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1101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期末复习专练: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反映了哪一阶级(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民族资产阶级

C.开明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知识分子

3.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洋务运动的刺激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4.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

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

C.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

5.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

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

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

“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主张救亡图存

C.反对民主革命

D.启蒙了国民觉悟

8.“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

”此论证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的《上清帝第四书》,上书者是()

A.谭嗣同

B.严复

C.康有为

D.梁启超

9.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

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  )

A.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

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

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

10.《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

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11.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12.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C.

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

13.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

“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人事任免权的争夺

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

14.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由此推知制度局()

A.得到保守势力的支持B.加强了君主专制

C.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D.等同于英国式的议院

15.戊戌变法前后,无锡人裘廷梁创办了白话报,提出“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

梁启超在宣传变法时,常常把俚语、韵语、外国语融为一体,不受古来章法限制,常能动人心弦,这反映了当时()

A.文学革命的兴起推动了文字的变革

B.白话文为变法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改革古汉语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措施

D.维新变法运动涉及到语言文化的嬗变

16.有学者强调:

要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如果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其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B.措施过于细密且进程过于激进

C.缺乏成功的社会环境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

17.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写道: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封建忠君思想浓厚B.晚清农村交通闭塞,通讯不畅

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清政府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

1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

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

该规定说明()

A.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

C.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

D.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19.1898年,光绪帝发布“自开商埠”上谕:

“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并且着重强调“不准划分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清政府“自开商埠”反映出()

A.近代中国自强努力的探索

B.商埠成功阻止了列强侵略

C.清末新政的经济成效有限

D.列强的经济侵略深入内地

20.下图发表于1898年10月《punch》周刊。

图片配文:

“中国太后对天子说:

改革,好的呀!

我先来改造改造你!

去站墙角那,不叫你不许出来”。

此图最能反映()

A.作者抨击慈禧扼杀改革

B.慈禧与光绪对立的关系

C.作者讽刺太后羞辱皇帝

D.慈禧阻挠光绪进行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县人。

1895年,他入京会试与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此后四年,协助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和强学会进行维新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辗转美日,创办诸多杂志报刊宣传西方民权思想,辛亥拥袁又反袁后潜心学术。

他发表系列文章《新民说》,倡导国民性革命,被认为是当时启蒙思想的代表作。

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撇开了封建纲常名教,是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开山之作。

他的历史研究著作丰富,代表作《新史学》积极倡导史学革命。

此外,他办报二十年,用舆论进行革命,实际也是舆论的革命。

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奏的举旗人物,他倡导的新文体,是文学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摘编自黄伟宗《近现代珠江文化文圣—梁启超》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为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在学术上的贡献。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

材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大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可待也。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材料三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维新变法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材料说明地方官员大多不支持维新变法,体现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C正确;其它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主张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商战”,这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故B项正确;地主阶级改革派指的是洋务派,故A项错误;开明地主阶级指的是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以洪仁玕为代表,故D项错误。

3.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民族资产阶级因此登上历史舞台开展斗争。

故答案为C项。

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但不符合“历史根源”的要求,排除A项;B项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无关,排除;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推动了民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排除D项。

4.B

【解析】从明信片上的内容来看,中国被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体现出甲午战后空前的民族危机,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直接表现出这一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财政有关的内容。

5.D

【解析】

试题分析: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对中国进行侵略,A、B、C三项都没有全面反映列强侵华的基本特征,因此都不正确。

正确选项为D项。

考点:

帝国主义阶段侵华特征

点评:

19世纪末以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主要是商品输出,而19世纪末后,侵华主要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6.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记载俾斯麦认为日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日本人到欧洲讨论学业和研究官制,中国之所以弱小是因为中国人到欧洲仅仅是为了购买便宜的舰船,这说明中日双方对西方不同层面的学习导致了两国的差距不断加大,其主要意图是为了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未涉及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B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洋务运动的批判,C排除;D仅是材料的表象,梁启超主要是为了论证中国制度变革的合理性,排除。

故选A。

7.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可知,梁启超区分了国家和政府两个概念,表明只有正规成立的政府才能被视作国家的代表,这对国民国家观念的明晰是一次思想启蒙,故选D。

若选A项,梁启超则只会强调爱朝廷即爱国家,故排除;材料没有指出中国的危机和救亡图存的号召与需求,排除B;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国民可正朝廷,这说明梁启超并不反对革命,排除C。

8.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清帝第四书》是康有为上书的,故C项正确;谭嗣同、严复和梁启超均未参与这次上书,故ABD错误。

9.A

【详解】

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产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自己的政治主张融入到救亡运动中,使维新变法运动和救亡运动紧密结合,故选A;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因为资产阶级弱小所致,不等说明是一场爱国运动,排除B;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不能说明是一场爱国运动,排除C;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只能突出维新运动的启蒙性,排除D。

10.D

【解析】

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故ABC三项排除,D项正确。

11.D

【详解】

戊戌变法时期,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但并未考虑到这些诏令能否实施,带有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说明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涉及的是戊戌变法中改革政令实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未提及变法的社会基础,而且民众是否支持变法和实施者急切发布命令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并不能导致维新变法短时间内发布大量政令这一现象,排除C。

12.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希望通过服饰和发饰的变革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融合,C正确;材料未涉及政体的变革,A排除;康有为主张的是政治改良,B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3.B

【详解】

根据材料“勿去旧衙门……勿黜革旧大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可知,维新派不想触动旧势力,对于维新人士的参政方式,也不主张大张旗鼓,可以看出其在变法中的小心谨慎,体现出这一群体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B正确;维新派不主张废除旧衙门、罢黜旧大臣,说明其在人事任免权方面不求主动,排除A;根据材料“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可知,维新派不希望维新派人士在朝政中突出,由此可以推断出其不希望大量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排除C;题干中体现更多的是妥协退让而非策略,排除D。

14.C

【详解】

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最终由皇帝裁决”,说明其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C正确;题干未体现保守势力对制度局的态度,排除A;制度局代表了维新派的政治设想,局内成员共同议事,有民主的成份,不能简单的认为其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制度局中,皇帝权力较强,显然与英国的议会不同,排除D。

15.D

【详解】

维新人士为宣传变法使用白话文,体现出了维新变法运动涉及到了语言文化变革,D正确;文学革命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A;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群众基础很薄弱,排除B;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集中在政治领域,未对古汉语进行改革,排除C。

16.C

【详解】

“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指的是从社会的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戊戌变法不具备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C项正确;A、B两项都是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与材料中学者的观点不符,故排除;袁世凯告密不属于社会本身的因素,D项错误。

1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闭塞的乡村,戊戌政变不为人知,但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却是“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C正确;“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百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不等于百姓忠君思想浓厚,排除A;B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D。

18.D

【详解】

依据题干“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可以看出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故D项正确。

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经世致用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维新派在文教方面的改革,故C项错误。

19.A

【详解】

材料核心信息:

清政府借助自开商埠维权。

这反映了清政府探索国家富强道路的努力,故答案为A;B项说法程度夸大,是一定程度上,而非“成功阻止了”,排除;清末新政的时间是1901到1911年,时间不对,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华中、西南和西北等地的信息,例如被迫开放的口岸,D项排除。

20.A

【详解】

根据漫画时间和人物对话可知,这里指的是慈禧太后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选项A正确;选项B未能全面描述出当时的主要历史事件维新变法运动,不符合题干限定“最能反映”,排除;选项C只揭示了表象,排除;漫画体现的是慈禧太后扼杀了改革,而非阻挠,排除D。

21.

(1)参与维新变法等政治活动;创办报刊宣传西方民权思想;倡导改造国人的国民性。

(2)积极推动学术界革命;积极倡导史学界革命;推动舆论创新;提倡新文体,实践文学革命。

【详解】

(1)根据材料“他入京会试与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此后四年,协助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和强学会进行维新活动。

”可知,参与维新变法等政治活动;根据材料“他辗转美日,创办诸多杂志报刊宣传西方民权思想”可知,创办报刊宣传西方民权思想;根据材料“他发表系列文章《新民说》,倡导国民性革命”可知,倡导改造国人的国民性。

(2)根据材料“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撇开了封建纲常名教,是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开山之作”并结合所学可知,积极推动学术界革命;根据材料“他的历史研究著作丰富,代表作《新史学》积极倡导史学革命。

”可知,积极倡导史学界革命;根据材料“他办报二十年,用舆论进行革命,实际也是舆论的革命。

”可知,推动舆论创新;根据材料“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奏的举旗人物,他倡导的新文体,是文学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可知,提倡新文体,实践文学革命。

22.

(1)内容:

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2)特点:

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3)意义: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详解】

(1)内容:

由材料“西学”和“西政”,可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2)特点:

由材料“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知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可见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3)意义:

结合所学,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