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附详细解析.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附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附详细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附详细解析
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4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
“新春秋经学”的创立
A.否定了先秦传统儒学B.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
C.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D.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
2.“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
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
B.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
C.理学对人性的摧残
D.理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4.有学者指出:
“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
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5.宋明理学家篡改《大学》原义改变其顺序,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即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
可见
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利于规范社会秩序
B.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
C.外族入侵是“平天下”思想产生的源泉
D.理学家放弃了先秦儒学大一统的理想
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
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
”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7.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8.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
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
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易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9.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
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
“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
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
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10.新儒学思想家虽受到了—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然而新儒学基本上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的观念,像古代中国人一样强调伦理道德。
材料中的新儒学
A.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积极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
C.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目标D.借宗教形式传播伦理道德
11.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
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12.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
据此可知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13.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
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
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14.魏晋之际,儒学受到佛道思想冲击,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主张;北宋时期,儒学家在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心学相继出现。
材料表明儒学
A.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B.对各派学说均能兼容
C.地位未因冲击而动摇D.具有自我调节的本能
15.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
A.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B.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C.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D.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16.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
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这表明当时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
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17.唐玄宗在722年、743年两次御注《孝经》,还要求天下百姓每家都必须藏一本《孝经》。
735年,又御制《道德经注》,颁行天下,令诸州大道观刻石。
同年,还御注了佛教的《金刚经》。
这说明唐朝
A.官方认可“三教并行”B.儒学正统地位不再
C.奉行“三教合一”政策D.程朱理学受到挑战
18.时人评价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论:
“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陆九龄)之意欲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由此可见,“此颇不合”是指
A.天理人欲的关系B.万物之本源
C.儒家伦理的地位D.理的求证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19.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
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
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
……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
“礼”。
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2年10月14日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
……“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
……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
“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
“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2年9月《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指出,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于是当政者无法“持一统”,以致法制频繁变更,臣民不知所守。
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孔子之术相异的学术,使得民知所从。
这样的观点,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认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唐末五代长期混乱。
五代时期的五十多年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人,伦理纲常遭到严重的破坏。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为了使自已不成为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朝必须厉行集权,加强朝廷的统论力量,也必须重整伦常,恢复并发展封建伦理秩序。
自宋太祖起,最高统治者全力提倡儒佛道三家思想,力图以儒学为核心建立新的思想体系。
此时的知识分子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冲破汉儒的章句注疏之学,不仅舍传,而且疑经,不仅疑经,而且改易经文。
这造成了两汉以来罕见的活跃气氛。
历经周敦颐、张载等人,至二程终于以“理”作为世界的本源,使儒学完成向哲学化、抽象化的理学的过渡。
——摘编自田建尔《略论程朱理学的形成和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发展的特点。
人民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4课宋明理学限时训练
1.D
【解析】材料中“重整人伦”“重正纲纪”“陈析义理”与宋明理学重视纲常名教、强调义理类似,所以有助于宋明理学的形成,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新春秋经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儒学”,并没有否定先秦传统经学,排除A项;“新春秋经学”是抓住《春秋》史经一体,因事明义的特色,利用释读中的灵活性重新解释《春秋》经文,提出春秋“不全守周典礼”,强调其“仁政”、“民本”的“王道”内容,由此可见它不是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排除B项;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正统思想后,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其统治基础,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但又不是教材的原文,需要知识的拓展。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是仁,D正确。
A是二程的观点;B是孟子的观点;C是孔子的主张。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3.C
【解析】结合所学,明朝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材料反映了理学的消极影响,体现了其摧残人性的一面,C正确;AB两项不是材料信息无关反映的本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4.C
【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
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
点睛:
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
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5.B
【解析】材料“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说明了“平天下”是理学家忧患意识和济世精神的一种表现;材料“‘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表明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圣贤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可见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对于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內部达到“均平理想境界”,与外族入侵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解析】从材料中的“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徒如此主张是为了让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利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力传播佛教,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项;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与儒、佛的关系,排除D项。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
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
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本善习远”的含义是:
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C选项“非善非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
9.A
【解析】据材料中程颢说“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可知与心学“心外无物”相似,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与市民文化繁荣无关,并且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带有心学倾向的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二程都是理学的代表,未走向对立,故D项错误。
10.B
【解析】根据新儒学思想家为强调伦理道德,吸收佛教观念,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观念等做法可知,新儒学以积极态度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新儒学“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A项错误;“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与“强调伦理道德”不符,C项错误;宋代思想家在发展儒学思想时并没有借助宗教形式,D项错误。
11.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实现了从神权政治转向伦理道德转变,B项正确;汉唐儒学也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排除A;汉代儒学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排除C;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是理学“义理”的表现,排除D。
所以选B。
12.A
【解析】明清瓷器绘画中出现了大量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有关的题材,这与理学的影响有关,反映出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所涉及的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政府的行为,因此无法体现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价值,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影响,而不是手工艺品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排除D项。
13.C
【解析】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这是孔子思想的僵化时期,故选C;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并非迎合时代的需要,而是反映了孔子的保守色彩,排除A;董仲舒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孔子被正统化,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又将孔子“神化”,排除B;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虽然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但是毕竟引进了新的东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
14.D
【解析】材料反映儒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着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具有自我调节的本能,故D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宋明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儒学的根本特质和立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儒学能兼容各派学说,故B不符合题意;东汉以来,儒学就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强烈冲击,但依然是正统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B
【解析】理学吸收佛道思辨哲学,是具有思辨形态和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说明理学通过融合佛道思想凸显了逻辑性和道德性,故选B;A项材料没体现,排除;宋代理学并非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排除C;理学并不倡导个性解放,排除D。
16.C
【解析】“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与儒家倡导人伦相悖,后来“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可见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故选C;材料主要反映佛教的自我调适,没有反映儒家糅合佛教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儒学与佛教的理论构建问题,排除B;佛教只是部分借重儒家思想而非被儒家思想同化,排除D。
17.A
【解析】材料中的《孝经》是儒家经典,《道德经注》是道家经典,《金刚经》是佛教的经典,其中政府对三部经书的推行,体现的是政府对“三教并行”的认可,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三教并行,并非是三教合一,C排除;程朱理学的出现是在宋朝,D排除。
故选A。
18.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两者在求“理”的方式上发生了分歧,“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故选D项;两人在天理人欲关系上的看法是一致的,排除A项;两派都主张“理”是万物本源,排除B项;两派都属于儒家,排除C项。
19.
(1)反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
进一步说明: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2)历史影响:
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
现实意义:
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其他表述合理即可赋分)
(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新传承。
【解析】
(1)第一小问,反对理由,由材料“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可得,孔子思想为一家之言,不能代表中华文明;由材料“什么‘君君……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可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由材料“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可得,此举拔高了孔子的地位。
第二小问,由材料二“汉黜百家,独尊儒术”可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材料“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2)第一小问,由材料“汉黜百家……奉为治国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
第二小问,由材料“‘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适用的”可知,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由材料“在提高全民族文……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可知,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由材料“提倡修身律己……平实做人……”可知,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社会。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进一步弘扬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20.
(1)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
(2)背景:
封建伦理秩序受到破坏;魏晋以来出现三教融合趋势;统治者提倡三教融合;儒家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学术氛围宽松。
(3)特点:
服务于政治需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学说的内容。
【解析】
(1)思想主张:
根据“持一统”得出春秋大一统;根据“应当禁绝与孔子之术相异的学术”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还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
(2)背景:
根据“伦理纲常遭到严重的破坏”得出封建伦理秩序受到破坏;根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出现三教融合趋势;根据“最高统治者全力提倡儒佛道三家思想”得出统治者提倡三教融合;根据“此时的知识分子在唐代的基础上,……不仅疑经,而且改易经文”得出儒家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根据“造成了两汉以来罕见的活跃气氛”得出学术氛围宽松。
(3)特点:
根据“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认可”得出服务于政治需要;根据“儒佛道三家思想”得出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学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