疾患混淆。

因此,加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实验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自身免疫性肝炎系一种原因尚未明了、诊断标准尚未统一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女性患者较为多见(尤其是14~40岁的女性),针对肝脏的细胞免疫反应可能是其发病原因。

在患者血液中能发现各种自身抗体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根据出现的抗体将其分为三型:

Ⅰ型ANA阳性(也称为狼疮样肝炎),Ⅱ型LKM阳性,Ⅲ型SLA阳性。

组织学检查呈现交界性肝炎并有门脉浆细胞浸润。

  AIH患者若能及时接受恰当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就会有正常的期望寿命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否则预后很差,5年死亡率竟过50%,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AIH的典型症状有尿色暗(darkurine)、纳差、乏力、全身不适或不安、腹胀、全身奇痒、停经,并且慢性反复发作,伴有关节疼痛等。

肝活检显示有慢性活动性肝炎特征,肝功能异常、血沉增高、丙种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增高。

该病的常见并发症有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

不存在病毒性肝炎通常是AIH的一个诊断标准,可是,也发现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同时存在的情况,尤其在病毒性肝炎高发的国家更多见。

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同时存在的患者若使用干扰素治疗,会导致爆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因此,在用干扰素治疗前应排除AIH。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系因肝内胆汁流动受阻引起肝细胞损害所致。

肝内胆管由未知原因引起炎症。

此病以中年妇女最常见,皮肤发痒是最初症状,以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肝内的胆管炎,最终导致肝硬化。

该病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八。

常见症状有瘙痒,黄疸,肝肿大,腹痛,皮下脂肪沉积,皮肤异常发黑或亮,眼睑上有浅黄色斑点,脂肪痢。

肝活检,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和肝功能试验都有异常,血清胆固醇和脂蛋白增高,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增高。

该病免疫抑制剂治疗基本无效,可采用对症治疗并防止并发症,某些病人在该病发展为肝功能衰竭前进行肝移植会是成功的。

预后及病程因人而异,进展缓慢者生存较久,不作治疗者会因肝硬化而致死亡。

本病的并发症有进行性的肝硬化,能导致食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和脑病。

还可能发生骨软化症。

目前对此病还没有预防措施。

近年来还报道PBC与AIH或PSC并发的病例。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也称为硬化性胆管炎,系胆管的非特异性炎症。

肝内外所有胆管变窄并存在瘢痕。

病因不很明确。

该病与炎症性肠病有关,遗传因子可能起关键作用。

此病呈进行性发展,多数患者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持续黄疸和肝衰竭。

部分病例需要通过排除胆道的其他疾病(例如胆囊或胆道的结石)来诊断。

发病率大于万分之一,男性患者更常见,儿童中非常罕见。

典型症状为黄疸,瘙痒,全身不适、不安或感到有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肝肿大,脾肿大。

内镜逆行性胆胰造影(ERCP)、或经皮肝式胆管摄像(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gram,PTCA)、肝活检、CT、腹部超声检查及肝功能(尤其肝酶谱可增高)可见异常。

内镜球囊扩张术可减轻症状,肝衰竭前可选择做肝移植。

此病预后不良,多数患者在症状出现后只能活几年。

常见并发症为肝功能衰竭。

  4AILD中涉及的实验室检查

  4.1自身抗体的检查AILD患者的血清中常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自身抗体,对于与其他各种肝炎鉴别诊断是极为重要的,其阳性率见表1。

其中ANA、SMA、LKM最为常用。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IFT)、免疫印迹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法(RIN)。

 

  4.1.1抗核抗体(ANA)采用HEp-2细胞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析,AIH患者为阳性,其荧光模式多为均质型,成人患者滴度一般>1:

80,而小儿患者的滴度只要>1:

20即可认作阳性。

尚未鉴定出AIH特异性的ANA靶抗原。

出现多核点(MND)型或核轮圈型的荧光模式则为PBC的特征。

Sm抗体和抗SS-B抗体等抗ENA抗体也会在某些1型AIH患者中出现。

  4.1.2抗肝肾微粒体(LKM)抗体可分为针对不同靶抗原(LKM-1、LKM-2和LKM-3等)的亚型,这些靶抗原为一组细胞色素P450分子,抗LKM-1抗体的靶抗原为细胞色素P450db1(ⅡD6),抗LKM-1抗体与Ⅱ型AIH有关。

  4.1.3抗平滑肌抗体(SMA)1965年Johnson首先用免疫荧光法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中发现该抗体,主要的靶抗原为肌动蛋白(F、G),用该法测定若滴度>1:

40即可判断为阳性。

高滴度(>1:

1000)为抗F-肌动蛋白自身抗体对于诊断Ⅰ型AIH的特异性几达100%,低滴度见于抗G-肌动蛋白抗体(与酒精性肝硬化有关)或抗非肌动蛋白抗体(与病毒性肝炎有关)。

  4.1.4抗线粒体抗体(AMA)最早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用免疫荧光法(滴度>1:

80)发现,有9种靶抗原(系含氧脱氢酶多酶复合体的成分)M1-M9,抗M2抗体的特异性最好(PBC达96%,其他慢性肝炎30%,系统性硬化7%~15%),抗M4和M8的抗体在PBC中为55%,抗M9抗体在早期PBC患者(M2阴性)中阳性率达到82%,针对M1(梅毒100%,SLE50%,其他风湿病5%~15%)、M3(药物性狼疮100%)、M5(胶原病)、M6(药物性肝炎100%)和M7(急性心肌炎60%,心肌病30%)的抗体特异性更差。

  4.1.5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是Ⅲ型AIH的标志性抗体,也是HIA唯一特异的自身抗体。

用标准的间接免疫荧光法不能检测抗SLA自身抗体,将靶抗原克隆出来,建立ELISA和免疫印迹法就能可靠检测该抗体,并能进行分型。

  4.1.6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常用酒精固定的人中性粒细胞作为基质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NCA,主要表现三种荧光图形(核仁形、核周型、斑点型),有报道此抗体在AILD中有一定的阳性率,但特异性不高,AIH为36%~83%,PBC为26%~39%,PSC为44%~67%。

以核周型为主。

尽管对于PSC也只有中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至今仍然是此病的唯一血清标志。

  4.1.7抗去唾液酸糖蛋白抗体(ASGPR)以从人或动物肝组织提取的ASGPR为靶抗原,用ELISA或RIA法进行检测,也可用免疫印记法,ASGPR为AIH特异性抗体。

医学教.育网搜集

  4.2肝功能检测

  4.2.1酶类的检测ALT持续反复增高,为正常的3~5倍以上,且ALT>AST,GGT、ADA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4.2.2蛋白类检测白蛋白正常,球蛋白增高(γ-球蛋白),以IgG增高最为明显,其次为IgM、IgA。

  4.2.3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

  5AILD的临床实验室诊断

  AILD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应当包括免疫球蛋白测定、肝功能测定、以上所述的自身抗体测定以及肝活检。

所有这些病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都明显增高,都可有肝功能异常,对于PBC和PSC患者多有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增高。

  5.1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要点存在肝炎的血液生化检验及病理学证据,血清碱性磷酸酶不如血清转氨酶增高明显;存在相关的自身抗体及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初期主要表现为血清中IgG升高),血沉增高;一般各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指标阴性,但要注意与病毒性肝炎的重叠;患者有遗传倾向,可表达HLA-B8、DR3或DR4抗原;免疫抑制治疗后症状减轻,应排除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肝病,以及PBC和PSC,但需注意它们的重叠综合征。

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团体(IAHG)1999年公布修订的AIH诊断标准。

虽有少数AIH患者(约5%)自身抗体为阴性,但自身抗体对AIH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实验室诊断要点存在多核点型的抗核抗体以及AMA为其最重要的特征,高滴度的AMA-M2自身抗体通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同样也存在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此外,血清胆固醇和脂蛋白、血清结合珠蛋白和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增高都是该病的特有表现。

抗M4和抗M8抗体见于PBC晚期,抗M9则见于PBC早期且预后良好。

  5.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实验室诊断要点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成年患者以IgM为主,但儿童患者却多为IgG升高。

大约有60%~80%的患者表达HLA-B8(对照为25%),70%~75%表达HLA-DR3(对照为19%)。

该病患者相当比例并发溃疡性结肠炎(约60%),呈进行性病变,这些病例都可检出抗结肠抗体,若单纯溃疡性结肠炎该抗体的阳性率只有17%;大约有84%的患者pANCA阳性,且滴度很高(平均为1:

1000),它可能与疾病的活动有关。

患者CIC、C3、C4、肝脏酶谱和胆红素一般都增高。

此病的诊断需排除胆道其他疾病(如胆结石)。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自身免疫性肝病正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这类疾病还可以病毒性肝炎重叠并发,一些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指标有可能掩盖已经存在的自身免疫性肝病。

因此,对一些长期肝功能异常,免疫球蛋白增高(尤其对免疫抑制疗法有效)的慢性肝病患者应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实验室诊断。

其中ANA、SMA、LKM最为常用,以便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实验室诊断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非介入的诊断方法,但是肝活检仍然是这类疾病的确诊工具,以上介绍的方法被称为活检前诊断,是目前主要的过筛检查。

凡被实验室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在正式进入临床治疗前,建议进行肝活检,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误诊。

降钙素原英文缩写:

PCT

  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

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

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

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

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

另外,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PCT水平的升高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MODS),即使没有细菌感染或细菌性病灶。

但是,在这些病例中PCT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

从肠道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指征:

PCT是诊断和监测细菌炎性疾病感染的一个参数。

  PCT的测定可以预示为:

  作为一个急性的参数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

  监测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如外科术后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期,多处创伤后)以及需要重症监护患者,用来探测细菌感染的全身影响或检测脓毒性并发症。

  评价严重炎症性疾病临床进程及预后,如腹膜炎、脓毒症、SIRS和MODS。

  血清PCT在各种疾病中的类型

  PCT升高PCT降低或稍微升高

  细菌性感染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例如:

腹膜炎、软组织感染病毒感染,例如:

乙肝,HIV,CMV

  脓毒症,MODS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

  全身性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类型I~IV)

  寄生虫感染(痢疾)局部局限性细菌感染、溃疡、浅表微生物移植发展

  细菌引起的ARDS中毒引起的ARDS

  胆管引起的胰腺炎中毒性胰腺炎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

  新生儿脓毒症局部微生物移植发展

  外科大手术后的一些病例小或中等规模外科手术

  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检测方法:

  目前,检测PCT的实验室方法有很多,不仅可以定性,亦可以定量。

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放射免疫学分析法

  利用人工合成的多克隆抗体特异地识别和连接合成氨基酸降钙素原。

该方法能检测正常人的血清PCT,可靠敏感度为4pm/mL,检测的是游离PCT、结合型PC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前体的混合物,而不能区分上述三种物质。

该法检测耗时长(19~22h),而且有放射性元素的污染使用受到限制。

  2.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ILMA)

  运用双单克隆抗体,其中一个抗体为降钙素抗体,另一个为抗钙素抗体,分别结合到PCT分子的降钙素和抗钙素部位,可排除交叉反应。

其中一个抗体是光标记的,另一个未标记的抗体固定在试管的内壁,反应过程中两个抗体与PCT分子结合而形成三明治复合体,发光部位于反应管的表面。

该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测定的低限值为0.1ng/mL,2h可以出结果。

  3.胶体金比色法(B.R.A.H.M.SPCT-Q-半定量快速实验)

  采用胶体金技术,包括胶体金标记的抗降钙素的单克隆抗体和非特异性的抗抗体,当标本(血清或血浆)加人标本孔,金标单克隆抗体与标本中的PCT结合,形成金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该复合物在反应膜上移动,与固定在膜上的抗抗体结合形成更大的复合物。

当PCT浓度超过0.5ng/mL,该复合物显示红色,红色的深浅与PCT的浓度成正比,与标准比色板比较即可得出PCT的浓度范围。

结果分为四级:

正常<0.5ng/mL;轻度升高>0.5ng/mL;明显升高>2ng/mL;显著升高>10ng/mL。

该法具有快速简便,易观察的特点。

  4.透射免疫浊度法

  样品中的PCT与试剂中的PCT单克隆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反应液浊度增加,并在一定范围内反应液浊度与所加人抗原的量呈线性关系,可使用生化分析仪或其它光学检测仪器在6O0nm波长处测定反应液吸光度值,反应液吸光度值与所测PCT浓度成正比。

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可自动化,适合于批量检测。

2005年国内已有研制开发的PCT免疫比浊试剂盒供应,为PCT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虽然免疫透射比浊的方法学及临床应用尚需做进一步的验证,但其应用前景非常看好。

 

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耐药的

分子机制与体外评价

0 引  言

目前,广泛应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

主要有两类,即α2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

核苷类药

物中主要是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伐昔洛韦(Va2

laciclovir)。

拉米夫定是近年新发现的具有抗HBV

作用的核苷类药物,适用于体内HBV复制活跃且滴

度较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包括部分对干

扰素禁忌或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但该类药物需

要长期服用,且易产生耐药,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期服

用该药可引起编码HBVDNA聚合酶的P基因变

异,如可导致P基因C区的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

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序发生突变。

YMDD基

因变异,一般出现在拉米夫定开始治疗9个月后,变

异率为4%,1年后为16%~32%,2年后为38%,3

年后为57%,4年后为67%[1]。

此类变异株不仅抗

药性增强,而且可再次加重肝损害,引起病情反复,

甚至加重。

因此,开展HBVP基因的YMDD变异

及变异株的抗药性监测,加强对核苷类药物耐药的

分子机制及对耐药病毒治疗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

义。

1 HBV聚合酶基因的结构特点

HBV聚合酶基因编码约816个氨基酸的多蛋

白,该蛋白从其氨基端到羧基端分别具有以下几个

功能:

①末端蛋白,推测是RNA前体反转录为负链

DNA的一个蛋白引物。

②间隔区,可删除而不影响

酶的活性。

③DNA聚合酶/反转录酶活性。

④RNA

酶H活性。

间隔区因无编码功能可耐受各种变异,

其他区的变异将损害病毒的复制。

计算机模拟分析

表明,HBVDNA聚合酶基因分为A到E5个活性部

位,A、C、D区为三磷酸核苷结合和催化位点,而B、

E区可能参与RNA模板和启动子定位。

C区包括

YMDD基序,为酶催化的活性部位,其中M552(近

年已改称M204[2])在一些反转录病毒中可被异亮

氨酸(I)或缬氨酸(V)取代(即YMDD变为YIDD/

YVDD),且YVDD变异常伴随有L528变异(即亮氨

酸被蛋氨酸取代,近年已改为L180)。

2 与核苷类药物治疗有关的HBVP基因变异

HBVP基因变异主要见于拉米夫定和伐昔洛

韦等核苷类药物的治疗过程中。

2.1 与拉米夫定治疗有关的变异 拉米夫定引起

的HBVP基因变异多见于HBVDNA聚合酶C区

YMDD基因序列,常见的为M204I或M204V+

L180M,也可出现L178I/L178V+M204I、M202I+

L180M和M202V+L180M[3]。

最近发现YMDD变

异可出现在拉米夫定开始治疗的2周内[4]。

Paik

等[4]研究了YMDD变异后继续拉米夫定治疗是否

有新的变异出现,结果提示23例患者中有10例出

现新变异,其中3例为A529T,6例为L180M/

M204I,1例具有两种变异。

治疗前,免疫耐受、HBV

DNA高水平、肝活检显示肝组织学活动指数(HAI)

积分较高、体重较高者容易出现HBV变异;同时,长

期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肝移植患者亦可出现HBV

变异[5]。

2.2 与伐昔洛韦治疗有关的变异 对伐昔洛韦耐

药的部位主要在P基因B区。

在伐昔洛韦治疗过

程中,复发者血清中可检测到P253L、V271L、

P277L、L280M、T307I/D的变异。

Seigneres等[6]研

究伐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年,治疗前后HBV

P基因序列变化表明,对伐昔洛韦无效的患者反转

录酶结构域氨基酸变化较有效的患者多,序列变化

在反转录酶有15个,末端蛋白基因有7个,但未出

现YMDD变异。

因此伐昔洛韦耐药基因可分散在

HBV聚合酶/反转录酶的B和C区。

3 抗药性的分子机制

3.1 HBV中与核苷类药物抗药性相关的突变 在

接受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V聚合酶基因

中催化聚合酶/反转录酶结构域部位的突变与拉米

夫定抗药性相关[7]。

结构域C的YMDD基序参与

将核苷底物连接固定至聚合酶催化部位,因此它对

于聚合酶活性有重要意义。

拉米夫定抗药性与HBV聚合酶/反转录酶204

位置YMDD基序中蛋氨酸被异亮氨酸或是缬氨酸

置换有关。

体外研究证实了YMDD基序突变导致

HBV对拉米夫定易感性的降低。

体外试验也提示,

YMDD突变株复制能力低于野生株。

在大多数情况

下,YMDD基序突变和B结构域一个额外的突变

L180M相伴发生,后者发生于HBV聚合酶三维模型

中YMDD基序附近的催化部位[7,8]。

L180M/M204I

或L180M/M204V相伴突变在体外被显示能恢复包

含YMDD基序突变病毒的复制能力,这或许可解释

出现拉米夫定抗药性的患者血清HBVDNA反弹[9]

的原因

3.2 HBV核苷抗药性分子机制的假说 逆转录病

毒反转录酶(RTs)的同源性结构模型研究提示,552

位置的YMDD基序中蛋氨酸到缬氨酸或异亮氨酸

的突变,导致在缬氨酸/异亮氨酸β支链上甲基和

拉米夫定反常L2oxathiolane环上硫原子之间的空间

阻碍。

除了减弱将拉米夫定结合至聚合酶的能力

外,这种空间阻碍可导致抑制物结合至突变酶上的

方向发生改变,这就降低了拉米夫定三磷酸盐掺入

复制中的病毒DNA中的效率。

空间阻碍所致的抗

药性对于所有左旋核苷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Ee2

mitricitabine和其他药物)都是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

脱氧核糖环处于自然的D构象,所以这些突变并不

影响自然底物脱氧胞苷三磷酸盐(dCTP)的结合力。

这样,对自然底物的影响比对拉米夫定的影响要小,

聚合酶维持了重要的、但有所下降的活性水平[8,10]。

对于底物结合,180位置的亮氨酸似乎不起直接的

作用。

然而,该部位的突变能改变一些邻近氨基酸

支链的位置,这就影响了催化部位,其中还包括204

位置的氨基酸。

因此,在204位置的L180M突变会

引起对于拉米夫定额外的抗药性,还可能由于这些

突变引起的聚合酶活性的减弱得到平衡[8]。

4 核苷类药物抗药性的体外评价

对于了解核苷类药物的抗药性,体外试验是重

要部分。

抗核苷类药物对HBV作用可在实验室通

过两种方法得到评估:

①基因型方法,可帮助发现

在治疗过程中病毒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表型方法,可证实在临床设置之外药物功效的降低。

4.1 基因型方法 HBV基因组序列的变化至少可

用五种方法检测:

①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的直

接测序。

②克隆DNA测序。

③直接用DNA片段

杂交检测,如线性探针分析(lineprobeanalysis,Li2

PA)。

④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FLP)。

⑤采用DNA芯片分析。

直接测序可检出

HBV样本中占优势地位的准种或HBV重要成分

(≥20%)的突变,但直接测序缺乏探测低水平HBV

新准种的敏感性,同样地还缺乏精确测定HBV突变

的绝对和相对水平。

对存在一些突变的DNA分子

混合物进行测序,将会导致不能区分特定的突变是

发生在同一个分子(链接)还是发生在克隆的不同

亚群上。

后一个问题可通过对每个样本分离得到的

多克隆测序来解决。

采用这种策略能精确地定义每

个准种。

具有已知序列的突变可以被检测到,并可

通过高度敏感的分析方法对许多样本进行快速可靠

的分析,从而得到它的浓度。

这些方法通常采用

DNA片段杂交,并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患者样本的

DNA[11,12]。

4.2 表型方法 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以及整体水

平上检测抗药性的方法已被用于HBV抗药性的研

究。

两种类型的细胞分析系统已经用于HBV突变的

研究中,完整的HBV复制周期,包括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的形成,在感染了病毒颗粒的人类、鸭

子以及北美土拨鼠原代肝细胞中发生。

高水平的

HBV复制和cccDNA的积聚也可在转导重组杆状病

毒DNA的HepG2细胞(人类肝细胞瘤细胞系)中进

行研究。

更加方便的细胞系为已经暂时或者永久转

染了HBVDNA的上述细胞系[7,13-15]。

但这些细胞

系并不支持完整细胞的复制和cccDNA的形成。

5 结  语

HBV具有不引起细胞变性的特点。

因此,即使

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下仍只能缓慢地除去那些

HBV感染的细胞。

这就使大多数患者都必须接受

数月甚至数年的连续治疗。

HBV体快速的更新率

和聚合酶/反转录酶高度的错误率使病毒产生耐药

的突变体。

因此,尽管拉米夫定和其他核苷类抑制

药在短期内非常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