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9399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

《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教案课程.docx

中医护理教案课程

中医护理学教案

班级:

13级护理教师:

杨春杰

课题:

第一章绪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中医护理学的任务和基本特点

课型:

理论

学习目的:

1、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

?

2、了解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发展

3、熟悉中医护理学的思维特点。

4、熟悉中医护理的任务和内容。

5、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

6、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特点:

“病”、“症”、“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讨论

1.通过相关的典故、图片、临床病案比较中西方护理文化的异同。

?

?

2.适当举例中医护理临床研究的应用。

?

教具: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医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2、中医护理的概念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在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预防,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基本上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

二、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1、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

[成书年代]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着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汉唐时期

⑴《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者]张仲景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着,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

开创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先河。

⑵唐·孙思邈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集唐代以前方书之大成,载方5300余首,详论脏腑生理,列举诸多病证。

3、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刘完素-----百病多因火而起,善用寒凉药(寒凉派)。

张从正-----病由外邪入侵而起,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攻下派),重视情志护理。

李杲-------病由内伤脾胃而起,善于调理脾胃(补土派),重视对脾胃的护理。

朱震亨----倡阳常有余阴液不足,善于补阴(养阴学派),重视老年人的保健护理。

4、明清时期

代表医着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丰富了中医妇产科的护理内容。

明·吴又可着《温疫论》第一部温病学专着,提出“异气说”,详细论述了对传染病人的护理要求。

陈实功着《外科正宗》详细论述了对疮疡的护理。

5、近代和现代

中医护理发展迅速,中医护理队伍日益壮大。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

⒈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

1脏腑组织结构的整体性:

人体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这些脏腑组织器官尽管形态,功能各异,但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2功能活动的整体性

人体的有机整体,不仅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连接,而且在生理活动中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协调平衡整体。

3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中医对病理变化的研究首先着眼于整体,因局部病变可以引起全身的病理反映,全身的功能失常也可以在局部反应出来,所以,中医辨证治疗,分析病因病机也都是把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统一起来分析。

例如:

肝火:

:

传心——心肝火旺——烦躁易怒传肺——肝火犯肺——胁痛咯血入胃——肝火犯胃——脘痛泛酸、呕血

4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主要理论依据:

“有诸内者形诸外”、“整体调节”。

由于各组织器官在生理和病理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⒉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人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

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和自然环境。

所以,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⑴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观)

1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人所住地区的不同,对人体生理,病理,体质的影响也不同,

⑵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变动也对人发生影响例如:

社会进步——物质,精神生活丰富——促进人类健康社会动荡,环境污染——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危害人类健康

2、辨证施护

⒈辨证、施护的概念及关系

⑴概念: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及方法。

⑵关系:

1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2施护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3辨证和施护,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本原则。

⒉病、证和症的概念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

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内容,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特征。

⒊病护异同

中医治疗病人的依据是“证”而非病,因此,便存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二种情况。

⑴同病异护:

同病异护——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护理方法也就不同。

⑵异病同护

异病同护——指不同疾病,如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的证,即可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

四、中医护理学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分药,七分养”,这“七分养”就是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五、中医护理学的学习方法

1、正确对待两种医学理论体系

2、要熟记中医护理基本内容

3、善于运用分析、推理、综合的方法

4、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小结

布置作业:

1.简述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中医护理学教案

班级:

13级护理教师:

杨春杰

课题:

第三章中医基础理论

课型:

理论

学习目的:

1、了解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2、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各种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各种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讨论

教具:

课时安排:

4学时

教学内容:

举出生活中常见例子:

医院的化验结果,(+)阳性结果,(-)阴性结果;电极:

(+)正极,(-)负极;天气:

艳阳天,阴天。

从而引出本次课阴阳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含义

2、阴阳的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盛)

2阴阳偏衰(虚)

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4、用于疾病的诊断任何病证均可分为阴阳二大类:

5、用于疾病的防治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3、五行的生克制化

4、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⒈相生关系的传变

⒉相克关系的传变

3、用于疾病的诊断

4、用于疾病的治疗

一、藏象的含义和内容

二、脏腑的分类:

⒈五脏:

肝、心、脾、肺、肾,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⒉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⒊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

三、脏与腑的区别是以各自功能特点为依据的,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须保持“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须保持“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生理特点;奇恒之腑:

功能似脏,形态似腑。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五脏共同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说: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小结:

布置作业:

1、阴阳的概念是什么?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五行的概念是什么?

4、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5、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