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8359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2.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德育目标

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涵泳品味。

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文献法。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

范希文是谁?

“后乐先忧”是何意?

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

(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

《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

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

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实物投影显示)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死后谥号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

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

自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

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

宋仁宗庆历五

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

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

〔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kàn)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请他作记。

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子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四时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生字

滕(ténɡ)子京 谪(zhé)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ín) 薄雾冥冥(bó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jí)

岸芷汀兰(zhǐ)心旷神怡(yí)

(2)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1)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2)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

“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

“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

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

“此乐何极!

”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

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4)难句翻译示例。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注意互文)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

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大意是: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

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大意是: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

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

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

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

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

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

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

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

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

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

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们必定这样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

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厅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

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

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春和景明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进亦忧,____________。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____________。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

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

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生1:

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

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

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

我反对。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本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

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

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

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

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

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生6:

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

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

试想,如果没有优美的画面,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

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本文语言优美、精练,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创见。

《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

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1)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

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

“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

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

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异常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

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

又如,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

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

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标新立异。

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2)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3)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

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

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

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己选例揣摩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粗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

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

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

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侧重于写景。

诗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平。

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

近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

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波涛汹涌,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

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雄奇伟岸。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

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

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衬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何意呢?

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如果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

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在洞庭湖边看别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

这两句比喻自己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实践活动

1.课外收集与洞庭湖、岳阳楼有关的图书资料(包括音像资料),围绕有关岳阳楼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综合研讨。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选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歌即可参赛,注意选好背景音乐。

3.赏名联活动。

下面是岳阳楼名联,你认为哪一则最好?

请说明理由:

(1)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清代窦垿撰

(2)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近代易实甫撰

(3)风物正凄然,望渺渺潇湘,万水千山皆赴我;

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现代杨度撰

(4)水天一色,洞庭西下八百里。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风月无边,淮海南来第一楼。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5)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6)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题笑雪壁我重来。

二、写作活动设计

1.以“忧·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2.写一篇读后感,主标题自拟,副标题为“《岳阳楼记》读后”或“读《岳阳楼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