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7189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

古建筑名词解释

一、

1、材:

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

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

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

衡量的单位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

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

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

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

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

10,足材高21;清代为14:

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

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

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

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

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

早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

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

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

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

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

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

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

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

辽代建筑中一般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

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

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2、骑槽:

与斗栱出跳成正交的一列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华栱横跨槽上,一半在槽外一半在槽内,谓之骑槽。

3、丁头栱:

即半截栱,只有一个卷头。

另一端出卯插入柱中。

若只施用于里跳转角的丁头栱,称为虾须栱。

4、斗口跳:

于栌斗口只出华栱一跳,泥道栱仅用一令栱。

华栱上施一枓,直接

承托橑檐枋,这种做法谓之斗口跳,是低等级建筑物上的用法。

5、列栱:

在转角铺作上,正面出跳的栱,在侧面就是横栱。

同样在侧面出跳的栱,正面就是横栱,像这种一头是出跳,一头是横栱的构件就叫做列栱。

《营造法式》规定列栱有四种形式:

泥道栱与华栱出跳相列;瓜子栱与小栱头出跳相列;慢栱与切几头相列;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

6、子廕:

是指在构件上凿出以固定与另一构件的相互位置的浅而宽的凹槽,职能防止偏侧,不能防止起卯的作用榫固定住。

7、绞昂栿:

与昂或与梁栿相交,但不“骑”在梁栿上的做法。

 

三、昂

1、下昂:

在一组斗栱中,外跳层层出跳的构件有两种:

一种是水平放置的华栱,一种是头前低尾后高的、斜置的下昂。

出檐越远,出跳就越多。

有时需要比较深远的出檐,如果全用华栱挑出,层数多了檐口就可能太高。

由于昂头向下斜出,所以在取得出跳长度的同时,却将出跳的高度降低了少许。

在需要较大的檐深但不愿将檐抬得过高时,就可以用下昂来取得所需的效果

下昂是很长的构件。

昂头从跳头起,还加上昂尖,斜垂向下;昂身后半向上斜伸,亦称挑斡。

昂尖和挑斡,经过少许艺术加工,都具有高度的装饰效果。

从一组斗栱受力的角度来分析,下昂成为一条杠杆,巧妙地使挑檐的重量与屋面及槫、梁的重量相平衡。

从构造上来看,昂还解决了里跳华栱出跳与斜屋面的矛盾,减少了里跳华栱出跳的层数。

2、“凡昂安枓处,高下及远近皆准一跳。

若从下第一昂,自上一材下出,斜垂向下;枓口内以华头子承之。

(华头子自枓口外长九分°;将昂势尽出匀分,刻作两卷瓣,每瓣长四°)。

入至第二昂以上,只于枓口内出昂,其承昂枓口及昂身下,皆斜开镫口,令上大下小,与昂身相衔。

“凡昂上坐枓,四铺作、五铺作并归平;六铺作以上,自五铺作外,昂上枓并再向下二分°之五分°。

如逐跳计心造,即于昂身开方斜口,深二分°;两面各开子廕,深一分°。

3、插昂:

昂身不过柱心的一种短头昂,多用在四铺作上,亦有用在五铺作六铺作上。

4、彻上明造:

屋内不用平棊(天花板),梁架斗栱结构全部显露可见者谓之彻上明造。

5、上昂:

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

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须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以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

上昂只用于里跳。

6、“如七铺作与重杪上用上昂两重者,自栌斗心出,第一跳华栱心长二十三分°,第二跳华栱心长一十五分°;(华栱上用连珠枓);第三跳上用昂心(两重上昂共此一跳),长三十五分°。

其平棊枋至栌斗口内,共高七材六栔(骑枓栱与六铺作同)”。

7、“凡昂之广厚并如材。

其下昂施之于外跳,或单栱或重栱,或偷心或计心造。

上昂施之于里跳之上及平座铺作之内;昂背斜尖,皆至下枓底外,昂底于跳头枓口内处,其枓口外用鞾楔。

(刻作三瓣)。

“凡骑枓栱,亦单用。

其下跳并偷心造。

8、平盘枓:

都的一种,无耳,仅有平和歆两部分,《法式》规定高为6分°,施之于由昂以及内外转角出跳之上。

9、单栱:

计心铺作每跳令栱之上,只用素枋一重,称为单栱。

(素枋在泥道栱上者谓之柱头枋,在跳上者谓之罗汉枋;枋上斜安遮椽板。

)即每跳上安两材一栔。

10、重栱:

计心铺作每跳瓜子栱之上(至橑檐枋下用令栱)施慢栱,慢栱上用素枋,谓之重栱(枋上斜施遮椽板),即每跳上安三材两栔。

9、扶壁栱:

又称影栱、泥道栱,位于柱头上的栱,在阑额之上。

10、平坐

宋代和以前的楼、阁、塔等多层建筑都以梁、柱、枓、栱完整的构架层层相叠而成。

除最下一层在阶级上立柱外,以上各层都在下层梁(或枓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枓栱,作为各层的基座,谓之平坐,以承托各层的屋身。

平坐枓栱之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挑台。

平坐也可以直接“坐”在城墙之上,也可“坐”在地上,还可作为平台,还可立在水中作为水上平台和水上建筑的基座。

11、普拍枋:

普拍枋一般用于阑额和柱头之上,是一条平放着的板,与阑额形成“丁”字形断面。

从元、明、清实例看,普拍枋的使用已极普遍,而且它的宽度逐渐缩小,厚度逐渐增大。

到了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宽度就比阑额小,与阑额构成的断面已变成“凸”字形了,清代称“平板枋”。

就已经发现的几座唐代建筑来看,都是只用阑额,断面长方形,至角柱不出头,不用普拍枋。

宋《营造法式》中仅规定在平坐施普拍枋,辽代建筑上开始出现普拍枋,断面薄而宽,与阑额呈“丁”字形,至角柱出头垂直截去。

金代的普拍枋已经增厚,阑额出头开始采用一些简单的曲线,元代普拍枋至角柱出头多刻海棠线。

明代建筑中普拍枋的宽度还稍宽或等于阑额的厚度。

阑额至角柱出头已类似霸王拳。

清代阑额多为霸王拳。

普拍枋的宽度反而比阑额更狭一些。

明、清建筑于阑额下面又多加一根小额枋。

普拍枋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宽到狭。

12、叉柱造;缠柱造;永定柱

 

1、草栿、明栿:

唐、宋时期,建筑内凡有天花板的,其上部梁枋构件的表面加工都很粗糙,称为“草栿”,天花板以下的梁枋构件的表面加工都比较精细,称为“明栿”。

室内不用天花板,由下面可仰见梁栿、槫、椽的做法称为“彻上明造”,全部用明栿。

元代建筑中的彻上明造也多用草栿,明清则与元代相反,无论是否有天花板全部用明栿。

2、乳栿:

即两椽栿,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般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3、劄牵:

劄牵的两首放在乳栿上的一组斗栱上,梁尾也插入内柱柱身。

劄牵长仅一椽,不负重,只起到劄牵的作用。

梁首与乳栿上驼峰上的枓栱相交,牵尾出榫入柱,并用丁头栱承托。

梁首的枓栱将它上面所承载的荷载传递到乳栿上。

相当于清式的单步梁。

4、平梁:

事实上是一道两椽栿,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

清式称太平梁。

5、叉手、托脚:

叉手在平梁之上,顺着梁身的方向斜置的两条方木,元代以前叉手用材较大,元代叉手断面有的已经变小,明清多不用。

托脚的作用与叉手一样也是职称上一步架中

6、月梁:

月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露明用在平棊之下,除负荷平棊的荷载外,别无负荷。

平棊以上,另施草栿负荷屋盖的重量。

如彻上明造,则月梁亦负屋盖之重。

7、驼峰:

元以前的彻上明造建筑中,除平梁正中用蜀柱外,其余各结点均以驼峰加大枓承托,驼峰能够适当的分散节点的荷载匀布于梁上。

驼峰式样元以前大体上有鹰嘴驼峰、搯瓣驼峰、毡帽驼峰、梯形驼峰等数种。

明清多为卷云式或荷叶墩式。

8、切几头:

9、丁栿:

丁栿梁首由外檐铺作承托,梁尾搭在檐栿上,与檐栿在平面上构成“丁”字形。

10、压槽枋:

仅用于大型殿堂建筑,位于柱头枋之上,用以承草栿。

11、隐衬角栿:

实际是一道草角栿,位于角梁之下,在明梁之上,外至橑檐枋,内至角后栿项

12、衬枋头:

施之于梁背耍头之上,广厚同材。

前至橑檐枋,后至昂背或平棊枋(如无铺作即至托脚木至)。

若骑槽,即前后各随跳,与枋、栱相交。

开子廕

以压枓上。

13、平棊枋:

一般与槫平行,与梁成正角,安在梁背上,以承平棊。

14、绞井口:

是用桯与平棊枋构成的方格

15、阑额:

阑额是檐柱与檐柱之间左右相联的构件,两头出榫入柱,额背与柱头

平。

清式称额枋。

16、柱侧脚: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柱子绝大多数都不是笔直的,微向内倾斜,宋代称为“柱侧脚”,并规定正面柱侧脚为柱高的百分之一,侧面的柱侧脚为柱高的百分之零点八,角柱则向两方都有侧脚。

从唐到元,各代实物的测量结果大多超过此规定,辽金建筑中的檐柱不仅向内侧,同时还向明间中轴线倾斜,即所有柱子除明间外都向两个方向有侧脚,元代建筑中尚留有这种做法的痕迹,明清建筑中的柱侧脚很小,以不易察觉。

17、柱生起:

唐到元的建筑中,柱子的高度都是自明间向两侧逐渐升高,平柱最低,角柱最高,这种做法称为“柱生起”。

宋《营造法式》对柱生起的尺寸有详细的规定,明代以前的建筑大多与此规定符合,明初以后此法已不多见。

18、杀梭柱:

将柱两头卷杀,使柱两头较细,中段略粗,略似梭形。

明清官式建筑一律不用梭柱,但南方民间建筑一种使用,实力很多。

19、柱础、柱:

唐到元各代露明柱础多为覆盆式,唐代多雕宝装莲瓣,宋辽金又喜雕各种花纹(宋代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华、减地平钑、素平),元代多为素覆盆式,不加雕饰。

墙内不露明的柱础则为不规整的石块,或素平柱础,明清官式建筑则为“鼓镜式”,不露明者用素平础石或与露明柱础相同。

地方手法中,特别是黄河以南广大地区多用磉墩,式样变化繁多,有单层、双层、三层等数种。

是一块圆木板,垫在柱脚之下,柱础之上。

的木纹一般与柱身的木纹方向成正角,有利于阻止水分上升,柱腐坏时可以抽换,从而保护柱身不受腐蚀。

柱最早见于殷代遗址中,当时为铜质,宋《营造法式》规定易铜为木,但元以前的建筑中尚缺乏实物例证。

有些明清建筑中还有“”的遗迹。

20、丁华抹颏栱:

宋《法式》规定,如屋内彻上明造,即于平梁蜀柱之上安枓,若叉手上角内安栱,两面出耍头者,谓之丁华抹颏栱。

21、襻间:

襻间是与各架槫平行,以联系各缝梁架的长木枋。

《法式》规定,襻间广厚并如材,长随间广,出半栱在外,半栱连身对隐。

若两材造,即每间各用一材,隔间上下相闪,令慢栱在上,瓜子栱在下。

若一材造,只用令栱,隔间一材,如屋内遍用襻间一材或两材,并与梁头相交。

(或于两际做?

头以承替木)。

凡襻间如在平棊之上者,谓之草襻间,并用全条枋。

21、顺栿串:

与襻间相似,同为固定左右两缝蜀柱的相互联系构件。

长随间,隔间用之,出柱做丁头栱或?

头,在牵梁或乳栿下。

22、夹际柱子,

23、搏风板:

24、替木:

宋《法式》规定替木用于外檐铺作最外一跳之上,橑风槫之下,以加强各间橑风槫相衔接处。

后替木逐渐加长,元代起已经改为通长的构件,习称檐枋,居于橑檐槫之下。

25、椽:

在《法式》中,椽的长度对于梁栿长度和房屋进深起着重要作用。

不论房屋大小,每架椽的水平长度都在这规定尺寸之中。

梁栿长度则以椽的架数定,所以主要的承重梁栿亦称椽栿。

至于椽径则以材分°定。

匠师设计时必须考虑椽长以定进深,因此它也间接影响到正面间广和铺作疏密的安排。

26、结角解开,交斜解造:

都是节约工料的措施。

将长条方木纵向劈开成两条完全相同的、断面做三角形或不等边四边形的长条谓之“交斜解开”。

将长条方木,横向斜劈成两段完全相同的、一头方整、一头斜杀的木条,谓之“结角解开”。

27、大连檐、小连檐、飞子、、

28、举折:

举折是取得屋盖斜坡曲线的方法,宋举折先按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槫先举高到预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槫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从宋《法式》举折制度的规定中可以看出:

建筑物越大,正脊举起越高,也就是说在一组建筑群中,主要建筑物的屋顶坡度大,而次要的建筑物屋顶坡度小,廊屋的坡度更小,保证了主要建筑物的突出地位。

从现存建筑实例中,可以看出宋辽金建筑物的屋顶坡度基本上接近《法式》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