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周周测 09 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周周测 09 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周周测 09 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周周测09Word版含答案解析
周周测9 语言文字应用+名句默写+散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非专门研究者不忍卒读,那这本《二十四史人物故事》恰好是普通人了解历史的好门径。
②在曾经的中国商品世界中,高端商品少有人问津,遭遇过“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厂家自然也意兴阑珊。
③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在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背景下,推进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④经过数十次的试验,厂里的工程师小张才幡然悔悟,原来问题不是出在机器上,而是出在使用机器的方法上。
⑤在本次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对儿童图画书、童话诗、幻想文学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学理分析。
A.①④B.③④
C.③⑤D.①②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望文生义。
②意兴阑珊:
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
使用正确。
③势在必行:
指某事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必须做。
使用正确。
④幡然悔悟:
形容彻底悔改醒悟。
不合语境。
⑤鞭辟入里:
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要朝鲜领导人还有基本的常识,就会把制造好的核武器转移到机密坚固的设防地点,甚至可以分散配置到中短程弹道导弹部队中去。
B.安徽省出台相关政策,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推进化解公立医院债务,引导全省各级公立医院依法依规、分级分类落实偿债主体责任。
C.部分一二线热点城市的房价曾经一度迅猛上涨,严重透支了公众对房价稳定的信心,也潜伏着房地产泡沫的巨大风险,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D.放民铸钱即朝廷允许百姓自由铸造铜钱并自由销毁铜钱,以满足市场对货币的客观需求,让货币流通量根据市场需要自动调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语序不当,应将“朝鲜领导人”提到“只要”前。
B项,成分残缺,“推进”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化解公立医院债务”后加“的进程”。
C项,成分赘余,“曾经”与“一度”意思重复,可删去其一。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①'是因为它的自然高度,'②'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③'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④'是语焉不详的传说,'⑤'相互矛盾的故事,'⑥'证明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也
最后
或者
或者
仅
B
不仅
更
但
不管
还是
都
C
既
又
然而
无论
或是
只
D
不仅
而且
/
即使
甚至
就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考生可重点分析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排除法解答。
“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与“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之间存在明显的转折关系,故③处应选表转折的关联词,如果不填关联词也是不合适的,据此排除A、D项。
⑥处如果填“只”的话,与前文语意不连贯,据此排除C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①________________,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由以军事和政治意义为主的城镇向现代的以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发展的走向。
答案:
①城的功能主要是防御'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③从城到市的变化(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本段主要讲的是“城”与“市”。
由“市的功能”前面的分号和语意可知,分号前后的语句分别介绍“城”和“市”,且存在对应的关系,句式一致或相似,内容上是对应的。
又根据“城墙……防御设施”的内容和“市的功能主要是……”的句式可知,①处可填“城的功能主要是防御”。
同理,由“封闭是其主要特征”的句式和“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的内容可知,②处可填“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③处,根据前文“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与后文“反映了由……城镇向……城市发展的走向”可知,该处可填“从城到市的变化”。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几年,手机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是否应该进入校园,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朗中学从4月开始开展“阳光手机”活动。
为确保这一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团委决定于3月26日15:
00在报告厅举行一场大型辩论会,辩题是“高中生在学校使用手机是利还是弊”,同时邀请部分家长组成评委团,亲临辩论会现场。
请以立朗中学校团委的名义,给受邀家长写一份邀请函。
要求:
符合应用文格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尊敬的×××家长:
为配合我校4月起开展的“阳光手机”活动,我校决定于3月26日15:
00在校报告厅举行一场题为“高中生在学校使用手机是利还是弊”的大型辩论会,现诚邀您作为评委团成员出席,期待您莅临指导。
立朗中学校团委
×年×月×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拟写邀请函,一要明确邀请函的格式,首行顶格写“尊敬的……”,然后写正文,最后署上邀请函的发出者和日期。
二要注意正文应将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交代清楚,用语要得体。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道出自己接受先主重托之后夙夜忧叹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豪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百步之内人行走的变化来突出蜀道曲折盘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百步九折萦岩峦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句中,根据“接受先主重托之后夙夜忧叹的原因”可推知答案;
(2)句中,根据“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可推知答案;(3)句中,根据“百步之内人行走的变化”“蜀道曲折盘旋”可推知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的缺失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
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
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
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
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在他生命的终极,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
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
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
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
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
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
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
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偏远的地方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文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一句,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C.时间的缺失和日常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以致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D.本文回顾了“我”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理解错误,根据文章表述不能得出“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的观点。
8.文中写道:
“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巴尔扎克“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来表现其体力的“渐渐衰竭”,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回答问题,要注意分析语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含意。
分析可知,句中“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指巴尔扎克精神上的富足,而“血肉之躯……虎口”则指其生命力的逐渐衰败。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获得精神上的极大丰足的同时也消耗了自己的血肉之躯。
联系下文可知,作者是以此来证明创作是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知识拓展:
作答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由词而句——抓住关键词,以此理解语句的含意。
②由位而句——根据句子的位置理解语句的含意。
如开头句总领全文,过渡句承上启下,结尾句总结全文、揭示主旨。
③由形而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或修辞手法,理解语句的含意。
④由章而句——结合上下文和全文内容,理解语句的含意。
9.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容上:
以此为题统领全文。
“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自我超越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
标题凸显了文章主旨。
②形式上:
引杜甫诗句为题,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作答本题,可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分析。
内容上,可结合题目使用的手法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出其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如“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凸显了文章主旨。
形式上,可联系全文分析题目的作用,如本文以杜甫的诗句为题,更能体现文章的文化意蕴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纺'车
张拓芜
''夏夜的梦是恬适的。
那张宽大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
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柱子被岁月染成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蚊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像风铃一样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从少女时代她就一只手牵着线,一只手摇着纺车,把少女摇成白发的老妪,把挺直的腰杆摇弯。
纺车是母亲的嫁妆,当年跟着母亲的花轿一道进张家大门。
打这以后,姐姐妹妹和我,鸡鸭牲畜、缝缝补补以及那架纺车,成了母亲的全部。
总是被那呜呀呜呀一声高一声低的纺车声摇醒。
睁开眼从灰暗的蚊帐看出去,一盏昏黄疲惫的青油灯正照着母亲佝偻着的一团影子。
影子忽儿长,忽儿短,皮影戏一样贴在地板上。
灯盏是粗陶碟子,不情愿地噘着一张嘴,两根灯草芯伸出半个脑袋,没奈何地望着这间古老、幽暗的卧房。
这间老屋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
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着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
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她老人家一直在背后监着工呢!
“怎么才三个?
我年轻的时候,一夜要纺六七个纺锤子呢!
”
奶奶说她当年也常受她婆婆的唠叨。
照这样类推下去,母亲也可能把唠叨寄托在我身上,有天我长大了,娶了媳妇,母亲就可以有找头了。
但是母亲不是这种型的。
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
母亲平时连话都少说,姑姑说她是金口玉言。
母亲年寿不高,四十九岁那年得了牙痈与世长辞了。
那时我才十岁,母亲没能见到她的媳妇和孙子,母亲打开头就没存心在她媳妇身上找头的。
那架纺车是大舅舅自己做的,纺车的座子是枣木板凳改装的,枣木坚重,不蛀不朽,管用一二百年。
绷起空心轮子的竹片已换过好多次,摇把儿的铁轴子已磨损,细得像根小指头,唯独那块工字型的座子还稳重地停在地板上,纹风不动。
冬天纺麻,夏天纺棉。
纺棉较干净些,只是纺锤子上拖出来的棉绒,飞满一房子,飞满了母亲的一头一脸,竟分不出哪是白发哪是棉绒了。
在昏黄的青油灯下,竟像奶奶房里那张观世音画像头上的光圈。
冬天纺麻,总是一屋子的青臭,那是麻皮身上发出来的怪味儿。
母亲的双手总是黑污污的,累的时候只能用衣袖子擦眼睛。
母亲一年到头种麻种棉,养蚕缫丝,整年与纺车为伍,却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临入殓时还穿着那套洗得发白、磨得发光的蓝裤褂。
姑姑看了心酸,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放进棺材,一起下了葬。
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想起这,我就恨自己!
那时我已经十岁,应该懂点事了,偏偏什么都不懂!
想起姑姑赠葬的那件团花酱色夹袄,推断母亲去世时大概是暮春三月,每逢杜鹃花落的时节,我便想起那架古老的纺车,想起母亲的慈颜,不能自已。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夏夜的梦是恬适的”,由此引出了对童年夏夜生活的描写,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生活是幸福而快乐的。
B.文中“绷起空心轮子……细得像根小指头”不仅是在写纺车,也是在写母亲,侧面说明了母亲的勤劳、辛苦。
C.从文中来看,奶奶对母亲十分苛刻,常常责怪母亲纺线太少,而且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质兼美,通过对母亲与纺车相伴一生的回忆,表现了母亲勤劳、善良而又懦弱的性格特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生活是幸福而快乐的”错误,虽然开头说儿时夏夜生活是“恬适”的,但回忆中满是母亲生活的艰辛,不能说“儿时的生活是幸福而快乐的”。
C项,“在母亲下葬时,还不让她穿一件好一点的衣服”错误,从原文“当场脱下那件奶奶遗留下来的团花缎子夹袄”来看,母亲去世时奶奶已去世。
D项,“懦弱的性格特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母亲“总是默默地忍着”表现的是母亲的一种忍让,不是“懦弱”。
11.本文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两条线索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纺车;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2)散文围绕“纺车”展开,而“纺车”又是作者感情的载体,通过对“纺车”的描写来记叙母亲的一生,由此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样就将两条线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目中第一问的关键词是“两条线索”。
回到文中梳理全文可以发现,文中所叙之事与纺车有关,而文章所抒之情是对母亲的思念。
这样,两条线索就很明确了。
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总是能把叙事与抒情交融在一起,在叙事中穿插抒情,在抒情中推进叙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回答第二问。
12.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达对逝去的母亲的思念。
作者在十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回忆中母亲的纺车声就像是摇篮曲,表现了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思念。
②表达对母亲辛劳一生的疼惜。
母亲成年与纺车为伍,一生辛劳,到去世时也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作者在行文间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疼惜。
③表达对自己不知道母亲生辰、忌辰的愧疚。
母亲操劳一生,没见到作者长大成人就去世了,而作者却不记得她的生辰和忌辰,表现了作者的愧疚和自责。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全文,明确文本写的主要内容。
本文回忆了母亲与纺车相伴的一生。
本文是写来纪念母亲的,那么一定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然后分析具体内容,把握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母亲一生与纺车相伴,十分辛劳,而去世时还穿着旧衣服,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疼惜。
而在文末,作者说“我既不知道母亲的生辰,也不记得母亲的忌辰”“我就恨自己”,表达了对自己没有记住母亲生辰、忌辰的自责。
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知识拓展:
文学类常见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①悬念:
引人注意,突出有关内容;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②抑扬:
包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使文章曲折多变,增强可读性。
③照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使构思精巧,行文缜密;使结构圆合严密。
④伏笔:
使结构完整,耐人寻味;有前因后果,使文章真实可信。
⑤铺垫:
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⑥对比:
反衬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突出其鲜明特征,凸显主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启示。
⑦衬托:
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表意委婉,含意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⑧巧合:
使矛盾更突出,使冲突更激烈,使人物性格更鲜明,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