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docx
《红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安
神奇的土地
-红安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大革命时期红色歌谣
红安更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
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将军县”。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个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
红安的士地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走在将军道上
从红安县城去烈士陵园的路叫将军道,因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223位将军、两任国家主席。
走在将军路上,能感受到浓浓的红色气氛。
道路两旁的路牌,是红安走出的将军的画像和简介。
红安市旅游局的小李说,因为路不是很长,所以路上列出的还不是所有的将军。
烈士陵园门口人来车往,里面却庄严肃穆。
从大门进入,由林荫大道前行约百米,就看到巍然屹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碑身四面镶嵌汉白玉,在明亮的阳光下亮得耀眼。
碑身正面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17个大字?
两侧面有董必武、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等人的题词。
在烈士纪念碑下,是红色的党旗和党员的宣誓词。
纪念碑后的烈士祠建于高台之上。
烈士祠的两边,有红安革命博物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
七里坪是红安的又一个革命景点,从县城如果坐车前往的话大约需要40分钟的时间。
下来之后你就可以看到写有长胜街字样的街道了,据说这里是当时鄂豫皖革命战线的总指挥部,街两侧的建筑让我骤然吃惊,方石堆砌,老瓦飞檐,古香古色,如果红安所有的房子都是这种形式的话,我敢发誓,这里会成为第二个丽江的。
街道的有些房子被挂上了说明牌,革命医院、革命法庭、会议室等等,但探头一看,大多是和普通民居没什么区别,毕竟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供奉还是别的地方不同的,几乎家家都是毛主席的画像,然后再可有可无地摆上财神啊观音什么的,从比例上看似乎毛主席变成如来了。
在长胜街的中央,见到了那指挥中心的所在,里面还有一个哪个将军的床来着。
后室是个大长桌子,据说是指挥中心的会议用桌,上面铺着一块皱皱巴巴还发黄的桌布,据他们讲这是为了找到当年红军的艰苦感觉才特意把一块崭新的布给蹂躏成这样,这点到很搞笑,好象这里变成了拍电影用的外景地,一切还需要追求真实感,按照这种思路桌子上似乎还应该摆几个摔掉了把的搪瓷水杯和漏水的破茶壶,可以解释为当年领导们用过的革命文物,诸如此类。
革命圣地就是革命圣地,一切都讲究快速性,几百米长的街道用时20分钟就走完了,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著名的将军县——红安游览观光!
我们今天将要去游览的景点是红安烈士陵园和红安七里坪革命遗址。
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将军县——红安。
红安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南临武汉,北接河南,版图面积17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15.2万亩,耕地51.9万亩。
辖9镇12乡1个国营茶场,总人口64.2万人。
县城距武汉112公里,距黄州130公里。
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从县南穿过,加快了红安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
境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曾养育了理学奠基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程颢、程颐(有典故“门立雪”出于此二人),明代思想家李贽,现代著名的世界级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等一大批名臣学士。
红安更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
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将军县”。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个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
红安的士地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关心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江泽民、乔石、刘华清、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红安视察,给老区人民以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
红安资源丰富,可谓物华天宝。
境内已控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萤石,水晶石,大理石等15种。
野生动物资源90余种,其中珍贵药材300多种。
红安文物胜迹遍布全县。
确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3处。
其中董必武旧居,李先念旧居,红四方面军诞生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红军洞等110多处性建筑和革命遗址遗迹,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红安历史人文景观多,天台十景、双城塔、桃花塔、似马重峦等古迹名闻遐迩,境内有革命历史遗址遗迹100多处,其黄麻起义和豫鄂皖革命烈士陵园建筑群、七里坪革命遗址遗迹纪念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托台山、香山湖而建的“中国长征之路民俗文化旅游度假付”、“长征微缩景观”等工程已经完工。
红安是江总书记亲自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团中央和国防部确定的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县和国防教育基地县。
红安烈士陵园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来到了红安烈士陵园,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车参观!
红安烈士陵园,位于红安县城关镇陵园大道1号,由牌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祠、烈士骨灰堂、烈士墓和园林等部分组成,面积约1平方公里。
始建于1956年,全部建成于1980年。
1989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烈士陵园保护单位。
我们可以看到烈士陵园大门为高大牌坊建筑,坐北朝南,钢筋水泥结构,绿瓦红檐,庄严宏伟。
入陵园,两侧有平顶的小房,灰壁绿窗,造型雅致。
由林荫大道前行约百米,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
纪念碑坐北向南,钢筋水泥建筑,平面四方歇山顶。
高25.7米。
碑身四面镶嵌汉白玉,碑座正面五星碑徽,台座正中饰汉白玉雕成的光环,左右分别嵌有再现黄麻起义和苏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场面的浮雕。
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共同撰写的碑文。
碑前左右各有雕塑一座,左塑武装农民身背大刀,高举铜锣,象征黄麻起义;右塑红军战士,高擎钢枪,奋勇向前,象征着根据地军民坚持武装斗争。
由纪念碑北行约百米,便是烈士祠。
此祠建于1959年春,原为砖木结构,198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及砖土结构。
烈士祠为仿古建筑,勾12处飞檐,立28根朱红圆柱。
祠内为烈士灵堂,陈列着全县英烈名册及党、政、军、民及各界敬献的花圈。
祠后20米处有骨灰堂,骨灰堂亦为仿古建筑,烈士祠东西两侧有红安县革命博物馆,董必武纪念馆以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陵园内遍植松柏兰竹,四季长青,馥郁芬芳,是人们学习革命传统的好课堂,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旅游地。
园内有韩先楚、秦基伟、郑位三、沈泽民、蔡升熙等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墓葬。
游人来此,既可凭吊追思,又可观赏,是一绝佳去处。
来源:
(-红安烈士陵园•红安七里坪革命遗址_小艾艾_新浪博客
红安七里坪革命遗址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安县七里坪镇。
在这里,我们将去参观红安七里坪革命遗址。
七里坪镇位于县城北23公里处,东邻麻城,北接河南新县,阳福公路从镇中穿过并形成街道。
它是著名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全国仅次于井冈山的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曾被命名为“列宁市”。
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七里坪长胜街仍保持着苏维埃时期军政机关的原貌。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1927年11月13日,大别山南麓的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攻占黄安县城,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
当地一位书法家即兴挥毫写下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正是在这副对联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被称为“红军”。
从“黄麻起义”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一直红旗漫卷,红星闪耀,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1930年3月,鄂豫皖边特委成立。
从此,地处中原、横跨三省的大别山苏区连成一片,红安县七里坪镇更被改名为列宁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走在今日的七里坪长胜街,人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革命盛景。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列宁市经济公社、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中西药局……古朴的街道两侧,静静地排列着这些革命的遗迹,默默地坚守着岁月的沧桑,展示着70多年前的人民共和国雏形。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在胜利的欢歌声中,大别山区革命风潮风起云涌,工农子弟纷纷走进革命的洪流。
这里不仅组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主力红军,还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400多位战功赫赫的将军。
小小的红安县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徐向前元帅亲自题字——“两百位将军同一个故乡”。
与红安县山水相连的麻城市,共诞生了126位省部级干部,仅1955年授衔的将军就有28位。
一个地僻人稀的乘马岗乡,就有数万人挥刀上马,打拼出14位共和国将军,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将军乡”。
在这些辉煌数字的背后,是革命者的鲜血和生命。
革命战争年代,仅红安、麻城两县市就有28万多人死于战火,许多乡镇成为“无人区”,登记在册的烈士就多达3.5万人……硝烟散去,战痕犹在。
今天,110多处革命遗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红安、麻城等大别山鄂豫皖根据地老区县市,踏上从“革命红县”、“政治名县”走向“小康之县”、“经济强县”的新征程。
尽管老区脱贫的路途漫漫,老区人民脱贫的步履却坚定不移。
经过长期努力,大别山老区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红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家,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102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75亿元。
作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红安县用新的发展思路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山上再造一个红安”。
今天的“将军县”,已经成为“湖北花生第一县”、“油料大县”、“效益强县”,多年获得湖北省综合效益十佳县(市)称号。
目前,全县九成人口已经成功实现脱贫。
好了,我们说着说着就到了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集结地、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安七里坪了,请大家按秩序随我下车参观。
我们旁边的这所小学是列宁小学,也是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第一站。
在里面七里坪革命陈列馆,陈列着当时鼓舞革命斗志、震破敌胆并流传至今的歌谣:
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步走在长胜街上,我们参观了打响黄麻起义第一枪的七里坪工会和鄂豫皖苏维埃银行,鄂豫皖红军中西药局,列宁市经济公社,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七里坪革命法庭等。
七里坪镇现有红四方面军成立纪念碑,上面刻有当年任总指挥的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的碑文,有董必武同志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文的七里坪革命烈士纪念碑,有方毅同志任主任时的中央湖北省委抗日军政学校旧址。
七里坪有革命遗址遗迹40多处,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来,慕名到七里坪参观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好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游完了这次革命之旅,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
是不是对这个小小的将军县和这里的革命烈士们钦佩不已呢?
那么,欢迎你们的再次到来!
同时,感谢大家在游览过程中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合作。
你们的朋友——我,在此恭候大家的再次光临!
■风景游历
红安——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历史的车轮进入了21世纪,在鄂东大别山南麓,悄然崛起了一座新的城市——红安。
从武汉向北方向行驶两个小时,便进入了红安。
此地本名黄安,革命红旗下走出了223名将军、两位国家主席;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黄安人,每4名英烈就有一人来自黄安。
为了夺取革命胜利,14万儿女英勇捐躯,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名。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黄安改名红安。
《红安颂》上写着:
红安,在这片1000多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走出了两位国家主席,诞生了三支工农红军队伍,孕育出200多个解放军高级将领。
他们都是立党、建军、治国的铮铮脊梁,他们的丰功伟绩光照千秋。
这是中国历史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这是革命战争时期在大别山区流传盛广的一首民谣,至今让人记忆犹深。
1927年11月13日,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黄安、麻城两县的农民武装和数万群众,在潘忠汝、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等同志的指挥下揭竿而起,举行了名垂千史的“黄麻起义”,一举攻克了黄安城,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和第一支革命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1930年春,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当革命处于高潮时,黄安人民拥军参军,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送弟、姐携妹参加红军的动人场景。
当革命处于低潮时,黄安人民的革命信念毫不动摇。
敌人每次疯狂“围剿”黄安时,实行惨无人道的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
敌人洗劫后,黄安城里哀鸿遍野,血流成河。
弹指一挥间,历经沧桑的红安县城处处可见革命遗迹。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旧居位于民主街上,为革命奉献毕生心血的前辈,如今安息在红安革命烈士陵园。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馆内还修建了李先念纪念馆,被毛泽东称为“不下马的将军”李先念,是从红安这片红土地上走出的另一位国家主席。
陈锡联、秦基伟、韩先楚……“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徐向前元帅的题词概括了红土地的神韵。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来拜谒这块英雄的土地,聆听历史的回声。
□景点链接
红安烈士陵园印象
人杰地灵的红安,旅游资源丰富,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来此观光旅游。
唐代诗人杜牧、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大文学家苏轼、明代思想家李贽、清代名士康有为曾流连于此并留下名篇佳作。
红安现有古文化遗址38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100多处,其中以红安烈士陵园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倍受世人关注。
位于红安县城关镇陵园大道1号的红安烈士陵园,由牌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祠、烈士骨灰堂、烈士墓和园林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红安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98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7年被中宣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步入陵园大门,高大牌坊建筑掩映于绿瓦红檐间,庄严肃穆。
陵园内两侧,灰壁绿窗的平顶小房错落有致。
自林荫大道前行百余米,高大雄伟的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
纪念碑高25.7米,坐北向南,碑身四面镶嵌汉白玉,碑座正面五星碑徽熠熠生辉,台座正中嵌汉白玉雕成的光环,左右分别嵌有当年黄麻起义和苏区军民坚持英勇武装斗争、保卫苏维埃政权场景的浮雕。
碑前左右各有雕塑一座,左塑武装农民身背大刀,高举铜锣,象征黄麻起义;右塑红军战士高擎钢枪,奋勇向前,象征着老区军民同仇敌忾坚持武装斗争。
由烈士纪念碑北行约百米,即为烈士祠。
此祠建于1959年春,198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及砖石结构。
烈士祠为仿古建筑,具有宫殿风格,绿色琉璃瓦铺盖。
屋檐四周有斗拱,勾12处飞檐,立28根朱红圆柱。
苍松翠柏,环绕其间,象征着革命烈士精神如松柏长青,流芳百世。
祠内为烈士灵堂,祠后为烈士骨灰堂,烈士祠东西两侧为红安县革命博物馆、董必武纪念馆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陵园内有韩先楚、秦基伟、郑位三、沈泽民、蔡升熙等杰出革命家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墓葬,是人们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窗口。
游人来此,可追今抚古,笑谈往事。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位于红安烈士陵园内,占地面积1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馆房为古典院式结构,长廊环绕,飞檐碧瓦,共设有序厅和8个陈列室、1个画室,江泽民、李先念、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该馆题词,内有230名著名烈士(其中省军级27名、地师级78名、县团级72名,被中央军委授予军事家3名)的生平事迹简介及烈士遗物、照片、诗抄和雕塑等。
为了充分利用红安县丰富而又珍贵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切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湖北省委批准兴建湖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6年开始投资人民币约3000万元对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改造。
规划面积约33公顷,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2公顷 。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及人物纪念馆选址于红安县七里坪镇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的中轴线上,两个展馆总面积达四千五百平方米。
历史纪念馆中,设置《大别山骄子》、《黄麻起义攻打黄安城战斗图》大型浮雕壁画,以及《打土豪,分田地》、《大别山上红旗飘》等挂毯画,并复制、陈列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人物纪念馆中,设立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郑位三、吴光浩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雕像。
用大量丰富的珍贵文物、图片、资料、场景,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再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红安县革命博物馆
位于红安烈士陵园内,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为庭院式整体结构建筑,该馆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馆内设序幕厅和6个展室,主要陈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史,同时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鄂豫皖苏区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豫皖边区的重大事件和徐向前、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红安地区的革命活动。
共展出文物177件,文物和人物照片229张,还有见证历史事件的图表和绘画等。
馆名为董必武题写。
烈士祠和红军骨灰堂
烈士祠建成于1959年,为宫殿风格仿古建筑,祠内为烈士灵堂,陈列着全县革命烈士英名册和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
骨灰堂位于祠后20米,建成于1974年,仿古建筑,占地约400平方米,陈放着117位红安籍已故老红军骨灰。
祠堂后最下一排为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红军二十五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吴焕先烈士墓、中国共产党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烈士之墓和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烈士墓,上方为韩先楚将军和秦基伟将军的陵墓。
董必武纪念馆
位于红安烈士陵园内,建成于1986年,占地面积58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由主展室、东西展室、电影电视报告室和庭院组成,是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仿古建筑物。
内有董必武汉白玉塑像、董必武主要史绩和贡献、李先念题词及图片456幅,文物272件,另收藏文物1581件。
董必武旧居
位于红安县城关镇内,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居的全部房屋于1928年拆毁,现房屋为1977年仿原貌重建。
旧居座西向东,砖木结构,呈三面环抱的“门”字形。
正面6间,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
6厅2厢的前檐下为内走廊,由7根石础木立柱和7列梁支撑瓦面。
立柱间镶嵌网眼式木格挂落。
正面矮墙中有一直径约2米的圆形大门。
门上刻有“董必武同志旧居”七个大字。
□背景资料
董必武(1886-1975)
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
黄安(今红安县)人。
1903年考取秀才。
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
后在黄州任教员。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秘书,加入同盟会并参与组建同盟会湖北支部。
1914年入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法律科学习,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
1917年到上海时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思想,并回乡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运动”。
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3月在武汉创办武汉中学,以培养革命力量,宣传马克思主义。
同年7月,与陈潭秋、包惠僧、刘伯垂等7人创建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与陈潭秋一起代表湖北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
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
1924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
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具体指导湖北党务,策应北伐军向鄂进军。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又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和国民政府名义创办《汉口民国日报》,利用报纸团结国民党左派,抨击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罪行,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喉舌。
“麻城惨案”发生后,又派出学生军和警备部队增援麻城农民武装,镇压反动派。
大革命失败后,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2年回国,进入中央苏区,负责党的教育、纪委革命法制和红色政权建设等工作,历任中央苏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校长、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席、党务委员会书记、临时最高法庭主席、最高法院院长等职。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政委、陕甘宁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
1937年到武汉,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筹建中共湖北省委与八路军驻汉办事处,创办《新华日报》,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39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代理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
1945年赴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参与《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工作。
同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次年代表中共参加国民党政治协商会议。
1947年后,历任中央工委常委、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财经部部长、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1949年6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常委,参与制定《共同纲领》,主持起草《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0月,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和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
1954年,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年,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1959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四届人大时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并历任中共中央第八、九、十届政治局委员,十届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0岁。
黄冈七里坪革命旧址历史文化
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在湖北省东北部与河南省东南部交界的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位于距红安县城25公里的大别山南麓。
红安七里坪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24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后,这里就成为了黄麻地区革命活动的策源地。
1927年11月,中共黄(安)麻(城)特委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领到了著名的黄麻起义。
起义部队在在七里坪誓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攻克了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革命政权,并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1929年,鄂豫根据地形成,七里坪成为根据地的中心;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七里坪也被改名为“列宁市”,成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年秋在此召开了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了苏维埃政府成员。
1931年11月,在七里坪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是徐向前,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保存完整,现存革命旧址四十余处,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革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