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6861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docx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

《机械运动》重点知识解读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米(m);

其他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略)

2.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刻度尺;比较精密的测量工具有: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会认:

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③会读: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即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④会记: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教师解读:

1.数字是由准确数字和估读数字组成。

2.准确数字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

3.估读数字就是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秒(s)。

(2)测量时间的工具:

①生活中常用:

钟、表。

②实验室常用:

停表。

教师解读:

1.认识机械停表:

一般的停表有两个指针:

长针是秒针,每转一圈是30秒,短针是分针,每转一圈是15分。

如图,这种停表的分度值是0.1秒。

2.停表的读数:

机械停表从小盘读分,大盘读秒。

短针的示数不超过0.5分,长针的示数读1、2、3……30秒;若短针的示数超过0.5分,长针的示数读31、32、33……60秒。

最后读出几分几秒。

4.误差: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产生误差的原因: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3)减小误差的方法:

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做标准(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教师解读:

1.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了变化,那么,研究对象就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由于所选取的参照物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

2.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管是运动的物体还是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应以观察方便和使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同常选取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4.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无论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

5.绝对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如图甲,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的就越快。

(2)如图乙,在物体运动路程相同时,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的快。

 

2.速度

(1)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

v=s/t 

  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单位:

m/s或km/h。

这两个单位的关系是:

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

(1)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4.变速直线运动

(1)物体沿直线运动,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2)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通常用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

教师解读:

1.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是指,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离开一段路程或一段时间谈平均速度没有意义。

3.特别注意:

一段时间是指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总共用的时间。

 5.运动的图像问题

(1)s—t图像:

s—t图像的横坐标表

示的是时间,纵坐标表示的是路程。

反映了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教师解读:

1.①、②是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倾斜程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v1<ν2。

2.③是过坐标原点的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3.④表示物体从距坐标原点3m的地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1。

4.⑤表示物体从开始计时2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ν2,0~2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5.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距坐标原点4m。

6.⑦物体从距坐标原点5m处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与①、②、④、⑤的运动方向相反。

(2)v—t图像:

v—t图像的横坐标表示时间,

纵坐标表示速度,反映了物体运动的速度随

时间变化的情况。

 

教师解读:

1.①是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条线段,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6m/s。

2.②是一条与时间轴重合的线段,表示物体运动速度为0,处于静止状态。

3.③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3m/s2。

4.④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是-2m/s2。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装置;如图

教师解读:

1.为什么要用斜面?

  

 为了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

2.为什么斜面的坡度较小点好?

       

 斜面坡度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小,小车运动的时间越长,因此,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

3.实验装置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1)为了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

 

(2)便于计时。

 2.实验原理:

v=s/t

3.实验结论:

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物态变化》重点知识解读

一.温度计:

1.工作原理: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2.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1个等份代表1 ℃。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4.温度计的读数:

教师解读:

1.看清楚温度计的整数刻度是如何变化的:

零上温度从下往上依次变大,读出的温度为“+”;零下温度从下往上的绝对值依次变小,读出的温度为“-”

2.看清分度值,准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5.自制温度计(小制作)

用小瓶、细管和煤油制成的液体温度计(要求:

量程0—100℃,分度值2℃)。

(1)把自制温度计的玻璃泡放人冰水混合物中,待液柱稳定后在液面处的位置标出0刻线和数字0;(l分)

(2)把自制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待液柱稳定后在液面处的位置标出100刻线和数字100;(1分)

(3)在0刻线和100刻线之间分成50等份,标出各刻线和对应的部分数字;(1分)

(4)在自制温度计的适当的位置标出单位℃。

(l分)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见课本)

①器材安装顺序:

自下而上;

教师解读:

1.自下而上的安装顺序是为了确保:

一是用酒精度的外焰加热,二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晶体物质中。

2.石棉网的作用是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

3.搅拌器的作用是搅动物质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②加热方式及其优点:

水浴法加热;优点是,一是固体物质受热均匀,二是温度上升缓慢

(2)图像分析:

晶体熔化图像

AB段表示熔化前:

晶体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处于固态;

BC段表示熔化过程:

晶体物质温度达到熔点开始熔化,吸收热量,温度保持熔点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段表示熔化后: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位置(t1时刻)晶体物质处于固态,温度是熔点;C位置(t2时刻)晶体物质处于液态,温度是熔点。

非晶体熔化图像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状态经历了硬、软、粘、稀、流。

(3)晶体熔化条件:

一是晶体物质的温度达到熔点,二是不断吸收热量,二者缺一不可。

3.晶体物质凝固规律:

(1)晶体物质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凝固点不变,状态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是相同的。

(3)晶体物质凝固条件:

一是温度达到凝固点,二是不断放出热量,二者缺一不可。

4.熔化是吸热过程,可以起到降温作用;凝固时放热过程,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三.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反之,越慢。

②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反之,越慢。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越大,蒸发越快,反之,越慢。

(3)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所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教师解读: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质量。

在探究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控制变量。

2.夏天,人扇扇子感觉凉爽。

是因为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人体汗液蒸发,汗液蒸发时要从人体吸收热量,所以,人就感到凉爽。

3.夏天,在教室的地上撒些水就感觉凉。

是因为地上的水蒸发时要吸收空气的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人们就感觉凉。

4.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为什么感觉特别冷?

因为人游泳之后,人体表面有大量的水,刚从水中出来,水蒸发从人体吸收热量,所以,人感觉特别冷。

2.沸腾

(1)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①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②实验器材:

如图所示(略)。

教师解读:

开有小孔的纸板作用是:

一、是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二、是固定温度计。

纸板上开有小孔是为了防止水面上方气压过大,影响水的沸点。

③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④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⑤液体沸腾的条件:

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收热量。

二者缺一不可。

教师解读:

纸锅烧水的原因:

纸的着火点是183℃,水的沸点是100℃,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当纸锅放在火上加热时,水沸腾后温度保持100℃不变而纸的温度还没有达到着火点183℃,纸不会燃烧,所以纸锅能烧水。

(二)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教师解读:

1.为什么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这是由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2.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这是由于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放热降温,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

2.压缩体积:

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三)汽化吸收热量,液化放出热量。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4.

教师解读:

为什么放有碘的试管要在热水中加热,而不是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碘的熔点113.5℃,沸点184.35℃,水的沸点是100℃,在热水中给碘加热,达不到碘的熔点,所以碘蒸气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如果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500℃,远远大于碘的熔点,这样碘就完全有可能是先熔化为液态而后又汽化为气态,不能说明是由固态碘直接变为气态碘。

 

《光现象》重点知识解读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2.99792×108m/s,在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近似取为C=3.0×108m/s。

二.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定律

1.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实验装置:

教师解读:

1.装置中有一个可转折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为了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什么?

在两纸板的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上分别标注两点,再分别与入射点o连接,即可确定光线的位置。

3.实验中,为什么要将光屏折转一定的角度?

为了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实验中,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4.做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2)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解读:

〖作光的反射图时的规范要求〗

(1)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作光线时必须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法线与平面镜垂直,画法线时要用虚线画出并标出垂直符号。

(3)如没有已知入射角(或反射角)度数(或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最后要标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题1】(’15广西南宁)如图是一束光射到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请画出其入射光线和法线。

【深度解读】法线与平面镜垂直且过入射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从而确定法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

作图步骤:

(1)作法线:

过入射点作垂直于平面镜的直线,用虚线表示,并标出垂直符号。

(2)作入射光线: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左侧作出入射光线,并标上斜向下的箭头。

(3)标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并在合适的位置写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题2】(’13山东枣庄)如图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斜射到平面镜上,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大小。

作图步骤:

(1)作法线:

过入射点作垂直于平面镜的直线,用虚线表示,并标出垂直符号。

(2)作反射光线: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并标上斜向上的箭头。

(3)在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标60°。

 

(二)光路的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教师解读:

欲探究“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让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是否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后,会被平行地反射。

(如图甲)

2.漫反射:

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

(如图乙)

教师解读:

一个雨后的晚上,天空晴朗,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踩在积水里,下面判断正确的时(    )

A.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是积水

C.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是积水        

D.无论迎着还是背着月光走,地面上暗处都是积水

【深度解读】如图所示,迎着月光走时,光照在地面上遇到水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向同一方向射出,会有很多光线进入人眼,所以看上去积水处是亮的;此时,光照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人眼的光线较少,看上去地面显得很暗。

所以,迎着月光走时发亮处是积水,较暗处是地面。

背着月光走时,人与来自月亮的光线在同一侧,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的光线不可能进入人眼,而在地面发生漫反射还有少量的光线进入人眼,看上去积水比地面还暗。

这是暗处是积水,较亮处是地面。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实验装置:

教师解读:

1.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由于玻璃板既能观察到点燃蜡烛的像,同时也能观察到没有点燃的蜡烛。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是在“较明亮”还是在“叫昏暗”环境中进行?

 在“较昏暗”处进行,这样过观察到的像较明亮。

3.为什么选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

4.实验中刻度尺、白纸的作用是什么?

 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使用白纸是为了在白纸上标注镜面、物、像的位置。

5.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什么?

 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或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好)。

6.寻找蜡烛A的像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还是B的一侧观察?

将光屏放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能否在光屏上看到蜡烛A的像?

这说明了什么?

蜡烛B和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这又说明了什么?

 寻找蜡烛A的像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一侧观察。

将光屏放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

  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又说明了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7.验中若测得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好;后支蜡烛和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玻璃板有厚度;测量长度是存在误差。

8.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以及透过玻璃板看到后支蜡烛的像,它们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前者是光的反射,后者是光的折射。

9.在玻璃板的同一侧,有时通过玻璃板会看到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玻璃板较厚,朝着观察者的两个面对光同时发生反射,每个面各成一个像;选用较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10.该实验,你认为选用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

说出你的理由。

 选用方格纸更好。

可以准确地确定像和物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平面镜成虚像

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每个物(发光或反光)点,都有其对应的虚像点,虚像用虚线。

教师解读:

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像点。

(4)平面镜的应用

①成像      ②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师解读:

〖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时的规范要求〗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要用虚线画出。

2.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连线用虚线(不标箭头),标出垂直符号。

3.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要用线段相等标号分别标出。

4.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用实线画并标上箭头,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不标箭头。

5.根据平面镜特点完成光路的作图,不画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的作图,画法线。

【例题1】(’14贵州遵义)小芸家在装修房子时,为了美观,在客厅的天花板上安装了一块平面镜,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深度解读】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且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分别作出A、B两点的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用虚线连接AB,并标出对应于物体的箭头就是AB的像。

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作图步骤:

(1)作出A点的像,用数学知识作出过A点垂直于平面镜的直线,用虚线画出,并标出垂直符号;根据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作出A的像点,并标出线段相等标号。

(2)同理作出B的像点,用虚线连接AB并在A端标上箭头

 

【例题2】(’16甘肃天水)如图12所示,A、B是镜前一个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

并完成反射光路图。

【深度解读】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只要反向延长两条反射光线,它们的交点就是发光点的像的位置;然后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的连线垂直平面镜且被平面镜平分,确定发光点的位置,再画出入射光线。

作图步骤:

(1)分别用虚线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并确定其交点的位置就是S的像的位置S'。

(2)利用数学知识,过S'用虚线作出平面镜M的垂线,并标出垂直符号。

(3)利用对称知识,标出线段相等标号,确定像S的位置,并用实线画出入射光线。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2.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教师解读:

1.牛顿光的色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该现象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

白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光也是一种波,我们称之为光波。

波长单一的光叫做单色光,所有单色光的颜色叫做光谱色。

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依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它们的波长一个比一个短。

2.上面的实验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波长不同的光折射时偏折能力不同,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小,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大。

光经历了一次反射两次折射而被分散为各种单色光形成的。

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①红外线的特性:

Ⅰ.一切物体都在不断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德尔红外线就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红外线。

Ⅱ.热作用强,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会上升。

Ⅲ.穿透能力强,可穿透云雾

②红外线的应用:

①红外线夜视仪。

②远红外烤箱。

③电视机遥控器。

④红外遥感。

(2)紫外线

紫外线的特性:

(1)化学作用强:

能使相机底片感光。

(2)生理作用强:

能杀死微生物,可用来杀菌;适当的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

(3)荧光效应强: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验钞机。

 

《透镜及其应用》重点知识解读

一.透镜:

(一)凸透镜

1.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用F表示。

焦距: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用f表示。

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解读:

  材料、口径相同的凸透镜,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越厚),凸透镜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小(越薄),凸透镜焦距越大,折光能力越弱。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教师解读:

 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理解:

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向主光轴靠近,即为会聚。

(如下图)

(二)凹透镜

1.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如下图):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教师解读:

 对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理解:

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偏离主光轴,即为发散。

(三)凸透镜和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对比

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一)凸透镜静态成像规律及应用

教师解读:

一倍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