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847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docx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及答案

浙江省2018年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

1、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狼2》是一部商业和主弦律两不误的电影。

一方面,各种打斗、爆炸场面看得人肾上腺素狂飙(biāo);另一方面,故事本身又能唤起人们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使观众同时得到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zhèn)撼,可以说是一次满足两个愿望。

B.今年银监系统对违规行为开逾(yù)1500张罚单,上半年整体罚款规模近3.4亿元。

银监风暴之下,违规行为无处遁(dùn)形。

C.圣彼得堡城风光旖旎(nǐ),教堂建筑气势雄伟,构思精巧,设计细腻大方,外墙及立柱均使用大理石、花岗岩精心雕刻成。

整座教堂显得金碧辉煌,熠(yì)熠生辉,使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D.晕(yūn)车与内耳中的前庭系统有很大关系,当前庭器官受到长时间过强的刺激,抑或刺激虽未过强但前庭过于敏感使,就会出现眩(xuàn)晕等症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题。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甲〕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

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

〔乙〕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

“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丙〕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也是B.规律C.如履薄冰D.恪守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九寨沟地震震级大,对旅游景观和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但九寨沟县及附近区域房屋建筑抗震性能总体较好,经受住了这次地震的考验。

B.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我省以省委主要领导讲专题党课为开局,先后举办了4场“浙江论坛”报告会和20余次集中学习。

C.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茶道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为目的,值得大力弘扬。

D.近日,越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盗窃案,对一位无法到庭作证的民警进行身份认证后,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了远程作证。

5.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具有概括性和独创性两大特点,如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的墓志铭为:

“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为:

“活过、爱过、写过。

”寥寥数语,概括了他们的一生。

请从下面这几位离开我们的名人中选择一位,为他撰写一则墓志铭,要求不超过25个字。

(3分)

余光中霍金海明威

▲。

6.请根据下面诗句,写一段“听雨”的场景,要求:

⑴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⑵语言生动、准确⑶不少于80个字。

(6分)

听雨

是谁

谁在叨叨不休

是躺在床上的姥姥

还是倚着门框的妈妈

凝神窗外

天下着故乡的小雨

▲。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选择题每题3分,共10分)

前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有关负责人在北京宣布,书法“申遗”的正式文本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

这标志着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书法,踏上了申请成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旅程。

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如果以殷商的甲骨文为发轫,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而佳作荟萃。

书法,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最经典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精神。

中国书法的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艺术元素,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

当年毕加索在博物馆见到中国书法时震撼不已,他沉浸在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点画纵横中,在“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的墨色气象中,发出了“这是艺术中的艺术”的惊叹。

而日本书法艺术界把中国书法称为“思想与造型的艺术”。

日本早在我国汉代时,即派遣使者来学习汉字书法和儒学。

日本书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圣德太子所书的《法华义疏》,就直接取法我国隋朝书法。

及至唐代,来中国学习书法的遣唐使更是众多,日本书法史上的一代大师空海即是其中的代表。

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派遣过来中国学习书法的使者。

然而,由于中国书法的历史过于悠久,艺术资源过于深厚,名篇佳作过于丰富,由此产生出一种书法文化“老祖母”心理,自认为是最老的、最正宗的,别人肯定会尊重的。

于是对外交流趋于封闭,对外展示趋于停滞,对外宣传趋于低迷。

这种心理阻碍了中国书法向世界推广发展的前景,遮蔽了中国书法向世界辐射传播的空间。

而日本却在书法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和积极开拓。

结果,不少欧美人认为书法是日本的艺术。

先前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以致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是缺席的。

而近些年,我们依然没有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强烈意识和心理准备,去国外办的书法展既不多,又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而对艺术人气颇高、注重多元创作的欧美很少光顾,所以,我国不少名气很大、功力精深的书法大家如沈尹默、吴湖帆、丰子恺、马公愚等在欧美鲜为人知。

于是,日本对其当代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颇为自信、自足;而韩国,尽管政府没有把书法“申遗”的打算,但一些民间团体或个人却可能提出这种主张。

如今,中国书法“申遗”的步子已经跨出,但这仅是良好的开始,我们在书法教育、书法传承、书法创作乃至书法保护上更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

同时,推动中国书法国际化,我们既要有扎实的推介措施,又要有系统的策展计划,要多搞一些国际性的交流展和巡回展。

这样才能达到提升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使古老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书法在国际艺苑上光彩照人的目的。

7.下列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艺术“老祖母”的心理是由于中国书法历史过于悠久,艺术资源过于深厚而产生的。

B.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中国的书法文化是最老的,最正宗的,别人肯定会尊重的。

C.中国书法艺术如果以殷商的甲骨文为发轫,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可以说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佳作荟萃。

D.日本书法艺术界把中国书法称为“思想与造型的艺术”,早在我国汉代时,即派遣使者来学习汉字书法和儒学,汉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颠峰时期。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点画纵横和“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的墨色气象就具有符合国际审美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所以让毕加索的震撼不已。

B.日本书法艺术界高度评价中国书法,日本和朝鲜、越南、马来西亚在历史上一直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书法。

C.中国书法艺术“老祖母”心理阻碍了中国书法向世界推广发展的前景,遮蔽了中国书法向世界辐射传播的空间,直接导致了不少欧美人认为书法是日本的艺术。

D.先前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以致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是缺席的。

而近些年,我们依然没有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强烈意识和心理准备,导致我国很多书法大家在欧美鲜为人知。

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让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艺术苑上光彩照人。

(4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

(20分)

演戏

①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

②我想证明什么?

新加坡人的冷漠感?

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

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

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

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真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啊。

③我不知道哪来的冲动,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那里演出的效果最好,最具有说服力。

④那天,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起来,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

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

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

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

⑤“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

”芬以颤抖的声音说。

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

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

然而,几分钟过去了,苦重而炎热的空气仿佛停滞了;火热的脸愁苦地等候着风,但是风不来。

太阳在蓝得发暗的天空中火辣辣考量着我的信心,除了耳边嘈杂的声音外,那双手始终没出现。

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

“起来吧,戏演完了。

”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

⑥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

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⑦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叫做冷漠的现实。

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前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

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

“怎么回事?

⑧芬说:

“我男朋友昏倒了。

⑨“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

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

外面太阳依旧高照着,但我坚信在人们内心始终有一条流水,日日夜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的流着。

⑩“还要试下去吗?

”芬问。

⑪朋友,你说呢?

——选自《外国小说月刊》,有删改

10.文章中作者说“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假装昏倒?

(3分)

11.如何理解“真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3分)

1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暗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4分)

13.小说最后写道“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试结合全文分析这“苦涩的笑”的内涵。

(4分)

14.联系全文,探究文章以“朋友,你说呢?

”结尾的效果。

(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

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

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

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

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

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②旁午:

交错;纷繁。

【选材意图】选此材料试图体现各省自主命题的本土化特色。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

先例

B.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登:

登上,到达

C.使者旁午旁午:

交错频繁

D.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或:

有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皆争出谷以佐官敢以烦执事

C.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D.故具载其说其皆出于此乎

1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3分)

(2)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8分)

〔黄钟〕人月圆·客垂虹①

张可久

三高祠②下天如镜,山色浸空濛。

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

黄花庭院③,青灯④夜雨,白发秋风。

注:

①人月圆:

词牌名,亦为曲牌名,始于王诜。

②三高祠:

吴江人于宋代所建,以纪念范蠡、张翰、陆龟蒙。

祠在垂虹桥东。

③黄花庭院:

满植菊花的庭院。

④青灯:

指光线青荧的油灯。

19.这首小令写了作者客居吴江时凭吊张翰、范蠡、陆龟蒙等三位▲(身份),表达了▲之情。

(2分)

20.请赏析这首曲子的划线句。

(6分)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论语·微子》)

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荀子·修身》)

21.综合前三则材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中忽视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分)。

2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点。

(4分)

▲。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子曰:

“志士仁人,▲,▲。

”(《论语》)

(2)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赤壁赋》)

(3)▲,▲,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

(5)云中谁寄锦书来?

▲,▲。

(李清照《一剪梅》)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自信。

——林肯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卢梭

对于上述看法,你有什么思考?

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2018年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十七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C【解题思路】A、弦——旋B、逾读yúD、晕读yùn

2、B【解题思路】“规律”指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关系,这里和语境不合,与坚守也无法搭配,换成“准则”

3、C【解题思路】并列谓语中间用逗号,C中“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是并列谓语,所以顿号改为逗号。

4、A【解题思路】B、搭配不当,举办学习不能搭配,可改成举办学习会;C、“旨在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为目的”杂糅,或去掉“为目的”,或去掉“旨在”,换成“以”;D、偷换主语,实现了远程作证的是民警而非人民法院。

5、【答案示例】霍金:

轮椅很小,但幸好宇宙够大余光中:

诗坛最后的守夜人,光阴带走了你,带不走永恒的乡愁海明威:

恕我不起来了

【解题思路】首先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人物,利用了解的内容,抓住人物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或特点来写。

内容准确、个性突出、表达清晰即可,有文学性为佳。

6、【答案示例】窸窸窣窣、淅淅沥沥,绵绵秋雨迫不及待地亲吻大地,那绵长却有力的声音,让人客居异乡的游子思绪万千:

这雨声仿佛躺在床上的姥姥自言自语着对儿孙的念想,又似乎倚门而立母亲眼眸中的那一丝焦急的期盼。

【解题思路】诗歌提供了一个场景,应该是在外的游子听到雨声,想起了故乡和亲人,抓住这一特点展开联想,运用两种修辞,进行优美表述。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0分)

7.【答案】:

C(A以偏概全,原文中原因有三:

由于中国书法的历史过于悠久,艺术资源过于深厚,名篇佳作过于丰富,由此产生出一种书法文化“老祖母”心理;B原文中是中国书法自认为最老最正宗;D最后一句无中生有。

)(3分)

8.【答案】:

A(B“一直派遣使”说法有误,是到唐代;C“直接导致了不少欧美人认为书法是日本的艺术”,说法错误,这种心理只是间接原因;D、“影响是缺席的”,原文中是有时是缺席的。

)(3分)

9.【答案】:

①中国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资源和丰富的名篇,但我们却不可有着“老祖母”心理,不可对封闭外交流,不可停滞对外展示、对外宣传。

②要有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强烈意识和心理准备,推动中国书法国际化,要多去国外办书法展,并打开地域限制,不光要在东南亚,更要走艺术人气颇高、注重多元创作的欧美地区,要多搞一些国际性的交流展和巡回展。

③中国书法“申遗”的步子已经跨出,同时,我们在书法教育、书法传承、书法创作乃至书法保护上更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

(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二)(20分)

10.因为作者希望能够推翻一个新闻记者证明的“人类是自私”的说法,测试一下新加坡人的冷漠感。

不相信人们真的会那么冷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中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第1—2段内容理解,整合信息作答。

11.新闻记者证明的“人类是自私”的说法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讽刺和嘲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

解答时,要引领学生对重要字词(耳光)做阐述并整合信息作答。

12.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急躁焦虑,表现出想知道演出结果的急迫②揭示了作者内心急迫等待出现帮助而接近崩溃的过程③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甘心及其内心的坚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环境描写的探析能力。

解答时要先分析环境指向,再结合全文进行人物性格探讨。

13.我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不相信新加坡人没有同情心,然而事实证明了现实就是如此,惟一愿意帮助自己的还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外国妇女。

我对这样的现实感到痛苦和失望,同时也包含了对这种结果的不甘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内涵的发掘能力以及对作品整体的把握。

解答时要结合作品内容、个人阅读体验和积累等进行探究。

14.文章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中作者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作者为这样的现状而可悲,内心充满了不甘,以疑问句结尾,激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意蕴深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能力以及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作品内容、个人阅读体验和积累等进行探究。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20分)

14、B(登:

五谷成熟)

15、C(A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的人。

B.以:

连词/介词。

C.“而”均表并列。

D.代词,这些/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16、D(第三段,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17、(3分)

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18、(7分)

(1)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

(2)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

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

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

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

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

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为消遣。

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

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

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

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

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叹息,孙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

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

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

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理当如此也就没有遗憾。

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有兴盛一定会有灭亡一样。

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

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

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是不能不辨析的。

所以我把这些情况全部记载下来,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种文物记录如下。

(二)(8分)

19.【答案示例】隐士,仕途失意、前途渺茫

【解题思路】第一空考查诗中三位人物的身份,回答时要注意联系原文,通过对“莼羹”“渔舟”等闲适类典型意象的分析明确其隐者身份;通过“前程那里,心事谁同”等词句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仕途失意、前途渺茫。

20.【答案示例】①以景结情。

菊花开满庭院,自己却独居异乡,徒增悲秋之思;夜晚伴黯淡青灯,听窗外绵绵秋雨,恰如无边的愁绪;肃杀的秋风怒号,万事劳形,百忧撼心。

②对比鲜明。

黄花、青灯、白发;庭院、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