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docx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第一篇:
很少有人会否认德国人在总体上是勤勉而守纪律的,认真和干劲都达到无情的程度,对于他们所执行的任务是忠诚和专心致志的;他们有一种强烈的纪律与责任心,而且严格服从当局;他们在遇到身体上的危险时,时常表现出自我牺牲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
所有这一切把德国人造就成完成指派任务的有效工具,并且,在旧的普鲁士邦和普鲁士大统治的新的帝国中,他们就是这样被细心地培养起来的。
人们时常认为“典型的德国人”所缺少的个人主义美德是,宽容和尊重其他的个人和他们的意见,独立精神,正直的性格和维护自己的意见而不为上级所左右的那种意愿,德国人也常常意识到自己缺乏这一点,并把这叫做“刚直不阿”;还有对于弱者和衰老者的体恤,和只是个人自由的古老传统才创造出来的对权力的极度鄙视与憎恨。
他们似乎还缺少大多数很细小的、但很重要的品质,就是在一个自由社会里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那些品质:
和蔼和幽默感,个人谦逊,尊重别人的隐私和对邻人的善意怀有信任。
在以上这些言论之后,我们再说,这些个人主义的美德同时也是重大的社会美德,便不会使人惊奇了,这些美德减少社会交往中的磨擦,使从上至下的控制更无必要而同时又使这种控制更难实现。
哪里存在着一个凌驾一切的共同目标,哪里就没有任何一般的道德或规则的容身之地。
在战时,我们自己曾在有限的限度内亲身经历过这一点。
但在英国,就是战争和极大的危险也只是造成在一定程度上近似于极权主义的局面,几乎不会为了一个单独的目的而将其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搁置一旁而不顾。
但当几个特定目标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就有下面的情况发生,残酷有时可以变成责任,违反我们的情感的行为,例如枪毙人质、杀害老弱等,竟被看成仅仅是权宜之计;强迫迁移数万人口竟成为差不多除了受害人以外每个人都赞成的一种政策措施;或者像“征募妇女以作传宗接代之用”之类的建议也会受到认真考虑。
在集体主义者眼中,总是有一个上述行为为之服务的重大目标,并且,照他看来,这一目标使这些行为具有合理性,因为对一个社会的共同目标的追求,可以无限制地忽略任何个人的任何权利和价值。
一切宣传都为同一目标服务,所有宣传工具都被协调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影响个人,并造成了特有的全体人民的思想“一体化”。
……如果所有时事新闻的都被唯一一个控制者所有效地掌握,那就不再是一个仅仅说服人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灵巧的宣传家于是就有力量照自己的选择来塑造人们的思想趋向,而且,连最明智的和最独立的人民也不能完全逃脱这种影响,如果他们被长期地和其它一切信息隔绝的话。
一切道德的基础,即对真理的认识和尊重。
对真理的无私探讨在极权主义制度里是不可能得到许可的,而对官方意见的辩护却成了唯一目标。
德国最有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莱纳德用了《德国物理学四卷》这样一个书名来概括他的毕生事业。
斥责任何只为活动而活动,没有远大目标的人类行为,这是完全符合极权主义的整个精神的。
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而艺术,是同样为纳粹党徒、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人所痛恨的。
每一个活动都必须有一个自觉的社会目标来证明它是正当的。
绝不能有任何自发的、没有领导的活动,因为它会产生不能预测的和计划为做规定的结果。
它会产生某种新的、在计划者的哲学里未曾梦想到的东西。
大多数人很少能够独立地思考,在大部分问题上,他们所接受的意见都是现成的意见,他们无论是生来具有还是受人哄骗而接受这套或那套信仰,都同样感到满意,这些都是真实的。
在任何社会里,思想的自由可能只对很少的人才有直接的意义。
……使精神自由对知识的进步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根本之点,不在于每个人都有能力思考或写点什么,而在于任何人对任何事由或意见都可以争论。
只要异议不受到禁止,就始终会有人对支配着他们同时代人的意见有所疑问,并且提出新的意见来接受辩论和宣传的考验。
使思想获得生命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性的成长就是一个以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基础的社会过程。
这种成长的本质,就是它的结果难以预测,并且我们不能知道哪些意见有助于这种成长和哪些意见不会有助于这种成长——总之,我们不能用我们目前持有的任何意见来支配这个成长而同时又限制它。
给思想的成长或者这一方面的普遍进步定出“计划”或进行“组织”,这种说法本身就是词语上的矛盾。
认为人的思想必须“自觉地”控制它自己的发展这种见解,是把个人理性,即单独能够“自觉地”控制一切的那个理性,同个人相互之间的过程,即产生理智的成长那个过程,混为一谈了。
如果我们试图对它加以控制,那我们只会阻碍它的发展,我们迟早一定会引起思想的停滞和理性的衰退。
私人垄断很少是完全的垄断,更难长时期地存在下去,或者私人垄断通常不能忽视潜在的竞争。
而国家的垄断则是一个受到国家保护的垄断——保护它不致受到潜在的竞争和有效批评。
第二篇:
个体的乌托邦组成真正的乌托邦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的社会:
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极大满足,人人平等,没有统治阶级的压迫,安居乐业,劳动成为人的精神需求。
社会学家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也承认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值得人类努力去奋斗的社会。
共产主义的旗号曾经吸引了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曾经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
但是随着意大利、德国一步步成为法西斯主义国家;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国家恐怖主义的推行以及往后的苏联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大规模的人类自发将社会推往专制和个体被操控而非个体和社会协同发展的道路上,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人们不禁需要再次反问自己,到底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不是正在将我们推向解放,还是推向奴役?
一、
自由是无可否认的人类基本需求。
人来到世上,自然而然地会被各种各样的束缚渐渐限制了自己的生命。
在一般的经济社会中,穷苦的人,最大的理想是让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加富裕,至少在他这一代机会渺茫的时候,他也将希望寄托到后代身上,希望后代能够争气,不再过着贫苦却总是为了生计而发愁的日子。
穷苦的人也许是没有自由的,因为自由需要资本,需要能力,他也许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他没有自己的时间,因为他明白,一旦他休息了,就意味着他再也难以维持家庭的开支了,生活就会出现危机。
而他的后代呢?
也许他重复了父辈的循环,继续寄希望于后代的后代;或者他/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成为了富足的人,至少在他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时候,他的家庭就会过的比较安逸快乐,但是尽管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仍然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所有时间还是会有大部分用于工作,然而不自由的程度却比上一代轻了,起码他能够买上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旅游等。
由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到了在一般的经济社会当中,通过个体的努力是如何使得一个人从被奴役走向自由的。
这样的过程是自发的,我们并不需要再外加什么动力,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是会有这样持续的努力的,作为政府,只需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社会上的个体自然而然会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作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而无需再为他们另外“注入某种打扰平衡的激素”。
并且政府只需要在个体无法做到的领域上——比如修筑公路,投资教育,医疗保险——行动就可以了。
这样的思想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
“管的少就是管得好。
”
事实上,自从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商业风气传遍欧洲,启蒙运动将自由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脑袋中以后,欧洲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财富总量,美国也是动用了自由经济的手段,人人生活都得到提高,仿佛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
在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自由经济对于每个个体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的伟大,尽管每
个人都是自私地去为自己谋求福利,但是正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活,为了解放自己的物质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享受,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因此每个人都可能活在乌托邦中,如果一个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是满意的,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由这样一群人构成了社会,我们能不说这样的集合就是一个乌托邦吗?
二、
然而支持社会主义的学者和政治家们的理想更“伟大”,他们要解放全人类。
他们更多地涉足了他们本不应涉足的个人的领域,哈耶克引用了亚当斯密的一句话点破了社会主义的最严重问题“试图指导私人以何种方式运用其资本的政治家,不仅是其本人在瞎劳神,也是在僭取一种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地授权给枢密院和参议院的权力;由一个愚蠢和专断到幻想自己是适于行使这种权力的人掌握它,是再危险不过的了。
”
社会主义批评个人自由的最主要点在于:
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使得社会不能有一个同一的前进方向,因为张三要往东,李四要往西,众口难调之下,所有有价值的道路将因为争吵而难以真正推行,他们仿佛看到了真理,但是他们却因为真理无法被推行而感到沮丧,他们只能很无奈地看着社会一直都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下而深深地自责。
“只有政府将一切事物都收集起来统一处理,走向共产才真的有希望。
”其实每一个学者也许都有这样的正义感和控制欲。
然而哈耶克也给出了明确的反驳:
也许当真正的具有绝对优势的道路出现的时候,政府的集中控制是道德的,但是优势的道路本身已经是专制的最好反驳,因为这样优势的道路是在长远看来是具有竞争优势的。
举一个简单例子:
假如社会上每一个人都使用电而不使用煤炭,电价可以因为大量使用而得到降低,但是电力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优势能源了,烧煤在绝大多数家庭当中已经不复存在了。
哈耶克的反驳点的第二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凭什么经济学家指出的每个人发展的方向就是适合他们的呢?
真理更多的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不是以现成的条文而出现的,我们很难希望一个制定经济计划的经济学家能够全盘了解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制定计划的人很可能不是该方面的专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希望这样一个计划是切实可行的,真正适合该领域的。
在这样的矛盾下,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将特定的领域的专家安排去做计划,并且自然而然,这位专家需要有一个比较大的自主权,不让集权者给出阻碍发展的意见。
然而这样的专家制定计划无意中暗合了自由经济的核心,因为这样的逻辑可以一直向下推及个人,不得不承认,个人的计划将是一切计划的基础,然而,个人的“计划”不就意味着“自由”了吗?
个人计划间的协调执行不就意味着“民主”了吗?
只有以实际情况出发,才是最好的计划。
一个经济学的计划涉及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订立一个全国范围的计划,无形中就是将不同的阶级分成了不同的等级。
历史上最经典的莫过于前苏联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了发展军事工业,国家对农民阶级的压榨实际上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留下足够的口粮,其余的粮食一律上缴。
实际上饥荒最严重的反而是农民,因为在某些歉收的季节,上缴的粮食额度也没有弹性,导致农民饥荒严重。
但是这样的牺牲在专制的斯大林看来,只是为了共产主义而牺牲目前的利益而已。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每一个个体都是很没有价值的,因为每
一个个体随时要为了国家机器的顺利运作而做出牺牲,每个人的出生只是像奴隶一样被利用被奴役到死,必要时还要真正的去死。
高度集权的经济计划意味着完全取消了市场经济,意味着私人企业不复存在,意味着国家将包揽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的一切事务,每个人都为了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而甘愿成为“一颗社会主义螺丝钉”。
我不否认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但是我是绝对不赞同每一个个体是因为渺小而应该主动放弃属于自己的“所有权”,以满足集体及其暴力的需求,而集体的需求却只是来自专制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制度下,集体成为了奴役的幌子,成为了统治者的屠刀和长鞭,尽管也许专制者和封建统治者不一样,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一整部机器,但是从目的到形式,共产主义就这样一步步将处于这样社会进程当中的人逼迫成了奴隶。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这样的形式奴役了人,因为当人发现这样的道路是有巨大问题的时候,他们会自动自觉的去反抗,然而历史那套反抗专制统治的争取自由的事件没有在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反倒是人人主动地为这样的道路而“献身”,并且以这样的事情作为极大的高尚情怀。
毫不用怀疑共产主义到来之时每个人还是会继续被奴役,因为专制集权会从订立目标的时候开始,直到永远,因为这是国家管理需要。
三、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这类的口号喊的极为响亮,现在再反观当时,实在是不可理喻。
反映集权主义的《1984》不只是一本小说,其实是现实的映射甚至是预言。
哈耶克早就在书本的《真理的终结》一章提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控制思想的问题。
真理来自于哪里?
我不敢说真理已经掌握在人们的手中,但是真理更多的来自于批判,来自于不同声音的碰撞,当然不同的声音也会导致混乱,但是不经过混乱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就无法真正触摸到真理的内涵。
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把这些官方的学说当作一种工具用来指导和团结人民去行动的必要性,早就被极权主义制度的各个理论家清楚地预见到了。
柏拉图的“高尚的谎言”与索雷尔的“神话”,和纳粹的种族学说或墨索里尼的工团国家的理论一样,都是为同一目的服务的。
他们都必须以对事实的特定见解为基础,然后再经过详尽的阐述使其成为科学理论,以便证实其先入之见的正当性。
”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没有其他的声音,即使再有判断力的人,也会慢慢地被同化,被改造。
尽管人类中的大多数的意见是来自于别人的意见,社会上大多数的人持有某种观点,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持有的,他们只是支持别人的观点以避免显得和别人不一样。
但是这不是国家控制思想的理由,因为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意味着国家引领人民走向灭亡。
四、综述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正在通往奴役呢?
我们也经历过大跃进,也经历过全民大炼钢,也经历过人民公社化,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我们
也曾经幻想过拯救还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水深火热的人民,这一切现象都典型地反映出国家计划的巨大问题。
但是现在的中国情况也许已经和50年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很大的不同了,因为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引入了市场经济,在各领域都进行了改革,现在中国又正处于政治民主改革的关键时期。
而资本主义社会又发展出了一套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事业,使得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有基本生存保障。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因为每个国家,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正在往福利国家转型,而真正受惠的自然是每一个在国家中生存的人民。
人与人和和谐,社会各部分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实在最根本的人类追求,最贴近每个人的利益。
什么主义,不过是名字而已,何必较真呢?
第三篇: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
第一章被离弃的道路:
人类意志形成世界的形状—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基础—自由主义不是静止不变的教条—但它不被容许得到发展还遭到离弃—德国成为新背离的领袖。
第二章伟大的乌托邦:
社会主义对新自由的承诺—自由一词含义的改变—复活的恐惧—民主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第三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含义—“计划”的含义—选择一种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合理的竞争框架的指导型经济—集中管理和竞争的结合不如任何一种制度。
第四章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技术上的变化使竞争不可能—垄断增长的原因—技术上的变化造成的新问题—竞争之不能实现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对计划的要求在很大程度是专家的狭隘看法。
第五章民主与计划:
对经济活动集中管理的一个包罗万象的共同价值准则为前提—个人的和社会的目标—方法上的一致和目标上的不一致—随着国家行为范围的扩展,一致的可能性减少—民主“控制”的幻梦—自由而非民主是终极价值。
第六章计划与法治:
法治—形式或实体的法规—法治的基本原理—形式的与实质的平等二者之间的矛盾—对法治的新威胁—法治与人权。
第七章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
政治和经济的自由—对单纯经济的轻蔑—对生产的控制也造成对消费的控制—计划与职业选择—命令与禁令是价格体系的唯一选择—丰裕的神话—极权主义控制前所未有的程度。
第八章谁战胜谁:
自由与财产—计划与收入的分配—公正分配—“平等”—“公道的”价格和“合理的”工资—关于应有地位的矛盾观念—社会主义准备了极权主义控制的工具—“中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竞争的各种社会主义冲突第九章保障与自由:
两种保障—在自由社会里不应承受的收入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对某种经济地位的保障只有在一个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才有可能—经济保障日益造成另外一些人的无保障—对保障日益增长需求的意义所在。
第十章为什么最坏者当政:
集体主义的道德后果—最小的公分母产生最大的
同类集团—社会主义固有的完全忠于的倾向—权力崇拜—社会赋予各种手段合理性—在极权主义国家公众中受鼓励的有用的习惯—领袖的选择
。
第十一章真理的终结:
宣传的作用—人们不仅被迫必须接受价值观,也必须接受对作为计划根据事实的看法—通过以旧的价值名义将新价值引入,使其被人接受—没有任何知识领域不受到控制—真理与思想自由。
第十二章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
在德国,社会主义的支持使反自由主义势力得胜—社会主义作为反对自由主义西方的武器。
第十三章我们中间的极权主义者:
德国理想的传播—更德国化历史现实主义—科学家中的极权主义—垄断的资本组织—垄断的劳工组织。
第十四章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
我们这代人的经济恐惧症—在自由社会里,没有一个单一的目标能被容许永久支配其他目标—甚至消除失业也不能—我们绝大多数的实现依靠迅速的经济进步—英国政治理想的衰落。
第十五章国际秩序的展望:
国家计划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冲突—在国际范围内指导经济活动产生了比在国内范围还要大的政治难题—这将造成仅能通过武力加以确定各种理想之间的冲突国际当局不能局限于经济—事务—对一个强大但政治权力有的经济当局的需要—联邦制原则的优劣—国际范围的法治—野心过大的危险。
阅读后的思考:
读了《通往奴役之路》一遍之后,感到有许多还不能理解的地方,觉得一头雾水,读懂这本书不仅需要多次精读,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经济、政治、历史等相关背景。
而且书中讲述的许多观点也与我们经常了解的一些观点有些抵触,十分值得推敲。
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理性的判断。
不过哈耶克关于自由的论述还是给我很大启发与触动。
哈耶克这样定义自由:
自由即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社会所能达到的最低状态。
并进一步明确了自由与其他一些概念的关系:
自由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也仅来自人的有意识的强制;一个人是否自由,与他可选择的范围大小没有关系;自由并不等于政治自由;民族的自由不等于个人自由;个人自由不等于内在自由。
我现阶段的理解的自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法律制定的公平合理,但并不是说绝对的公平合理,然后个人从事法律所不禁止的活动,即法无禁止即自由,同时要与乡土、社会融合,符合公认的风序良俗。
唯物辩证法,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事物都是相反想成的。
有时,自由主义的过度泛滥也是极其危险的。
比如北大的一个社会学系的教授提到:
“在经济领域,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主张纯粹市场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在政治领域,新自由主义崇尚
绝对自由,反对
对国家权威;在社会领域,新自由主义追求社会不平等,贬低工人阶级地位,破坏社会团结和社区精神,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不稳定状态;在价值领域,新自由主义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反对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教育青少年。
”真理越辩越明,认识也越来越清。
晰。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我们也在这方面也走过很多弯路,犯过许多错误。
我们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一些问题,违背人性的东西总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
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机制是市场机制,效果更好,效率也更高。
如果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垄断所有资源,配置所有资源,因政府垄断特权的存在,各种寻租现象必然十分泛滥,其危害也就可想而知,正因国家将一切都安排计划好,个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会收到极大的削弱,即使有想法和主张,也无从施展,个人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束缚,所以自由也就无从谈起。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在许多领域内起到了配置资源的有效作用,但这并不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社会、国家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讨论的焦点。
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关系到全人类福祉的重大问题。
第四篇: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札记
在接触此书之前,我想我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都是不完整的。
常年的“中国式教育”让我头脑里根深蒂固了很多东西,于我来说,能够与本书相遇可谓是一种机缘,因为最初之时我并不知道我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书中的种种观点让我倍感冲击,思想的碰撞如火星四溅。
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门,于是我看到了迄今为止从未见过的世界。
在这场“通往奴役之路”的旅途中,走走停停,反复研酌,看到了哈耶克伟大对人类未来之路的的担忧和设想,听到了来自作者心底的深深呐喊。
作者想要写的“奴役”究竟是什么呢?
这一切还得从“自由”说起。
什么是自由呢?
作者生活在英国这样一个高度强调“自由主义”的国家,当然自由在他的心里有着深刻的理解。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整个世界发生了太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当资本主义的国家计划、社会主义、甚至是法西斯出现的时候,整个西方世界对于“自由”似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而就在这个时期,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本书对于他的学术生涯有着极其重要地位。
他坚持着一种被叫做“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国家计划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极为不恰当的,因为这种国家计划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朝着专制的方向前进着。
他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制度只能是人自发行动的结果,而不应为人所设计,良好的社会应当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
作者用“被遗弃的道路”来形容他所谓的自由主义之路,用”伟大的乌托邦“来讽刺当时社会制度的“混乱”。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终极梦想只能是空想,只是“伟大的乌托邦”而已。
因为人身而为人,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之中就应当追求个人自由,而不是如斯大林主义、毛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们的独裁专制,那样人类就真的走上了奴役之路。
“民主社会主义,最近几代人伟大的乌托邦,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为之奋斗还会产生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以至现在对之抱有希望的那些人中几乎没有人会准备接受这种结果。
”
为了对自己的观点作深入的剖析,作者又开另一篇章,阐述了自己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看法。
作者是这样描述社会主义者的:
“虽然他们热烈的信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但他们既不关心也不理解这些目标何以实现,他们确信的仅仅是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无论其代价如何。
”作者在这里用辛辣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主义之路上人们为了实现终极理想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而忽视个人的利益。
作者强烈反对集体主义,歌颂个人主义,他认为个人主义是自由的象征,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充分的个人自由权利,无论何事都应当以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国家的制度等都应当以自发的、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为基础,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是健全的。
总而言之,如果倡导集体主义那么人类就必将走上奴役之路。
只有在自由之路上,人类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论是科学上的还是社会上的。
他强调,个人主义哲学就是要遵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