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币发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8106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货币发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美货币发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美货币发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美货币发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美货币发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货币发行.docx

《中美货币发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货币发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货币发行.docx

中美货币发行

目录

第一章我国的货币发行2

一货币流通规律2

1.1原理2

1.2公式3

1.3决定因素3

1.4与信用制度4

1.5自发调节4

1.6纸币流通规律5

二央行货币发行业务的基本内容5

2.1货币发行定义5

2.2货币发行的原则6

2.3三大货币政策6

2.3.1存款准备金政策7

2.3.2再贴现政策8

2.3.3公开市场业务9

2.4货币发行的渠道与程序11

2.5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11

三货币供应量13

四纸币发行量的计算14

4.1计算公式14

4.2计算14

五货币发行量与外汇储备的关系16

5.1外汇储备变化与货币发行量的关系16

5.1.1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关系16

5.1.2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关系17

5.2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量的影响18

5.2.1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18

5.2.2降低央行对我国货币的控制力度19

5.2.3对基础货币的影响19

5.2.4对货币乘数的影响20

六货币发行量与GDP和CPI的关系20

6.1货币供给与GDP的关系20

6.2货币供给与CPI的关系21

6.2.1信贷扩张是产生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21

6.2.2信贷扩张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21

6.3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和物价变动的周期循环特征22

第二章美国的货币发行23

一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组成部分23

二美元的发行机制24

三美联储采取的货币政策25

3.1传统的货币政策26

3.2创新的货币政策26

3.3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28

3.4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29

3.4.1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29

3.4.2对外汇储备的影响29

3.4.3对进出口的影响29

3.4.4对失业率的影响30

四美元发行流通机制对完善我的货币发行制度的启示30

 

第一章我国的货币发行

一货币流通规律

1.1原理

货币流通规律:

即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就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从而出现通货紧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因素(如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但最基本的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

1.2公式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主要取决于:

①商品交换规模。

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

②货币流通速度。

也就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V:

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S:

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a:

商品的价格水平;

n: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提出的。

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过多的纸币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

因此,在社会商品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倒决定了一般物价水平。

1.3决定因素

根据这一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如下:

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

这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它自身的价值决定的。

1.4与信用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有一些商品赊销出去,在计算货币量的时期内并不需要付款;有许多商品虽然不是在此期间出售,而是在过去出售的,但由于赊购的付款日期正好约定在计算期内,却需要在此期间用货币支付;同时,还有许多商品是由商品生产者互相销售的,因此,他们之间并不需要全部用货币来支付,只需多购者偿付互相抵消后的价格差额就可以了。

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时,就必须减去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延期支付的总额)和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再加上过去销售而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这才是真正在这一时期内需要用货币作为媒介来完成商品交换的总额。

这样,原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应该扩充为:

B:

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

C:

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

D:

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

1.5自发调节

货币在现实交换过程中,商品流通的数量和价格总额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也是经常变化的。

因此,货币的实际需求量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

但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可以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

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货币就会贬值。

这时,货币的所有者就不愿把自己的货币按贬低了的价值去交换商品,而宁可把货币贮藏下来,这样就使一部分货币自发地退出流通领域,货币过多的情况就会消失。

而当货币短缺、货币求过于供时,货币就会升值,从而能用同样的货币换回更多的商品,它会刺激货币贮藏者把自己手中的货币投入流通,这样就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

所以货币发挥贮藏手段的职能,就能够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过少时进行自发的调节。

1.6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决定的规律。

假如流通中的商品量少于纸币流通量,纸币的币值就有可能下降,商品价格水平就有可能上升,或者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商品量的需要,其结果也相同;反之,如果实际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流通量,由于流通中货币量不足,因而将导致商品流通速度下降,纸币的币值就要上升,商品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向下波动。

实际上,在现代市场中,由于流通中的纸币量只是货币流通中的一部分,因而要影响纸币的币值和商品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还需要有信用货币的支持。

也就是说,纸币发行量如果同信用货币流通量同时扩大,并且高于商品流通量的需要量,价格总水平才有可能普遍上扬,也就会发生我们经常讲到的通货膨胀。

二央行货币发行业务的基本内容

2.1货币发行定义

货币发行具有两种涵义:

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发行基金保管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发行基金是尚未发行的人民币,业务库是为办理日常现金收付而建立的。

当业务库存现金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就得从中国人民银行的发行库调入现金。

将发行基金调入业务库,就是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就其性质来分为下列两类:

(1)经济发行:

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

这种发行是符合货币流通规律要求的,因此,它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又能保持币值稳定。

(2)财政发行:

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货币。

这种发行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

在我国,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准年度人民币最高发行限额。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发行限额,具体办理人民币的发行工作,并集中管理发行基金。

央行通过货币发行业务,在满足商品流通扩大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还有利于其履行各项职能。

2.2货币发行的原则

(一)垄断发行的原则

Ø便于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流通;

Ø有利于加强央行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的得到发行收益。

(二)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用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保证央行独立性。

(三)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发行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过少,但具有一定的弹性区间。

2.3三大货币政策

我们国家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也是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分别是:

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的供给,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在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水龙头,打开水龙头钱就会流出来,如果拧紧的话,钱就会收走。

水龙头怎么打开的?

靠的就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2.3.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的机构制定的存款规定,即存款准备金率,强制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

当我们把钱存进商业银行的时候,如果法定准备金是10%,假如我们存100块钱,商业银行有90块钱可以贷出去,10块钱要交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是5%的话,商业银行可以贷出95块钱,剩余5块钱必须交中央银行。

这上缴到中央银行的10块钱与5块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它是以防商业银行出现信贷危机,不能提供给客户所需取回的存款时,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上缴到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就成了商业银行的银行。

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节市场的呢?

比如中央银行觉得经济有点太热了,放的款太多了,要产生通货膨胀,甚至通货膨胀太高了,它准备拧紧水龙头,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例如准备金率升了10%,原来贷95块钱现在只能贷85块钱了。

可是银行已经把钱贷出去了,银行就按照原来的法定准备金率,把钱都已经贷出去了,以前比如可贷款95%(即9500万),现在只能贷8500万,这是商业银行必须把钱从企业收回来,然后交到中央银行。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打开水龙头容易,关上难。

用这种方式关难,这是非常强烈的手段。

等我们哪一天在新闻上听到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时候,这就是非常强烈的措施出现了,银行将处于非常困难的状况,因为钱都贷出去了。

因此这只是一个手段,不能经常使用。

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2.3.2再贴现政策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中央银行贴现率,是它一个控制货币供给闸门的一个手段之一,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贴现率。

利率是由谁来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的过程,利率不是由国家来决定的,也不是由政府来决定的,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不是中央银行来决定利率,中央银行不能决定利率?

这个利率是由市场来决定,市场经济价格最基本的,就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手,所有的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

既然利率是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决定,那么中央银行到底能决定什么呢?

它能决定的只有贴现率。

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率来贴现率来调节市场,影响利率,那么中央银行是如何操作的呢?

假若中央银行规定贴现率5%,那么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贷款时就要支付中央银行5%的贷款利息,商业银行再向个人或企业外贷时,为了保持利润,商业银行就会以高于中央银行贴现率5%的贷款利率外贷,如6%,如此一来,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货币需求制定贴现率,再通过商业银行利用市场自动调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

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

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

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2.3.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如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

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

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

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

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三种工具当中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业务,因为这项政策比较温和,对经济起微调,而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都是相对强硬的手段。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在改变的时候,一般都被看作是宣布货币政策有重大的变化。

非常情况之下不怎么使这两种。

2.4货币发行的渠道与程序

货币发行渠道:

央行通过再贴现[2]、贷款、购买证券、收购金银和外汇等业务活动,将纸币注入流通,并通过同样渠道反向组织货币回笼。

美国联邦储备券的发行与回笼:

通过联邦储备银行发行,但要求以商业票据或其他债券作发行抵押。

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联储委员会的货币发行代理人,其在货币发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2.5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是指央行在货币发行时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类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发行量与该种贵金属或这些资产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的制度。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一)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

央行的货币发行准备有两大类:

(1)现金准备:

主要包括黄金、外汇等极具流动性的资产。

有利于货币稳定,但不利于央行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做弹性发行。

(2)证券准备:

主要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券等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

较为灵活,但控制上难度较大,对央行的货币发行管理和控制技术要求较高。

(二)货币发行准备金的比率

(1)是指一国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的比例。

现金准备缺乏弹性,证券准备不易控制,因而世界各国往往二者兼用。

(2)由于固定比率不能适应经济状况的变化,有些国家实行弹性比例制。

央行操作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则实行100%的证券准备。

(3)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国家的货币发行现金准备率都较低,主要以证券准备作为发行的基础。

(三)主要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1)弹性比例制度

通过超额发行税来限制央行过度发行货币。

(2)保证准备制

以政府公债、短期国库券、短期商业票据作为发行准备(仅适合于央行独立性较强的国家)。

(3)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

保证准备制与限额的结合,超过限额必须以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但限额降低了货币发行的灵活性。

(4)现金准备发行制

能防止货币滥发,但极度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5)比例准备制

克服了现金准备缺乏弹性和保证准备难以控制的缺陷。

但存在如何确定科学、合理比例的问题。

(四)主要国家及地区货币发行制度比较

(1)美国货币发行制度

1980年开始实行“发行抵押”制度(保证准备制度)。

抵押品包括:

金证券;流通中的政府债券;合格的商业票据、抵押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合格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券。

(2)英国货币发行制度

1939年后的货币法,改为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可根据持有黄金超限额发行)。

目前为完全的信用保证制度(保证准备制)。

(3)货币发行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Ø货币发行制度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

但基本上都遵循一个基本演化轨迹:

金银准备阶段、保证准备阶段、管理通货阶段。

这些阶段的演化与交替的经济根源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客观需要。

Ø都规定有发行准备金。

差不多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发行纸币都规定要有十足的资产作保证。

Ø规定最高发行限额。

这是国家政府依靠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确保币值稳定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措施。

Ø不作财政性货币发行。

最典型的是美联储行的货币发行,不受政府干预,不为财政发行,也不直接认购政府债券。

Ø都有一套健全的、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发行制度。

该制度随本国经济发展、央行独立性提高及业务操作水平变化而逐步建立健全,且一般都要通过立法来对其加以保障、规范和完善。

三货币供应量

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流通的货币量。

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贷系统、企事业单位金库中的货币总计。

它同收入、消费、投资、价格、国际收支都有极为重要的关系,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决定于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

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

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

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

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四纸币发行量的计算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4.1计算公式

(1)商品价格总额=单位商品价格×商品数量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3)纸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

(4)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物价上涨率的计算公式是:

物价涨率=(纸币发上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

4.2计算

(1)假定某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额为6万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6次,通胀率10%,那么该国家发行了多少纸币?

解: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60000亿元/6=10000亿元;但实际发行了10000亿元×(1+10%)=11000亿元

(2)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

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16×(1+10%)/8=2.2万亿

(3)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为:

(1-100÷200)×100%=50%。

(4)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物价上涨率为:

(200÷100)-1)×100%=100%。

 

(5)一个国家去年的商品平均价格100元,今年商品的平均价格150元,则:

通货膨胀率=(15-100)÷100=50%,

纸币贬值率=(150-100)÷150=1/3

(6)某国待售商品10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0元,据测定该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当年该国流通中需要货币量是______亿元,当年该国政府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______元纸币,通货膨胀率为______下列答案正确的是()

A.4000、0.25、100%B.2000、0.5、100%

C.2000、2、50%D.2000、0.5、50%

解析: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1000×10)÷5=2000亿元。

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4000亿元,为实际需要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此时1元钱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0÷4000=0.5元。

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4000÷2000-1)×100%=100%。

(7)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程度为(),原来标价15元的M商品,现在价格是多少()

A28%,22元B25%,20元C22%,18元D25%,18.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