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的概念复习资料.docx
《矿物的概念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物的概念复习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物的概念复习资料
矿物的概念:
(1)自然作用产生的单质或化合物;
(2)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
(3)一定的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质;
(4)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
(5)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准矿物:
自然作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的非晶态的单质或化合物。
例:
蛋白石SiO2•nH2O非晶铀矿Um4+Un6+O2m+3n
矿物学:
研究矿物(包括准矿物)的形态、成分、结构、性质、成因、产状、用途和它们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矿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历史的科学。
现代矿物学的分支体系:
矿物史学
描述矿物学:
新矿物学;系统矿物学;区域宇宙矿物学
理论矿物学:
成因矿物学;矿物晶体化学;矿物物理学
应用矿物学:
找矿矿物学;宝玉石矿物学;环境矿物学
矿物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岩石学地层学
矿床学构造地质学
矿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
矿物材料学环境地质学
宝玉石学选矿学
采矿学
冶金学
思考题:
矿物、准矿物、矿物学;矿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现代矿物学的分支
地壳元素丰度:
1、丰度及克拉克值
丰度——元素的平均含量。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质量百分数。
O、Si、Al、Fe、Ca、Na、K、Mg占地壳总质量的98.59%。
2、地壳中元素丰度的矿物学意义
(1)丰度值高的元素,形成的矿物种类较多,如上;
(2)聚集元素易形成矿物,如Sb、Bi、Hg、Ag、Au等;
分散元素不易形成矿物,如Cs、Ga、In、Se等。
元素的离子类型:
惰性气体型离子;铜型离子;过渡型离子
化学计量矿物:
在各晶格位置上的组分之间遵守定比定律、具严格化合比的矿物。
例:
水晶SiO2、铁闪锌矿(Zn,Fe)S、橄榄石(Mg,Fe)2[SiO4]。
非化学计量矿物:
化学组成偏离理想化合比,不再遵循定比定律的矿物。
——矿物标型
例:
磁黄铁矿Fe1-xS(有部分Fe3+存在)。
非化学计量——成分标型
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FeS2),
Fe/(S+As)>0.500,——形成深度小;
Fe/(S+As)<0.500,——成矿深度大(Новгородова,М.И.等,1980)。
——判断剥蚀程度。
胶体:
一种或多种粒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物质微粒(分散相)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媒)中形成的不均匀细分散体系
胶溶体:
分散媒多于分散相的胶体。
胶凝体:
反之分散媒少于分散相的胶体。
胶体矿物:
一般是以水为分散媒、以固相为分散相的水胶凝体,属非晶质或隐晶质矿物。
如蛋白石(SiO2.nH2O)。
胶体矿物的特殊性质:
(1)分散相和分散媒的量比不固定;
(2)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3)易吸附其他物质。
矿物中水的形式:
吸附水,结晶水,结构水,沸石水,层间水
矿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实验式:
如:
白云母K2O·3Al2O3·6SiO2·2H2O。
结构式-晶体化学式:
如:
白云母K{Al2[(Si3Al)O10](OH)2}
晶体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1)阳离子在前,阴离子或络阴离子在后,络阴离子用[]括起来。
(2)复盐阳离子,按碱性由强至弱、价态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3)附加阴离子通常写在阴离子或络阴离子之后。
(4)水分子写在化学式的最末尾,并用圆点将其与其他组分隔开。
(5)类质同像替代的离子,用圆括号括起来,并按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矿物化学式的计算:
阳离子法;阴离子法
思考题:
地壳中元素丰度;化学计量性、非化学计量性;胶体、胶体矿物;
胶体矿物的特点;矿物中的水有哪些形式;矿物化学式的书写原则;矿物化学式的计算
矿物形态:
指矿物单体、矿物规则连生体及同种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研究矿物形态的意义:
重要鉴定特征;成因信息载体;找矿标志;宝玉石加工;磨料选择
结晶习性的概念:
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矿物晶体常常趋向于形成某种特定形态,称为该矿物的结晶习性(简称“晶习”)。
三层含义:
习见的单形或聚形;
结晶的完好程度(自形、半自形、它形);
晶体在三维空间的相对发育情况:
一向、二向、三向等长
晶体习性的类型:
按晶面发育的完好程度,分为:
1)自形晶:
晶体完全被自身应该发育的晶面包围。
反映未受相邻晶体发育的干扰,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2)半自形晶:
只有晶体的其中一部分被自身固有的规则几何晶面所包围。
反映晶体在生长过程受到相邻晶体发育的干扰或生长空间受限。
3)它形晶:
没有(或几乎没有)被自身应有的晶面包围,而完全呈现其它形态。
据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分为:
一向延长型:
柱状、针状和纤维状等。
如:
水晶、绿柱石、电气石、角闪石和金红石等。
二向延展型:
板状、片状、鳞片状和叶片状等。
如:
重晶石、云母、石墨和绿泥石等。
三向等长型:
粒状或等轴状。
如:
黄铁矿、石榴子石和橄榄石等。
过渡类型:
短柱状、板柱状、板条状和厚板状等。
晶体形态发育的内因:
1)化学成分简单,结构对称程度高的晶体,一般呈等轴状。
2)实际晶体往往沿其内部结构中化学键强的方向发育。
3)晶体上发育的晶面都是对应于晶格中面网密度较大的面网。
晶面花纹类型:
(1)晶面条纹
(2)晶面台阶(生长层或生长台阶);
(3)生长丘;(4)蚀像。
(1)晶面条纹:
聚形条纹:
指由于不同单形的细窄晶面反复相聚、交替生长而在晶面上出现的一系列直线状平行条纹,故又称为生长条纹。
它们只见于晶面上。
区别:
双晶条纹:
指聚片双晶的结合面在晶面上显示的一系列直线状平行条纹。
它们可见于晶体内部。
(2)晶面台阶:
由层生长或螺旋生长而在晶体的晶面上留下的层状台阶或螺旋状台阶。
(3)生长丘:
是指晶体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略凸出于晶面之上的丘状体。
(4)蚀像:
是晶体形成后,晶面因受溶蚀而留下的一定形状的凹坑(即蚀坑)。
矿物显晶集合体的形态:
显晶集合体是肉眼或借助于放大镜即能分辨出矿物各单体的集合体。
根据单体的晶体习性及集合方式,显晶集合体的形态常见有:
柱状、针状、板状、片状、鳞片状、叶片状、粒状
其他特殊形态的集合体:
(1)纤维状集合体
(2)放射状集合体
(3)晶簇:
几何淘汰率:
晶簇中,晶习具一向延长的单晶体往往最终发育成与基底近于垂直的、大致平行排列的梳状晶簇。
(4)束状集合体(5)毛发状集合体(6)树枝状集合体
矿物隐晶集合体和胶体的形态:
1、隐晶集合体:
只在显微镜的高倍镜下才可分辨矿物单体的集合体。
2、胶态集合体:
即使在显微镜下也不能辨别出单体界线的集合体,不存在单体。
胶体的表面张力——胶态集合体趋向于球状,内部形成同心状或放射纤维状构造
按照形成方式及外貌特征,常见的隐晶及胶态集合体主要有:
分泌体;结核体;鲕状及豆状集合体;钟乳状集合体。
分泌体:
形成方式:
岩石(或矿物)空洞中,胶体或晶质物质自洞壁中心层层沉淀充填而成。
特征:
卵圆形,同心层状,中心往往留有空腔或晶簇。
直径大于1cm的分泌体称晶腺,如玛瑙晶腺;
直径小于1cm者称作杏仁体。
结核体:
形成方式:
由隐晶质或胶凝物质围绕某一中心自内向外逐渐生长而成。
特征:
球状、瘤状、透镜状和不规则状,直径一般1cm以上。
内部常具同心层状、放射纤维状或致密状构造。
鲕状及豆状集合体:
指由胶体物质围绕悬浮状态的细砂粒等层层凝聚并沉积于水底呈圆球形、卵圆形和同心层状的矿物集合体。
鲕状集合体:
半数以上球粒的直径小于2mm,如鲕状赤铁矿、鲕状铝土矿;
豆状集合体:
球粒直径一般为数毫米。
肾状集合体:
球粒直径一般为几厘米者。
钟乳状集合体:
指在岩石的洞穴或裂隙中,由真溶液蒸发或胶体凝聚,在同一基底上向外逐层堆积而形成的集合体之统称。
特征:
内部具同心层状、放射状、致密状或结晶粒状构造;外部往往呈圆锥形、圆柱形、半球形、半椭球形和葡萄状等形状。
类似成因者:
葡萄状集合体。
例:
石钟乳、石笋、石柱
其他矿物集合体形态A)块状集合体:
凭肉眼或放大镜不能辨别其颗粒界限的矿物致密块体。
B)土状集合体:
矿物呈细粉末状较疏松地聚集成块。
C)粉末状集合体:
矿物呈粉末状分散附在其他矿物或岩石的表面。
D)被膜状集合体:
呈薄膜状附着于其它矿物(或岩石)表面。
E)树枝状集合体:
集合体形态似树枝或树叶叶脉状。
F)皮壳状集合体:
似皮壳包在其它矿物(或岩石)表面,内部构造呈平行或垂直皮壳状。
G)盐华状集合体:
热泉或火山口附近呈凝华状堆积体。
思考题:
矿物形态的概念、矿物单晶的结晶习性、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矿物的光学性质:
是指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折射、吸收等所综合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
包括:
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
颜色的定义:
矿物对入射的白色可见光(390~770nm)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后,透射和反射的各种波长可见光的混合色。
自然光呈白色,由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色光组成。
对角扇形区为互补色。
矿物颜色与其对光的作用关系:
黑色——均匀地全部吸收自然白光;
白色或无色——基本上不吸收;
灰色——均匀地吸收各种色光;
被吸收的色光的补色——选择性地吸收某种波长的色光。
矿物颜色的成因类型:
自色:
由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所决定的颜色。
他色:
是指矿物因含外来带色的杂质、气液包裹体等所引起的颜色。
如烟水晶
假色:
自然光照射在矿物表面或进入到矿物内部所产生的反射、干涉、衍射、散射等物理光学效应而引起的矿物呈色。
假色只对个别矿物有辅助鉴定意义
条痕的概念:
矿物的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通常是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擦划所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条痕的意义:
³能消除假色、减弱他色、突出自色。
³条痕对于鉴定不透明矿物和鲜艳彩色的透明—半透明矿物,尤其是硫化物或部分氧化物和自然元素矿物,具有重要意义。
³根据条痕的微细变化,可大致了解矿物成分的变化,推测矿物的形成条件。
矿物的透明度:
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一般将矿物的透明度划分为三级:
(1)透明:
能允许绝大部分光透过,矿物条痕常为无色、白色或略浅色。
如石英、方解石和普通角闪石等。
(2)半透明:
可允许部分光透过,矿物条痕呈各种彩色(如红、褐等色)。
如辰砂、雄黄和黑钨矿等。
(3)不透明:
基本不允许光透过,矿物具黑色或金属色条痕。
如方铅矿、磁铁矿和石墨等。
判别透明度等级的依据:
1)矿物边缘的透光程度+条痕;
2)0.03mm厚度的矿物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影响透明度的因素:
1.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2.颜色深浅和厚度;3.矿物中的裂隙、包裹体;
4.矿物的集合方式;5.表面风化程度。
矿物光泽的概念:
指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矿物对光的折射和吸收越强,反光能力越大,光泽越强,反之则弱。
矿物光泽的等级:
(1)金属光泽
(2)半金属光泽(3)金刚光泽(4)玻璃光泽
金刚光泽、玻璃光泽(半金属光泽)统称为非金属光泽。
矿物的特殊光泽:
(1)油脂光泽
(2)树脂光泽(3)沥青光泽(4)蜡状光泽(5)丝绢光泽
(6)珍珠光泽(7)土状光泽
一般来说,具金属键的矿物,一般呈现金属或半金属光泽;具共价键、离子键或分子键的矿物呈现金刚光泽或玻璃光泽。
矿物的力学性质:
指矿物在外力(如敲打、挤压、拉引和刻划等)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
解理、裂开和断口;硬度;脆性;延展性;弹性和挠性。
解理的概念:
矿物晶体在应力(敲打、挤压等)作用下,沿一定结晶学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固有特性称为解理,这些光滑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解理的分级:
通常按照破裂的难易程度,将解理分为五个等级:
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解理面和晶面的区别:
(1)本质上说,晶面受力消失,解理面受力后出现;
(2)晶面黯淡,解理面光亮;
(3)晶面微观不平坦,常有晶面花纹,解理面平坦,或出现规则解理台阶。
裂开(或称裂理):
指某些矿物晶体在应力作用下,有时可沿着晶格内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裂开的平面称为裂开面。
裂开——解理区别:
³产生的原因不同。
³裂开:
杂质夹层、聚片双晶的接合面。
不是矿物本身固有的特性。
³解理:
结构决定。
矿物本身固有的特性
断口:
是矿物受力后沿任意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面。
常见的矿物断口,主要有如下几种:
(1)贝壳状断口
(2)锯齿状断口(3)参差状断口(4)平坦状断口
(5)土状断口(6)纤维状断口
矿物的硬度:
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或研磨等)的能力。
它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测定硬度的方法:
大致可分为刻划法、压入法、研磨法等,其中前两种目前应用最广。
刻划法:
摩氏硬度计: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日常生活用品硬度:
指甲(2.0~2.5);小钢刀(5~6);铜针(3);玻璃(5.5~6.0);钢针(5.5~6.0)
矿物的弹性:
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形变,当外力撤除后,在弹性限度内能够自行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³具层状结构的云母及链状结构的角闪石石棉表现出明显的弹性。
矿物的挠性:
某些矿物在撤除使其发生弯曲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挠性。
弹性和挠性的本质:
矿物的弹性和挠性取决于晶格内结构层间或链间键力的强弱。
如果键力很微弱,受力时基本上不产生内应力,故形变后内部无力促使晶格恢复到原状而表现出挠性;反之则表现出弹性。
矿物的脆性:
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碎裂的性质,它与矿物的硬度无关。
矿物的延展性:
矿物受外力拉引时易成为细丝的性质称为延性,指矿物在锤击或碾压下易形变成薄片的性质称为矿物的展性。
物体的延性和展性往往同时并存,故一般统称为延展性。
矿物延展性的本质:
它是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晶格滑移形变的一种表现,是金属键矿物的一种特性。
肉眼鉴定矿物时,用小刀刻划矿物表面,若留下光亮的沟痕,而不出现粉末或碎粒,则矿物具延展性,借此可区别于脆性矿物。
矿物的其他性质:
磁性;矿物的密度;电性
矿物的密度:
指矿物单位体积的质量
矿物的相对密度:
指纯净的单矿物在空气中的质量与4°C时同体积的水的质量之比;无量纲
矿物相对密度分级:
(1)轻级:
相对密度小于2.5。
如石墨(2.09~2.23),石盐(2.1~2.2)和石膏(2.3)等。
(2)中级:
相对密度在2.5~4之间。
大多数非金属矿物属此级别。
如石英(2.65),萤石(3.18)和金刚石(3.52)等
(3)重级:
相对密度大于4。
硫化物及自然金属元素矿物。
如黄铁矿(4.9~5.2),自然金(1.56~1.93)。
影响矿物相对密度的主要因素:
(1)组成元素的原子量越大,相对密度越大。
(2)半径增大,相对密度减小。
(3)质点堆积越紧密,即原子或离子的配位数越高的,其相对密度则越大。
(4)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矿物的相对密度较大;高温下相对密度较小。
矿物的磁性:
是指矿物能被外磁场吸引、排斥或对外界产生磁场的性质。
矿物的磁性分类:
(1)磁性矿物
(2)电磁性矿物(3)抗磁性或逆磁性矿物
据矿物被马蹄形磁铁或磁化小刀吸引的强弱,将矿物分为三类:
(1)强磁性:
矿物块体或较大的颗粒能被吸引。
如磁铁矿。
(2)弱磁性:
矿物粉末能被吸引。
如铬铁矿。
(3)无磁性:
矿物粉末也不能被吸引。
如黄铁矿
矿物的导电性:
具有金属键的自然元素矿物和某些金属硫化物为电的良导体
矿物的介电性:
指不导电的(即电介质的)或导电性极弱的矿物在外电场中被极化产生感应电荷的性质,常通过测定其介电常数(即电容率)来研究。
压电性和热释电性主要存在于无对称中心、具极轴的电介质晶体中。
矿物的压电性:
是指某些电介质的单晶体,当受到定向压力或张力的作用时,能使晶体垂直于应力的两侧表面上分别带有等量的相反电荷的性质。
矿物的放射性
矿物的发光性:
自然界有些矿物在外加能量的激发下,往往能明显地发出可见光,这种性质称为矿物的发光性。
思考题:
1. 何谓矿物的自色、他色、假色?
2. 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之间有何关系?
3. 为什么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稳定?
4. 理解与裂开有何异同?
5. 某矿物有两组解理;该矿物是否属于等轴晶系?
为什么?
6.用手掂量矿物的相对密度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矿物的命名:
(1)命名的依据:
矿物本身的特征——化学成分、形态、物理性质等,矿物多地点或人或者研究学者的名字——高岭石。
(2)某些矿物命名的习惯
²金属光泽或主要用于提炼金属——××矿,如方铅矿、菱铁矿等;
²非金属光泽者——××石,如方解石、孔雀石等;
²宝玉石类——×玉,如刚玉、黄玉、硬玉等;
²透明晶体——×晶,如水晶、黄晶等;
²细小颗粒——×砂,如辰砂、毒砂等;
²地表次生的并呈松散状——×华,如钴华、钼华等;
²易溶于水的硫酸盐矿物常——×矾,如胆矾、黄钾铁矾等。
晶体化学分类原则及依据:
(1)把同一化合物类型,并具有相同的化学键类型的矿物划归同一大类;
(2)同一大类中,具有不同阴离子(或络阴离子)的矿物分属不同的类;
²同一大类中,如果络阴离子的结构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亚类;
(3)同一类中,根据阳离子,或晶体结构型,进一步划分族;
²同一类中,如果仅阳离子不同,而晶体结构型相同,划分亚族;
(4)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确定者,为一个种。
基本类型。
²亚种:
完全类质同像之间,端员组分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种。
²异种、变种:
晶体结构、组分或物性稍异者,进一步划分异种或变种。
晶体化学分类体系:
第一大类自然元素矿物
第二大类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第三大类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
第四大类含氧盐矿物
第五大类卤化物矿物
思考题:
某些矿物的命名习惯;晶体化学分类原则及依据;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体系
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
矿物的成因信息与形成历史推测:
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地质过程是不能再现的
根据包含在矿物里面的一些成因信息来推测矿物的形成条件、形成历史。
矿物的时空关系:
1、矿物的生成顺序2、矿物的世代3、矿物的共生4、矿物的伴生
矿物的标型性:
²1、标型矿物:
某些矿物只在某种特定的地质作用中形成与稳定,它的出现就指示了这种地质条件。
²2、矿物的标型特征:
同种矿物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时可具有不同的结构、成分、物性特点,这些特点可反映形成条件。
²3、标型矿物共生组合:
某些矿物共生组合只出现在某种特定的地质作用中,这种组合一旦出现,就可指示地质条件。
标型矿物强调矿物的单一成因性
矿物的标型特征则要求矿物多成因性
某些标型矿物共生组合、矿物的标型性可得到具体的矿物形成温度、压力,这叫地质温、压计
矿物的包裹体:
矿物在生长过程中或形成之后被包裹于矿物晶体中的气态、液态、固态物质。
²按成因类型可分为:
1、原生包裹体2、次生包裹体3、假次生包裹体
矿物的稳定与变化:
任何矿物及其所处的地质环境,都是一个物理化学体系,矿物在所处的地质环境下是否稳定,决定于这个体系的自由能是不是达到最小值。
²体系的自由能与温度、压力、组分等有关,改变其中任一参数,就可能改变体系的自由能,使体系失去稳定性,矿物也就失去稳定性要发生改变,即发生相变过程,相变的方向是朝着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行,使其重新达到最小值而稳定下来。
矿物的变化:
化学成分的变化:
交代作用、假象、水化和脱水作用
内部结构的变化:
同质多像、多型、副象
晶化与非晶化
思考题:
形成矿物的各种地质作用(岩浆、伟晶、热液、火山、风化、沉积、接触变质、区域变质)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²研究矿物成因的信息(产状、标型、包裹体);
²矿物稳定与变化的原因,矿物变化的几种方式。
自然元素矿物
自然铜族矿物:
包括自然铜,自然金和自然银。
²单晶体均少见,多呈树枝状,致密块状或片状集合体。
²自然金:
八面体{111},菱形十二面体{110}
²自然银:
立方体{100},八面体{111},或两者聚形
²自然铜:
立方体{100}
物理性质:
均为金属光泽,硬度2.5左右,电和热的良导体,延展性高。
成因产状:
自然金:
热液作用(高、中、低温热液)、外生作用(砂金)
自然银:
中低温热液作用、硫化物矿床氧化带
自然铜:
形成于多种地质过程中的还原条件下
自然硫族矿物
²自然硫具有三个同质多象变体,即α—,β—和γ—硫。
²在自然条件下只有α—硫才是稳定的。
²如果温度高于95.6℃,α—硫转变为单斜晶系的β—硫,当温度降低时仍回复为α—硫。
²γ—硫在常温常压下不稳定,而转变为α—硫。
【形态】
常呈双锥状或厚板状,由菱方双锥、菱方柱、板面等组成。
【物理性质】
不同色调的黄色;晶面呈金刚光泽,而断面显油脂光泽。
贝壳状断口;硬度1~2;性脆;解理不完全;燃点低;比重2.05~2.08。
【鉴定特征】
自然硫以其颜色、光泽、低硬度、性脆和易熔为特征。
金刚石~石墨族矿物
²包括C的四个同质多象变体:
金刚石、六方刚石、石墨和亮石墨。
²六方金刚石和亮石墨在自然界很罕见。
金刚石
【[形态】
常见形态:
八面体{111},菱形十二面体{110},立方体{100}及其聚形。
少见形态:
四六面体{hk0},六八面体{hkl}。
常林钻石为{100}+{hk0}。
【物理性质】
高硬度(10,具有方向性,比石英硬度高1000倍!
最硬的物质?
)、抗磨性高、热的良导体、热膨胀系数小、折射率高(2.40~2.48)、强色散、抗酸碱(不溶于王水)、战略资源
【成因和产状】原生金刚石--金伯利岩
次生金刚石--砂矿
石墨
【化学组成】C,常含多种杂质
【[形态】单晶体呈片状或板状,很罕见,通常为片状或土状集合体
【物理性质】低硬度(1~2)、抗磨性高、电的良导体、{0001}解理完全
【成因产状】区域变质成因、接触变质成因
硫化物矿物类:
成分:
阴离子:
主要S,次Se、Te、As、Sb、Bi等
阳离子:
金属元素铜型离子(Cu、Pb、Zn、Ag、Hg)
过渡型离子(Fe、Co、Ni、Cd、Pt)
²种数:
已经超过370种。
铁的硫化物占了绝大部分。
²分布:
约占地壳质量的1.5‰。
²用途:
大类矿物常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金属矿床,是工业上有色金属和稀有分散元素矿产的重要来源。
S的三种形式:
S2-——简单硫化物(单硫化物)
[S2]2-、[AsS]2-——复硫化物(双硫化物)
[AsS3]3-或[SbS3]3-等——硫盐(区别于硫酸盐)
形态:
具配位型、岛状和环状分子型结构的硫化物多为粒状(如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雄黄);
具链状结构的硫化物呈柱状或针状(如辉锑矿和辉铋矿);
具层状结构的矿物多呈片状(如辉钼矿);
²大多数成分简单、对称程度高(等轴晶系或六方晶系)的硫化物(单硫化物和复硫化物)可呈自形或半自形;
²成分复杂、对称程度低的硫化物(如硫盐,斜方晶系和单斜晶系)多呈它形。
光性:
²绝大多数呈金属光泽、金属色、深色条痕、而不透明,仅少数金刚光泽,彩色、半透明(如雄黄、雌黄、辰砂、闪锌矿等)。
硬度:
仅岛状复硫化物硬度最大,一般在5~6.5,
其它大多数硬度低,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