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doc3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7426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doc3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学知识doc3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学知识doc3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学知识doc3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学知识doc3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doc36.docx

《教育学知识doc3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doc36.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知识doc36.docx

教育学知识doc36

教育学之第一章

1.生物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利托而诺、沛西能)

2.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是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

3.教会教育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即(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4.骑士教育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5.教育的终身化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出了精辟论述。

6.全民教育主要内容(教育的民主化和普及化)降低了辍学率。

7.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表现是它包括(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筹资方式、招生制度、管理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标准)

8.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含义1:

满足所有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2.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学习;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9.教育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10.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性时代性)

1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继承关系;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3.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

14.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1,对象的复杂性2.过程的复杂3.劳动能力4.劳动内容

1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1.活动并无固定的规范、程式、方法2.学生条件不同3.课堂教学需要艺术创造.

16.教师劳动的示范性1)教学手段依据语言工具,依靠言语手段和自己的人格和言行2)思想品德的示范性3)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4)教师个体劳动的隐蔽性

17.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是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8.<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1)构建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2)强调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3)提出了客观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4)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5)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19.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0.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必须采取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21.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应给儿童创设各种活动的情境,指导儿童利用各种材料的工具,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做到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2.凯洛夫主编第一本指导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教育学》

23.杨贤江《教育史ABC》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

2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5.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收集资料、资料鉴别、资料分类);调查法(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实验法(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统计法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6.人的发展的理论构建基础有三,一是哲学层面,二是心理学层面,三是社会学层面

27.在哲学层面,人的发展理论涉及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特性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

28.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不断增强.

29.心理发展包括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是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想象即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意向和个性心理(情、意的发展情感、意向、性格等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意向)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30.外铄论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学说,他十分关注学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

31.人的身心发展理论有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32.认知发展理论,是形成一系列的图式,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有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3.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斯腾伯格提出的,主要关心智力的加工方面或过程方面,分析的基本单元是信息加工成分.三元就是种信息加工成分: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元成分是最重要的成分,是执行计划,实行监控,对结果评价,.

3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5.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36.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

3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1.男女性别的差异,2.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有的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受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受到了环境及发展主体的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3.个体的独特性

3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3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的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0.个体实践活动: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作用)

41.小学教育任务是1)关心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2)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3)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2.少年过渡时期,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是1)生理上发生三个巨变:

性机能发育成熟,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2)心理上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3)心理上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4)心理上幼稚向成熟过渡.

43.初中教育在认知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应该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44.初中教育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丰富的学生情感体验.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4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它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3)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4)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

4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47.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集中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4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9.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掌握教育的支配权;从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师和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

50.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1)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5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体现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动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将科学成果应用技术于教育上,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53.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体现:

1)人口的数量及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2)人口就业结构决定着教育的内部结构3)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习的布局和办学形式,影响着教育投资的效果和发展速度.

54.教育的相对对立性体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55.教育优先发展的三性,即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

56.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逐步构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体系.3)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第四章教育目的

57.狭义教育目的:

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即培养什么人;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58.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结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59.生活本位论:

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代表人物:

斯宾塞和杜威。

60.文化本位论: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

61.社会本位论:

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62.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63.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

64.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科目所规定的,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标准.

6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66.教育方针: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

67.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区别:

方针中包含着教育目的,发挥着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双重作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方针与目的通用,两者融为一体。

但两者毕竟不同,教育方针是针对教育总体的发展而作出的总规定,所有教育的发展都必须根据总的方针去行事,而教育目的则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各有自己的目的。

教育目的位居于方针之下,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它规定了该层次该类别的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什么领域需要的人。

6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

69.现代教育目的新特征:

融合性特征,适度超越性,类主体性.

70.教育目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2.受思想家或制定教育目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3.教育目的的制定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71.制定教育目的客观依据:

1)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2)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3)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4.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7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

1)人的发展决定于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全面发展是人在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发展.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6)培养新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3.1957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教育目的: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74.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我国1982年的教育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75.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两爱,两精神,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有科学精神)

7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各级种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机关报台阶。

77.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造者和接班人.

78.培养完人的内涵是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培养完人的目的是学会生存,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

79.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80.学会认知:

知包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学习各种社会学习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要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的过程。

81.学会做事:

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培养社会行为技能;适应未来的应变能力和革新能力。

82.学会共同生活:

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学会分离,学会合作;学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参加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

83.学会生存:

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全面能力。

84.小学教育的培养目的: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85.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2)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3)国家机器产生。

86.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活动始于夏代,当时的学校叫校

87.动力系统,主要来源于需要、动机和目的,其中需要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原动力.

88.工作系统是教育活动活动运行的主体部分,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施教者,求教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展开的过程.

89.监控系统是求教者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监控,二是施教者以教育目标为准绳对求教者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评价.

90.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与核心部分.

91.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层部分

92.学校文化的特点:

以1)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2)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3)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4)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

93.学校文化的功能是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作用.

94.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使师生员工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身心力和凝聚力.

95.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规范或规定.

96.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总和,它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

97.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98.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学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99.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是取决于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借鉴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100.欧洲的高等教育形成了独特的二元制

101.1902年,壬寅学制,但未实行

102.1903年,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103.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是反映资产阶段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堂

104.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制,沿用到解放初期.

105.1951年学制改革,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各级政治学校,政治训练班

106.1958年的学制改革,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提出了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107.1985年学制改革,<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教育学校办学自主权,基础教育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108.现代学制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继续教育得到发展,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109.1996年秋,六三制的覆盖面在全国为61%

110.六三制实验的理论根据,是1)是当今世界最通行的一种学制,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初中不应办成普通型与职业型的混合,六三制的一些弊端,原因还在于小学基础差,师资水平不高,教育思想不端正,办学条件差等方面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111.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是1681年法国天主教拉萨尔创立的,成为世界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

112.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113.教师是管理者,包括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建立和培养学生班集体;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与评价.

114.教师的专业结构构成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15.教师专业精神指教育信念,专业态度和动机,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教师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

116.教师专业知识是指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117.教师的作用是:

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18.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使学生发展符合一定阶级的要求;老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觉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19.教师的地位包括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

120.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教育理论素质与教育能力素质,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121.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122.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权利和义务

123.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儿童尊严原则;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24.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125.学生的义务是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26.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智力因素差异,非智力因素

127.当代学生观:

以人为本;尊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依法施教;自我教育的理念

128.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社会道德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七章课程

129.西方,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国,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朱熹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130.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通过我们所讲的课程表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31.广义的课程包含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132.课程具体表现的三种形态: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133.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

134.教学活动的的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教学媒介主要指(课程)。

135.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学科、学生。

136.形式教育论相信在认识中理智的可靠,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137.实质教育论认为在认识中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累和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能力。

138.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分歧:

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哲学认识论是唯理论或经验论;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在课程问题上的主张与倾向(强调古典语言还是强调自然科学知识)

139.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学科课程的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140.儿童中心论主张按儿童的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

141.社会中心论认为学校课程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42.学科课程特点是:

又叫分科课程。

它的基本特点:

分科设置;内容按逻辑结构安排;强调系统讲授。

其缺陷在于:

脱离实际;忽视兴趣;压抑主动性。

143.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题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以杜威的进步教育思想为指导,美国的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是其集中体现。

其特点在于:

乡土性;综合性;主体性;经验性。

它把儿童的学习动机分为四类:

社会;建设;探索;表演的动机。

其缺陷在:

离开了所必需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片面强调学生主体的自发性;限制了主体的发展。

144.综合课程是也叫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

其特点是打破传统领域,组合相邻学科。

优点是横向联系;利于综合;整体把握客观世界。

弊端:

编写教材难度大;教师难以胜任。

145.核心课程是主张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中心课程。

特点:

对教学内容是以社会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由近及远,逐步扩展。

既可以避免距离生活过远,又可以避免单凭儿童的兴趣来组织课程。

146.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影响因素。

由贾克森第一个使用。

147.瓦兰斯又将隐性课程分为三层次:

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由价值的学习、社会化、阶级结构的维持等作用的;从课程措施的偶然的、无意识的产物等。

隐性课程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148.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149.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开设顺序;教学课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50.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

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正确处理课程系统内部的几个基本关系;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统一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5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国家对一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