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docx
《9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
9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
高考历史可能是所有高考科目里最难的,一些考生大省的历史平均分在40分左右。
历史选择就有48分的分值,而正确率只有20%到30%。
所以,许多一线历史教师和高三学生惊呼:
历史选择题者得文综考试!
。
如何迅速准确的完成历史选择题,是现在高三冲刺阶段学生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秒杀”历史选择题的几个方法。
首先呈现“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9项神技。
1.优先关注“阿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
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
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
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
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
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
“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
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
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
这9大技巧其实反映了高考中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是高度关注历史问题的时空定位的,历史高考是特别强调历史学科概念和体系结构的,历史学科高考特别关注学生历史思维逻辑的培养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2014年全国2卷的高考历史试题。
对每一个题目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大家一起体会一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
本题首先要优先关注“穿衣戴帽“的关键考点“雅言”。
“雅言”就是西周的普通话。
然后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逻辑推理能力。
“雅言”可能最早起源来自何处?
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题目还是有一定的迷惑度的。
这时古代文明起源的知识越多越可能形成解题的障碍。
就是心理学上的“前摄效应”。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范围传播。
应该说中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听说过一些名词,不可能作深入的研究和分类能不要强调原始文化的地理分布。
所以老师对题目的讲解不要从复原历史,传播文化的角度,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让学生推理就行。
一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今天的普通话与首都北京有密切的关系,“雅言”也应该当时的首都镐京(近西安)有关系,得出答案C。
这是最简单的做题方法。
高考历史命题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历史学习的对接。
一是学生看到了西周想到教材上的分封制,分封其实就包含着文化的传播。
谁来分封?
周天子。
周天子在哪里分封?
陕西。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讲题方法是一些学生在高三历史成绩在经过刻苦努力学习之后不升反降的主要原因。
这就要求老师在分析试题的时候一定引导学生,按照中学生应该有的逻辑思考问题。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历史逻辑考题。
阅读时抓住题眼“变化表明”,表明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本题适合“看见什么不选什么”的法则。
亲子、养子反映的都是亲情血缘方面的社会现象,这道题考查本质,规律。
本质规律是经过大脑的理性分析才能得出的。
所以从材料中看不到的儒家伦理才是答案。
要说的是在历史高考题中的“题眼”阅读是最重要的信息。
高考首先要考察的就是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般的“表明”“反映出”等字眼都是要回答本质规律特点等。
这样的题目就适合“看见什么不选什么”。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表明”一次反映了本题考的是“交子”的本质性质特点,而不是产生的原因,产生的社会影响。
大家认真看选项。
如果选项B、C、D都是真命题成立的话,他们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在当时的社会中用眼睛能看到的,而不是分析出来的。
所以“表明”就可以用“看见什么不选什么”的方法“秒杀”答案A。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
本题解题时要“优先关注阿拉伯”1892年,维新变法是1898年。
看到这个时间,基本上就能得到答案是B选项了。
其次“主要原因”一定是经过我们的分析才会得出来。
所以本题符合“看见什么不选什么”和服饰有关的选项A、C、D被瞬间排除。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
本题首先要优先关注“阿拉伯”1926年,然后是括号中提示的内容“穿衣戴帽”是重点。
然后是“反映了”透过现象找本质。
三个秒杀神技,就把答案迅速选定为B。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训练也要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维度思考问题。
一题多解本质上就是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条条大道通罗马”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魅力就在于答案是唯一的,通向答案的途径是多元的。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不得不向高考命题专家致敬,他们的劳动其实是艰辛并充满智慧的创造过程。
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
优先关注“阿拉伯”。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这是时代背景。
目的是分析出来的,是本质不是现象。
所以本题首先就能断定B选项不是答案。
再看A、C、D三个选项的逻辑关系。
A是现象。
B是本质。
D选项是逻辑上绝对化的表述。
世界格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有的格局是不可能持久维护的。
这是谁都懂的道理。
外交家更会懂得这个道理。
在解这道题时我们可能会用到神技1、2、3、9。
几个方法的综合运用肯定能够快速准确的得出答案。
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
本题优先关注1953年。
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
A、B两选项都是49到52年阶段特征的表述。
C是本质,是全集。
D是现象,是子集。
C选项在逻辑中包含着D选项。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
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解析:
“可见当时”表明这个题考的是本质规律。
选项A、D都有表述绝对化倾向,被迅速排除。
选项B、C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那个是现象,那个是本质。
那个是全集,哪个是子集。
无疑选项C是全集是本质。
我们看见了平民斗争,所以在选择本质问题是运用神技“看见什么不选什么”此题迅速搞定。
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
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
优先关注“阿拉伯”19世纪初。
然后抓住题眼“说明”看见什么不选什么。
看见妇女有妇女的选项肯定不对。
D的表述绝对化了。
选项A和选项C之间的关系,A是全集C是子集。
C选项的表述代入到19世纪出的英国,我们还是感到陌生。
选项A是我们熟悉的工业革命呀。
本题的逻辑过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展开的。
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解析:
本题还是要优先关注“阿拉伯”年代。
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时幻想性影片流行,本质是现实生活中的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政治危机是法西斯的威胁)。
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解析:
本题题眼是“反映的”,不是“反映出”。
考的是现象,不是本质。
看见什么选什么。
别想太多了。
看见什么了?
欧盟的旗帜。
答案就是欧盟。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是有规律的。
一般分为三步,快速提取信息,找到关键词看选项猜答案。
然后认真读题用排除法找到迷惑项被排除的理由。
最后把正确答案带入原题完整通读,进行和命题人智慧的交流与对话以检验自己答案的正确性。
经过这样严格的历史逻辑训练,历史选择题的成绩肯定会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