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3652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docx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

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姓名:

孙浩

学号:

914113590125

成绩:

任课教师评语:

 

签名:

年月日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1.案例简介……………………………………………………………………2

2.原因分析……………………………………………………………………6

3.启示…………………………………………………………………………9

4.参考文献……………………………………………………………………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

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

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

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

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

 截至12月11日,韩国已有14家商业银行和商人银行被政府宣布停业。

12月15日,韩国宣布韩圆自由浮动。

12月23日,韩国政府公布,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标准,截至9月底止,韩国外债总额已达1197亿美元,其中约800亿美元为1年内到期的短期货款,而外汇储备不足又超出预想,致使当天韩圆汇率又暴跌16.4%,较之7月1日,韩圆已经贬值了54.8%;当日韩国股票市场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也下滑了7.5%,下浮幅度之大创下历史之最。

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进入11月,连续发生了日本第10大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和日本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公司倒闭事件。

大型金融机构的连续倒闭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日本经济的信心,日元与美元汇率由此跌破128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由于日本经济基础良好,外汇储备充裕,不会像泰国、韩国那样全面爆发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但是,日本金融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却因此再次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

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

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

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

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比较。

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韩圆、印尼盾和新元,分别贬值39%、36%、72%和61%。

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

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

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破产停业公司、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

另外,危机引起了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

 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国和香港、韩国甚至日本经济都呈负增长。

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

巴西资金大量外逃,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二、原因分析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苏联解体导致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美国面临其他经济体和国际市场的加速发展感觉到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

经济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对外关系的核心目标。

另外,苏联解体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国际产业分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正从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跨国协作越来越广泛。

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和重要表现是国际金融市场也日益全球化。

首先,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跨国资本从1990年的4400亿美元增至1999年15700亿美元。

1996年西方主要国家的跨国股票和债券累计额占有GDP的比重超过了100%,美国就高达10万亿美元。

 

其次,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

最典型的是跨国外汇交易急剧增加。

1986——1995年,扣除重复计算,国际外汇交易的日交易额从1880亿美元猛增至12000亿美元,它占世界全部外汇储备的比重从37%增加到84%。

  

另外,金融市场波动更为剧烈。

集中表现于利率波动和汇率变动大。

1993——1996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幅度高达3%。

1991至1999年3月,日元汇率变动幅度高达70%,美元、马克、加拿大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也达20%~3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在加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

表现之一是90年代以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猛增,而且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快、开放程度高的东亚和拉美国家。

1991至1996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引进的外资净额从1000亿美元增至3000亿美元,其中私人资本从440亿美元增至2400亿美元,东亚从190亿美元增至1100亿美元,占流入发展中国家总数的40%。

在危机爆发之前,泰国外资流入的规模是很大的,1996年9月外债余额771亿美元,占GDP的45%,另有国际直接投资200亿美元。

外资的大量流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急需的发展建设资金,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大量的技术与资金流入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也为之后的金融危机买下了伏笔。

美国作为世界货币,许多国家的货币选择与之挂钩,它可以使本国的货币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贸易发展。

但是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区域性的货币集团纷纷成立,美元统治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为世界金融增加了许多的不稳定性,因此世界各国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通过市场来消化风险。

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泰国却一直保持着固定汇率,美元升值时它也随之升值,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

进口的快速增长与出口增长疲软导致进出口逆差大量积累。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必然导致本币和外币的频繁交易,采用中央银行控制汇率的方法与巨额外汇交易相矛盾,当资本外流增大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本币贬值受到压力。

为了捍卫联系汇率,泰国在一个月内就动用了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仍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给国际金融投机商炒作外汇以可乘之机。

之后的金融危机也说明了政府行为强行与市场对抗必将失败,采用浮动利率,适应市场规律才是可取的。

泰国货币危机的产生还需归因于以下几个原因:

(1)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1995年流入泰国的6466亿泰铢外资中,直接投资仅占5.5%,商业银行贷款占51.1%,且大部分是短期贷款,投机性和流动性最大的非居民泰铢存款和证券投资占30.7%。

由于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外资抽逃,引发股价下跌,金融机构瘫痪,本币贬值,是不足为怪的。

(2)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逆差的大量积累不仅仅与利率有关,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暂,导致产业大多集中在中低端的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太弱,也同样限制了出口增长。

泰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外贸逆差占GDP的比例超过了8%,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5%,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推动因素。

同时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产业政策明显不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

发达国家占据着产业链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环节,从发展中国家低价进口原材料与初级工业品并垄断销售高价产品。

导致价值从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向发达国际流动。

(3)政局不稳定也推动了经济危机的产生,在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征兆,如外资大量抽逃,政府本应立即采取措施调整干预,但事实上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五月份,泰铢汇率已经跌至十几年来的历史低点,但政府仍然坚持对汇率的控制,对本应该倒闭的金融机构,政府仍然要注资挽救,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

危机发生后,政府背负着“亚洲四小虎”的美誉包袱,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计划犹豫不决,导致矛盾越积越多,最终迎来全面崩盘。

(4)错误的政策体制也是危机的幕后推手。

当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习惯于大量外资的涌入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他们便习惯于这样高的增长率,当经济增速下滑,政府就开始大举外债并制定大量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以刺激国内经济增速,当经济增长达不到预期,政府也就逐渐失去了偿还债务的能力,外资引入导致的房地产繁荣也就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泡沫。

这也要归咎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和金融监管严重不足,使得资金没有合理配置。

 

三、启示

从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生来看,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了资本、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政局不稳定以及相关政策的错误制定。

外部因素包括国际金融秩序中第三世界国家的弱势地位和国际金融投机资金的狙击。

要想规避金融风险,我国首先要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

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

其次,要加快建设正常有效的经济和金融体制和监管体制,推动政企分离,以加强金融监管,避免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的过度干预。

比如,要加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能为了培养“大公司”“大企业”就特意制定不合理的相关政策,一方面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培养出来的企业也大多华而不实,经受不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可能形成贪大求全、盲目扩大投资的恶果。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资本进入国内市场应当慎之又慎,决不能盲目追捧,更不能贸然把这个缺口完全打开,在国内市场,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时候,这样做可能引发不可估量的损失。

面对国外大公司的投资,我们应当持有谨慎态度,不应为了经济收益盲目欢迎。

利率方面也应当额外注意,不能长期与国际利率脱节,因为利率是导致短期资本流动的关键因素,国内利率长期高于国际利率会导致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不利于国内金融秩序的稳定。

总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在国际上已经占据了极高的地位。

如何规避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政治、经济与金融领域的一大课题。

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希望我们可以吸取到更多的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何秉孟,刘溶沧,刘树成亚洲金融危机:

分析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曲博危机下的抉择:

国内政治与汇率制度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360百科亚洲金融危机

【4】XX文库亚洲金融危机始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