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4198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生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生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生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生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导学案.docx

《学生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导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导学案.docx

学生导学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生用)

八年级主备教师二次备课:

2013年10月日

单元、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背影》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导学

目标

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本文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

2.学习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导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教具

导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导学过程)

复备

个人二次备课稿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狼藉()簌簌()赋闲()

颓唐()琐屑()蹒跚()( )

2、解释下列词语。

交卸:

__________狼藉:

___________

颓唐:

__________琐屑:

___________

3、了解作者

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     、学者、      。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           散文。

三.指导学习•研讨

(1)《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的背影,是怎样写的?

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到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

比如:

“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五、【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a.走b.跑c.跳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_(a.抓b.揪c.攀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甲]我赶紧拭干了泪。

[乙]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丙]

1.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

根据上下文意,这句话应插在[甲]、[乙[丙]中的_________处(只填序号)。

3.写送子上车时,父亲对儿子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话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心情是:

()

A.怕儿子力气小不堪重负,便由自己外出张罗,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

B.怕给儿子添麻烦,便由自己去买橘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怕儿子年轻气盛惹是非,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

D.怕儿子无知受骗,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

4.“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

()

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

D.怕别人笑“我”幼稚。

5.“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这句话从哪两方面描绘父亲的形象?

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貌心理B.动作语言

C.外貌动作D.语言心理

6.联系全文看,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

A.表达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

B.表达了对父亲非凡经历的赞叹。

C.表达了对父亲自暴自弃的惋惜。

D.表达了对父亲碌碌无为的感慨。

教学

反思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生用)

八年级主备教师二次备课:

2013年10月日

单元、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背影》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导学

目标

1.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导学重难点

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本文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

教具

导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导学过程)

复备

个人二次备课稿

一、复习检查:

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请问: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面没人!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疑点探究:

 ①、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②、以“背影”为题的作用。

(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             

四、拓展延伸:

有人曾说:

“10岁时,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40岁时,我们敬重父亲。

”其实,父亲仍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感情。

十六七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请列举一例,说说自己与父亲的情感。

五、总结梳理: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所以a、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部分来细致刻画。

 

●课外语段阅读。

《背影》

①那年我才九岁,在村小上三年级。

村小条件简陋,有的只是粗糙的桌椅、布满伤疤的黑板,以及永远关不牢的门扉;供电也极不正常,这就使得那盏六十瓦的白炽灯泡常常很长时间地不能尽职。

那时的孩子倒也懂事,知道上课的时候该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讲,偶尔的乐趣,便是能够从高过头顶的狭窄的窗户里瞥见一角蓝蓝的天空了。

②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姓徐,是个有二十余年教龄的老教师。

由于劳累的缘故,他的背过早地驼了,而且患了病,看上去苍老而干瘪。

那是期中考试的前夕, 徐 老师正上着课,电又停了,教室里一片昏暗。

他看了看天,吩咐将凳子搬到室外去。

  

③天边红彤彤的一片,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 徐 老师将一块小黑板支在课桌上,让我们依照在教室的顺序坐好,便开始讲述未完的课程。

④过了一会儿,他背转身写板书。

抬起手臂的刹那,夕阳在他身上碎成了零星的光斑。

套在老蓝色中山装里的干瘪的身子似乎不再那么刺目,而他佝偻的腰部更弯了,突露出高高颧骨的头部几乎与肩相平,杂乱的白发被深秋的风吹得根根直立起来。

他埋着头列算式,忽然的我便有一些错觉,不知是他融进了黑板中,还是黑板融化了他,这四周的一切是那么宁静而美丽。

⑤倏地,他弯下腰去,喉咙口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旋即一大堆沉闷的咳嗽接二连三地从他的喉咙口钻出来,由于不能尽情地咳嗽身体颤动不已,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他用手撑住涌上前的同学的肩膀,不住地喘着气,恍若用旧了的风箱般。

我们没办法看到他的表情,因为他竭力不让我们走到他面前。

良久,他才平静下来,努力挺直了腰,回转身来。

就在他回转身的瞬间,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一下,接着便哭了。

他用力地一挥手,用滞重而嘶哑的声音宣布:

今天就讲到这儿吧,放学了!

可是,当他那被搀扶着的蹒跚的背影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时,我依旧没能适应眼前的灰色。

⑥我那时一直不 明白徐 老师为何这般拼命。

⑦他只不过是一个民办教师,而且憔悴得厉害。

他有几十个理由可以申请休假,甚至辞职。

那几十元的工资根本不值得他这样。

等我真正懂了的时候,我已经走进了一所师范学校。

⑧一个暧融融的春日的下午,我静静坐在花园的一座亭子里。

几对燕子在不远处追逐嬉戏,大朵大朵的月季迎着风绚丽地摇曳。

这时同乡捎来了一个消息:

 徐 老师死了,因为肺癌。

⑨很久以前那个绚丽而又惨淡的黄昏骤然走进了我的视线,那大片大片吞噬晚霞的黑烟,那苍老而倔强的背影,仿佛都用犀利的眼光牢牢地盯住我。

我的泪很快地滴下来,打湿了摊在膝头的语文课本。

7、文段①中“这就使得那盏…...”的“这”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朱自清 先生写的《背影》一文,“背影”是作为文章的线索,本文的“背影”是不是文章线索?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④中加红的句子其含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⑤中加红的句子对徐老师的动作描写表现他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段⑤中“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了一下,接着便灭了。

”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2、本文写“背影”与 朱自清 先生写的“背影”表现的中心相同吗?

试作比较。

  

(1)通过描写 徐 老师的背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

反思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生用)

八年级主备教师学习人:

2013年10月日

单元、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甜甜的泥土》

课时

1

课型

新授

导学

目标

1.品读文中的字句,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母子深情。

2.感受语言的清新自然和笔法的细腻

导学重难点

品读文中的字句,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母子深情。

导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导入

二、提出目标

1.掌握字词,抓住文中的细节,对人物形象记性具体分析。

2.感受文中母子的爱与辛酸,体会标题的含义。

三、检验预习(先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晕眩()踉跄()()惶()然

蹭()愣怔()()瞅()

2.解释下列词语

呆滞愣怔惶然

3.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泥土应该是苦涩的,怎么会是甜甜的呢?

4.这是一篇小说,有必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1)简述故事情节,让学生初步体会立意的新奇。

A学生说说故事情节。

B以小标题的形式拟。

(2)人物在怎样的环境下活动,有何作用?

(在文中勾画环境描写的语句)

 A学生朗读,标记环境描写的语句。

 B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说说文中人物:

四、学习展示(后导)

1.你能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母子情深?

学法指导:

品读语句,可结合人物描写方法、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可进行一些联想。

2.学生跳读(选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按句式说话:

“读_______________,我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师示范:

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赏析:

4.学生品读语句,畅谈感受和引起的丰富联想。

5.师适时点拨引导深入,体会笔法细腻,文字优美:

A、“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B、“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C、“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D、“几年级几班?

”“今年刚过八个生日”

6、小结,板块过渡:

这篇小小说以细腻的笔法,优美的文字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现在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这种情感深情的表达出来。

7、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体会小说结尾新奇。

(1)、朗读课文(故事的结尾跳开不读)

(2)、请你来尝试为小说续尾。

(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想像)同桌互说,各抒己见。

(3)、读文中小说结尾,比较体会(讨论交流)

五、训练反馈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沉寂(jì)愠色(yǜn)汹(xiōng)B.棉袄(ǎo)沉浸(jìng)冷馍(mó)C.稀疏(shū)眨巴(zhǎ)黯淡(ān)D.消融(róng)瞅(chǒu)凝视(níng)

二、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一颗杨树哭泣雪雕惶然B.踉跄疑惑愣怔淘米

C.夺框而出呼啸晕眩呆滞D.恭敬恐惧滴咕喘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

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

“吃呀!

”他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

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

  放学了,小亮还沉浸在欢乐之中,蹦蹦跳跳地朝家中走去。

蓦地,他站住了,摸摸口袋里还剩下的舍不得吃的糖,一股恐惧感袭上心头。

他好像又看到:

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

他愣怔着,不知如何办才好。

他使劲拍拍口袋,不行,咋瞧都是鼓囊囊的。

他低下小脑袋,吮着指头,想了许久,瞅瞅四周无人,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

  这一夜,小亮睡得特别香,特别甜。

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

 1.“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亮还沉浸在欢乐之中”一句中的“还”能否去掉?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写“好像又看到”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小亮的梦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

反思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生用)

八年级主备教师学习人:

2013年10月日

单元、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人琴俱亡》

课时

1

课型

新授

导学

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导学重难点

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导学过程设计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及作者:

此书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

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刘义庆撰。

南宋文学家。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2.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三、检验预习(先学)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子猷  病笃   索舆      奔丧  

好琴    掷琴   恸绝   亦卒   

不调    了不悲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2分)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便索舆来奔丧()

(3)子敬素爱琴()(4)便径入坐灵床上()(5)弦既不调()

四、学习展示(后导)

(一).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注意翻译文言文方法。

给下面的字词注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

________笃:

_______________而:

_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何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时了不悲。

语,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_________奔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素,__________。

琴,______。

径,______既,_________

6.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恸,__________。

良,________。

亦,_____。

卒,________。

(二)课堂交流:

1.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

2.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为什么?

五、训练反馈

一、解释加点字

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便索舆来奔丧              

便径入坐灵床上   弦既不调       

掷地云    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语时了不悲        子敬素好琴       

二填空

1、本文选自,是记载的笔记小说。

作者,人,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表现了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2、语时了不悲。

3、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4、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5、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6、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四、你能结合下面句子补出省略的词语吗?

1、何以都不闻()消息?

    

2、()便径入坐灵床上。

3、()月余亦卒。

五、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

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4)

六、子猷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2)

七、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3)

八、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3)

九、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2)

十、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4)

诗句:

谚语:

                                   

参考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

“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学后

反思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生用)

八年级主备教师学习人:

2013年10月日

单元、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我的母亲》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导学

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

2.学会截取人物表现中的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的方法。

导学重难点

学习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设计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

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一、简介导入

二、提出目标

1..读顺课文,掌握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检验预习(先学)

1.给加点字注音

人影憧()憧娓娓()动听循循()善诱

辗()转反侧唏唏()嘘嘘()

2.解释下列词语

饮泣吞声:

皱眉双锁:

莫名其妙:

四、学习展示(后导)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7—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