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古诗文阅读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共50题.docx
《最新高考古诗文阅读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共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古诗文阅读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共50题.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古诗文阅读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共50题
〖最新〗高考古诗文阅读:
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出句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A
2.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A.“儒雅谦恭”错。
从诗歌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来看,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
写的是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全诗七言八句,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村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此处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其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迟暮之悲。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情。
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注)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注)青帝:
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
(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
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
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劣,也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
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
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
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这两首诗,诗人“以我观物”,使梅花带有“我”的主观情感。
第一首,写春日梅花“应怅望”,第二首又写其“已断肠”,加深了哀伤的程度,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报国无门之叹。
“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
②对当权者的不满。
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
③思念家乡之情。
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又暗含愤懑之意”说法错误。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是说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而非“愤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的内容和“壮士无功老”中的“老”,说明诗人此时年事已高;“无功”则写出了诗人虽有官职实则闲置,不能再建功立业的现状;“壮士”是诗人自况,自己虽有才干,却因年老和时势,再无建功的希望。
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并非真的“时平”,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
当朝统治者满足现状,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不思进取,诗人说“时平”,正是表达出对当权者的不作为、不振作感到极大的失望与不满。
诗人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
因此诗人说自己是“征人”。
既然无功空老,没有机会再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则不必再离家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然而“乡远”让诗人归乡的心愿难以实现,却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了。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宋)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诗歌中间四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D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3.
(1)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
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酣畅淋漓。
(2)诗人将为国杀敌的慷慨激情与整个草书的创作过程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表现想象扫平敌人之后的清平景象和得意心情蓄势。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误,“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这句话的解释为“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这里“烛光相射”是环境描写,而“飞纵横”是描写在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之下作者走笔纵横、酣畅淋漓的样子。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1)“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句意为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2)“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句意为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题主要先找出意象,再描绘画面,然后再说其作用。
①由文章可知中间四句写到的意象有酒、旗鼓、银河、墨、烛光。
由句意可知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
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酣畅淋漓;
②结合主题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
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作用是诗人将为国杀敌的慷慨激情与整个草书的创作过程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表现想象扫平敌人之后的清平景象和得意心情蓄势。
5.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小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①弃繻者: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颔联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意象,一反早行诗的常态,表现了__________的境界。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云风豪雄、壮阔
2.①“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战患的隐忧。
②第五句以“征尘”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③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
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属于景物描写,大意是云从北方边境冉冉飘荡过来,听到那风儿在千军万马间飒飒吹响。
该句选用了“云”和“风”等意象。
而这两个意象分别用“出”和“生”比拟它们的动态状貌,其中“出”形象的表达出了云从边塞飘然而出的动态美;“生”字可以让人想象出万马奔腾之势。
总之,颔联用词巧妙,生动传神,把“风”“云”写活了。
整个颔联是对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的描绘,用“风云”出入三边外、万马间,诗人想象了军事行动的壮阔、浩大,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奔放雄奇的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要准确把握诗歌中作者蕴含的情感,需要结合写作背景、个人经历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
颔联中“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云出三边,隐约显示边塞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想象,暗示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
所以通过此联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对边境战况的担忧。
而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直接发出战斗时扬起的尘土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古老的戍楼几人能够空闲的感叹,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尾联中运用典故,诗人写到昔年的终军出关时,扔掉繻帛,以表立功成名的决心,后来真也达到了目的,而作者诗名显著,却终身布衣;行经古成,追慕终军,惭怍忧思,交织心头,这尾联的感愧,是复杂的,情感是真挚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
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
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案】
(1)B
(2)“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
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颈联写风吹古木树叶,月照平沙,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让人感觉到夜晚的清冷。
B.尾联以问答的形式,邀请友人到江楼茅舍消暑,口吻亲切、诙谐,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诗歌题目中的“江楼”“夕”点明诗人所处地点、时间,“招客”一词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召唤。
D.诗歌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所见景色,画面清新优美。
“望”字统领全篇,景致紧扣“夕”字。
2.前两联写了怎样的景色?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A
2.①首联上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了海上夜色。
下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②颔联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
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③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
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还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理解错误,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风吹古木声比作雨声,将月照平沙比作白霜,营造了夏夜风光的清凉与宁静的氛围。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的首联写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
颔联描写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
颔联表现的江城万家灯火的繁荣景象同首联所写的余杭气象壮阔的景象相互辉映,都是诗人登上江楼所见的“夕望”之景。
本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江城夏夜的美丽景色。
首联主要展现了江城气象壮阔的自然之美,颔联则突出了江城万家灯火的繁华气象,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③与白鸥盟:
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
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
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
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
“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
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这里写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因此要借酒消愁。
尾联诗人写到想要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声(节选)
白居易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①。
(注)翛(xiāo)然:
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松声的由来:
微风自西南而来,拂动松树枝叶而形成松声。
B.诗歌用词准确传神,如“飒飒”“泠泠”两个叠词摹写生动,琅琅上口。
C.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
D.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2.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一二句写微风潜入枝叶,为写松声蓄势。
三四句运用比喻,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以声写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
②后四句运用衬托,借自己聆听松声后洗净炎暑、消除昏烦以至整夜不眠、心身翛然的感受,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C.“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不正确,本诗吟咏的是夏夜的松声。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是用来比喻松声的,并非实景;“炎暑”才是实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而是写到来自西南的微风潜入松树的枝叶间,正是因为有了风,才有了松声,所以首联是为写松声蓄势。
颔联所写之景并非实景,而是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声写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
后四句写到,听到松声后洗净了夏季的炎暑,然后又消除了昏烦,以至于整夜不眠,身心翛然,这里面通过作者自己听松声后的感受来写松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
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的诗句: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②春官:
礼官,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等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作者连夜赶路的情景。
C.颔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路程遥远,作者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D.本诗采用了起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B
2.情感:
①希望终老田园。
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
②心念国事。
首联写作应檄赴邓,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
③矛盾、无奈之情。
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A.“首句中的‘鸟羽轻’”意义双关:
一是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一是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速。
C.“直接点明路程遥远”理解错误,应是直接点明了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
D.“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分析错误,“比兴”,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诗歌首联直接写幕府征召文书紧急,作者星夜赶路,没有使用“比兴”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意思是:
幕府中急送来征召文书,就好似飞鸟般快捷轻盈,披上那破裘骑上那瘦马,我急匆匆赶路趁着月照三更。
此内容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
写出作者心念国事。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意思是:
脱不了俗例私心里暗自好笑,怎不想回家,担心耽误赴官的期程。
“岂不怀归”写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