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学反思案例.docx
《大班教学反思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教学反思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教学反思案例
大班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
大班教学反思案例
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应该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案例背景:
美术活动《狮子》选材于安徽省统编教材大班上学期,大狮子形象夸张、威猛,是小朋友们十分熟悉喜爱的一个动物。
因此,在本学期的园本教研同课导构活动中,我们大班艺术组的两位老师协商后选定了这一课。
为了将这一节课传授好,成立了以盛于兰、王春荣、汪渊老师和我四人的研讨小组,根据我班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年龄差异,共同对原教案进行了调整。
案例呈现:
大班美术活动——狮子
原教案调整后的教案我的思考
目标:
1、知道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尝试画出狮子的主要外形特点,并添画与狮子相关的背景。
目标:
1、知道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尝试画出狮子的主要外形特点,并添画与狮子相关的背景。
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美术教学中,将语言作为一种内在的活动,贯穿其中,是十分必要的。
准备:
1、狮子的图片、油画棒、记号笔。
2、幼儿操作材料。
准备:
1、狮子的图片、油画棒、记号笔。
2、幼儿操作材料。
3、《狮子王》碟片、电视机、VCD。
4、范画一张,狮子图片一张。
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
什么动物长一头漂亮的鬣毛?
2、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狮子。
(1)提问:
你们见过狮子吗?
它长什么样?
生活在什么地方?
(2)教师小结。
3、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1)提问:
狮子有自己的家园,我们能闯到它们的家里破坏它们生存的环境吗?
(2)教师小结,
4、教师示范狮子的画法。
重点讲解鬣毛的几种表现形式。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过程:
1、放《狮子王》碟片片断。
2、谈话:
(1)你刚才看到的狮子长什么样?
生活在什么地方?
(2)教师小结:
狮子是食肉动物。
皮毛是金黄色的,公狮子身体强壮,头上有长长的鬣毛,狮子主要生活在非洲草原上,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狮子,有的狮子被运到动物园,供人们观赏。
3、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1)提问:
狮子有自己的家园,我们能闯到它们的家里破坏它们生存的环境吗?
(2)小结:
我们要爱护它,不能随意捕杀、破坏生态环境。
4、出示范画
师:
你们喜欢狮子吗?
瞧,老师这里有几只狮子,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5、教师示范狮子的画法,重点讲解鬣毛的几种表现形式。
6、幼儿作画,老师指导(放背景音乐)。
(1)鼓励幼儿画出狮子的生活场景。
(2)画出一只公狮子,也可画出狮子的一家。
7、幼儿将自己的画编一个故事与同伴、老师分享。
动画的播放吸引了幼儿的目光,幼儿对直观的事物接受较快,也很感兴趣。
让幼儿对公狮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加深了幼儿对狮子家族的了解。
在传授美术技能的同时,进行品德和环保教育,一举三得。
欣赏教师的范画,旨在给孩子观察之余,以美的熏陶。
示范画法,给幼儿直观的印象,介绍了几种鬣毛的表现形式。
音画合壁,使五大领域自然融合。
旨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口语表达的能力和自信。
案例反思:
从活动过程来看,虽然思路清晰明朗,但从课后效果来看,孩子们的作品大都千篇一律,与老师范画中的狮子没有什么区别。
失望的同时,我不禁要问自己活动中我给自己按排了一个什么角色?
冷静思考之后,我想还是没能走出旧模式:
先是教师示范、讲解,再幼儿模仿或进行简单的创作。
这种方法既省时又简捷,殊不知它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造,而且会使幼儿产生没有自己的想法,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活动之后,一些问题总是在困扰着我:
怎样能让孩子们的作品丰富多彩,怎样能让每一个孩子的作品具有自己的个性,怎样能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又能分享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于是,我又重读了《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这一段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我想如果将本次活动调整为下面这个过程,也许效果就会有所改善吧!
围绕欣赏范例,提出以下问题。
第一幅为教师作品:
这幅画叫什么名称?
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只公狮子的?
这只公狮子在干什么?
它在哪儿?
通过这一环节,一是让孩子们了解公狮子的形象特征;二是让孩子们意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必须在画面醒目的地方。
另外,让孩子们体会到公狮子鬣毛造型夸张的特点。
然后再出示第二幅幼儿作品:
图上有几只狮子?
它们都是谁?
它们和公狮子区别在哪儿?
它们除了在一起做游戏,还会到哪儿去干什么呢?
这一环节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为孩子们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接着再将第一幅和第二幅画比较:
这两幅画中的公狮子有什么区别?
鬣毛还有哪些画法呢?
这两幅画都是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的?
这一环节的提问突破了重难点,开扩了孩子的思维,为孩子们打开了想像的窗户。
最后教师再提出请小朋友们为狮子照张像时,孩子们肯定都能大胆地进行。
经过这样的修改设计,虽然因讨论花去的时间过去示范讲解多了,但我认为这一环节肯定会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或许这就是以前教师在示范讲解后,反复关照要画得跟老师不样,但大部分幼儿还要照样去临摹范例的症结所在吧!
活动给我的收获:
1、幼儿时期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没有定势。
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关键经验,比形成概念更切合幼儿的需要与可能。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认真地设计提问,组织讨论,变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技能,为师生创造性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讨论中培养幼儿将过去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养成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认识,乐于表现不一般的认识和习惯。
2、美术创作是一个极端个别化的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构想与表现,但个人的思路毕竟是有限的。
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介绍个别幼儿的创作思路和独特表现,既不会对集体产生干扰,也不会限制其他幼儿的创造。
相反,我认为是对幼儿创造的推动。
但如果把这种介绍交流推迟到幼儿作品完成以后,幼儿再想学习、创造、超越的契机已经错过了,其意义就非常小了。
篇二:
大班教学反思案例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观察、猜测、讨论等方法阅读绘本,理解绘本中蚯蚓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
2.从阅读绘本中了解日记的基本表现形式,尝试运用绘画形式来续写日记,并能大胆而连贯地讲述所续写日记的内容。
3.体验阅读和续写日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蚯蚓的日记》绘本。
2.有选择地将绘本图拍摄成照片,并设置PPT放映形式。
3.音效:
孩子的尖叫声、舞曲。
4.白纸、蜡笔提供给每组幼儿。
活动过程:
一、直接出示绘本封面《蚯蚓的日记》,激发兴趣:
1.出示封面图片,了解书名。
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看懂了什么呢?
这个蚯蚓有什么特点?
(幼儿观察封面讲述,了解故事的名字《蚯蚓的日记》。
)
2.引导幼儿讨论:
什么是日记?
师:
那日记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寻找答案吧。
二、师幼共同阅读,了解绘本故事内容和日记的基本表现形式。
1.第一遍阅读,启发幼儿看看、想想、说说,初步理解绘本故事内容。
(1)引导幼儿阅读第一页。
师:
这是蚯蚓的第一篇日记,你们知道这篇日记是蚯蚓什么时候写的吗?
(3月1日)原来记日记的时候是要先写上几月几日的。
在这一天里,有谁?
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观察画面讲述。
)
师讲述故事:
原来蚯蚓和蜘蛛是好朋友,今天蚯蚓教蜘蛛怎样钻地,蜘蛛成功了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天蜘蛛又要教蚯蚓怎样倒立走路。
你们觉得明天蚯蚓会成功吗?
(2)引导幼儿阅读第二页。
师:
第二天了,日记上的日期该怎么记录?
对了,3月2号,这一天蚯蚓学会倒立了吗?
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了解蚯蚓没有脚的特点,不能吸附在树枝上。
)
(3)师引导幼儿阅读第三页。
(播放孩子的尖叫声)师:
你听到了什么?
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呢?
他们碰到了什么事情?
这跟蚯蚓有什么关系啊?
幼儿大胆想象猜测。
师讲述故事。
师:
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天?
你怎么知道?
对了,蚯蚓在日记的最上面都有标日期,记录这一天他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你碰到蚯蚓你会怎么样?
(4)引导幼儿阅读第四页。
师:
昨天是3月3日,蚯蚓做了一件很调皮的事情。
今天是(3月4日),蚯蚓不再调皮了,它变得非常讲礼貌。
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
(从蚯蚓的日记里看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蚯蚓今天的日记里写了什么。
(5)引导幼儿阅读第五页。
(播放音乐)师:
3月5日,你们听到什么声音?
蚯蚓可能在做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到底它在干什么?
师:
它在干什么?
它是怎么跳舞的?
为什么他只能这样跳?
我们一起来学学它吧!
(6)引导幼儿阅读第六页。
介绍故事新角色“蚯蚓姐姐”,师:
今天,蚯蚓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一个人,它是谁?
蚯蚓和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师讲述故事提问:
为什么蚯蚓要这样说它姐姐呢?
事实是这样的吗?
(7)阅读完后与幼儿共同得出日记的简单含义。
师:
看了蚯蚓的日记,我们知道了原来日记是用文字或者图案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每天发生的事情,可以是你开心,难过,害怕的等,而且每篇日记都标有时间。
2.第二遍用放映PPT的形式完整阅读绘本,引导幼儿进行续写日记。
师幼完整阅读3月1日到3月6日蚯蚓的日记。
师:
那3月7日,蚯蚓还会去什么地方呢?
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三、拓展幼儿思维,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尝试续写日记。
1.教师提出记日记的想法,启发幼儿的想象。
(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2)请你来帮助蚯蚓把3月7日这天的日记记下来。
2.引导幼儿思考日记怎么记?
梳理幼儿经验。
师:
记日记的时候我们首先在日记的最上方标上日期(3月7日),写完日期后,再想想会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呢?
想好了就把它画在纸上。
3.幼儿自由尝试记录日记,师巡回观察指导。
4.展示个别幼儿日记,并简单点评。
5.把作品贴在书的后面,引导幼儿发现日记记了几天的事情,其实,3月1日是星期一,那3月2日呢?
……原来,在写日记的时候还可以写上星期几,这就是蚯蚓一周的日记。
6.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写写自己的一周日记。
活动反思:
原绘本故事画面比较多,放在一节集体教学活动中故事量太大,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我作了精选,截取了其中6幅画面作为本次语言活动的内容,并将日期作了修改,使日记呈现出从3月1日到3月6日的连续性记录,从而更易于幼儿对日记的把握。
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配合音效让幼儿联想画面等多种方式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对画面的理解更深刻、透彻,并能从情感的层次去了解蚯蚓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蚯蚓在日记中的开心、难过、害怕等情绪的变化,使孩子与蚯蚓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最后环节中幼儿续写日记的兴致也特别高,孩子们把自己的想像都化成了画表现在日记中。
篇三:
大班教学反思案例
案例背景:
近期我园大班正在做《有趣的昆虫》这一主题,在孩子们眼中,蚂蚁是有趣的、神秘的、可爱的、可以逗着玩的。
蚂蚁活动经常能吸引幼儿的围观,引发许多的话题。
日常活动中,我们带孩子们寻找和捕捉蚂蚁,有的孩子用饼干、苹果核、小糖果去引蚂蚁,有的用小草、小棍去逗弄蚂蚁,他们神情专注投入,极其认真。
由此我们认为,开展对蚂蚁的探索性活动能满足孩子们观察、探索的需要,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同时通过对蚂蚁的认知,能引导幼儿对蚂蚁的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并通过游戏角色的扮演,迁移到幼儿的自身,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案例描述:
一、以猜迷的形式引出课题
1.小朋友们,在有趣的昆虫世界里,有一群可爱的小东西,它们是谁呢?
2.你们在哪里看见过蚂蚁?
你见过的蚂蚁长什么样子呢?
通过观察与讨论,使幼儿明白蚂蚁由头、胸、腹三部分和6只脚以及一对触角组成的,这也是昆虫的基本特征。
分析:
大班的孩子具有好强好胜的心理,为了能让他们获得成功感。
因此引题设计的很有针对性,只让幼儿在昆虫世界里找答案,通过他们自己努力猜测出正确的答案,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我们一起参观蚂蚁的家吧!
蚂蚁的家,就像一个迷宫,里面有许多的房间1.哪里适合给蚁后住?
为什么适合蚁后住呢?
2.工蚁搬回来的食物应该储存在哪里呢?
3.工蚁应该住在哪儿呢?
4.兵蚁应该守护在哪里?
为什么?
分析:
为了培养幼儿有秩序、有条理、有逻辑高思维能力,使得他们能学以致用,在幼儿已经清楚地明白各蚂蚁的职责和作用后,再请他们给蚂蚁分配房间,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原因。
案例反思:
最后游戏部分。
我觉得这个部分我处理的不太恰当。
如果在分配角色前,给出一个问题:
你最喜欢蚂蚁王国里的谁?
为什么?
让幼儿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这样在游戏时幼儿能够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