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
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
(1)背景
①国力强盛: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潜伏危机:
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
[知识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形成: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结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误区警示]
(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心,将人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方面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
①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汉武帝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
③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误区警示]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独尊儒术”的措施不要误以为全用儒家思想,其中也采纳了其他思想学派的主张。
如法家的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等。
主题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
1.汉代新儒学的特点
(1)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汉代儒学对封建统治的作用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3.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是符合国家需要的主张,也符合时代潮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
(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其美德部分加以弘扬。
材料一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 ①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三纲”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五常”思想。
②“三纲五常”在汉代以后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其他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②从特点上看,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董仲舒的新儒学可以理解为“一统、一独、一目的”
主题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上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
2.先秦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点
项目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主题
讨论现实问题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是对“真理”的追求
为现实政治服务
内容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材料一 今子大夫(指董仲舒)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汉武帝
材料二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体现了汉武帝的什么观点?
并指出其原因。
答案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新儒学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有什么影响?
答案 ①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之为“博士”。
②影响: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定的教材,标志着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材料三董仲舒建议的结果如何?
有何影响?
答案 ①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②影响: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从此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图示法理解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史书载:
“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经六十多年的“无为而治”,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汉武帝即位后,强化中央集权,“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被新儒学取代。
2.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董仲舒
C.孟子D.荀子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4.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D
解析 由“百家”到“独尊”本质上体现了一种思想专制,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居于正统地位。
这一地位确立于( )
A.春秋B.战国
C.秦朝D.汉朝
答案 D
解析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
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并指出其观点的实质。
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1)西汉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
(2)①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②实质:
神化君主权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唯心主义思想。
③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解析 本题以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为切入点,着重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第
(1)问考查汉初治国思想,着眼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第
(2)问解题要注意几个核心词,即“核心”“实质”“为什么”(原因),全面回答,不漏要点。
基础巩固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 B
解析 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因此答案选B。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
“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
答案 C
解析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3.董仲舒说: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