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7904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

《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docx

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

20世纪西方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1990年,三位美国财务学家因其在财务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finance)。

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另一种划分方法是将财务学分为五个分支:

公司财务;个人财务(PersonalFinance);财政学(PublicFinance);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e)和跨国公司财务(MultinationalFinance)。

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

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100年来获得了飞跃性发展。

  

  一、融资财务管理时期(1900-1950)

  

  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研究的重点一是融资,二是法律。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

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

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

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财务管理问题就是融资管理问题,融资管理问题就是财务管理问题。

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适应当时的情况,各个公司纷纷成立新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独立的公司理财活动应运而生。

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融资问题。

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著作《公司财务》,1938年戴维(Dewing)和李昂(Lyon)分别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

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

索罗门(Solomon)认为这种“传统财务研究”给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但这种财务理论忽视资金使用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

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

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

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

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

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使如何维持公司生存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首要问题。

危机使许多公司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任务并不仅是融资问题,还应包括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与使用,只有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严格控制财务收支,才能使经营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些专家、学者根据30年代后出现的这种趋势,认为30年代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实际并非如此。

直到40年代未,公司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财务管理的重点仍停留于外部融资,财务理论的内容仍以介绍法律、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主。

至于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内部控制等问题,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因此笔者认为,筹资财务管理时期长达50年。

  

  二、资产财务管理时期(1950-1964)

  

  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做好资金利用的决策。

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与融资相关的事项已退居到第二位。

这样,公司财务决策与生产决策、营销决策一起,构成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三大决策支柱。

美国各大公司纷纷设立财务副总经理,由其制定公司的重要财务方针和计划,编审财务控制预算和评估重大投资方案等。

基于这一原因,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或“综合财务管理时期”。

  

  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

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美国人迪恩(JoelDean)于1951年出版了《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此后,财务管理的中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财务理论获得较大发展,主要的财务管理学家有美国的洛夫(Lough)、英国的罗斯(Rose)、日本的古川荣等。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

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

所以,遇有重大决策时,首先必须评估决策对公司价值将会产生何种影响。

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1958年至1961年米勒(Miller)和另一财务学者(Modigliani)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即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与其证券价值无关。

西方财务界对此反响强烈。

最初该定理被看作是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但今天它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大多数财务学者认为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贡献,奠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总之,在这一时期。

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投资财务管理时期(1964-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早在1952年,马考维兹(H.Markowit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概念。

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夏普(WilliamF.Sharpe)和林特纳(J.Lintner)在马考维兹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IAssetsPricingMode1,简称CAPM)”。

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财务管理理论的又一飞跃发展。

  

  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

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

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

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融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

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

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二是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三是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四、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80年代后,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殷,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

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活动。

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

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

70年代未和80年代早期,西方各国开展了关于通货膨胀条件下怎样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

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企业财务政策日趋保守。

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

21世纪一旦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仍将大行其道。

  

  2.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伴随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公司不断朝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空前活跃,在新的经济形式下,财务管理理论的注意力转向国际财务管理领域。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财务管理将更加得到重视和发展。

  

  3.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

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

  

  4.网络财务管理是21世纪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60年代以来,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

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

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

随着21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