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7862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与活动

壹、教学活动说明: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虽篇幅短小,但涵义严肃且深具时代意义。

亚圣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特色、思想主张也都是教师在教授此文时的延伸补充。

而了解其主张、散文最佳的方式是透过阅读其作品去理解体会。

但是,不管是文本主题:

忧患意识的阐发,或是孟子及其类文的相关介绍,若仅由教师讲述,易致沉闷枯燥,同学也兴趣缺缺。

而此教学活动则化被动听课的同学为主动阅读、分享讨论,融入同侪学习、分组学习的精神,提高同学的课堂参与与学习效果。

此活动的分组技巧,讨论发表的方法,评量模式,教师可在七年级新生班就逐步操作,不仅运用于文本教学,也可运用于检讨评量卷,尤其是三年级的复习,效果甚佳。

贰、教学流程:

一、引言、学习单说明

第一节课先简单介绍孟子一书及其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之地位,介绍孟子的出身背景、历史地位、散文的特色、民本、性善、倡仁政等重要思想,只做简单的引言。

发下预习查考学习单〈附件一〉,说明学习单的操作方法,说明本次教学活动的评量方式,请同学下节课以分组的方式坐好。

学习单的操作方法:

1.学习单中三、孟子寓言简介,四、延伸阅读共有6篇文章,每一小组组长抽签抽出一篇,是为小组要预习、报告、讲解的篇章。

2.请每个同学回家查考学习单上ㄧ、典出孟子的成语、二、语出孟子的格言名句以及自己小组抽签分配到的三、孟子寓言简介或四、延伸阅读中的其中一篇补充阅读。

成语及格言名句须写下其意义,补充阅读的部分须查出生难字词的涵义,并且能翻译解释全文,并依老师课前的引言简介发想篇章的意涵和孟子思想主张的相关性,写出文章主旨。

3.指导同学预习查考时可用到的工具:

纸本工具书、网络上的工具书

二、共同讨论

第二节课分组进行共同讨论。

教师组间巡视,仔细聆听各组的讨论,用心观察各小组讨论互动的情形,适时公开口头赞美,给予评分,下课前5分钟结束讨论,公布各组加分的情形。

并请被推选出的代表准备下节课报告。

共同讨论的操作模式:

1.由学习单上的成语开始,组长先示范说第一个成语的意义,再指定全组同学以组长为中心,采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式,每人依序负责说出一个成语或名句的意义,一回一回的轮,直到把14个成语,25个名句轮完。

2.补充阅读的部分,也是按照上述的轮序方法,但是是以一个句子为单位。

3.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研读后不明白的地方,及所拟出的篇章主旨,全组共同讨论成员们提出的问题,尝试找出答案,并且共同讨论增删出一个共同的主旨,每人将主旨补充在自己的学习单上。

4.在小组成员轮序中没有轮到报告的同学,要专心聆听,遇有和自己的预习查考不同时,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全组共同讨论出结论,并且在自己的学习单上补充纪录。

5.学习单完成后,全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对全班做口头报告。

教师必须提醒同学,口头报告评分,是每个小组成员在此次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成绩,请慎选合适人选。

并且提醒,每个人在整个国文学习中都要有轮到上台对全班报告的机会。

6.此讨论的模式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且每个成员都要对小组有所贡献。

7.对于学习较弱势,预习查考有困难的同学,小组成员的发表也等于提供了协助。

三、分组报告

1.第三节各组抽签,依据抽签序号分组上台报告,教师逐一讲评,并补充讲解,为小组评分。

2.各组报告的内容包括成语意义,每组随机分配2~3条,格言名句意义,每组随机4~5条,各组所负责的补充阅读一篇。

3.每一个同学都要仔细聆听其他小组的报告,根据各组的报告,在自己的学习单上各组篇章处做笔记。

其他组成员并且可究报告提问,列入个人加分。

4.发下学习单解惑篇〈附件二〉,请每个同学在学习单上给自己整个活动的表现〈预习的情形、讨论的投入、笔记的完整性〉评分请每个同学依组别交出讨论完毕整理好的学习单。

四、批改学习单、由教师进行文本教学

由于同学已充分预习、延伸阅读、讨论,因此文本教学可以很顺利轻松的在2节课内完成。

评量的方式

项目

评分规准

备注

小组讨论分数

成员参与度、讨论内容

充实度

加记讨论十个组的加减减分,同组成员的分数皆相同。

口头报告的分数

报告的流畅度、内容充实度,台风及声量

同组成员的分数皆相同。

非报告组的同学,认真聆听思考,则加个人分数。

学习单笔记

是否笔记详尽有条理

每个人依努力的程度而不一样

学生自评

预习的情形、讨论的投入、笔记的完整性

教师需提醒同学应诚实面对自己的学习情形

叁、异质性分组的眉角

分组教学时,小组成员的组成,攸关分组讨论、合作的质量。

国中青少年,因生心理发展阶段的需求,比较自我、易形成排他性强的小团体。

上述这些特质,若任由其自由选组,最后,常有一小群班上的各种情况的弱势者,被孤立后勉强集成一组,并不利于分组讨论的进行,也无法达到同侪学习的目的。

国中青少年,也爱反抗权威,若教师强行为其分组,虽然掌握了异质性,但学生却常因此心生不悦,于是以消极不作为来抵制。

以下的分组方法,可将上述问题降至最低,甚至化为无形,讨论及同侪学习的效果极佳。

异质性分组的眉角

1.教师先选出班上国文成绩优异的同学6人。

2.请这6位同学在其余的同学中,选出一个自己喜欢可以在分组时给自己协助的得力助手。

3.请上述两位同学,各自再从其余的同学中选出两位喜欢的助手,但此时为顾及同组男女同学的分布,教师可指定这两位同学所要找得助手的性别。

4.分组至此,已把全班分成6组,每组有4名成员,且此4人在平时都是朋友。

5.全班剩下约12名同学尚未分组,这些同学常都在成绩、人际上有弱势的情形,教师就依其状况,将他们分配到原先的6个4人小组中。

教师在分配时,切记要随机数分配,千万不要很有秩序的从人缘最差的,或成绩最差的开始分配,以免同学内心受伤。

且在分配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各个4人小组的人格特质,分配给他们辅导起来较没困难的弱势同学;也可以把教棘手的弱势同学,分给和老师配合度较高的那一组,让老师更易协助他们。

如此分组的优点

1.各组有半数以上的成员彼此是好友,讨论互动质量佳。

2.各组成员有半数以上是自选,同学较无异议。

3.弱势同学平均分配给各组,经过教师的操作,小组其他成员的负担较小,同侪学习的意愿高。

4.弱势同学受到照顾,对分组不再感到焦虑或受伤,变得乐于学习。

〈附件一〉

预习查考学习单

一、典出孟子的成语:

(一)反掌折枝:

(二)五十步笑百步:

(三)缘木求鱼:

(四)始作俑者:

(五)拔苗助长:

(六)出类拔萃:

(七)一傅众咻:

(八)齐人之福:

(九)左右逢源:

(十)自怨自艾:

(十一)舍生取义:

(十二)一暴十寒:

(十三)摩顶放踵:

(十四)重作冯妇:

二、语出孟子的格言名句:

(一)仁者无敌。

(梁惠王上)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

(三)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梁惠王下)

(四)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公孙丑上)

(五)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上)

(六)持其志,无暴其气。

(公孙丑上)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下)

(八)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下)

(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孙丑下)

(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十一)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离娄上)

(十二)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离娄上)

(十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

(十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上)

(十五)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

(十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离娄下)

(十七)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

(十八)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告子上)

(十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二十)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

(二十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尽心上)

(二十二)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

(二十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

(二十四)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尽心上)

(二十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三、孟子寓言简介

(一)一傅众咻

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滕文公下)

(二)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梁惠王上)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

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

邻国国君不管荒年时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梁惠王常调动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同样也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三)邻人攘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滕文公上)

(四)以邻为壑

白圭曰: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

“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告子下)

四、延伸阅读

一、德慧术知

孟子曰: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尽心上)

二、人之四端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附件二〉

学习单解惑篇

一、典出孟子的成语:

(一)反掌折枝:

比喻极简易之事。

(梁惠王上)

(二)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和别人犯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却自以为是而讥笑别人。

(梁惠王上)

(三)缘木求鱼:

比喻用错方法,徒劳无功。

(梁惠王上)

(四)始作俑者:

比喻首创恶例的人。

(梁惠王上)

(五)拔苗助长:

比喻为求速成而未循序渐进,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公孙丑上)

(六)出类拔萃:

形容才能特出,超越众人。

(公孙丑上)

(七)一傅众咻:

比喻学习受到干扰,成效不佳,或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滕文公下)

(八)齐人之福:

讥讽男子有妻又有妾。

(离娄下)

(九)左右逢源:

指学道有得,即可得心应手,取用不竭。

后比喻办事得心应手或处事圆滑。

(离娄下)

(十)自怨自艾:

悔恨自己犯下的错误而加以改正。

今则指自我悔恨、责备。

(万章上)

(十一)舍生取义:

指为正义真理不惜牺牲生命。

(告子上)

(十二)一暴十寒:

比喻人做事缺乏恒心,时常中断。

(告子上)

(十三)摩顶放踵:

比喻舍身救世,不辞劳苦。

(尽心上)

(十四)重作冯妇:

比喻重操旧业。

(尽心下)

二、语出孟子的格言名句:

(一)仁者无敌。

(梁惠王上)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

(三)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梁惠王下)

(四)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公孙丑上)

(五)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上)

(六)持其志,无暴其气。

(公孙丑上)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下)

(八)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下)

(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孙丑下)

(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十一)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离娄上)

(十二)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离娄上)

(十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

(十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上)

(十五)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

(十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离娄下)

(十七)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

(十八)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告子上)

(十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二十)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

(二十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尽心上)

(二十二)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

(二十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

(二十四)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尽心上)

(二十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三、孟子寓言简介:

(一)一傅众咻

译文

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

“你希望你的国君学习成为一位好的国君吗?

我明白告诉你:

譬如有位楚国的大夫在这里,要他的儿子学习齐国话,你说请齐国人教他好呢?

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好呢?

戴不胜说:

“当然是请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

“那么若是一个齐国人教他,而许多楚国人在旁说着楚国话来喧扰他,这样即使天天用鞭子打他,逼着他学好齐国话,那是不可能的。

反过来,若把他带到齐国去,让他在齐国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住上几年,虽然天天鞭打他,逼着他讲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啊!

简析

孟子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甚大。

宋国大夫戴不胜请教孟子:

“想让国君明白道理、施行仁政,应该怎么办?

”孟子藉着“楚大夫之子学齐语”的例子,说明国君施行仁政往往需要“亲贤臣,远小人”,才能成为英明的君主。

(二)五十步笑百步

译文

梁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尽力了吧!

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的老百姓不至于饿死。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

我看到邻国当政者的做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替老百姓着想的。

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

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

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

有一个人逃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

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您认为这种嘲笑对吗?

梁惠王说:

“当然不对。

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

“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人民会比邻国多了。

简析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

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

邻国国君不管荒年时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梁惠王常调动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同样也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三)邻人攘鸡

译文

有个人每天偷取邻居家的鸡,人们劝告他说:

“这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

”他回答说:

“那么请让我减少些吧!

以后每个月只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就不再偷了。

”如果知道自己所做的事不合乎道义,那么就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来年呢?

简析

孟子藉此寓言讽刺为政者并无真正除弊的决心,文末点明寓意:

有害于民的弊政就应立即改进,绝不可讨价还价、借故拖延,如此才是有担当的表现。

(四)以邻为壑

白圭曰: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

“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告子下)

译文

白圭(战国魏人,善于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为魏惠王所用)说:

“我治水比上古时代的大禹还厉害。

孟子回答说:

“你错了!

大禹治水是让水顺着水道行走,把广阔的四海作为水汇注的地方。

今天你治水使用的方法是修筑堤防,把邻国当作大水沟。

水倒流,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有仁德的人所厌恶的啊。

你真的错了!

简析

孟子所说的“以邻为壑”,是指将本国泛滥的洪水导入邻国,把邻国当成泄洪的管道,为一损人利己之事。

用来比喻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困难和灾祸推到别人身上。

四、延伸阅读:

一、德慧术知

注释

疢疾:

忧患。

疢,音ㄔㄣˋ。

语译

孟子说:

“有德行、智慧、学术、才智的人,往往是从忧患中磨鍊出来的。

只有那疏远、不被信任的臣子,和那庶出的孽子,他们操持心志非常危惧,忧虑祸患非常深远,所以才能通达事理。

赏析

本章说明困顿的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成就人的德、慧、术、智。

它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之旨意,相去不远。

从生物世界的演化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看来,人类社会也同样充满了竞争的压力。

历史上许多功成名就的人,他们无不经历各种险阻艰困的情境,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进取意志,磨鍊出卓越的才能,最后终于尝到成功的丰美果实。

二、人之四端

注释

怵惕恻隐之心:

惊恐、同情的心。

怵惕,音ㄔㄨˋㄊㄧˋ。

内交:

内,同“纳”,内交即纳交,是结交的意思。

要誉:

求得称赞。

要,音ㄧㄠ,求。

端:

发端。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善端就好像火才刚刚燃烧起来,泉水刚刚涌流出来一样,会越来越壮盛。

然,同“燃”。

达,通。

语译

孟子说: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为什么说人都有不忍害人、也不忍见他人受害之心呢?

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入井中,都马上就有惊骇恐惧和怜悯伤痛的心情产生。

这种心情的产生完全出于天性,并不是想藉此结交那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博得邻里朋友的称赞,更不是厌恶会有不仁的恶名才如此的。

从这点看来,没有怜悯伤痛的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辞谢退让的心,简直不是人;没有分辨是非的心,简直不是人。

怜悯伤痛的心,是人道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理的发端;辞谢退让的心,是礼法的发端;分辨是非的心,是智慧的发端。

人心有这四个善端,就好比他身上有四肢一样,都是生来便有的;有了这四个善端,却说自己不能行善,便是贼害自己本性的人了;说他的国君不能行善,便是贼害国君的人了。

凡是了解自己心里有此四端的人,知道把它们加以扩大和充实,那么善端就好像火开始燃烧,或者泉水开始涌出,会越来越壮盛。

假如能够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足以保有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它,就连事奉父母都不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