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7604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2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历史2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历史2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历史2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历史2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2备课教案.docx

《历史2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2备课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2备课教案.docx

历史2备课教案

第一周第1、2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二、教学重点:

铁犁牛耕、土地制度、历代精耕细作技术

三、教学难点:

小农经济、历代封建社会的重农政策

四、教学过程: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刀耕火种。

2、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会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

4、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奴隶社会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叫“井田制”。

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3、春秋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4、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5、三国时期出现屯田制。

6、北魏实行均田制。

7、明末农民大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定义: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历代封建社会的重农政策: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鼓励农民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可免除徭役;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北魏至唐,鼓励农民垦荒;

元朝时,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民,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耕地数量显著增加。

3、明清时期,农民专业经营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垄作法;农学著作《氾胜之书》;

农具:

耧车、犁壁、铁铧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连年种植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轮作和绿肥种植;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3、隋唐时期:

育秧移栽技术、曲辕犁;

4、宋元时期:

耧锄、稻麦复种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明清时期:

多熟种植、引进玉米甘薯、套耕、《农政全书》。

(五)课后练习:

练习册。

 

第二周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二、教学重点:

冶金技术、制瓷业、丝织业

三、教学难点:

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1、原始社会,手工业丛农业中分离出来。

2、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官府垄断。

3、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商周时代青铜器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灵巧轻便,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2、冶铁技术:

西周晚期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冶钢技术:

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现灌钢法。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发展过程: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生产技术成熟,有青瓷、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格局;宋朝瓷窑遍布全国;元朝江西景德镇瓷窑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有官窑民窑,烧制青花瓷、彩瓷,发明珐琅彩。

2、影响:

中国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成为瓷器大国。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距今五六千年有蚕茧和丝织品残件;

2、商代丝织品有平纹织物、斜纹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产量大;

4、明清时期丝织业鼎盛:

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妆花缎工艺,发明出“金宝地”新品种。

 

第4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

商业的兴起、宋元商业的繁荣

三、教学难点:

徽商与晋商形成的历史条件

四、教学过程:

(一)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史称“商人”,商周时期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商品市场和商人。

3、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4、西汉“开关梁”后,中外贸易发展起来,有许多著名商业中心。

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物易物,南方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6、隋唐时期,商业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有东市西市;设有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有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飞钱。

(二)宋元商业的繁荣

1、宋代打破日中为市的限制,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有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设有榷场进行边境贸易;重视海外贸易。

2、元朝开辟海运;著名商业城市:

大都、杭州;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三)明清的徽商与晋商

1、兴起原因: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2、徽商投资盐业暴富。

3、晋商为官府运送军粮,贩运私盐,兴办票号。

第三周第5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二、教学重点: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三、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地区:

江南一带的苏州、杭州,广东等地。

3、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性质: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行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冶铁业等。

5、认识:

(略)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定义:

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2、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根本原因)。

3、表现:

明清继续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加征商税,歧视商人,有庞大的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

4、影响:

(略)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

民间贸易——明太祖由于倭寇骚扰,下令海禁,民间贸易中断;倭寇之患解除后,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一直都有。

2、清朝:

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正常的海外贸易陷于停顿;统一台湾后,四口通商;康熙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只开广州对外通商,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敬意管理对外贸易。

3、影响:

(略)

(五)课后练习(略)

第6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课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二、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

三、教学难点: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四、教学过程: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手工业者破产;

2、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饿附庸。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内外交困。

2、前提:

不改变封建制度。

3、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内容: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建成三支海军:

北洋、南洋、福建;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

6、结果:

破产

7、影响:

(略)

(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1、投资者:

地主、官僚、商人;

2、19实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3、代表: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第四周第7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2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发展原因)

三、教学难点: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发展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归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发展原因:

●辛亥革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事业的法令;

●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3、著名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原因:

1、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时期:

在沦陷区,日本炸毁或吞并民族工业;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造成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四)民族工业的萎缩

1、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2、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严重。

第8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二、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探索与失误

三、教学难点:

国民经济的劫难

四、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

解放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恢复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一五计划:

●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作用: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内容:

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略)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指导思想:

1958年中国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号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表现:

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

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

●纠正: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影响;

2、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回升。

第五周第9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及意义

三、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伟大的战略决策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

●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意义(略)

2、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质:

改革同生产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内容:

确定了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确定了原则是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拨乱反正;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改革开放的提出

1、经济体制改革:

应该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精简行政机构,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2、政治体制的改革,应该实行分极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

3、对外开放:

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并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4、历史意义(略)。

第10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3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教学难点:

国有企业改革

四、教学过程: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2、1978年,安徽、四川发生自然灾害,政府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注意的弊端,调动了积极性。

3、随后,中央在全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4、1983年,中央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5、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并创办乡镇企业。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1、原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4、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在分配改革方面,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国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7、意义(略)

第六周第11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4课对外开放割据的初步形成

二、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浦东

三、教学难点:

经济开发区

四、教学过程:

(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1、1980年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成立;随后,我国共成立5个经济特区:

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2、国家在吸引外资、见面税等方面给予经济特区特殊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高新技术、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开辟

1、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天津、伤害、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1985年成立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1990年中央开放上海浦东,目的:

尽快把上海简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2、成就:

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江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第12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四、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同意制定的。

2、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中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在由计划经济体制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4、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全面放开粮价

●改革金融体制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改革企业所得税

●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5、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应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刷新世界新记录。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

第七周第13、14课时

小测验、评讲

第八周第15、16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教学重点:

断发易服、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三、教学难点: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清政府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3、广州、上海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留学幼童也开始穿西装,还剪辫子,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4、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5、新一代知识分子改变了传统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辛亥革命后开始用公历。

6、广大农村仍然处于落后、封闭饿状态。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2、吃:

到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3、穿:

由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4、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5、风俗习惯:

取缔社会丑恶现象。

1950年政府指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

6、政府实行双休日,休闲方式多样化,体现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八周第15、16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

三、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

2、19世纪60-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3、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凇沪铁路。

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近代铁路的基本格局。

4、新中国建立后,加快铁路建设。

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5、20世纪初,上海出现汽车。

清末民初,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里网。

6、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

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2、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报并设无线电报局。

当时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清政府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4、2000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第九周第17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二、教学重点:

报刊业、影视业

三、教学难点:

互联网

四、教学过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斗争。

4、《人民日报》是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舆论工具。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1905年的《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

2、《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是中国读异步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4、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5、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标准者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1、四大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2、互联网的优势。

第九周第18课时

复习、小测验

第十周第19课时

总复习

第十周第20课时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第21课时

评讲

第十一周第22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二、教学重点:

探寻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

●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

●社会根源:

西欧对黄金的需求。

●直接原因:

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乐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宗教因素:

传播天主教。

2、条件:

●主观条件:

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客观条件:

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

(二)探寻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1、迪亚士开辟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发现好望角。

2、达伽马到达印度。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4、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三)与世界会合(新航路的影响)

1、地理大发现:

开辟了从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欧洲国家暴富。

2、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3、世界文明的汇合交融。

4、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5、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6、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十二周第23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二、教学重点:

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

三、教学难点:

殖民扩张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海上马车夫

1、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背景:

●荷兰人民的经商传统以及其地理位置,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

●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

2、过程:

●海上马车夫:

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有贸易垄断权,还可以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

●参与激烈的殖民竞争:

抢掠财物,探索新航路,抢占殖民地(从葡萄牙夺取好望角、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占据台湾,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德殖民帝国。

(二)日不落帝国

1、背景:

1588年,英国在“无敌舰队”之战中打败西班牙,夺得海上霸主地位。

2、过程:

●英国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

●1607年建立第一个永久居留地詹姆士顿,并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

●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损害了荷兰的利益,爆发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

英国夺取了荷兰的新尼德兰等殖民地,改名纽约。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从法国夺得加拿大荷密西西比河以东得新法兰西。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三)市场的拓展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进一步形成。

2、殖民扩张的影响:

●给当地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掠夺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