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5196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34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

“光明观察”2016年6月号第8辑

  1.“城市看海”少了“谣言造海”来了?

  2.别让儿童“游泳圈”成“害娃圈”

  3.围观高考状元背后对社会流动的深切渴望

  4.报警抓母应反省语言暴力之殇

  5.天价学区房是一种任性的“教育股票”

  6.跟帖评论的“杂草”需合力拔除

  7.不交接收函不毕业,让人情何以堪?

  8.“语境差异”不是中企在外维权的梗阻

  9.高校如何涨学费才能赢得“掌声”

  10.难拆的“大风车”莫成行政疲软化身

  11.跟抗战老兵“讲政策”也是一种冷漠

  12.法律判决书别成心灵鸡汤

  13.对死难者最好的铭记就是提升风险防范

  14.涉毒明星不能简单回归了事

  15.治理“任性借调”当约束权力随性

  16.万科之争该讲情怀还是讲规则?

  17.混乱的中考加分也该“瘦身”了

  18.喜闻官方将放生纳入宣传“必修课”

  1.“城市看海”少了“谣言造海”来了?

  2016-06-2411:

23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司马童

  土黄色的泥浆水使得整个地铁售票大厅成为一片汪洋;楼梯口处,泥水从四面八方灌入,像瀑布一般涌进下层地铁站台……6月22日上午,上海普降暴雨,有网友根据上述视频中地铁站内绿色的标识色,推断这一幕发生在上海地铁16号线的车站内,引起海量转发。

上海地铁运营方经过快速核实,确定上述景象纯属子虚乌有;后经媒体证实,这是外地某车站发生过的一幕。

(6月23日澎湃新闻网)

  地铁车站内泽国一片,视频里看来的确很是“震撼”,但对被指名道姓的地铁运营方而言,这可绝非小事。

故而,所谓上海地铁车站内的“水淹视频”一经传开,相关部门闻风而动、迅速核实,肯定在所难免。

现在已然清楚,此乃网络常见的张冠李戴、以讹传讹。

但事后也值反思,为什么类似“有图无真相”的虚假消息,时时会被煞有其事地翻新移植,且让众多网民信以为真?

  何谓“谣言”?

关于互联网信息管理的“公安部第33号令”第五条中有规定,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便属于依法应予打击的违法行为。

那么,明明不是上海地铁车站内的“水漫金山”,偏要故作惊人地称是由于暴雨来袭而使“车站看海”,并且传得沸沸扬扬,以致人心惶惶,这还不是歪曲事实、扰乱视听的网络谣言么?

尽管报道并未披露,对此事件会否一查到底,而我以为,若是任凭这样的“车站看海”随意移植与扩散,其危害显然不可小觑。

  近些年来,由于受极端恶劣气候的影响,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暴雨过后排水不畅导致的“城市看海”,确凿已不是鲜网罕闻。

每每看到这类新闻,网络之上、跟帖之中,很多人总会习惯成自然发出吐槽,看不见的城市下水管道,为何如此不堪一用?

或是有意无意地联想开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排水管线,是不是隐藏了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的腐败勾当?

不能说这些想法完全是杞人之忧,但也未必不存在煽风点火、操弄舆论,唯恐天下不乱的险恶之人。

  “城市看海”毕竟少,“谣言造海”容易生。

像上海地铁车站内的“水淹视频”,虽说一发就热,但却很快也会被戳穿谣言;倒是一些缩小范围和影响的虚假传闻,往往就不太能够引人质疑,并被及时证伪了。

比如,前不久,宁波北仑许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内,都让一条某大型商场内漏水如注的视频给刷屏了,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才从权威部门那儿获知真相,这同样也是一条移花接木的网络谣言。

  网传视频的鱼龙混杂和泥沙俱下,在今天早就为公众所熟知。

然而,有些谣言视频之所以常拿“水漫金山”来大肆传播、蛊惑人心,除了一些人的误信误传,可能真的需要“不惮以最大恶意”来分析传谣者的胡说动机。

换言之,“谣言造海”轻则可以让人想到“豆腐渣”的建筑工程,推而进之,则又是对政府声誉及清廉形象的“再扎一刀”了。

由此而论,看似没啥问题的“水淹视频”,其实恰恰可能居心叵测。

  “城市看海”少了,“谣言造海”来了?

别以为网络世界总是鲜花盛开,于无声处也会潜伏着用心险恶的可怕操控。

而即使不必对类似的谣传过于敏感或草木皆兵,从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的现实要求来看,少一些人为的“水淹XX”,多一点真实的信息沟通,也是构建和谐与诚信社会的应有之义。

(司马童)

  2.别让儿童“游泳圈”成“害娃圈”

  2016-06-2411:

49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龙敏飞

  夏至刚过,天气也很应景地热了起来,多地高温让很多人都想冲进游泳池清凉一下。

尤其是很多家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宝宝去泳池,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消暑。

只是,记者调查发现,戏水时经常和儿童皮肤接触、甚至宝宝还会用嘴舔的游泳圈并不安全,甚至可能成为“夺命圈”。

记者随机挑选的三款游泳圈,有一款塑化剂竟然超标520倍。

(6月23日《南方都市报》)

  儿童游泳圈不安全的事情,如果是个案也就算了,但很遗憾,它不是。

近日,贵州省质监局发布针对贵州省游泳圈市场质量的监测报告,结果显示,采集自贵州省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和电商的20款游泳圈质检无一合格;而去年,江苏省质监局组织开展了儿童游泳圈监督抽查,共采集儿童游泳圈57批次,合格率只有49.2%……

  这些有问题的游泳圈,当其走向市场后,必然会与我们的孩子亲密接触,想到超标化学物质带来的危害,的确令人不寒而栗。

  面对这样的事情,专家总会第一时间发表看法与观点。

比如,儿童游泳圈不是救生圈;再比如,还有一些专家会适时地告诉你,怎么去鉴别一个儿童游泳圈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是合格还是不合格的,从建议来看,无非是“望闻问切”,跟鉴别假文具等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但很显然,面对有问题的游泳圈,仅仅凭借公众的辨别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众所周知,在利益驱动与监管孱弱的现实语境下,一些商家与企业的造假技术,必然会改造升级,而公众肉眼的识别能力,终究是有限的。

这意味着,在问题儿童游泳圈面前,公众有再多的常识,也是无济于事的。

  说到这,就回归到一个核心的问题。

那就是:

面对有问题的儿童游泳圈,不能只是提醒公众要注意、要警惕、要有常识,而必须延伸监管触角,完善监管体系。

  有问题的儿童游泳圈,不会“自动隐身”,无论其是否是“三无产品”,都会出现在市面上,那么就可顺藤摸瓜进行查处。

毕竟,监管部门有专业的技术,也有专业的设备,更有专业的知识,在检测产品合格不合格方面,绝对是专业的。

也只有专业的,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游泳圈的安全。

  简而言之,别让儿童“游泳圈”成“害娃圈”,应该成为一种底线。

毕竟,“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花朵”,从来都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套话,而必须是一句实话,那相关部门,就应该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比如,孩子还小需要吃奶粉时,就要确保奶粉的安全;孩子长大点需要儿童游泳圈时,也要确保游泳圈成品的化学物质是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孩子上学后,同样要确保孩子接触到的玩具、文具等,都是“安全”的。

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希望这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底线。

(龙敏飞)

  3.围观高考状元背后对社会流动的深切渴望

  2016-06-2411:

51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杨朝清

  随着各省市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新一批的高考状元也开始陆续浮出水面了。

2016河北文理高考状元均来自衡水中学,衡水中学外宣科主任张永介绍,6月22日晚上,两位状元已被两所名校接到北京。

(6月23日《河北日报》)

  每到高考放榜,状元们都会成为耀眼的明星。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拔得头筹的状元们,生动地诠释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为了争抢高考状元,两所实力不分伯仲的知名高校,依然在竞赛场里卯足了劲头。

尽管全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认识渐趋理性,老百姓却依然不乏围观高考状元的热情。

  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高考状元,在学校和专业上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在高考考试难度下降、高分段考生人数增多的格局下,知名高校为何还是对高考状元趋之若鹜?

说到底,名校从来都不缺乏优质生源,他们更在意的是高考状元的符号效应;在招生争夺战中,招揽的高考状元越多,似乎就意味着这所学校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如果说炒作高考状元出于功利和算计,老百姓对高考状元的围观则根源于对社会流动的深切渴望。

在利益固化、阶层板结的当下,高考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流动渠道,是寒门学子“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大希望所在;尤其是对农家子弟来说,高考是他们实现阶层跨越和人生突破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

  尽管“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在科学性和公正性上还亟需改革和创新,但它依然是当下最具公信力的考试制度。

高考承载着老百姓对“读书有用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高考状元也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对于那些无“爹”可拼的人们来说,对于那些缺乏财富、权力、关系等社会资本的家庭来说,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就可以参与高考这场平等竞争;作为学习精英的高考状元,赢得公众的尊重和社会认同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所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一项调查显示,高考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除学界和文学界已出现少数几位“职场状元”外,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

究其原因,人生是一场长跑,一步领先并不意味着步步领先;更何况,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人才标准逐渐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过渡,高考状元在一个领域脱颖而出,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其他领域就是佼佼者。

  社会流动的藩篱越树越高,通过高考来寻找一种人生突破的可能性,成为老百姓普遍的利益诉求。

高考状元的背后,隐伏着老百姓对纵向社会流动的心理期望和价值期待。

围观高考状元,并不意味着要对他们进行过度消费和利用。

(杨朝清)

  4.报警抓母应反省语言暴力之殇

  2016-06-2510:

06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刘建国

  日前,家住泰州市海陵区的8岁女孩乐乐(化名)悄悄拨打110报警称,妈妈打她,要把她扔了,请警察叔叔把妈妈抓走。

开始民警还以为孩子遭遇了家庭暴力,但赶到乐乐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昨天,记者采访获悉,乐乐因为无法忍受妈妈的严格管教才报警。

对此,心理专家建议,家庭教育要适度,避免孩子产生“错觉”引发过激行为。

(6月24日《现代快报》)

  如此的一幕,令派出所警察哭笑不得。

年仅八岁的小女孩乐乐,仅仅因为母亲“数落”几句,就报警要求将妈妈抓走,幼稚的做法确实让人忍俊不禁。

虽然,经过派出所民警的调解,母女二人已经重归于好,但是一名年仅八岁的女孩因母亲太凶而报警,却依然值得深思。

  根据媒体的报道,之所以乐乐拨打报警电话,是无法忍受母亲的“凶狠”。

比如,妈妈对她管教严格,天天要求她写作业,如果不写作业就将书包扔到河里。

再比如,妈妈经常逼着她主动给人打招呼,不能乱吃零食,吃饭掉几个饭粒都会被严厉教育等等。

但是,这些事实的存在,却与乐乐口中声称的“妈妈凶残”迥异,乐乐明显夸大了妈妈的行为和举动。

不难看出,孩子之所以选择了报假警,正是由于母亲语言上存在教育不当,从而导致了女儿的叛逆心理。

  仔细看看,不难发现乐乐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恐吓孩子“不写作业书包被扔到河里”、“掉米粒严厉被训斥”等等。

那么,表面上来看,这些教育方式的初衷是关爱孩子,并没有掺杂暴力行为。

但是,这些口头上的教育方式,由于充斥了恐吓性的内容,对年幼的孩子而言,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难免会给孩子内心留下阴影。

当这种教育方式变为常态,即便并不属于家暴情形,也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就会激发孩子的抵抗情绪。

  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采取类似的方式和手段。

比如,孩子不听话,就会对孩子说“警察把你抓走”;孩子调皮捣蛋,就故意吓唬孩子“把你送到别人家里”。

对于家长来说,并不是出于恶意,但这种方式却可能会使年幼的孩子受到打击。

语言方面的不适当,其所产生的危害,与家暴行为的危害并没有差异。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一个度,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止于语言上的严厉约束和管制。

如何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需要家长的考虑和反思,做到对症下药。

假如,只是依赖于言语上的不当教育,不仅可能无法产生应有的教育预期,反而可能激起孩子的悖逆心态,可谓得不偿失之举。

(刘建国)

  5.天价学区房是一种任性的“教育股票”

  2016-06-2510:

43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张西流

  150万元的狭窄过道,一平方米46万元的10余平方米蜗居……近期,学区房的极端案例频繁刺激公众的神经。

实际上,不少所谓“天价学区房”已不能住人,失去了房屋的属性。

但无论是房屋过道还是被拆分的格子间,仍有家长为孩子能进名校不惜掷重金抢购。

(6月24日《人民日报》)

  因为接近小学报名日,这些天人们谈论最多的,除了股市,就是学区房。

这两者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

一个总是摇摇晃晃,在红绿色的数字变化间分配财富;另一个看起来稳当多了,似乎只要一拥有,就马上能送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

此前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广州等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

可见,天价学区房,实际上是一种任性的“教育股票”,看似“牛市”,其实只不过是教育资源失衡后的一种“经济泡沫”。

  教育部门禁止、幼升小、小升初跨区择校,目的是为了根治“择校费”顽症,避免学生无序跨片流动,确保免试就近入学。

然而,对于这项维护教育公平的善政,一些家长并不领情——如果户口不在名校学区内,孩子就失去了上名校的机会。

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家长便采取“拼房择校”等非常手段,疯狂砸钱“抢”天价学区房,“挤”进名校学区内,为孩子在名校“占坑”。

可以说,这是一种变相的跨区择校行为,同样有违教育公平。

  可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之争,在各地展开了烽火狼烟之势。

在禁止跨区择校的背后,“拼房择校”等怪招频出,择校费仍然暗流汹涌,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均为功利教育而疯狂。

特别是,不少地方宁可默许“拼房择校”,也不愿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拥有极少的重点名校,就是一项光鲜而实惠的政绩工程;炒热天价学区房,则更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此外,不愿意均衡发展教育资源,还与权力自肥有关。

试问,只要是官二代、学二代、富二代,有几个不在当地最好的学校就读?

  天价学区房的问题,尽管公众广为诟病,但是,仅把这个问题的板子,简单地打在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身上,显然有失公允;而仅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也是不现实的。

禁止跨区择校,不仅是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发。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依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是一个普惠的、非选择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阶段,也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职能。

若想彻底打破“占坑择校”利益格局,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因此,天价学区房,倒逼教育均衡发展。

各地应加大力度平衡现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

如果学校的教育资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挤破头往少数几所学校扎推了,都选择就近入学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特别是,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才是破解“拼房择校”困局的良方。

如果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升学率如何,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以及使薄弱学校的数量,与教育政绩成反比,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就会真心实意地去抓教育均衡。

(张西流)

  6.跟帖评论的“杂草”需合力拔除

  2016-06-2511:

13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何勇海

  6月21日,国家网信办召开全国跟帖评论专项整治视频会议,部署集中治理跟帖评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副主任任贤良指出,跟帖评论是群众在网上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互动交流、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

跟帖评论乱象扰乱信息传播秩序、破坏网络舆论生态,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必须下大力气整治。

(6月24日《法制日报》)

  跟帖评论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深受喜欢发表见地的网民欢迎。

“跟帖族”声称“读书破万卷,跟帖才有料”,遇到感兴趣的新闻资讯、论坛帖子等,他们不说上几句,不发表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似乎誓不罢休,哪怕只是“灌灌水”,或“随意路过,留个脚印”。

以跟帖评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与其他网友交流互动,只要理性跟帖、文明评论、善意回帖,这本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存在较大问题的是,一些网民自以为站在阴暗角落里,在发表跟帖评论时随心所欲。

一者,在跟帖评论中带有浓浓的负面情绪,言辞过激,甚至将恶意言论掺杂期间,对一些人或一些事予以恶语谩骂,进行人身攻击。

二者,在跟帖评论中散布小道消息,甚至传播谣言,制造混乱。

三者,在跟帖评论中发表违反法律法规、损害政府形象、破坏民族团结等性质的言论,给原本健康的网络生态造成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因此,国家网信办此番部署开展跟帖评论专项整治,大有必要。

事实上,这已非相关部门第一次出手,拔除跟帖评论中的“杂草”。

2014年11月6日,国家网信办召开跟帖评论管理专题会,人民网、新华网等29家网站在会上签署《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去年8月14日,“指尖传递温暖,阳光照亮网络”——“阳光跟帖”行动在北京正式启动。

到今年已是连续三年开展“除草”行动,“阴暗跟帖”者确实该收手了。

  除了国家整治,网民更要自律。

网民是治理跟帖评论乱象的责任主体,面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复杂,首先要做到自律,在网上既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更要巧于发声、文明发声。

不管是在传统舆论场,还是在“网络舆论场”,都要做到慎识、慎思、慎言、慎独,都要努力使自己所发表的意见,成为文明、理性、友善的交流。

有一句话无疑说得很好:

“你若光明,网络便不黑暗;你带来清风,周围就不会停留灰霾”。

  有了网民自律,网站仍要自治。

作为跟帖评论承载平台的网站或客户端,要有对跟帖评论中的“冷言冷语”、“痴言妄语”乃至“疯言疯语”严格把关的责任自觉,在依法办网、依法管网的同时,还要依法治网。

对网民的跟帖评论予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放任,必然会造成混乱和污浊。

我们常说,网络空间不是“自由王国”,更不是“法外之地”,这一点靠什么来体现?

要靠网站时时、处处对网络秩序予以及时治理。

  跟帖评论中的“杂草”需要合力拔除,从相关部门到网站或客户端,再到网民,谁都不能置身事外。

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网民个人,如果我们人人都“阳光跟帖”,合力摒弃与抵制“阴暗发帖”,网络环境一定会风清气正,网络声音一定会理性温暖。

(何勇海)

  7.不交接收函不毕业,让人情何以堪?

  2016-06-2514:

29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叶祝颐

  正当毕业生拿着简历到处找工作时,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数百毕业生却遭遇“被就业”。

近日,学生和家长来到知行学院办公楼前,希望学校能够更改信息。

多位学生反映,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用毕业证、学位证等“胁迫”学生做“假接收函”,部分“被就业”学生报考基层公务员资格受影响。

6月23日,知行学院回应称,已经陆续更改涉事学生的“毕业去向”状态。

(6月24日《新京报》)

  用毕业证、学位证胁迫学生做“假接收函”,学生找不到工作还要配合学校造假,学校如此“潜规则”毕业生,让毕业生情何以堪?

教育人格又体现在哪里?

  其实,不只是个别学校威逼学生假就业,就业率造假早已是一件皇帝的新装。

尽管人社部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九成,但是事实告诉我们:

不少学生确实是“被就业”的。

九成就业率就是一个数字游戏。

  就业率本身就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

不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叫就业,考研、开店、在网上兼职叫就业,在实习单位盖个章叫就业。

更有不少学校像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这样,采取种种威强硬措施逼迫学生上交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或者报告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以期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分到一杯羹。

就业率造假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利益,破坏了学校形象,而且干扰正常的招生就业秩序、误导国家招生就业政策。

  但是,教育部让高校在就业率上不造假,有些勉为其难。

教育部一方面对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又加大高校教学评估中的就业率权重,就业不好的专业将少招、停招。

对外宣传就业率下降,学校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造成招生困难。

学校显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

就业率造假被否决,就业率低就减、停招,这让就业不理想的学校与院系如何是好?

在生存重压下,为了上交体面的就业数据,学校、院系在就业率造假之路上越走越远,就业率成为数字游戏并不奇怪。

  大学培养人才不同于工厂加工产品。

相关部门不能完全以就业率来评估大学办学水平。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反映出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不是大学生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都是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原因,还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有关。

就业供求关系本是一个动态概念,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谓“风水轮流转”,今年就业不理想,不意味着明年、后年“滞销”。

暂时就业好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来年风景依旧独好。

  不敢说就业率造假都是逼出来的,但是学生“被就业”的现实值得思考。

如果大学唯就业率马首是瞻,单纯以就业率的高低衡量大学办学质量,显然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对此,人社部要创新就业率统计机制,教育部要完善高校办学评估机制,同时加强社会监督,问责曝光出来的就业造假案例,刹住就业造假歪风,为毕业生营造真实、公正的就业环境,让虚浮的就业率回归现实,脱下“被就业”这身皇帝的新装。

(叶祝颐)

  8.“语境差异”不是中企在外维权的梗阻

  2016-06-2510:

56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

佘宗明

  现实中很多人都习惯了讲“规则”,但规则有时也有南橘北枳的差别,正视规则差异,或许也是价值多元化社会的通用规则。

这两天,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商、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美国赢得集体诉讼,就跟中美某些规则差异得以正视有关。

  这起集体诉讼起于2015年1月,当时由美国公司牵头向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诉讼理由是原告认为,2014年7月16日国家工商部门对阿里巴巴进行“行政指导”,而阿里巴巴当年9月在美上市时刻意隐瞒了该“行政程序”,令其在IPO发布时的申请上市登记表有误导性质。

但日前,涉事法院驳回了该诉讼,认为后者信息披露“准确而充分坦诚”。

  这起广受关注、被认为代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常见难题的典型案例,获得美国司法层面的一锤定音,对中国企业如何用合理规则阐释在外维权,无疑极具启迪价值和镜鉴意义。

  都知道,随着中国开放性经济体系的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正成为全面提高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路径。

但“走出去”过程中,中企也常会面临不少摩擦和争讼。

以阿里巴巴而言,在美上市是全球化战略棋局中的一步棋,但上市过后,那起指其“涉嫌隐瞒受中国监管部门调查”、索取巨额赔偿的集体诉讼,就冒了出来。

  尽管在美国,起诉者只需对上市公司存有怀疑、不需要掌握证据就能起诉,诉讼门槛较低,而合法做空机制和可能高达胜诉赔付金额30%的律师代理费的诱惑,也会刺激很多人特别是“讼棍”轻易提起诉讼。

但他们的主张也未必站得住脚,这会给被起诉的中企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受集体诉讼影响,阿里巴巴总市值在去年2月前两周就蒸发了超390亿美元,可到头来,所谓隐瞒行政程序的指控并不成立,这起诉讼最终也被法院方裁定撤销。

  实际上,美国企业、律所能动辄对中企特别是中概股公司发起诉讼,就是钻规则差异的空子。

还是以阿里巴巴遭遇的集体诉讼为例,他们将国家工商总局召开的行政指导座谈会,视作有法律效力、须强制执行的行政决定,乃至视同美国社会语境中的“监管部门与企业的调查或会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