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5290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管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护理管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护理管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护理管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护理管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管理学.docx

《护理管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管理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管理学.docx

护理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管理:

是管理者协调人及其他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

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

(1)自然属性:

具有普遍性和共性

(2)社会属性:

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和个性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艺术性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3)管理的普遍性与目的性 

二、管理的对象、方法

一)管理的对象

1)人 人是管理的最主要因素,是管理的核心。

2)财 遵守的原则是:

开源、节流、注重投资效益。

3)物:

是指设备、材料、仪器、能源等。

应遵循原则是保证供应、合理配置、物尽其用、检验维修、监督使用、资源共享。

4)时间 

5)信息 信息是管理活动的媒介。

包括广泛地收集信息;精确地加工和提取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利用和开发信息。

二)、管理的方法

1)行政方法是最基本、传统的管理方法,是依靠行政组织权威,通过命令、指示、规定等手段指挥下属

工作而实现管理目标。

[答疑编号111301103]

优点:

①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统一;

②有利于对常规问题的处理,也可以灵活有效地解决各种例外问题;

③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保证整个系统计划、目标的实现。

缺点:

①管理效果受决策者水平的限制;

②不利于发挥基层单位的主动性;

③传递信息缓慢,工作效率不高;

④易犯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错误。

2)经济方法是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方法,来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

优点:

①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②促使组织员工从物质利益的角度,关注组织目标的实现;

③促使主管人员减少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提高行政效果。

缺点:

容易导致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的倾向。

3)法律方法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令、条规进行管理的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按照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进行教育,运用沟通、宣传、说服、鼓励等方式来预防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方法。

5)社会心理学方法:

指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按群体和个人社会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进行管理的方法。

三、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1计划职能 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其中心任务是确定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案。

2组织职能是管理的重要职能。

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①设计组织结构;②明确相应的职责、任务和权力;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

3人员管理:

是管理的核心职能

4领导职能:

用手段和方法对个人、集体施加影响力。

5控制职能:

是管理过程的关键职能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第二节、护理管理学

一、护理管理学的概念和任务是护理管理者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过程,协调人及其他资源,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过程。

二、护理管理的意义及特点

一)护理管理的意义护理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护理管理的特点

1.广泛性 广泛性表现在护理管理范围的广泛和参与管理的护理人员的广泛。

范围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

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等。

参与护理管理的人员包括护理管理者以及各个部门各个班次的护理人员。

2.综合性

3.独特性 

三、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主要表现在:

①从重视工作、生产实施过程管理向不同层次、多元化管理转变;②吸收系统工程的思想,从一维分散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③从重视硬件管理向重视软件、信息管理转变;④从定性或定量管理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管理转变;⑤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⑥从短期行为向社会的长期目标转变;⑦从守业管理向创业管理转变;⑧从重视监督管理向重视激励因素转变;⑨管理人才从技术型的“硬专家”向“软专家”转变;⑩从博采西方管理理论向创建我国科学管理理论转变。

二)管理体制的合理化:

应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三)管理人才的专业化

四)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五)管理手段的自动化

六)护理管理的内容趋向合理化

第二章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西方管理理论

一、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社会管理思想 如《论语》、《管子》中的“君子不器”,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还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2.系统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3.战略管理思想 孙武的《孙子兵法》

4.用人思想有“知人善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西方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按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古典管理学阶段(19世纪末~1930年)、行为科学阶段(1940~1960年)和科学管理阶段(1960年以后)。

(一)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1)概述:

泰勒首次提出科学管理的概念,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

(2)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主要内容是:

①使工作方法、劳动工具、

工作环境标准化;②确定合理的工作量;③挑选和培训工人,使其掌握标准工作方法;④实行差别工资制;

⑤实行职能工长制。

2.管理过程理论

(1)概述:

法国人法约尔1925年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后人把他称为“管理过程之父”。

(2)主要内容:

法约尔提出,管理活动包含五种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并且他给出了十四条一般管理原则,包括有分工、职权与职责相适应、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等。

3.行政组织理论

(1)概述:

韦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2)主要内容:

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体系特点:

①明确的组织分工②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③合理地任用人员④建立职业的管理人员制度⑤建立严格的、不受各种因素影响的规则和纪律⑥建立理性的行动准则。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形成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

行为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人际关系学说,后期行为科学。

1.人际关系学说 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西方电气公司进行了“霍桑实验”。

他发现决定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和安全感,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主要内容:

①人是“社会人”,不仅仅是“经济人”,其工作态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②劳动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人际关系;③职工中的非正式小群体更能影响职工的情绪,甚至左右职工的行为;④科学的领导者应善于和职工沟通与倾听。

2.人性理论—X理论与Y理论 美国的麦格雷戈1957年提出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认为人是懒惰的,不喜欢工作,在严密监督下才能有效地工作。

而Y理论认为人是喜欢工作的,是负责的,能够自我控制和管理。

而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当根据员工的特点,综合运用上述两种理论。

3.群体力学理论 德心理学家卢因1944年提出,重点研究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主要内容是:

①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力场”;②群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力的结合,这种“力场”可修正个人的行为;③群体的内聚力可以用每个成员对群体忠诚、责任感、对外攻击的防御、友谊等态度来说明。

4、行为科学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①在护理管理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和管理。

  ②强调护理管理者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维持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③护理管理者要丰富工作内容,以提高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第二节、现代管理理论与原则

一、系统原理与原则

(一)系统原理

1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

系统功能大于各个体功效之和2)目的性3)相关性4)层次性5)环境适应性

3系统分析方法 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计算的方法。

遵守原则:

①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相结合②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③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

4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要求护理管理者运用整体观点、相关观点、有序观点、动态的观点、开放的观点

(二)对应的原则1.整分合原则2.反馈原则

二、人本原理与原则

(一)人本原理梅奥首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本原理的前提是:

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多种需要的复杂的“社会人”,管理者要注意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对应的原则

1能级原则内容:

①建立合理稳定的能级结构;②不同的能级主体应授予不同的权力,完成不同的职责。

③不同能级的主体应给予与之相应的岗位。

2动力原则 动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

物质动力是指物质待遇及经济效益。

精神动力主要有理想、道德、信念、荣誉。

信息包括消息、情报、指令等。

3参与管理原则

三、动态原理与原则

(一)动态原理动态原理认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共同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在动态管理中必须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及时调整,完成预期的目标。

四、效益原理与原则

(一)效益原理:

是指管理者在任何系统的管理中,都要注意讲究实效

(二)价值原则:

是指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效益为中心,科学有效地使用人、财、物和时间

第三章计划工作

第一节、概述

一、计划的概念

1计划 是指工作或行动之前拟定的方案,包括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等。

2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的实质就是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

要做好计划工作,必须解决“5W1H问题”,

即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论证为什么要做(why)、确定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何人做(who)以及如何做(how)。

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

二、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1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2有利于明确工作目标

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4.有利于控制工作

三、计划的类型

(一)按计划的时间划分

1.长期计划 又称为规划,时间一般在5年以上。

一般由高层管理者制定。

2.中期计划 介于长期和短期计划之间,一般为1~5年。

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制定。

3.短期计划 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

由基层管理者制定。

(二)按计划的规模划分

1.战略性计划:

指着眼于组织整体目标和方向的计划。

2.战术性计划 指针对组织内部具体工作问题,在较小范围内和较短时间内实施的计划,如护理仪器设备的维护计划等。

(三)按计划的内容划分:

分为综合计划和专项计划。

(四)按计划表现形式划分

1.目的或任务2.目标3.策略 4.政策5.规程6.规则 7.规划 

8.预算 又称“数字化的计划”,是用具体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四、计划工作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2重点原则3创新原则4.弹性原则留有一定调节余地5可考核性原则

第二节、计划的步骤

一)评估形势

内容包括:

①市场:

社会需求;②社会竞争;③服务对象的需求;④组织资源:

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二)确定目标目标应包括时间、空间、数量三要素。

三)考虑制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四)发展可选方案

五)比较各种方案

六)选定方案

七)制定辅助计划

八)编制预算:

是衡量计划工作进度和完成程度的重要标准,是控制的工具。

第三节、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一)目标管理的定义:

称成果管理,一种管理方法。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1.员工参与管理2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3.强调自我评价4重视成果

二、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计划阶段:

1.制定高层管理目标 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是制定组织整体目标。

2.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

责分工3.确定下级和个人的分目标4.协议授权

(二)执行阶段:

1.咨询指导2.调节平衡3.反馈控制

(三)检查评价:

1.考评成果2.奖惩兑现 3.总结经验

三、目标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一)应用实例

第一阶段:

目标制定

第二阶段:

目标实施

第三阶段:

目标成果评定

二)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宣传教育2.目标明确、恰当3.有指导及咨询管理体系4.严格控制

第四节、时间管理

一、时间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一)时间管理的概念是指在时间消耗相等的情况下,为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二)时间管理的基本程序

1.评估2计划 ①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及重点②选择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与策略③列出时间安排表。

3.实施 ①集中精力②学会“一次性处理”或“即时处理”③关注他人时间④有效控制干扰⑤提高沟通技巧⑥处理好书面工作。

4.评价 

二、时间管理的方法

(一)ABC时间管理法由莱金提出,他建议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每个人都需要确定今后5年、今后半年及现阶段要达到的目标。

人们应该将其各阶段目标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最重要且必须完成的目标,B级为较重要很想完成的目标。

C级为不太重要可暂时搁置的目标。

ABC时间管理的步骤如下:

1.列出目标2.目标分类3.排列顺序4.分配时间5.实施 集中精力完成A类工作,效果满意,再转向B类工作。

对于C类工作,在时间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可自己完成,但应大胆减少C类工作,尽可能委派他人执行,以节省时间。

6.记录7.总结

(二)四象限时间管理法 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事情分成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按重要性排序,另一方面是按紧迫性排序,然后把所有事情纳人四个象限,按照四个象限的顺序灵活而有序地安排工作。

(三)记录统计法通过记录和总结每日的时间消耗情况,以判断时间耗费的整体情况和浪费状况,分析时间浪费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节约时间。

(四)拟定时间进度表

(五)区域管理法

三、时间管理的策略

1.消耗时间的计划化、标准化及定量化 2.充分利用自己的最佳工作时间 3.保持时间利用的连续性

4.学会授权5.学会拒绝 6.善于应用助手 

第五节、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类型

一)、决策的概念 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从确定行动目标到拟定、论证、选择和实施方案的整个活动过程。

二)、决策的类型

1.按决策的重要性划分

1)战略决策:

指与确定组织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

具有全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

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

2)战术决策:

为完成战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而制定的组织在未来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的具体的行动方案,解

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2.按决策的重复性划分

1)程序化决策:

又称常规决策,是指对经常出现的活动的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

又称非常规决策,一般指涉及面广、偶然性大、不定因素多、无先例可循、无既定程序

可依的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确定性划分 可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以及风险型决策。

4.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划分 可分为个人决策与团体决策。

二、29、29决策的步骤

1.确立问题 确立问题是决策的前提,是确定目标的基础。

2.确定目标 目标是决策的方向,决策目标确定后,可依据价值准则来对目标进行判定。

常用的价值指标

有三类:

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拟订方案方案拟定通常有两条途径:

一是经验,二是创造。

4.方案评估 评价和比较的主要内容有:

①方案实施的可行性;②方案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③方案实施的风险性。

5.方案选择“满意”的决策应当符合三个标准:

①全局性标准;②适宜性标准;③经济性标准。

挑选方案的方法:

①经验判断法;②研究和分析;③模拟实验法。

6.方案实施7.追踪评价

三、团体决策

(一)团体决策的概念:

是指由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完成的决策方式。

(二)团体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又称思维共振法,是为了克服障碍,产生创造性方案的一种简单方法。

原则是鼓励一切有

创见的思想,禁止任何批评。

2.名义集体决策法 是指参加集体决策的成员面对面地接触3.德尔菲法 又称专家意见法,4.电子会议

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改善群体决策的一种方法。

第四章组织工作

第一节、组织工作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及类型

一)、组织的概念:

是指按照一定目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一种多层次、多岗位以及具有相应人员隶属关系的权责角色结构,它是职、责、权、利四位一体的机构。

含义①组织有共同的目标②组织有不同层次的分工协作③组织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

二)、组织的类型

1.正式组织2.非正式组织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一)直线型组织结构又称单线型组织结构,是最古老、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类型。

其特点是组织系统职权从组织上层“流向”组织基层。

上下级关系是直线关系,即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组织内部不设参谋部门。

优点:

①结构简单,命令统一;②责权明确;③联系便捷,易于适应环境变化;④管理成本低。

缺点:

①有违专业化分工的原则;②权力过分集中,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二)职能型组织结构又称多线型组织结构。

其特点是采用按职能分工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办法来代替直线型的全能管理者。

各职能部门在分管业务范围内直接指挥下属。

优点:

①管理工作分工较细;②由于吸收专家参与管理,可减轻上层管理者的负担。

缺点:

①多头领导,不利于组织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②各职能机构往往不能很好配合③过分强调专业化。

(三)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又称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其特点是吸收了上述两种结构的优点,设置两套系统,一套是直线指挥系统,另一套是参谋系统。

优点:

①直线主管人员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能进行更为有效。

的管理;②可满足现代组织活动所需的统一指挥和实行严格责任制的要求。

缺点:

①部门间沟通少,协调工作较多;②容易发生直线领导和职能部门之间的职权冲突;③整个组织的适应性较差,反应不灵敏。

(四)分部制组织结构又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其特点是在高层管理者之下,按地区或特征设置若干分部,实行“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集中领导下的分权管理。

优点:

①有利于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搞好全局及战略决策;②有利于发挥事业部管理的主动权。

缺点:

①职能机构重叠;②分权不当容易导致各分部闹独立,损伤组织整体利益;③各分部横向联系和协调较难。

(五)委员会委员会是组织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以集体活动为主要特征

(六)其他组织结构如团队结构、网络结构、无边界组织等。

第二节、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概念:

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一)组织设计的原则

1.目标统一的原则2.分工协作的原则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4.最少层次的原则,从高层领导到基层领导

以2~4个层次为宜。

5.责权一致的原则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7.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组织设计的要求1.精简2.统一3.高效 

三、组织设计的步骤

一)组织设计的步骤

1.确立组织目标2.划分业务工作3.提出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4.确定职责和权限5.设计组织的运作方式6.

决定人员配备7.形成组织结构8.调整组织结构

二)组织设计的结果组织设计的结果是形成组织结构。

模式可用以下方式来表示。

1.组织图:

组织树,用图形表示

2.职位说明书

3.组织手册:

是组织图与职位说明书的综合。

第三节、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属于管理的软件范围。

二)、组织文化的特点

1.文化性 是组织文化区别于组织其他内容的根本点,也是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2.综合性 。

3.整合性4.自觉性 5.实践性 

二、护理组织文化:

一)护理组织文化的含义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护理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二)、护理组织文化的建设(特性)1.易接受性2.群众性3.针对性。

4.独特性 

第四节、临床护理组织方式

一、个案护理也称为特别护理或专人护理,是由一名护理人员在其当班期间承担一名病人所需要的全部护理。

其组织形式是一对一的关系,主要用在ICU、CCU病房及危重、大手术后的病人,由于病情复杂、严重,需护士24小时进行观察、护理。

(一)优点

1.护士及时、全面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实施全面、细致、高质量的护理。

2.增加与病人直接沟通的机会,及时解决病人身心方面的问题。

3.护士职责、任务明确,责任心增强。

4.有利于培养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缺点1.护士轮换频繁,护理缺乏连续性2.所需费用高,人力消耗多。

二、功能制护理:

是以工作为中心的护理方式,护士长按照护理工作的内容分配护理人员,每1~2名护士负责其中一个特定任务,各班护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病人所需的全部护理,护士长监督所有工作。

(一)优点

1.节省人力、经费、设备、时间,护士长便于组织工作。

2.有利于提高护士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工作效率较高。

3.分工明确,有利于按护士的能力分工。

(二)缺点

1.忽视病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护理缺乏整体性。

2.护患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易发生冲突。

3.护理工作被视为机械性和重复性的劳动,护理人虽不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易产生疲劳、厌烦情绪,工作满意度降低。

三、小组护理:

是将护理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位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任组长,在组长的策划和组员的参与下,为一组病人提供护理服务。

(一)优点

1.便于小组成员协调合作,相互沟通,工作气氛好。

2.护理工作有计划,有评价,病人得到较全面的护理。

3.充分发挥本组各成员的能力、经验与才智,工作满意度较高。

(二)缺点

1.对病人的护理由小组负责,病人接受的仅是片断的整体护理。

2.所需人力较多,对组长的管理技巧和业务能力要求较高。

四、责任制护理:

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由一位责任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其所管病人从人院到出院提供连续的、全面的、整体的护理组织方式。

(一)优点

1.病人获得整体的、相对连续的护理,安全感与所属感增加。

2.护士工作的独立性增强。

3.护士的责任感、求知感和成就感增加,工作兴趣和满意度增加。

4.加强与病人、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合作性增加。

(二)缺点

1.责任护士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高,需接受专业培训。

2.所需人力、物力多,费用较高,也常受人员编制、素质等方面的限制。

五、综合护理:

综合护理集小组护理和责任制护理的优点于一体,由一组护理人员(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等)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共同完成对一组病人的护理工作。

(一)优点

1.病人获得连续的、全面的整体护理,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

2.护士的责任感、求知感和成就感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加强,工作满意度较高。

3.加强了与病人、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合作性增加。

4.促进小组成员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5.辅助护士参与制定护理计划,工作兴趣与满意度增高。

(二)缺点

1.由于护理人员缺编,相对于白天,大小夜班人员力量相对薄弱。

2.护理工作节奏加快,护士工作压力较大。

第五章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人员管理概述

一、人员管理的概念、意义

一)人员管理的概念:

也称人员配备,或称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聘、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