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7495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商品谷物农业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

商品谷物农业

一、典例引领

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回答

(1)~(3)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区中,种植粮食作物相同但播种时间不同的是

()

A.①与②B.③与⑤

C.②与④D.③与④

(2)②④⑤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A.终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B.便利的交通运输

C.先进的科技

D.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3)若将④处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引入我国,最适合的地点是()

A.三江平原B.辽河平原

C.华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

(1)C

(2)A(3)C[第

(1)题,①为乳畜带,②为春小麦区,③为棉花带,④为冬小麦区,⑤为玉米带。

②④种植粮食作物相同,但播种时间不同。

(2)题,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有: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开阔,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高。

第(3)题,④处为小麦区,种植冬小麦,在我国最适合的地点是华北平原。

]

二、考点透析

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以美国为例)商品谷物农业是典型的商品性农业地域类型,其典型分布地区是美国的中部平原地区,我们以此为例从影响其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入手,来评价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评价

地形

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

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沃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

水丰沛

水源

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

条件

评价

交通

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铁路、公路交织——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

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人口

中部平原,人口密度小,

有利于大规模经营,降低

土地租金低——地广人稀

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工业

工业发达,提供机械、电

力、化肥、农药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

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科技

科技水平高,推广快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比较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我国以国有农场为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与生产特点的关系

三、题组训练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四种农作物分布的地区,读图完成1~2

题。

 

1.图示四个地区与其农作物对应正确的是

A.

①水稻

②春小麦

③冬小麦

④甜菜B.

①天然橡

②玉米

③咖啡

④剑麻

C.

①咖啡

②水稻

③甜菜

④黄麻

D.①油

②甘蔗

③棉花

④春小麦

2.③、④两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以家庭经营为主B.属于粗放经营C.机械化水平较高D.商

品率低

【错因分析】第1题用排除法时,如果对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不清楚,就易错选C,将黄麻和亚麻混淆。

据图中经纬度的递变规律可知①②④位于东经度,③位于西经度;②③④位于北半球,①位于赤道附近。

结合具体的经纬度可知,②位于亚热带,春小麦宜在北温带生长,排除A;③位于亚热带地区,咖啡为热带经济作物,排除B;甜菜宜在中温带生长,可排除C,另外④位于北温带地区,而黄麻宜在热带湿润地区生长,也可排除C。

第2题,要通过经纬度判断出具体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再加以比较,易错选A,原因是认为我国农业全都实行家庭经营。

据具体经纬度可知,③位于美国棉花带,④位于中国松嫩平原,两地农业商品率较高,机械化水平高,④地区以国营

农场为经营方式,故选C。

3.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国开心果产销量居世界首位,

该国盛产开心果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①土壤肥沃②灌溉发达③光照充足④降水丰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下图中的圆形阴影部分表示四种农作物分布地区。

读图完成4~5题。

 

4.与山东省农作物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下图为鲜花、蔬菜生产和销售的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B.雨热同期C.市场需求D.劳动力不充足

7.阶段Ⅱ甲地鲜花和蔬菜全部从乙地输入,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甲地全部城市化B.甲地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C.乙地人口密度小,劳动力工资水平低D.乙地生产鲜

花和蔬菜的条件好,成本低

【错因分析】第6题易错选B,乙地鲜花、蔬菜基地销售区域的扩大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但根本原因在于其生产条件好,投入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

据图可知,阶段Ⅰ鲜花、蔬菜产区主要布局在城郊,应是受城市市场需求的影响,故6选C。

阶段Ⅱ甲、乙两地城市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保鲜技术也得以提高,实现了远距离输送,使生产条件更好、生产成本较低的鲜花和蔬菜产区乙地最终占领了整个甲地市场,故7选D。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根据世界农业生产地域分类,图中③所在地区为。

A.畜牧业B.旱作农业C.水稻种植业D.热带种植园

8.图中①、②、③、④所在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不同,这表明农业生产具有。

A.地域性B.季节性C.连续性D.差异性

9.影响X、Y、Z三地农作物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平方百米)

A.市场B.劳动力C.水源D.气候

10.如果在X、Y、Z三地发展花卉种植、乳牛饲养、小麦生产,最合

理的是

A.X地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最高B.距城市20千米~60

千米远的地方适合饲养乳牛

C.Z地应发展花卉种植D.小麦生产应位

于距城市80千米~100千米处

【错因分析】第9题易错在不能正确地理解示意图与市中心距离(km)

的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地租价格显著下降,这说明市场是影响三地农作物分布的最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故选A。

第10题易错在不能对三种农作物分布的范围进行准确的判断。

从单位面积产值来看,花卉最高,乳牛其次,小麦最低,因此距离市中心最近的0~20千米处适宜种植花卉,20千米~60千米处可以饲养乳牛,60千米~100千米处可以种植小麦,故选B。

11.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后称“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图可知出现这种同心圆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A.地租B.交通C.气候D.市场

8/10

12.比较甲、乙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

(2)比较图中A、C两农业带农作物类型的差异。

(3)甲图所示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4)限制乙图所示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错因分析】第

(2)题易错在农作物类型的判断方面,主要是不了解春小麦与冬小麦的差异。

第(3)题易错在不了解高耗能农业的不利影响。

通过经纬网和河流水系特征、湖泊轮廓可确定甲图所示区域为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乙图所示区域为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甲图中的A、C同为小麦区,纬度较高的A为春小麦区,纬度较低的C为冬小麦区。

乙图中的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西侧的雨影区,缺水是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参考答案】

(1)甲图所示区域为商品谷物农业,特点:

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粮食商品率高。

乙图所示区域为混合农业,特点: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壤肥力,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两种农业类型,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高效地安排农事活动;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2)A农业带种植春小麦,C农业带种植冬小麦

(3)甲图所示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成本太高、资源耗费太高、生态环境恶化。

(4)水资源缺乏。

它位于大分水岭西侧的雨影区,降水稀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