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750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第18单元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8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

(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5分)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

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

命大,父母寄予厚望。

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

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

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

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

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

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

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

命运多舛,1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

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

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

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

他说:

“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

”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

一次范曾对他说:

“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

”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

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

”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

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

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

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试题解读〗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文章截取了画家黄永厚人生中的几个片断,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在第1段开头部分,“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是命题者的评论,符合文意,可判断选项正确。

B.移花接木。

黄永厚“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是因为他不肯“削足适履”,迎合日本人的欣赏口味,而不是“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

C.根据第4段,常有人“拿重金前来购画”,说明“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依据文中“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

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可以判断“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是正确的。

D.依据第4段“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和第5段的内容可以判断该选项正确。

  答案:

B。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黄永厚独特画风的形成因素主要有艺术追求(综合全文)、人生经历(第1、2段)、广泛阅读(第3段)、生活态度(第3段)、个性思考(第3、4两段)等方面。

概括的各个要点应相对独立。

  参考答案:

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冰炭同炉”意为冷热这两种个性同属于一个人。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冰炭同炉”这一比喻的含义,其次是从文中筛选出与此相关的信息,最后整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

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江苏省《考试说明》指出: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作了统一要求(见“小说阅读”单元“考纲阐释”)。

Ⅰ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考点透视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重要概念”仅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而“重要词语”则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从江苏省高考情况看,这一考点主要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

属性是指概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概念性质所涵盖的现象或事物。

命题者对这一考点的命题原则首先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其次,“重要概念”来自文本,并随文赋予临时意义,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强求教科书式的解释;再次,对“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们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典题例析

例:

(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

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

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

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

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

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

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

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

她说:

“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

”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

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

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

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

“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

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

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

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

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

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

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

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

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

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

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思维导引〗考生应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

对谢希德“诚”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只从一个方面肯定。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然后简要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参考答案:

方面一:

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

对事业充满热诚。

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

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解题指津

一般地说,实用类文本中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考查的是句中的重要词语。

这些词语的含义不是指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的含义:

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1.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境义。

实用类文本中多义词的含义,是指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具有的。

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先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文中的”,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语境”。

在理解词语时,这两方面必须同时起作用。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须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们往往是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本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

(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相反等关系。

应在把握好这些关系的基础上准确答题。

2.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实用类文本中的代词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可以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可以替代动植物及其他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Ⅱ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透视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重要句子”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句子;②能帮助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句子;③内涵较为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④意思较为含蓄或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典题例析

例:

(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冲着王文显①。

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

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

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

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

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

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

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

“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

她旋转得眼花缭乱。

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

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的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

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

“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

人们不得而知。

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

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

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②液”:

“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

《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

“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⑪“(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⑫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二三十年代的杂志。

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

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剧作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⑬“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

”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⑭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

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

“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当时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

”书中写道。

⑮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

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⑯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

 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涵义。

〖思维导引〗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理清王文显和清华的关系。

“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这说明王文显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清华的灵魂。

“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说明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

考生将这些内容分点或分层次概述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①(表层方面)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

②(深层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

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

(意思对即可。

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解题指津

江苏省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人物传记上。

这类文章表达上以记叙为主,对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也主要集中在起始句、主旨句、衔接句、警示句、深化句、矛盾句、情感句、比喻句、引用句、总结句这类句子上。

答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种方法:

1.句子主干浓缩法:

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明了大意,然后分析其修饰语、限制语,这样把握句意就不难了。

2.句子作用定位法:

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

3.结合语境阐发法:

理解语句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句子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勾连,从而准确把握和阐发句子的含意。

4.结合事例推断法:

文章中的事例引用部分虽然不像中心句那样能明确地表现文段的主旨,但中心句绝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了。

5.表达效果分析法。

从表达效果入手,分析修辞手段赋予句子的隐含义和附加义。

如比喻句,应分析其本体和喻体,以及是如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

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透视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

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来体现的。

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典题例析

例:

(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

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

盛唐画家张璪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

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

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

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

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

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

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

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

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

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

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

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

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

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

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

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

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

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

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

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

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

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

“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

”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

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20.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思维导引〗对语段作用的分析,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展开。

第②段作者简单介绍了山石画法中的皴法,指出《芥子园画传》中列举的前人的皴法有近二十种;而第③段则重点介绍了几种皴法,可见它是对上文内容的补充说明;而第④段则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皴法画的不同山石,这是在第③段介绍的基础上进行的。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将第②段所列举的皴法具体化)启下(引发下文山水画是否反映地质规律的议论)。

②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于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的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

解题指津

1.明确关系,整体把握。

明确理清思路与分析结构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词语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主旨的关系,是准确答题、应对各种各样考查题型、提问方式的前提。

整体把握全文,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全文代表总体思路的行文提纲,弄清文章段落、层次及其关系。

2.分析文章整体结构。

不同类型的实用类文本,其整体结构方式是不同的。

人物传记往往采用纵式,作者的思路呈纵向展开或深入,主要包括时间结构式、事理结构式、层进结构式等。

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通讯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其结构方式也较复杂。

要根据不同文体分析其结构。

3.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

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主要有三种:

一是承接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是递进衔接、向前推进的;二是并列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所表现的内容大体是并列的两个或几个方面;三是总分关系,即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统属性质。

4.分析文章的段落中心句。

从找中心句入手,把握文章思路。

如阅读访谈类文本,它往往围绕一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可以抓住这些核心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