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2486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docx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

 

韩军《老王》课堂实录

师:

今天学《老王》。

先学字词。

生:

愧怍翳

生:

镶嵌

生:

骷髅攥

师:

伛,yú。

师:

杨绛有两段话。

(幻灯展示)

生:

(读)“生死有命是老话。

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杨绛”

师:

人有命运吗?

生:

有。

师:

老奶奶是清华、北大教授,连她都说人有命运。

师:

杨绛又说了一段话。

生:

(读)“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

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

凭什么呢?

人各有‘命’。

‘命’是全不讲理的。

杨绛”

师:

她是不是迷信啊?

生:

不是。

师:

请在课文中找出一句最重要的话。

生:

“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

师:

不幸的人是谁?

生:

老王。

师:

(故意说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老师说对了吗?

生:

不对。

生:

是幸“运”不是幸“福”。

师:

哦!

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福”呢?

(幻灯片,一个大大的“运”字。

生:

“运”。

师:

“运”字,是《老王》的核心字!

运,强调时机、机遇、运气。

“福”,强调跟物质生活和享受相连的状态,充足、充裕、美好、齐备、顺利等等,就是‘福’。

杨绛在《老王》中强调运,时机、命运。

如果把“幸运”分成十大要素,大体就是“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

具体看老王如何不幸运?

先看他的“身份”。

他是干什么的?

生:

蹬三轮的。

师:

他是个体户,还是属于国营、集体单位的呢?

生:

个体户。

师:

相对国营、集体来说,那他是不幸运的。

他为什么没有加入国营、集体呢?

生:

“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师:

脑袋慢,没抓住时机,运气差,这是“时运”!

他身体是否很棒、很健全?

生:

不。

老王有一只田螺眼。

生: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师:

他住的房子很华美吗?

生:

(读课文)“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

败屋。

他有亲人吗?

生:

他有个哥哥,死了。

侄儿,没出息。

师:

无亲。

他结婚了吗?

生:

(读文中的话)“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

无妻。

师:

老王属于社会上层,中层、下层?

生:

底层。

师:

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

生:

体力劳动者。

师:

老王是长寿还是短寿?

生:

短寿。

师:

少数民族也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但少数民族,有时容易受到歧视。

一个人,生为多数族群,还是少数民族更好些?

生:

多数族群。

师:

老王是哪个民族?

生:

回族。

生:

(读课文)“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师:

他活在安定的年代还是动乱的年代?

生:

动乱。

生:

他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师:

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动乱、动荡的年代,能侥幸活下来,也算运气。

老王从文革活下来了吗?

生:

丧命了。

师:

综合看,老王是否幸运?

生:

不幸运。

(伴随教学,幻灯依次展示出,“个体、运差、眼疾、败屋、无亲、无妻、短寿、少数、丧命”)

师:

这十大“幸运”要素,老王没有一项具备,无一项拥有。

老天哪!

居然有如此背运的人、悲惨的人!

让杨绛惊奇、惊悚、惊叹。

师:

他“无保障、无运气、无健康、无华屋、无关系、无温暖、低层次、短寿命、少数族、丧动乱”,(悲情地吟唱)老王呀,好不凄惨哪!

再看杨绛,与老王比,她是一个幸运的人吗?

生:

(读幻灯片)“杨绛生于1911年,至今103岁,身体健康。

毕业于东吴大学。

清华大学、北大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作家,戏曲家,翻译家,著作等身,发行到国内外。

丈夫是知名教授钱钟书,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作等身,被称为“文化昆仑”,有一女儿钱媛。

师:

我们结合刚才杨绛的简介,读课文,用十大幸运要素,来衡量一下。

(学生在老师启发下,总结出,杨绛是教授,有好单位,时运好,身体健康,住楼房,有亲人,有丈夫,还长寿,是汉族,从文革中活过来了。

幻灯打出:

“教授、运好、健康、楼房、有亲、有夫、上层、长寿、多数、活过”。

师:

杨绛幸运。

她的幸运只是与老王比,相对幸运。

杨绛一生,其实也历尽苦难和沧桑。

杨绛有没有不幸呢?

生:

有。

她的不幸是生活在了动荡的年代。

师:

文革她也经历磨难。

她说自己“幸运”,有自谦的意思,她自己其实也遇到了种种不幸。

然而,与老王比,毕竟是不幸中有万幸!

她的的确确比老王幸运。

师:

本文主题,就是“两种奇特、不寻常命运的全面对比”。

生:

(读)“一个极圆满、完美、和谐、幸福、辉煌。

一个特残缺、悲惨、不足、不幸、凄凉。

一个和和美美、圆圆满满,

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一个事事如意、事事顺遂,

一个事事不如意、事事不顺遂。

(幻灯打出大字“运”)

并展示本文主旨——

“对于人各有运的觉悟(觉察和感悟)

对于命运不平的叹惋(感叹和哀惋)

幸运者对不幸的愧怍(惭愧和惭怍)”

师:

杨绛对于“人各有运”,有觉察,有感悟;对于“命运不平”,有感叹,有哀惋;“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有惭愧,有惭怍。

——杨绛睁大了一双惊奇、惊悚的眼!

为“造物主”惊叹,为老王叹惋!

有没有命运?

命运平等不平等呢?

生:

有命运,命运不平等。

师:

全面地、准确地说,本文最核心的那句话,“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不幸者的愧怍”,应该如此表达,“一个‘不幸之中相对幸运’的人,对于……

生:

(接续)“……对于‘不幸中更不幸’的人,感到愧怍”。

师:

弥留之际,老王给杨绛送鸡蛋、香油,一方面,是来看望杨绛,与他最敬仰的杨绛教授作告别,同时老王也奢望从杨绛这里得到最后一丝的人间温情;另一方面,也必须强调,在计划经济年代,老王也靠从农村贩卖鸡蛋、香油、冰块等物资到城里,赚取少许合情合理的利润,(当然还包括蹬车赚钱),养活自己,维持生存。

因此,老王此时送鸡蛋、香油,并非“免费赠与”,老王此时真的有一点“功利”目的。

这种“功利”目的是正当的,合乎情理的,与跟杨绛的情谊并不矛盾。

老王弥留之际来看望杨绛,一方面,是老王知道自己大概不久于人世,于是与杨绛夫妇作最后的诀别——因老王一直敬仰杨绛夫妇,把他们当作知心人或亲人。

另一方面,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埋葬)做准备,比如用鸡蛋、香油来换钱,买白布——老王是回民,死时,裹着白布。

可是,老王弥留之际的“病状”,实在太“恐怖”了,杨绛作为胆小的女子,的确被吓着了,只顾了“胆怯”、“慌张”,没有顾及其它——比如留老王坐下,问病,关怀,安慰,喝茶,啦呱,嘘寒问暖等等。

还要说明一点,杨绛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并没有像老王敬仰杨绛那样,同等地把老王当作知音、知心人、亲人——这也是可理解的,毕竟,两人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相差过于悬殊,难有共同语言、共同话题、共同情感。

杨绛只想与老王“平等交易”“不亏欠”(甚至我们合理推测,也许多给老王一点钱)。

所以,的给老王钱并非“侮辱”。

老王来卖出香油、鸡蛋拿钱,不是义务赠送,丝毫也不“低俗”。

当杨绛听说老王“早埋了”,感到震惊,一震惊于老王“命运”的悲惨、残缺、不平、无常,惭愧于招待弥留之际的老王不周,惭愧于对待老王有精神上的亏欠。

就是“惭怍”。

(由于民粹主义思想影响,杨绛夫妇这一代知识分子,对老王这样的体力劳动者,从整体上是心怀尊重和敬仰的,这种尊重和敬仰是由衷的,但又是抽象的。

他们抽象地认同,老王这样的体力劳动者,比杨绛和钱钟书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更伟大,杨绛他们受到“卑贱者更聪明,高贵者更愚蠢”思想的熏陶,他们真的觉得知识分子的衣食来自于工农等体力劳动者。

然而,矛盾的是,他们,又很难具体地敬重老王,很难从言行上,落实和表达他们对下层体力劳动者的“尊重”“敬仰”。

这正是杨绛“惭怍”的深层次的思想根由。

韩军注)

师:

假如你们是杨绛,假如老王能读懂杨绛的信,杨绛怎样表达自己的愧怍?

请以杨绛的名义给老王写一封信。

《遥寄天堂——杨绛的一封愧怍的信》

生:

(埋头写信)

师:

(选择学生,让其读信。

生:

“老王同志,你在天堂过得好吗?

是不是能吃饱了,是不是不用在像现实生活中那么劳累了呢?

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惭愧。

明知道你送鸡蛋香油只是为了顺便和我唠嗑,求我安慰,仅此而已。

而我却慌张地没有留下你,给了你钱,送走了你……”

生:

“老王啊,你在天堂过得可好吧?

文化大革命十年终于过去,仍记得那日听到你的死讯后,我是何等震惊、惭愧。

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心底实在,我都看在眼里。

那日你来我家送香油鸡蛋,就见你有些虚弱,你强撑着,我呢?

竟然没有安慰弥留之际的你,拿钱送走了你……”

师:

(评)好像是《老王》续篇。

你的文字不简单。

注意,给钱并非侮辱老王。

师:

(展示“命运”两大字。

老王的所有苦难,似乎都是“命运”造成。

可我们为什么不去追问“什么造成了老王的命运”呢?

想想,谁造成了老王这种命运?

难道只有杨绛应该表达愧怍吗?

谁更应该先于杨绛,表达愧怍呢?

生:

(让学生读课文)“北京解放后……”“三轮车都组织起来了……”

师:

注意“咬文嚼字”三个词语,“北京”“解放”“组织”。

老王的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

生:

北京,解放后。

师:

解放后,为何会有这种事呢?

(老师展示北京人民庆解放的图片)。

师:

(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老百姓如此欢欣鼓舞,为什么在北京还有老王这样的人呢?

我们来“咬文嚼字”“解放”:

英语,liberate,setfree,“解放”几乎等于“自由”,就是给人幸福,给人保障,给人温暖,有吃,有穿,有住。

老王却无吃无穿无住,由此看,解放后我们的社会是否健全、完美呢?

生:

不健全、不完美。

师:

所以,才有之后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甚至北京同样不健全,还有灯下黑,才导致老王命运如此不幸。

当时蹬三轮车都是“组织”起来的。

我们“咬文嚼字”“组织”,就是组成了国营或者集体单位,不允许单干。

“组织”里的人,发工资、分房子,有医疗、有养老。

老王作为单干户,则什么都没有。

全靠蹬三轮,一分钱都要去挣。

师:

老王说自己脑子笨,没绕过来。

请大家反思,假如你是当时“组织”里,国营或集体三轮车公司的领导,你应如何耐心、细心劝说老王?

即使老王脑子再笨,也能让他“绕过来”。

生:

(模仿)老王呵,我们单位发工资,分房子,有医疗,有养老。

你是单干户,不加入组织和集体,那可什么都没有,没有工资,没有房子,没有医疗,没有养老。

师:

很棒!

你说得这么耐心、细致,还加上对比,那么,老王就爽快地跟你走了!

生:

脑袋就转过来了。

师:

可是当时就没有人给他如此耐心细致地动员、解释,没有人真的把老王放在心上。

谁该负责呢?

生:

当时北京市政府。

师:

当时的北京市工作做得是否细致、全面、完善?

生:

不细致、不全面、不完善。

师:

如果老王加入了集体或国营三轮车“组织”,有了工资、住房、医疗、养老,老王的后半生,还会如此悲惨吗?

生:

就不会了。

师:

谁应该首先感到愧怍?

生:

应该是当时市政府。

师:

他是个单干户和残疾人。

一个健全、完美的社会,是否应该给他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

生:

应该。

师:

无论老王工作与否,政府都该给这个单干户、残疾人一份钱。

他如果得了病……

生:

政府应该报销药费。

师:

能不能让政府养老?

生:

应该。

师:

健全、完美的社会应该是这样。

这不仅仅是“命运”问题。

我们还应该深思和追问,是什么造就了个人的命运!

政府对残疾的单干户,照顾应更全面,给予更多阳光。

师:

再对一个词“咬文嚼字”——“取缔”。

生:

政府还取缔了老王“拉客”的工作。

师:

“取缔”三轮车拉客,咀嚼“取缔”二字,有无商量的余地?

政府什么作风?

生:

不商量!

不讲理!

师:

政府考虑过老王这样的人的生活了吗?

“取缔”后,就截断了老王生活的全部经济来源。

如果你是市长,你应该怎么做?

生:

给工作,给工资,给房子,有养老,有医疗。

师:

我们再来“咬文嚼字”——“我不是要钱”这五个字。

老王与杨绛夫妇是朋友,“不是要钱”,一方面表明是一种友情,另一方面是老王“不敢”要钱。

那是一个荒唐的时代,单干户如果从事经营,发生金钱来往和经济交易,就是搞“资本主义”,就犯法。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单干户干活收钱,是自由的。

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是北洋时期,鲁迅坐三轮车,拉车的可以大胆收钱。

《骆驼祥子》是民国时期,祥子也可以自由收钱。

为什么解放后就不能单干、不能收钱了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的确需要健全、完善。

生:

不健全。

师:

这就是造成命运不平的根本原因。

以致最后走向了“文化大革命”。

所以我们要改革、要开放。

听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北京换了市长了,也听说老王在天堂里安装上电话了。

你们就是北京市年轻的新市长,请给老王打一个电话,表达对老王的愧怍。

《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

谁先来说?

(师扮老王)

(生与师打电话,课堂进入高潮。

生:

喂,老王!

我是北京市市长。

我想向你的悲惨表达歉意!

我们工作不周到。

师:

你知道哪里做错了吧?

生:

应该给你提供工资、住房、药费等保障。

师:

还取缔单干户拉客吗?

生:

不取缔了,还要发展呢!

师:

我这里还有药费单据,能报销吗?

如果你们弥补不了我老王,你们就好好对待现在活着的单干户、残疾人,给他们提供工资、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吗?

生:

过去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我们现在已经吸取教训了,已经对单干户、残疾人,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保障了。

师:

我听说现在北京的房价特别高,单干户、残疾人,还有下岗工人等社会弱势阶层,都买不起呀!

你们怎么照顾?

生:

我们专门给他们提供了廉价的住房。

让他们交很少的钱,就能住上漂亮的房子。

师:

是吧!

我现在真想回去,再活一回。

(又一学生扮演市长,给老王打电话。

生:

老王,你好!

我们过去亏待你了,对你照顾不周,请你原谅!

师:

我能不能说点个人问题(害羞状),单干户,下岗职工,农民工,老弱病残人员,他们的个人问题,如何解决?

生:

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到了。

我们政府出面,开办婚姻介绍所,当红娘,专门给你们解决个人问题。

师:

有这种电视节目吗?

生:

噢!

我们可以为你们社会弱势人员开设《非诚勿扰》节目,让你们上电视找对象。

师:

你们想得的确周到了。

可是,你们欠了我一件大事!

生:

什么大事?

师:

我死时,你们欠我一个追悼会。

我记得毛主席说(展示幻灯):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

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

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你们遵照毛主席的话,给我补开一个追悼会吧。

展示悼词(学生朗读):

“叹老王,好苦命只眼看世瞧不清。

败屋憩身睡可宁,绝了血缘亲人哪,无妻伴你走一生,谁给你温一碗饭哪,谁给你把那破衣烂衫缝一缝!

三轮单干养活命,垂垂年老又得病,为回民,少数民族,孤独寿终!

无人送葬自送自呀,一丈白布,把自个埋在了野沟中!

叹老王,遭乱世,茫茫天宇,孤雁伶仃,只叶飘零。

苍天呀,咋就这么不平等。

活着的人,谁该愧怍、谁该反省?

欲求灵药换凡骨先挽天河洗俗情

以前听过韩老师两次课,每次都感人肺腑,余味无穷。

这次近距离接触韩军老师是在我们学校,郑州六十一中会议室。

他于百忙之中接受学校领导邀请现场作课《老王》。

切入之巧妙,情感之细腻,眼光之独到,挖掘之深入,让人为之震撼,为之叹服!

结束后仍沉浸在课堂氛围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余颇为受益,不揣浅陋,谈谈自己观课感受,请大家批评指正。

韩老师讲课朴素严密,环环相扣,抽丝剥茧,曲径通幽,渐入佳境。

没有任何花哨的铺垫,先以字词入手,学生认读,简单辨析词义。

接着插入作者杨绛其它作品中的两段话:

一、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二、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

丰厚了文章的底蕴,也为理解文章精髓作了铺垫。

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一句最重要的话:

“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由此引出“运”字,作为本文文眼。

把“老王”与作者“杨绛”的身份、时运、健康、住房、亲人、婚姻、层次、寿命、族群、时代等逐一对比,引出对老王命运的追问,也引起同学们思索与共鸣。

再趁热打铁进行片段作文练习,以杨绛的口吻,写一封愧怍的信,遥寄给天堂中的老王。

当堂练习,现场精彩展示,学生兴致高涨,潜力被激活挖掘出来,赢得了师生的阵阵掌声。

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以北京市市长口吻,给老王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愧怍之情。

学生与老师分串角色,进行互动,气氛活泼热烈,趣味盎然又令人深思回味。

韩老师设计独特,思路跳跃,似天马行空一般。

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归因于他的思想性和独创性。

正如李渔所说:

“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

”思人所未思,发人所未发。

不唯权威,不唯教参,而是深入文本,潜心揣摩,进行创造性解读。

所以能以独特的视角去阐述自己的阅读体验。

没有停留在对老王这个人物的描写层面,而是抓住“运”这个核心,继而探讨造成这种命运的深层原因。

其中有他个人的原因,如脑袋慢等,也有客观原因,如政府管理的缺失。

这样的追问看似离经叛道,但细思又顺理成章,不得不让人佩服教者的勇气和独特视角。

对文本的深度剖析使课堂有了很强的生命张力。

而看似沉重的话题,又衬以写信和打电话这种活泼的活动形式,使课堂生动而不呆板,深刻而充满活力。

激启学生表达欲望,挖掘潜能。

学生们激情的展示把这节课推向高潮,展示了高效课堂的内涵。

韩老师视野开阔,学养深厚,教艺精湛,富有悲天悯人情怀。

这样的人格魅力也是这节课精彩生成的有力保障。

衣着简朴,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与学生沟通都稍微俯下身去,拉近了师生距离。

整节课妙语连珠,趣味横生,嬉笑怒骂,可圈可点。

最令人叫绝的是两个设计:

一、运用山东快书形式总结人物命运:

无工资、无住房、无医疗、无养老等,并且能模拟快板发出响声,让人叹服。

二:

自作给老王悼词:

叹老王,好命苦,只眼看世瞧不清……活着的人,谁该愧怍,谁该反省?

又自己抑扬顿挫地吟唱,声音凄怆,百转千回,让人凄凉万分,感叹不已。

下面师生沉浸其中,甚至眼里泛出泪光。

这样高超的语言功力,让人望尘莫及。

陆游在《登上清小阁》中诗云:

欲脱凡骨求灵药,先挽天河洗俗情。

语文课要想不落俗套,必须要深入解读文本,反复揣摩,潜心思虑,苦心经营。

不能盲目迷信教参和权威。

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精髓,讲出文本的深层意蕴。

韩军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以震撼和启发,也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在这个全民浮躁的时代,尤为难得。

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痛下苦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深入研究,这样才能脱去凡骨,洗掉俗情,步入语文教学的至高殿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