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6014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docx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1

2007-10-2622:

41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单元一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研究

1、课程资源与教学设备或教学手段有何异同?

答:

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踏实执行者的角色,只是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课程。

对课程进行解释并推向学生。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参与课程的开发。

教师只有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够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承担起积极的角色。

因此,要帮助教师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去促进自身的角色转变,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来,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以往,我们常常把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其实是狭隘的。

教师应当改变只把教材等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倾向,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使教师认识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非常广泛的,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是课程资源。

因此,教师要转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加深对课程资源的了解,特别是要认识到教师自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技能。

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不仅同一资源对于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而且同一课程的实施也可以选择金榜的课程资源。

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习环境学、生态学知识的资源,还可以成为学习调查、统计的资源。

同样在学习“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中,既可以选取风景名胜的优美秀丽,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也可以选取由于环境污染、名胜古迹遭到破坏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师要能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识别、开发和利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

2、新课程实施中为什么要求教师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答:

课程资源开发是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可能涉及课程活动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合理利用,突出其在课程中的特殊功能,以形成系统化的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1.保证课程资源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培养目标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基础提出来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变化。

这些社会背景和变化本身都是课程资源,所以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依赖于课程资源,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只有在认真研究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提炼加工,把那些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使培养目标不至于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落空。

2.提高课程资源的品质。

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必须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提高教育资源的纯度和教育品位,增强其对于某一教育目的可利用价值。

如面对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我们强调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按创新的要求来提炼课程资源,发掘课程资源中的创新因素。

在提炼的课程资源中所蕴含的创新因素越丰富,它的品位就越高。

3.促进课程资源开发机制的建立。

在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以前,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比较少,规范要求也相对的少,所以教育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存在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基本标准,因而各地的教育可比性不强。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演变成教育的竞争,促使教育向着国际化迈进,以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创新为衡量标准的新课程已经具有世界意义。

它构成了世界各国教育可比性的重要基础。

所以,教育已经受制于世界的发展,不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社会团体等都不能对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采取随意的、一意孤行的、闭关自守的行为。

只有积极应对,潜心研究,合理开发,不断积累各种课程资源素材,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课程资源体系,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4.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最为关键的角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实现的,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息息相关。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工与处理上。

教师如何认识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经验,如何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经验组织教学;教师如何看待知识,如何处理和运用教材,运用什么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教师追求什么样的创造性教学境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等,都可以体现在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之中。

3、目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

(1)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

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由于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中小学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仍然存在结构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这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

随着各种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推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

但从课程素材与内容上看,仍然出现偏重知识资源和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偏重于文本资料,甚至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在对于开发非文本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上看,偏重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性课程资源和乡土地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广泛的乡土资源;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上看,偏重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的作用,但对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结构上的缺失。

(3)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

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但是实际上,许多教师对于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却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没有让其进入课堂,这样便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没有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把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必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业已习惯了的教学行为,从而会加重教师负担,这是教师不愿应用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2

2007-10-2622:

42

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筛选与鉴别能力、整合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评价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构成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基本要素。

单元二  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培养与训练研究

1、影响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首先,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这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一种载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课程资源,共同去建构新型的课程。

其次,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具有生动形象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治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再次,从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都迫切要求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高教师的课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的能力。

2、如何看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

答:

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一般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课程资源状况比中西部地区优越。

城市比农村优越,重点中小学比一般中小学优越。

但就同一地区和学校而言,课程资源失衡的情况也相当普遍。

人们往往容易把关注的重心过分集中在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上,甚至追求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超豪华”,而恰恰忽略了对教育质量更具决定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外壳与丰富内涵之间严重分离了。

所以,需要保持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不仅要重视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建设,更要加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全面体现教育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缺乏的只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所以,目前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加工、转化和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

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眼光来看可能存在天壤之别,而如果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教育价值则是同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运用它们。

当然,这种说法决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状况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开发和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动力。

  

因此,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观与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何关系?

答: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这使我们的教师不会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缺乏收集信息、检索、运用的技术。

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迅速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

这就要求每一位合格公民都要具备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

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用准确而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成为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信息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有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阅读不仅限于书本,还应该不断地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处理信息。

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

比如,数学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

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要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鼓励教师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应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其特点增删教材,调整教法。

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

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学生、内陆地区的学生与沿海地区的学生、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阅读功底。

作为教师任职学校,在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中,要创造和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便利条件,使教师有大量参与高水平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机会,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必然促进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提高。

所有这些都将促进教师极大的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极大的促进教师课程资源的提高。

单元三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研究

思考题:

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学习研究与其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能力有何关系?

答:

教师课程资源规划和设计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规划与设计需要教师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架构。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当前课程理论的贫乏和课程改革实践的飞速发展形成巨大的反差,特别是课程资源的理论和实践刚刚开始,甚至没有新课程实施经验的广大教师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课程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

在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培养中,开展有关课程资源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使教师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学习和研究国家级实验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成为提高教师课程资源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开展教师课程资源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活动中,积极开展有关理论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规划与设计需要教师对课程目标有深刻的理解,了解课程实施中对课程资源的需求。

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内容和来源。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规划与设计需要教师对周围可利用课程资源的来源和范围有较多了解。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需要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3

2007-10-2622:

43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规划与设计需要教师具备识别、筛选和初步建立课程资源库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规划与设计需要具备娴熟的相应操作能力。

课程资源的规划与设计、开发和运用,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和筛选能力。

2、学生是否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

为什么?

答:

学生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学生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3、教师是否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

为什么?

答:

教师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

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综合性,既要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又要注意掌握运用的程度,还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多角度、多功能的开发,因此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就成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重要子能力。

在开展教师课程资源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工作中开展课程资源的有关理论和学习和研修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掌握了有关课程资源的理论,教师才能在课程资源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课程资源的规划和实际能力。

单元四  课程资源开发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研究

1、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答:

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是指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吸纳、接受、加工、存储课程资源信息的能力。

它包括敏锐的感受课程资源信息、积极的汲取提炼课程资源信息、熟练的使用各种课程资源工具、有效的加工存储课程资源信息几个方面。

感受课程资源信息是指对课程资源信息的感知、判断和接纳。

课程资源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感知到它,才能对它投以更多的关注,以至吸纳和使用。

教师对课程资源信息的感受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解及自身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及教学经验越丰富,感受课程资源信息的能力越强。

同时,教师感受课程资源信息的这种能力,还受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影响。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的教师,对课程资源信息的感知,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较大的局限性,着眼点仅仅限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强化,导致感受课程资源信息视野的狭窄,从而也就抑制了这种能力敏锐性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成长的教师,以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探询有益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资源,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活动。

因此,势必会把视野放得更宽、更广,以最大限度收集课程资源信息为目标,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有效的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教师对课程资源信息的感受能力。

汲取提炼课程资源信息是指,把感知到的众多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离,并提取与自身收集目标相关的信息的活动。

在客观世界中,每天都要感受到大量的信息,有的信息我们可以直接收集起来,有的信息象井里的水一样,可以看到,但却无法喝到嘴里,所以必须想办法把水从井中提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汲取和提炼的过程。

要提高汲取和提炼信息能力,首先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就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两位整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一样,开始的时候要学习数的分解,把两位数分解成整十数与一位数,然后运用一位数加法法则对两个一位数相加,并对和进行分析,看这个和中是否有整十,如果有还要把这个数进行分解,把和中的整十数与两位数中的整十数相加,得出最终和的整十数,最终得出的整十数和两个一位数相加得到的各位数放到一起,就是我们所求的结果。

当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以后,会感到这个过程非常烦琐而且没有意义,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个计算的思维过程,大脑对这个思维过程进行概括与简化,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而要建立这种模式,前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的道理,教师要增强自己对信息的汲取与提炼能力,也必须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先分步训练,然后概括综合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熟练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工具是提高课程资源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现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效的信息工具。

但是,很不幸,大多数信息工具的利用率都非常低。

比如电视,人们利用的就很不足。

大多数人每天都会看电视,甚至离开电视就觉得缺少了什么。

但是,这种看电视大多是随机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

如果能够利用一下电视节目预告或广播电视报等工具,就会使我们电视的目的性更强、更具体。

在日常生活中,读书、看报、上网、做调查或访谈甚至聊天都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途径,都要有适宜的工具。

去图书馆要学会图书检索方法;上网查找资料需要会使用搜索引擎;作访谈要掌握谈话技巧;读书、看报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

  

有效加工存储课程资源信息是指对感受和汲取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并进行保存的过程。

保存的方式包括记忆和介质存储。

要想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即要有一定量的信息做基础,又要有信息的多样性做保证;只有做到信息的“量大”与“面广”的统一,才能形成深刻全面的认识。

我们收集整理课程资源信息的目的,是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所收集的课程资源信息,必须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和足够大的覆盖面,从而使课程资源开发者,能够从积累的信息中,分析提炼出足以使自己产生,提取或创生某些资源的意识或愿望,进而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才能有新颖性、独到性和实用性。

否则,信息量小或信息类型单一,即使形成某中认识,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2、教师素质如何影响其对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答:

教师的素质是教师课程资源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必备的素质,就没有可能发展相应的能力。

就像一个害怕走上讲台的人(心理素质有缺陷),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一样,一个素质水平较低的教师,对课程、学生、教学过程的理解,也是肤浅的,在课程资源开发或实施活动中,对制约或促进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的感知能力也是迟钝的,即使收集一些课程资源信息,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另一方面即使具备素质条件,也必须经过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转化为能力。

没有实践这个中间环节的磨练,素质是不会自发转化为能力的。

就像一个多才多艺的师范毕业生,尽管各方面的素质都非常优秀,但是没有3——5年的教学锻炼,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其次,教师的素质对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有导向和制约作用。

例如有书法绘画特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美术字、简笔画等形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而在这方面天赋较差的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就会比较吃力,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方面,就总会感到有所缺陷,而影响课堂教学能力发展。

第三,素质和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力随素质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思想工作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都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经验的丰富,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3、教师学生观的不同对其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有何影响?

答: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特征的认识,对学生在教学中位置的认识和对教材的处理。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发现、积极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相互间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教学内容极大的丰富起来。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而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4

2007-10-2622:

44

在这样的学生观下,教师的课前准备至少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对课程中知识结构的理解。

具体应该包括学科知识内容,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对自己的思维模式或思维过程的认识。

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常言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教师只有站到更高的层次上,才能看清学科知识的结构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